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全日制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策略
2017-04-14王真章保平王文凯
王真++章保平++王文凯
[摘要]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农业领域的实际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农科类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社会观念的偏差、培养体系不健全、导师队伍建设滞后,实践环节有效性低及社会支持不足等因素的制约,严重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文章从提高认识,营造积极实践的氛围、改革培养计划、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建设实践基地、保障实践经费投入几个方面阐述了提高全日制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农科;专业学位;实践;提升;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4203
2009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09 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规模,逐步达到全日制专业学位占比50%以上,使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逐渐从学术型为主向应用型为主转变。但目前,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如教学计划、论文选题、论文质量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着照搬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的问题,致使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达不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并且很多高校的学术性和专业性研究生学制均为三年,片面以为专业性学位研究生就是学习成绩和科研水平较差,也造成研究生们就业等方面的困惑与苦恼。因此,积极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切实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已成当务之急。
1影响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因素
(1)观念偏差。社会很多人士对高校的情况不是太了解,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就是在职研究生,认为他们本身已经工作过,有过实践工作经验。但事实上,目前大多数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都是应届本科毕业生升上来的,他们和很多学术性研究生一样,完全没有工作经验和职业背景。基于专业研究生的这种特点,高校以及社会必须改变原有传统观念,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进行培养。
(2)培养体系不健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产生时间不长,许多高校管理部门尚未吃透国家政策,尚未制订详尽的培养计划,就盲目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由于一时没有专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从而简单照搬学术型研究生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偏理论性,论文选题偏学术性,不能很好地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3)导师队伍建设滞后。目前我国高校专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尚少,大多数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工作,在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方面没有经验,专业实践教学能力无法满足目前广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需要,大多数情况是:目前的研究生导师既带学术性学位研究生又带专业性学位研究生,专业性学位研究生和学术性学位研究生培养几乎没有区别。专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队伍还有待形成。
(4)专业实践环节有效性不够。客观地说,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远大,它要求毕业生能够兼具强大的专业能力和饱满的职业素养,因而培养难度相对较高。而国内高校现行的学生培养平台大多针对本科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不具备专门性。高校组织的校企联合实践、提供的实验平台和创新基地大多数只能让专业学位研究生展开一些对已知领域知识的重复验证,无法在实验技术、方法及独立性上为他们带来新感受,自然不会对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多大助力。部分导师为了节省时间与经费,甚至会背离专业学位的设置初衷,蓄意规避或者减少对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5)社会支持不足。目前我国有的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高达50%,而目前已有的校内校外实践基地数量有限,远远达不到提供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的需要。并且现有的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很多不达标,层次不够,很多形同虚设,再加上实践教育经费支持不够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难度很大。
2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
(1)提高认识、营造积极实践的氛围。高校要帮助专业学位研究生及其导师认识到:专业学位以培养应用实践型人才为目的。动手实践能力是重中之重。同时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让全社会形成全员重视、全员支持、全员参与的良好舆论氛围,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构建更宽广的实践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水平,促进人才培养。
(2)改革培养计划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全日制专业学位主要侧重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其培养目标决定了要注重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生的课程应该更加贴近实际、切合职业需求。具体的培养环节表现为:课程教学中要协调好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比重,合理分配好学时,根据农时实际,给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安排足够长的实践时间,同时加强同当地农业科研院所的联系,让研究生进入实际的种植调查环节,和农业技术员一起走到田间地头,和农户交流,了解农事,了解农业。更加突出专业实践课的主导地位,农科研究生从实际生产中了解农作物不同环节遇到的具体问题,并寻求解决。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到解决问题,切实提高并锻炼专业学位研究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采用双导师指导制。校内导师主要对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和学术性思维进行培养,校外导师主要侧重于对研究生进行实践能力和职业领域知识的培养。但在具体的培养环节中,由于校外导师是高校自主聘请,导师水准参差不齐,数量不够,再加上对校外导师的具体要求偏少,考核不严格。鉴于此,学校学院层面要严把导师质量关,首先,将那些实践经历丰富和理论水平较高,有师德、有精力的行业专家、农业技术员、农口管理人员等充实到研究生校外导师队伍之中,让他们将农业生产、科研管理中的最新技术、行业信息等传授给学生,并利用校外导师所在单位的实习平台,进行现场实践指导。其次,要加大对现有教师队伍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實践培训力度,投入资金让教师进入国内外农口企业及农业部门进行交流、进修、更新知识结构、培养导师的实践能力、增强师资力量。同时学校或研究生主管部门应根据每个导师的工作量贡献度给予校外导师合理的待遇,并明确校外导师的具体职责,加强对校外导师的考核。切实推进双导师制。
(4)组织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目前大多数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类型主要有:社团实践活动;以公益服务实践活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勤工助学实践活动;调查研究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主体是本科生。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他们更有知识、更有能力,学校的研究生管理部分应该组织开展一些更符合研究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如:选派农科硕士博士研究生进入农村、深入农户开展调查和农业技术指导工作,成立教授、博士为团长的社会实践团队开展一系列活动,加强研究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培养研究生社会实践水平。
(5)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实践基地。创建农科研究生实践基地是高校与农业行业企业共同搭建的一个研究生培养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让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利用实习、见习的方式了解农业行业的实际情况,在实践基地中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实际再深化理论的目的。高校要充分加强与农业行业组织的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充分发挥高校所在地的区位优势,积极和产业结合,充分利用农业高新技术区、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研究生工作站等平台,让专业研究生真正走进行业一线,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6)保障研究生实践经费的投入。研究生实践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面的加强经费投入,依此才能保障实践环节的正常运行。同时高校应该开源节流争取各方面的资金,如校友捐赠等,切实加强实践基地的软硬件建设,优化保障实践环境,着力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出合格的创新性人才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培坤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3):136-137
[2] 张静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J].2014,14(12):34-35
[3] 尚巧霞,吴春霞,陆家兰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37):27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