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整合过程中对改革阻力仍存的原因思考
2017-04-14谭唯阳
谭唯阳
[摘要]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现今所取得的成果,是依靠数代人,经历数次大大小小的改革才积累出来的。依我国国情,制度整合是改革进程中颇为重要的一环。而制度的历次整合,势必或多或少触及被改革者的利益,而一旦导致被改革对象面临待遇落差,抵触情绪便会触发,利益矛盾显现,进而为改革平添阻力。而改革阻力存在的原因,可以从理性人假设、制轮作用、路径依赖等角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改革阻力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4043
1用“理性人假设”理论来解释阻力出现的原因
亚当斯密提出“理性人假设”理论是指,那些从事经济活动的基础人群,向自认为正确的方向,目的十分明确地,追逐利益最大化,甚至不惜使用任何手段。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自利”与“自私”又有本质区别。这种自利,从研究对象的角度来讲,并不能说研究对象的想法是错误的。若假定,人是这种理性人,由于本身所具有的这种倾向自身的偏好,当成为制度受益人时,这种渴望利己的特征会更明显;若假定,人是与理性人所相对的,道德的人,则现实中的各种制度安排,甚至国家存在性都有待商榷。虽然理性人假设,是一种现实世界完全不可能存在的,颇为理想化的一种模型,但也正因为它将许多涉及复杂问题的研究简单化,抓住其中一个重点——仅从“动机”切入,反而令此假设的适用范围异常广泛。本文中,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进程中,理性人假设便可以解释为何某些改革对象成为改革的阻力。
以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为例。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一个重点组成部分,我国于2008年2月曾经通过一种方案,且该方案分别在晋、沪、浙、粤、渝分别建立试点。若按旧制度,有人曾做过计算,同等学历背景的本科毕业生,当分别进入企业单位和机关事业单位谋职时,退休后,各自的养老待遇相差近一倍。该方案的出台,的确在养老保险问题上,令事业单位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另一群体,即企业单位从业者的待遇差距缩小。
但方案又会导致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呈现更多的小碎片。事业单位从业者这一群体内部,出现省际间的待遇差距。假设一部分改革对象为理性人,他们会认为自己很“不幸”,被划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试点对象,发觉自己不得不被动放弃自身目前所能拥有的最大利益时,便会出于本能,产生抵触情绪,进而令制度整合略有停滞。没有人愿意主动放弃自身所固有的东西,这是人之常情。
只有将“理性人假设”融入实践中,更多地考虑被改革对象的情绪,才能很好地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整合的质量和效率。
2可以用制轮作用来解释制度整合过程中改革阻力仍存的原因制轮作用源于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原意是探讨关于消费习惯的问题,但上升到对于被改革对象的行为理解,也并不突兀。因此,它虽然是看似很理论性的经济学原理,却可以真实地运用于工作和生活中。套用本文,可做如下解释。
制轮作用是指,一旦习惯养成,便很难改变,尤其是习惯于某种状态的一直呈上升趋势,因而不习惯于下降,具有不可逆的效应。同时,短期内形成的习惯更加具有不可逆性。整合制度过程中,那些被改革对象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待遇水平可以提升,可以充足地满足自身,但唯独不能降低,否则会提升公众的不满意情绪。
在旧有制度中,养老保险在缴费期限内,那些被保障对象的消费呈现挤出效应。伴随着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积不断扩大、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对保障群体的预期值亦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会着重体现在对储蓄偏好的变动上,会更有消费热情。而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改变原有的制度模式,缴费比例、缴费基数、缴费年限等均出现变动,对收入产生的影响是持续的。
3用“路径依赖”理论来阐释养老制度整合出现改革阻力的原因“路徑依赖”是由道格拉斯·诺斯在探索新经济制度时,推出的一种理论。“路径依赖”着眼于轨迹两字,即在面临制度走向抉择时,若历史上对这种制度的投入足够大,那么足以将这种制度塞入“历史”的轨道当中。因而制度依赖呈现一种虚无却又真实存在的惯性:要么雪中送炭,由于前人已经得出许多的经验教训,后辈没有必要重走失败的老路,因而促进制度在历史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要么雪上加霜,在制度变迁时,明明可以呈现更好的改革态势却由于难以走出“历史”的围城,使改革面临更大的风险。因而,该理论虽然产生于经济学领域,但由于其理论在探讨当下所做决定是否受到过去所做决定的影响,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看问题,因而其具有相当广泛的适用范围。
4这种难以跳出历史框架的现象首先体现在微观的个人层面每一个利益的个体,一旦进入养老保险的一种保障模式,就会先入为主,对这种保障模式产生惯性。尤其当出现“自己改革自己”的情况时,过去的选择影响未来的选择,人们的一切选择都会受到路径依赖,倾向原有待遇基本不变。现有的养老制度与保障群体的利益相贴合,一旦这些利益群体主导制度走向,便会悄然强化原有养老保险制度的惯性。这使制度即便改革,也只能基于原有待遇水平的微调。譬如,公职人员在进行养老保险制度调整时,一旦涉及自身利益,便难以彻底保持客观理性。这就像医生无法为自己做心脏搭桥手术,理发师无法为自己剪发同等道理。因此由于改革阻力,使碎片化格局愈演愈烈。
而这种难以跳出历史框架的现象还体现在宏观的制度变迁层面。中国成立60余年,养老制度从未停止制度变迁,而该制度起初只是国企改革的一种配套措施,最初确定的制度走向,无关良莠,均会对未来的改革路径产生持续性影响,未来对过去的依赖,呈现出一种物理惯性。政府既然最初确定某一制度方向,这种惯性便会为制度带来不断强化自身的力量,使养老保险制度难以轻易脱离旧有轨道。旧制度的惯性左右新制度的方向,而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又需要与时俱进,因此无法制订十分客观而长远的改革计划,出现改革不彻底现象。2005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金月平均为73246元,事业单位人员为136742元,机关人员则是153174元。到2011年,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离退休金每年已经达到261万元,而企业人员仅为181万元。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
版社,2005—2011.同时,在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整合过程中,对早年的企业退休职工施行新型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而机关事业单位从业者仍然遵循旧制度基本不变。截至2015年年底,养老保险待遇调整后,全国约有7980万企业退休者养老金月人均超过2200元,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人均超过110元。这不仅使两类退休者的待遇不均等,也使在职者的养老待遇享受不均等,公众的不满意度越来越高,不公平感亦越来越强,甚至对劳动力的流动和意向偏好,衍生不利影响。
正是由于改革阻力仍存,导致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标准难以公平公正,令各自的保障权益出现较大差距。在各种类型的养老制度中,养老保险对所要保障的对象的确定标准亦多种多样,因此为制度整合增加阻力。
所以说,一些措施的采取是十分必要的。
调整户籍制度,使户籍制度能够与养老保险制度完美对接。例如,可以使那些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逐步成为合理合法的城镇产业工人,并且通过提升薪水,使碎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另外,要建立和健全养老保险信息网,减少重复工作,令异地务工者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流程化繁为简。鼓励异地务工者,適当地融入本地社区,使流动趋于稳定。
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使机关事业单位从业者与企业从业者保持一致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使制度更加公平,有利于进一步体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进一步推进职业年金建设,以如何推进职业年金保值增值为重点,加大政府税收优惠力度;调整养老保险待遇,并通过立法使制度调整规范化系统化;使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职业年金相互配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同工资制的完善相互配合,填补由于制度变革而使待遇降低的部分,满足公务员、教师、研究者、医者等机关事业单位从业者的利益需要,一定程度上降低制度变革的阻力。
大力加强对养老保险经办体系的建设。强化对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使机构运行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优化服务流程,规避寻租腐败等问题的发生;加快完善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的运行规范,形成统一的规范的养老保险经办体系;建立健全养老保险经办信息网络,开启网上办理的新模式,使民众能够享受更加便利的养老保险服务。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89.
[2]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亚当·斯密国富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