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谈误国刍议

2017-04-14祖凌君

商情 2016年52期
关键词:桓温魏晋

祖凌君

清谈误国,几乎是历史定论。自石勒杀王夷甫、桓温谴责王夷甫,历代学者多持此论,以为学者、官员都用心清谈玄理,而不理朝政,以老庄哲理为人生高尚,以修习治平之策为世俗,长此以往,国无栋梁,大厦必倾。因此,推崇清谈的王夷甫等人,應该为西晋灭亡、中原沦陷、杀伐肆虐承担历史责任。

这种看法具有相当的道理,王夷甫诸人位高权重,为海内人望,对于国家兴亡自然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且西晋知识分子普遍喜欢清谈,崇尚老庄,也是现实。但是,一种思潮一种学术爱好,对于朝代兴废、国家灭亡,要承担多大的责任呢?

东汉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掺杂了谶纬乱神,而这种思想确实得到了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的普遍信奉。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是东汉的儒家学说导致了东汉朝廷的覆灭。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1.清谈在魏晋的产生

魏晋名士的重要标志是清谈,魏晋名士整天坐谈玄理, 以清远的言辞剖析一些抽象的哲理, 这就是所谓“清谈”。后人指晋人“清谈误国”,就是批评这一时期清谈玄学,“祖尚浮虚”,即“议而不治”,脱离实际的学风。

然而清谈之风的产生和盛行,在于魏晋,是有着深刻的时代原因和思想渊源的。自东汉末年起,黄巾起义几乎导致东汉的覆灭。在中央,宦官与外戚争权,排斥异己,揽权树党。而在平定黄巾的过程中,地方豪强趁机扩充自己的实力。何进被杀与董卓进京,政局愈发混乱不堪。讨伐董卓之后,诸侯联军分崩离析,各自为政,杀伐不断。司马氏执政,用血腥手段铲除异己,那些敢怒不敢言的名士,还是难逃被杀的命运。这是清谈出现的时代背景。

首先,东汉儒学掺杂了过多的谶纬思想,早就不再是以为群众服务为宗旨的儒家思想,怪力乱神的虚妄早就失去了多数知识分子的信任。因此这是一个需要新思想产生,来弥补时代造成的灾难的时代,是求新求变的时代。

其次,之前大家信任的掺杂了怪力乱神的儒学日渐失去了大家的信任,其志平天下的精神和君君臣臣的观念也受到了汉代以来前所谓的挑战。曹魏篡汉、司马氏代曹,手段之卑劣,不仅为有节操的读书人不齿,连自己的后世子孙都觉得过于卑鄙。当此之时,治平天下已经不可能俘获人心。老庄思想,推而不言实物,辩论一些形而上的哲学问题,既迎合了求新求变的新思潮,也满足了全身避害的政治现实。何乐而不为?

2.清谈在魏晋的重大作用

我们对清谈应作全面考察。鉴于清谈在审美和哲学上的价值,我们不能对魏晋的清谈之风持一概否定的态度。应该说,清谈是一种非常认真的学术研究,也是一种高雅的智力游戏;是一种高层次的社交方式,也是一种艺术化的审美过程。在清谈活动中,读书人追求的不仅是将最精粹的思想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而且还追求自身才华和价值的展现。它既是一种审美的快感,也是一种生命的境界。作为表现人的生命活力和精神特质的清谈,成为标榜人物的标准。甚至成为能否治理国家、跻身台阁的条件,是清谈的悲剧,是国家的悲剧。

在九品中正制影响下,士大夫们从学阀成了军阀、成了官阀、权阀。通过品评,可以影响统治者确立选拔人才的新标准,同时, 士大夫之间也借品评相标榜, 抬高声誉, 以致品评人物的风气大盛。当时士大夫对人物的品评、除了仪容举止、才情气质、本性能力等之外, 言谈辞气, 即能否清谈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这种情况下, 以清谈来获取功名禄的, 自然也就不乏其人。

3.西晋亡国的原因

所有以王夷甫为例在论证清谈误国的人,都不能不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说善于清谈的王夷甫是西晋灭亡的罪魁祸首,那么善于清谈的王导谢安桓温这些东晋柱石,是什么的罪人?由此需要说明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在西晋灭亡的诸多原因中,清谈到底需要在多大程度上承担责任。

西晋清谈的高峰期,在泰始至太康的承平之世。八王之乱一起,国哪里还需要清谈来误?王衍在此期间获得盛名,尚未身居宰辅,未足承担责任。即令身居宰辅如王戎,也无事可做。武帝在位26年,只干了一件大事,即平吴,统一全国。这次战争其实规模不大,陆机《辨亡论》就说过:“夫太康之役,众未盛乎曩日之师。” 279年冬到280年春,前后不到半年,平吴已毕。

高官名士无非悠游卒岁。不清谈也可以,那就“朝集金张馆。暮宿史许庐。南邻击钟鼓,北里吹笙竽”(左思《咏史》)。还可以像石崇、王恺那样斗富,像王戎那样聚敛。如果说“清谈误国”,那么穷侈极欲、贪污腐败倒比清谈有益于国吗?

《世说·轻诋》:“桓公入洛,过淮泗,践北境,与诸行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日:‘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这是很有名的一段话,是谴责王衍误国的最早的言论,说这话的又是东晋重臣桓温,自然引人瞩目。但须注意,桓温只责王夷甫等人误国,并未说明他们何以误国。桓温是晋臣,头上有司马氏天子,像唐太宗在《晋书·武帝纪论》中所说的“元海当除而不除,卒令扰乱区夏;惠帝可废而不废,终使倾覆洪基”这样极为中肯却是直斥皇帝的话,桓温是不敢说的,他只能骂王夷甫。过了150多年,刘孝标在《世说》此条下作注,引《八王故事》及《晋阳秋》两段话,才铸成了“王夷甫清谈误国”这样一个论断。这是刘孝标的认识,不是桓温的原意。

蒋凡也在其近著中专列“清谈未必定误国”一章中, 指出“ 玄理清谈对于中国传统思维的发展, 特别是对于理论思辨, 曾起了推动进步的积极作用”,“魏晋清谈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它冲击传统儒家经学, 是一次思想的解放”。

清谈在魏晋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迎合了时代思潮的发展,促进了人的自觉和文学的自觉。但是在一个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时期,它并没有在政治上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眼睁睁地任由社会堕落。但是,清谈的产生,并不是为了经邦纬国的大业,而是对于经邦纬国的逃避。西晋的灭亡,王夷甫诸人的清谈固然负有一定责任,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武帝分封子弟以及西晋皇室的自相残杀。

参考文献:

[1][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校点本。

[2][晋]陈寿撰,[宋] 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

校点本。

[3]吕思勉撰,《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4]周一良撰,《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版。

[5]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年版。

[6]蒋凡,《世说新语研究》, 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

猜你喜欢

桓温魏晋
桓温铁腕肃军纪
嘉峪关魏晋墓壁画砖反映的丝路文化
医学专业“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总结与思考
魏晋风骨养万世
魏晋时期奴婢使用问题初探
魏晋名士嵇康和阮籍简评
两种绝症
桓温是个好领导
大笔如椽
桓温的“男人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