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题调研报告
——深入下栅乡王马村专题调查、解剖、分析报告
2017-04-14王程龙
□王程龙
(孝义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 山西 吕梁 032300)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题调研报告
——深入下栅乡王马村专题调查、解剖、分析报告
□王程龙
(孝义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 山西 吕梁 032300)
为发现全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深层次问题,深入基层,开展调查、解剖、分析,从而探求适合全市实际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新思路、好办法,使全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稳步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的快车道,进而净化全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环境,达到“乡村治、百姓安”的目标。
三资管理;财务管理
1 全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情况简述
孝义市农村财务管理模式改革创新的比较早,原司马镇(现振兴街道)于1996年就在全省率先实行了“村财镇代管”,之后各乡镇陆续也推广了这种农村财务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既管住了集体的资金,又规范统一了建账记账核算结账”,但存在“集中管理成本费用高、手工记账工作量大、集体资金容易平调挪用”等缺点。之后于2009年7月份实行了农村财务委托代理制度,孝义市同时在各乡镇全部配置了办公电脑及财务软件,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但存在“财务软件单机不统一,记账结账口径不统一、进度质量不规范”等问题。针对这些运行情况,孝义市农经中心于2012年组建了《孝义农经网》,搭载配置了“孝义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控网络系统”和“孝义市农村集体三资公开平台”两个网络化办公软件,这样就解决了全市各乡镇街道农村会计服务中心的“办公软件统一;财务核算科目口径统一;账簿报表格式统一;结账进度统一;财务公开底表内容统一”五统一工作实际,同时极大地方便了市乡村三级的网络查询、汇总统计和公开透明度。又于2013年7月份根据吕梁市工作安排,要求所有乡村在农村集体“三资”清查的基础上全部实行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制度,将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管理纳入委托代理范围,同时建立了“资产台账”和“资源登记簿”,实行市乡村三级管理。
孝义市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起步早、规划高,早于2012年开始连续4年就被省经管局列为“全省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重点考核县市”,于2014年12月份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市”。另外,配套出台了《孝义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办法》,以更为结合实际地指导乡村两级制定并严格、规范执行“三资”管理各项制度。
2 调研村情况剖析
2.1 王马村基本情况
王马村位于下栅乡政府南部中心地带,东西南北交通便利,现有人口1760人,603户,耕地面积173hm2,其中160hm2(平地102hm2,山地58hm2)已进行二轮承包到户,目前正在进行土地确权,剩余13.3hm2为机耕路及道路占地;退耕还林面积40hm2;5户驻村企业占地60hm2。村内有一所100名学生的幼儿园。
该村共有党员36名,去年换届后支部村委两委成员12名,产生村民代表21名,其中3名为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两委成员均无交叉任职情况,聘用工作人员6名(安全综治、计生、调解、放水、保洁、门卫各1名)。
2.2 王马人的收支明白账
经与该村两委干部、部分党员、村民代表及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约15人座谈,村党支部书记魏来拴凭着多年丰富的农村干部工作经验以幽默的方式给大家算了一笔收支明白账:每年的收入大约107万元。包括:转移支付约7万元;企业上交款中剔除补偿农户部分剩余是集体的约100万元。每年的支出大约137万元。包括:干部及杂勤人员工资14万元;办公费用2万元;饮水及道路维修4万元;杂工及补助3万元;幼儿园开支15万元;环境卫生清洁2万元;文化娱乐3万元;合作医疗养老保险25万元;村民福利54万元;村民分红款10万元;养老补助金3万元;其它零星开支2万元。每年平均大约有30万元收支缺口,主要是靠驻村企业赞助、扶贫办法弥补解决。另外,村内的人饮解困、街巷硬化、太阳能路灯等公益福利事业主要靠村干部积极争取上级财政的专项资金对口补助解决。
2.3 王马村账面财务运行状况
2.3.1 资产负债状况。根据该村账面反映情况:2012年初,资产总额370万元,人均2 100元。其中:债权23万元,人均130元;固定资产340万元,人均1 930元;其它资产7万元,人均40元。负债总额106万元,人均600元。所有者权益总额264万元,人均1 500元。
2016年底,资产总额694万元,人均3 940元。其中:债权52万元,人均300元;固定资产635万元,人均3 600元;其它资产7万元,人均40元。负债总额180万元,人均1 020元。所有者权益总额514万元,人均2 920元。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该村2012年至2016年5年运转后,虽然人均资产增加了1 840元,年均368元,但是,人均债务增加了420元,年均84元。
2.3.2 财务收支状况。根据该村2012年至2016年连续5年平均数据反映,每年平均收入110万元,人均625元。其中:占地款收入103万元;财政补助收入7万元。每年平均支出150万元,人均850元。支出主要包括:两委成员及聘用人员工资补助15万元、办公旅差3万元、报刊费用0.5万元、环境卫生整治2万元、水利道路维修4万元、业务招待费1万元、路灯电费0.5万元、合作医疗10万元、养老保险9万元、唱戏开支5.5万元、老人补助2.5万元、幼儿园开支15万元、村民分红20万元、村民节日福利54万元、杂工开支4万元、零星开支4万元等16项内容。每年收支缺口40万元都是靠驻村企业临时赞助、扶贫解决。
另外,从支出内容看,工资补助占比总支出的10%;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金占比总支出的13%,而且随着缴费标准的提高会逐渐加大占比;幼儿园教育开支占比总支出的10%,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开支环节,应该深思农村集中办学体制;村民节日福利占比总支出的36%,也是一个不小的比例。
2.4 债权债务情况
2.4.1 债权情况。该村2012年初的债权总额23万元,其中的50%为税费改革前农户粮税结算历史性遗留形成的,而且在福利发放、分红时候也一直没有结算。到2016年底,债权总额为52万元,新增债权29万元,年均6万元。债权就这样一直滚动延续。
2.4.2 债务情况。该村2012年初债务总额106万元,其中的50%为历史性遗留形成的,50%为村内兴建公益福利设施和干部工资及垫支款项所形成。到2016年底,该村债务总额为180万元,新增债务74万元,年均15万元。
2.5 资产情况
根据座谈和账面反映综合了解,该村2012年初固定资产及其它资产总额为347万元,均于2013年建立资产台账,主要包括办公场所、学校设施、文化卫生设备、机电设施、水利设施、办公设备等6个方面。2016年底,该村固定资产和其它资产总额为642万元,资产增加了295万元,但对新增加的资产未及时建立台账登记管理,均存在无专人保管和旧办公场所年久失修坍塌情况。
2.6 资源情况
该村已于2013年对承包地、林地进行了资源登记簿管理,但缺少对企业占地、机耕道路、乡村道路、建设用地、村庄用地、荒沟等资源进行登记管理,存在资源底数不清晰、数据不准确情况。
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1 资金方面
一是资金的收入管理。只注重收入手续和资金的到位情况,忽略了资金组织收入是否应收尽收,忽略了收入资金的性质是属于集体自有资金还是属于专项资金。普通存在资金流入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
二是资金的支出管理。仅注重票据手续是否规范合法、审批流程是否符合制度要求的事后监督,忽略了支出是否客观真实存在,忽略了是否有必要性,忽略了支出环节的跟踪监督和事前、事中参与。
三是债权债务管理。旧的债权不催收、不化解,新的债权继续发生;旧的债务不偿还、不化解,新的债务又形成。缺乏制止与堵塞手段。
3.2 资产方面
一是台账管理方面。注重固定式静态登记资产,无专人管理,忽略资产的使用状态与增减变动的动态管理。
二是处置管理方面。缺少对新购和建造的跟踪监督,不注重资产的保值增值与开发利用,对资产的承包租赁出让等处置缺少监管与合同条款约束。
3.3 资源方面
一是登记簿管理方面。存在底数不清楚、登记不全面的情形。
二是处置管理方面。存在处置过程无监管,签订合同不规范、指标不明确、约定模糊情况。
3.4 制度观念方面
一是制度方面。存在有制度、懂制度,但执行制度不规范、变相执行,打制度的“擦边球”,甚至制度服从人情。
二是观念认识方面。主要存在为集体办事需要“人多力量大”、“不分资金性质,入账就能随意开支使用”、“只要会议通过就能执行”等陈旧观念认识,缺少创新、节俭、持续发展观念。
4 面临的困难与局限
4.1 监管指导职能的缺失
2002年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农经站合并,对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经济合同的政策指导把关缺失,同时散失了农村承包合同的鉴证职能。
4.2 民主管理产生费用
村级民主参与的村民代表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由于经常定期讨论村务,产生的误工补助费用增加了管理成本,导致出现村级运转支出费用。
4.3 历史遗留问题难处理
对于长期历史遗留或者政策因素形成的资产、债权债务的处理遭遇村民代表大会没有民主通过的情形,无法处理。
4.4 新增债务的化解
由于集体经济收入严重不足,如遇紧急或者季节性特殊情形,由村主要干部垫支形成新的债务一时难以化解或者化解困难。
4.5 建设工程的结算
村内建设工程结算用正规税务发票产生的税费,究竟由谁垫支的矛盾导致建设工程结算难、难结算。
5 主要措施与对策建议
5.1 对策建议
5.1.1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一是要搞好村级换届选举工作,选择有经营管理头脑的智慧型人才,同时侧重考虑两委交叉任职,严格聘用人员管理。二是倡导村级发展租赁、服务、交通运输、物流、信息、电商经济。三是充分搞好资产、资源利用,扭转改变目前闲置、废弃、无人保管的现象,严格按照合同组织集体收入。三是杜绝村集体为农民代交费用和发放节日福利的不良开支习惯。
5.1.2 强化监管体系建设。首先建立完善充实市乡村三级“三资”管理机构,做到有机构、有牌子、有人员、有职能,注重村级会计人员的相对稳定和待遇报酬,提高会计人选的标准与要求。其次是进一步利用网络平台信息手段实时监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置。第三是创新公开监督方式,坚持利用便民为民的简单直观形式公开“三资”,接受村民和社会监督。
5.1.3 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涉及面广,需要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资源共享,联动运作,实现共同管理。
5.1.4 构筑“三资”管理防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无小事,是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也是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基石,需要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共同构筑“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管理防线。
5.2 采取的措施
5.2.1 建立并稳定“三资”管理机构。市乡两级成立专门具有专业特性的、人员相对稳定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机构,解决有人管、会管、能管、敢管的问题,以弥补监管的先天性缺失。村级要选好会计人员,既能胜任专业需要,又能熟练操作电脑等现代办公设备,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5.2.2 严格农村预决算审批落实制度。农村财务的年初预算、年终决算绝不单单是一项制度,核心精髓是审批的政策把关和执行落实的跟踪监督。
5.2.3 监督考核“三资”管理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制度的生命在于严格执行、规范执行,要用刚性的几个指标专门考核村级“三资”管理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
5.2.4 全面清理规范“三资”合同。以乡镇牵头,对所涉村的所有“三资”合同进行一次全面摸底、全面调查、全面规范,解决无合同、口头合同或者合同到期不续签的问题,确保农村集体收入的稳定和合同的严肃性。
1004-7026(2017)23-0030-03
D422.6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23.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