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课回归本真
2017-04-14李启民
李启民
【摘要】在《科學》中,改变传统的教学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科学是科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科学课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使儿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让学生在课堂内外经历预测假设、实验验证、搜集证据、讨论改进、记录交流等探究环节,使科学课成为科学探究过程的简约复现。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求是精神,促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科学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教材主线 兴趣培养 问题设计 探究体验 回归本真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
其教学建议指出:教师应“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亲自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活动中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对活动的状况及时作出判断,并决定应当采取的指导策略”。科学课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使儿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应该扎实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让科学课真正回归本真:
一、以教材为主线,引导学生回归生活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这样的活动“可能需要课外活动的配合”。要“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身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
最近在网上看了一篇小学科学课教学的成功案例,课题是《喷水壶里的水到哪里去了?》。具体教学案例详见教材。
《喷水壶里的水到哪里去了?》一课的教学关注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返回到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有所思、所想、所悟、所感,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身边的知识、发现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学生在亲身体验后对知识的理解更深,掌握得也将更牢固。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二、以问题设计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
小学生一般处于认知发展的前操作和具体操作阶段,在具体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动手操作比用抽象的语言讲授课本更加适合儿童认知发展,儿童比较容易接受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知识。小学生的“探究活动”重要的是过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他们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因此,只要学生能够真正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即使探究结果没有得到预期的结论,但学生却经历了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激发了求知的欲望,即使他们得到的结论是错误的,但失败的教训同样是一种收益。要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给予积极的评价。我们应该用一种全新的、赏识的眼光来积极评价孩子们的探究活动。要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把他们遭遇的挫折和失败转化成再探索再学习的动力。这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的关键。
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再通过学习来生成新的问题,打破时空界限,开展课后的后续性研究活动。执教《寻访小动物》一课时,学生通过学习激发了观察动物的兴趣。有的学生喜欢观察蚂蚁,我就鼓励他,课后,你观察一下蚂蚁,它的家在什么地方?它喜欢吃什么?它是怎样找食物的?并做好记录。通过学生课上课下的自主探究,生成了许多新的问题,如蚂蚁搬家说明了什么?冬天它为什么躲起来?蚂蚁会迷路吗等等。
三、以知识目标为载体促进目标达成
《科学课程标准》对于知识目标的要求是:“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这就指明了小学生学习的科学知识从内容上来说,是与自身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所以我在教学《谁流得更快一些》时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选用了水、食用油、蜂蜜、豆浆、洗洁精五种液体来研究;从难度来说,浅显的、便于儿童掌握的,而不是高深的、超越儿童认知水平的。所以学生就可能对液体的颜色、形状、气味、味道、轻重、流动速度等感兴趣: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说:只要知道就行,只要能够把知道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由此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而不去强求深刻理解、灵活应用甚至进行发明创造。因此学生对液体的密度、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的性质知道即可,不去苛求为什么这样。
四、以探究体验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求是精神
探究既是科学课程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是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我们在科学课堂中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因此,我们常常设计以下的探究机会让学生来亲身经历、感悟体验,从而理解科学。执教《水》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进行一个“猜猜它是什么液体”的游戏。老师做示范:它无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的形状,会四处流动,生物缺不了它,它是什么?鼓励学生也试着自己创制一条谜语供小组成员猜测。设计编写谜语是学生综合的观察探究、学会描述的科学方法的训练,也增加了趣味性,充分利用了学生爱做游戏和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引导学生有旺盛的探究欲望,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调动了大家共同参与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养成提问-预测-假设-验证的研究方法和习惯,学会制定实验方案,要明白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研究,而不是盲目地玩。执教《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时,我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证明的方法,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为什么?谁还有与众不同的方法来证明?然后交流实验方法并做出假设后请学生进行演示、验证。学生想到用两个保鲜袋去天平称上称一称、平衡架上比一比、抽去一个杯子里的空气与另一个杯子来比重量……不局限于课本上的实验方法,方法多种多样,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激发了,课堂也就活跃了,学生的研究热情特别高涨。哪怕假设是错误的,老师也不在实验前指出,而是让他们自行研究后,用事实来发现自己的错误,从而对事物的认识深刻而隽永,因为他们亲历了,感悟了,体验了,效果远远胜于老师的帮助。
在新课程的熏陶下,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发生了质的改变。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扩大和延伸探究范围,来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