APP下载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涵与路径探究

2017-04-14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新建办学转型

孟 现 志

(商丘师范学院 教务处,河南 商丘 476000 )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涵与路径探究

孟 现 志

(商丘师范学院 教务处,河南 商丘 476000 )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内外部规律共同决定的历史使命。转型发展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将导致学校一系列外在形态和内在价值的调整和重构。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大体完成由专科到本科的转变之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当前转型实践中遭遇了“为何转”“转什么”“怎样转”的迷茫和纠结。适应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要求,转型发展应该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文化共识,并形成自觉的行为追求。为此,在理论层面上,必须认识转型发展的合理内涵,树立转型发展的科学理念,把握转型发展的关键要素。在实践过程中,要注重营造转型发展的文化氛围,加强校本研究,落实相关主体责任,在思想观念引领、办学资源整合、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倡导大胆改革与探索,走出一条快速、健康、可持续的特色发展之路。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内涵;路径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以数量增长、外延扩张为标志的狂飙突进式发展阶段,进入到以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为主导的稳态发展时期。近年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以及教育个性化发展趋势,扭转传统文化背景下高校建设过程中可能或事实上出现的一窝蜂“贪大、求全、追高、尚名”之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连续发布系列文件和管理政策,大力引导高校科学定位,各安其位,办出特色。

高校作为一个复杂的人工系统,既有其僵化保守的一面,更有其与时俱进、追求变革的基因。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诞生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方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诞生之日起,其目标定位和发展走向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事实上,作为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扩招任务的主力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或者说是向应用型转变,是一直走在路上的,已经历了两次转型实践探索。就整体水平和发展状况而言,由专科到本科层次的转型,更多的是一种以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满足学生学历需求为目标的并且带有一定程度的学历补偿功能的层次提升导向型的转型。而新常态下的转型发展,既有面对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等外源性压力的被动反应,亦有契合科技进步、知识转型等高等教育内生性因素的驱动和自觉追求。由于转型发展的复杂性,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中遭遇了“为何转”“转什么”“怎样转”的迷茫和纠结。

转型发展,体现了一种直面现实、适应需求的态度,体现了一种主动对话、开门办学的精神,展现了一种追求变革、张扬个性的行为。适应经济结构转型和高校分类管理,转型发展应该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文化共识,并形成自觉的行为追求。为此,在理论层面上,必须认识转型发展的合理内涵,树立转型发展的科学理念,把握转型发展的关键要素;在实践过程中,要注重营造转型发展的文化氛围,通过加强校本研究,落实相关主体责任,在思想观念引领、办学资源整合、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倡导大胆探索实践,推动学校走出一条健康发展、特色发展、持续发展之路。

一、认识转型发展的合理内涵

转型原本是社会学术语,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变的过程,后来扩展为在相关领域中发生的一种系统化的、大规模的、带有根本性的转变过程。它大致包含三层含义: 其一,转型是指在原有基础上向新的方向转化; 其二,转型是对原有结构进行变革的一个过程; 其三,转型作为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并不必然形成良性的结果。需要强调的是,转型所描述的不是事物局部的变异,而是具有主导性质的变化。可见,“转型发展”是相对“稳型发展”而言的,这是一种较为剧烈的非线性跳跃式的发展,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性质、模式的根本性转变过程。

新建本科高校是指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合并升格、独立升格、转制升格和(独立学院)转设的具有全日制本科招生资格的普通本科高校。由于这类学校大多建在地方,因此又称之为“新建本科院校”或“地方新建本科院校”。1999年以来的十多年间,此类院校发展迅速,在本科院校序列之中“三分天下有其一”。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新建本科院校总体上完成了由专科到本科的转变。但从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办学条件的先天不足、办学历史的深刻影响和办学经费的相对短缺等原因,新建本科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办学定位趋同,盲目按照惯性思维发展;学科专业无特色,与地方产业结构脱节;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科学研究“重科学、轻技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低;师资队伍“重学历、轻能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弱;办学经费短缺,实践教学硬件条件明显不足;关门办学,机制不畅,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深入,企业参与合作育人缺乏必要保障等。

其实,高校转型并非仅仅针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之所以被推向风口浪尖处,原因在于其性质和方向上的转变。目前转型发展的理论研究涉及转型发展的内涵、为什么转、转向哪里、如何转、转型遇到的问题等内容[1]。相关研讨主要围绕着经济发展转型说或产业结构调整说展开论述,还有学者提出了职业教育体系“断层”说、毕业就业“困难”说、学科专业“同质”说以及国外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模式“借鉴”说等。然而,无论哪种学说,都可以在特定的视域范围内用于解释或指导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2]。关于转型发展的内涵,综观之,类型转型、功能转型等是主要观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就是要积极应对高校发展同质化、人才培养不对路、科学研究务虚化等问题,是对学校惯性发展方式的一场革命性变革,是对学校传统办学定位的再思考,办学资源的再重组,办学路径的再选择,办学质量的再提升。在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问题上,学界有着不同的理解,其中不乏误读[3]。需要强调的是,必须避免对转型发展作“是什么”与“不是什么”的简单化、线性化的理解和认识。就发展过程和走向来看,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既要实现自身由专科教育向合格本科教育的转变,又要实现由合格本科院校向特色本科院校的提升。

区别于层次提升导向型的首次转型,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进行的转型,需要摆脱“简单谋求办学层次的再一次提升、片面主张办学空间的新一轮拓展和盲目推动办学资源的全方位扩张”的冲动。按照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要求,是“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坚持试点引领、示范推动,转变发展理念,增强改革动力,强化评价引导,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4]。

地方本科院校都是以学科专业为基础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目前,我国普通本科高等教育设有12个学科门类、92个专业类、506个专业,培养目标大多定位在研究、教学、技术开发与应用、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就某一高校而言,转型的根本目的是要适应国民经济各行业对生产一线的“懂技术、善管理,会合作、善应用”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全面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及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增强自身与经济社会的融合能力,实现特色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基于社会和自身发展需要,进行一次深刻的思想革命和变革行动,瞄准“应用型、地方性、特色化”的办学定位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开启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及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的深化改革,推动高校由培养“学术型人才”向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转变与提升过程。

二、树立转型发展的科学理念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缺乏本科教育办学的历史积淀,缺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积累、师资积累、硬件积累以及技术积累,在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科研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校名上的变更并不代表学校真正转型,更不彰显学校内涵发展。转型发展意味着新建本科院校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面向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调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走“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特色化”办学之路[5]。

转型发展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涉及政府、企业、学校、社会、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等诸多利益相关者,这些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参与和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利益诉求各异,各方之间存在着利益博弈。同时,过分倚重和承继传统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形成较为严重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将致使在转型中一些关键性问题无法取得实质性突破。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要顺利实现转型,必须秉持科学理念,警惕并及时跳出利益博弈、观念偏差、体制不灵、要素缺失、治理僵化、实用主义等“转型陷阱”[6],坚持正确指导思想和以发展原则为指导,实现学校、社会、政府、产业、用人单位以及各利益主体的同频共振、协同发展。

第一,坚持顶层设计、综合改革。从学校转型发展战略出发,不断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制度体系,推动学校治理结构、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重点难点领域改革,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实现创新发展。

第二,坚持需求导向、开放合作。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协同创新,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开放发展。

第三,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直面发展困难,改革创新,试点先行,整体推进,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破解学校转型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重点突破带动学校全面发展。

第四,坚持统筹协调、协同推进。推动内外统筹,校地协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根据所服务区域、行业的发展需求,找准切入点、创新点、增长点,明确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推进学校持续发展。

三、把握转型发展的关键要素

转型发展兼具了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没有现成的模式套用,既可从普通高等教育的角度进行解读,又可从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角度进行理解。但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高校职能和现实使命来分析,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和运行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核心任务,其中的专业、课程、师资、平台、制度等要素及其运行模式是关键要素。从近年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相关制度设计中亦可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一)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是学校转型发展的突破口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大学学术组织存在的核心特征。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专业建设要遵循“突出应用,集群发展,提升质量,打造特色”的原则,突出专业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集群对接、链式反应和价值创造。按照资源共享、相互支撑、优势突出的要求,通过“关、停、并、转、建”等方式进行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构建对接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应用型专业体系。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是转型发展的核心任务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模式的选择和运行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必须打破关门办学的藩篱,积极探索构建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制度。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进一步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构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制度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在具体工作中要突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做好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遵循“突出需求、能力本位、课程优化、强化实践、模式创新、融入双创、凸显特色”原则,按照“一个核心、五个统筹”应用型人才培养总体要求,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力争实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统筹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专业技术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校内培养与“双主体”校外培养,着力培养“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

二是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类课程建设,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应用型专业的实训实习课时占总课时数的比例达到三分之一以上。加强实训实验教学平台和实习基地建设,优化实践教学条件。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坚持“实地、实景、实岗、实效”理念,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注重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三是深化课程教学范式改革。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扩展课程边界,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课程实践,变革考核和评价方式,践行教学学术观、教学民主观和教学协作观,实现“知识传递—综合应用—拓展创造”的梯次课程教学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和学习主动性。

四是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坚持统一要求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推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推进实施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扩大学生学习选择权利,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推进大类培养、主辅修专业互换,完善辅修专业、第二学位专业,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鼓励各二级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兴趣特长,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举办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试验班,探索特色人才培养新途径。

(三)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

当前,国家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它要求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建立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有效机制。因此,创新创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变成全社会和全民的事业,这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出了新命题,也提供了新机遇和强大驱动。地方高校只有抓住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思路,才能实现弯道超车。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地方本科院校实现跨越发展、特色发展的重要机遇。创新创业教育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目标,全面系统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践,有效整合学校现有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全面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新、创意、创造、创业精神和理念,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着力培养、培育具有企业家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创业团队。

(四)项目建设是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

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创新驱动、集群发展、开放合作”的发展战略,实施项目带动,强化学校的专业改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用科技研发、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等内涵建设。以项目为载体,明确各项工作的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细化工作内容,落实相关主体责任,发挥各类主体的积极性,促使人人有任务、有压力、有动力。

(五)体制机制创新是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

创新体制机制是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梳理完善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后勤等管理制度,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完善以转型发展为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督查督办机制、考核问责机制,通过项目带动、资金引导、政策支持等,发挥资源配置、岗位聘用、职务晋升、收入分配等杠杆作用,调动各单位和全校教职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力推进转型发展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四、探索转型发展的可行路径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一次思想领域的深刻革命,将导致一系列外在形态和内在价值的调整和重构。理论和实践越来越清晰地表明,办学理念引导标准和方向,办学模式影响路径和效果,优秀团队及骨干人才则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核心力量,体制机制提供动力保障。对于地方高校来说,上述四个方面的改革创新,不仅是战略性的系统重构,更是全方位的自我解放。任何一所院校都有自身独特的区位面向、文化传承和办学资源积累,这是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起点。在新的形势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只有加强校本研究,抓住机遇,勇于挑战,才能真正找准改革突破口和目标着力点,真正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型发展。

(一)持续开展思想观念大讨论

转型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思想认识和办学观念,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从学校领导班子抓起,全校范围内持续开展思想观念大讨论,引导全校师生全面领会国家教育领域改革的重大部署,充分认识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就转型发展一系列问题,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加大攻坚力度,大胆探索,坚定不移走转型发展、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之路。

转变发展定位和发展理念。坚持需求导向、开放办学、特色发展理念,走出“贪大、求全、追高、尚名”误区,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为己任,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改造传统专业、发展新兴专业、打造特色专业,集中力量建设与区域经济相匹配的专业群,实现专业群、人才培养链、人才培养规格分别与产业群、产业链、企业岗位需求相匹配,逐步形成对接紧密、结构合理、适应性强的学科专业体系。实施优势示范专业带动战略,加快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引导示范专业在五个方面凸显特色和优势:一套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一组高质量应用类核心课程,一支高素质“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一个典型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一批有影响力的合作单位。通过试点先行、典型带动,发挥其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转变科研发展理念,大力加强应用研究,开展新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服务,把科学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统合起来,增强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积极探索和推进科技创新模式,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在校内或在企业内部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实验室或 其他产学研联合体等科研平台,依托重点学科,面向行业一线,加强与区域的企业、行业开展协同创新。

(二)坚持开放合作协同发展方式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实现转型发展,必须实行开放办学,着眼于应用型办学定位,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行业的合作,加强师资队伍、课程、教学科研平台、实训实习基地等资源建设。推进办学理念、学校文化和价值取向的深层次变革,与企业文化实现深度融合,形成学科专业调整的共建机制、师资队伍提升的共享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共管机制和文化交流的共融机制。学校建设由外延式的规模发展全面转向注重内涵提升,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处理好学校与地方、学校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的关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关系,促进学校办学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在转型过程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师资队伍质量、社会服务质量和学校治理质量为抓手,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产教融合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促进“质量、规模、结构和效益”的同步协调发展。

(三)加强校本研究与实践探索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内外部规律共同决定的历史使命,而如何实现转型发展则需要通过院校“自我研究”“问题研究”“管理研究”来追寻转型发展的深刻内涵。从实践的维度看,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所有的改革与实施、探索与实践,其破与立的基础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源自高校自身的实践积累,二是源自形势要求与政策诱导。从这两个方面出发,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前提是要厘清改革架构关键因素——定位选择、教育理念、宏观路径,进而从学科专业、课程、师资、实验实训、实践能力、校园文化等事关人才培养面向、质量等具体要素出发,通过制度、物质、行为、精神等层面建设,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发挥各责任体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胆探索和实践,切实推进各项改革任务有序进行,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成立学校转型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工作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系统规划、全面协调转型发展各项工作。建立“校企合作发展联盟”,完善校、院两级理事会(董事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度,进一步健全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构建对接、支撑、服务区域产业体系和公共事业体系的学科专业体系,形成应用型本科人才招生培养贯通机制。以课题的形式发布研究任务,围绕转型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开展深入系统研究,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指导提升转型发展。积极参与国内和国际的沟通交流、学习研讨,推动学校转型发展水平的提升。

第二,落实工作责任,完善激励机制。坚持任务导向,系统设计,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明确各项改革的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细化工作内容,促使人人有任务、有压力、有动力。完善以转型发展为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督查督办机制、考核问责机制,通过项目带动、资金引导、政策支持等,发挥资源配置、岗位聘用、职务晋升、收入分配等杠杆作用,调动各单位和全校教职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全校教职工投身学校转型发展的各项工作之中。

第三,整合利用资源,助推转型发展。坚持依靠自身力量,集中有限财力办大事的同时,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各级政府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项目安排、人才交流、校市合作等方面的支持,形成长效机制。尤其注重争取地方政府为学校提供优惠政策,建设“政策特区”。学校在建设和发展中用足、用活、用好各项优惠政策,先试先行,务实重干,助推学校转型发展。

第四,注重典型示范,营造良好环境。发挥正确舆论导向,克服“观念转变”瓶颈,成立“应用型大学研究中心”,开展应用型大学建设理念和政策研究,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持续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加强宣传报道,大力宣传学校提升转型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果、新经验、新典型。使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及时了解学校提升转型发展工作的进展,赢得更多理解和支持,形成有利于转型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1]李红卫.我国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管理,2016(8).

[2]蒋平,张继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理论、政策与实践[J].宜宾学院学报,2016(3).

[3]张宗海.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误读与解析[J].教育评论,2016(4).

[4]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DB/OL].http://www.moe.edu.cn.[5]孟现志.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若干思考[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7).

[6]夏美武.地方本科高校“转型陷阱”及其规避路径[J].职教论坛,2016(7).

【责任编辑:郭德民】

2016-09-08

孟现志(1968—),男,河南虞城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G642

A

1672-3600(2017)01-0042-05

猜你喜欢

新建办学转型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