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柔性管理模式的留学生教育策略
2017-04-14陆忠东时晓建
陆忠东++时晓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来华留学生对中国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提出了挑战。柔性管理模式“以人为中心”的内涵契合了高校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对于高校和留学生来说都具有借鉴意义,在留学生管理中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基于柔性管理模式,高校可以在氛围营造、课程设置、实践平台、制度建设等方面采取相应的留学生教育策略。
高校留学生柔性管理模式
2016年12月,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编著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正式发布,统计显示,中国来华留学生总数达39.76万人,约占世界国际留学生总数的8%,共有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的811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这一趋势显示出中国教育国际化的态势不断加强,如此数量的留学生对于高校的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何让留学生更好地适应中国高校的教育实际,达到成长成才的目标,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留学生柔性管理模式的内涵分析
当前高校对于留学生的管理可以简单地分为单独管理合、综合管理和外事管理。高校一般会设立单独的留学生管理机构,管理留学生的日常事务,对于留学生的学习则一般单独成班或编入普通班级与中国学生共同学习。对于后者“融入型”的留学生教育管理形式来说,高校面临着如何处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关系,如何处理留學生与任课教师的关系,如何处理留学生思维习惯与中国教育理念的关系等等一系列问题。而柔性管理模式对于高校处理这些矛盾和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柔性管理是管理学中的一个概念。与刚性管理相对应,简单地讲,柔性管理是一种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研究管理对象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对管理对象所实行的一种“人性化管理”。在管理手段上,柔性管理对管理对象采用的不是强制化的方式,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管理内容,在不改变管理对象本质和特点的基础上,让对象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自觉行动,与所在组织的要求保持一致。留学生来到中国接受的是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只有从内心深处认同中国的高等教育理念与模式,才能学习到真正的知识,达到成长成才的目的。
留学生来自国外,高等教育之前的教育基本上在留学生所在的国家进行,留学生的人格特点、认知模式、学习理念、生活态度,甚至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打上了深深的国家烙印,与国内学生有着巨大的区别。如果国内高校用教育管理普通学生的理念和方式去教育管理留学生,必然会让留学生“水土不服”。所以柔性管理模式的“以人为中心”,要求我们对留学生的管理,首先要研究他们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把握留学生的学习生活特质,根据留学生内在的特点融合中国的教育理念和特色,探索适合留学生特点的教育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模式也符合中国“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做到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一样的教育管理模式,从而使高校对留学生的管理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高校留学生柔性管理模式的现实价值
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是为了拓展知识面从而具有国际视野,最终达到成长和成才的目标。高校在留学生管理中采取柔性管理模式,不是简单的与中国学生综合管理,对于留学生的融入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首先,柔性管理有益于高校的因材施教。高校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须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找到适合学生特质的教育方式,即因材施教。留学生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泛指留居外国学习或研究的学生,具体来说又包括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学生。每一个国家都有特殊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社会特点,这就造就了不同的国民性格。比如我们所广泛认可的“德国人比较严谨、法国人比较浪漫、英国人比较绅士”等等。高校要想管理教育好留学生,首先要做的便是对留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掌握,这也是柔性管理模式的出发点。针对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在生活服务、授课方式、课余活动安排上予以精心的筹备,更容易使留学生融入中国高等教育,而不能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模式。
其次,柔性管理有益于留学生的情感认同。情感往往是打动人的突破口,情感认同更是行为践行的原动力。留学生远离家乡赴异国他乡求学,在行为上孤单的,在情感上是缺少寄托的,这是很多留学生对中国教育产生不适应的原因,而克服这种问题的突破口便在于国内高校对于留学生的人文关怀。柔性管理模式采取的是“非强制化”的刚性措施,是以人为本,让留学生从内心深处主动接受所在高校的管理,从而积极配合。所以,对留学生的关怀并不仅仅是关注和关心,更是一种情感上的投入,这种情感投入更能够打动留学生的心,让他们感到中国的包容,感到在中国学习的乐趣,从何很好地配合学校留学生管理工作。
再次,柔性管理有益于高校与留学生的行为一致。高校的目标是培养人,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的目标是成才,所以这就构成了一种目标一致,但是处处存在的高校与留学生的矛盾却阻碍了这一目标的实现。柔性管理最大的特点是不依赖权力的强制性,逼迫管理对象来顺从管理者,而是着重通过有效措施刺激管理对象的内心,体现一种内在驱动。这种内在的力量所表现出来的外显行为便是留学生服从高校的教育与管理,并积极按照高校的培养目标去努力。柔性管理模式有利于在留学生和高校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这种互动一方面会使高校的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因为“以人为本”而有针对性,另一方面留学生也会因为高校的“柔性管理”而主动配合,从而形成一股育人的合力。
最后,柔性管理有益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概念之一,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是同政治经济全球化、世界形势多极化的特征相匹配的。世界范围内,物质资源、人力资本时时刻刻都在快速的跨区域交换流动,这种国际交换流动在教育领域也是在不断地进行。不可否认,各国的高校都有不同的背景和特色,但在发展趋势上,开放、包容、合作却成为一致的选择。世界上大多数的高校都以不同的形式接受留学生便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很重要的一个体现。对留学生的柔性管理,打破了高等教育在国与国之间的隔阂,为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传播中国高等教育理念提供了便利条件。柔性管理模式也更加有利于留学生将在中国的学习精力放在拓宽视野,使自己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优秀人才上。
三、基于柔性管理模式的留学生教育策略
柔性管理被广泛的用于各行各业的管理实践当中,取得了积极地效果,高校需要把握柔性管理的实质内涵,并结合高校的不同校本实际与留学生的个性特征,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留学生教育策略,指导高校做好留学生管理工作。
首先,高校要为留学生营造合适的学习氛围。氛围是指围绕或归属于某一特定根源的有特色的高度个体化的气氛,这种气氛适合某一个人或者群体,这种气氛有利于个人或群体目标的达成。高校要积极为留学生创设符合他们生活学习习惯的氛围,在生活公寓的安排布置、学习场所的环境设置、活动区域的设施配备、文化内容的展览展示等方面突出“特色”,使留学生“触景生情”,提升“融入感”,帮助留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留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完全“本国化”,更应该注重中国特色的融入,毕竟留学生是到中国学习和生活,所以对于中国风格更要予以重视,合适学习氛围的营造应该是有利于留学生融入中国高校的教育环境。
其次,高校要为留学生设置匹配的学习课程。课程学习是培养留学生的主要渠道,高校中比较普遍的留学生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是留学生分班单独授课教学和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共同编班,这两种教学模式各有特点和优势。第一种模式对于留学生来说较为容易接受,身边的同学都为留学生,有利于身份认同,教师也会更多的从留学生的特点出发进行课程设置。第二种模式对于留学生来说则具有挑战性,教师多按照大多数中国学生的特点去设置课程进行教学,对于留学生的个性化要求容易忽略。高校需要更加合理的安排与留学生的国家背景、成长目标、个性特征相匹配的学习课程,包括通识课、专业课、选修课,并适当根据留学生的需求开设相应课程。同时,需要注重课程体系的建设,总体目标是为教育和管理留学生服务,是为留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再次,高校要为留学生打造特色的实践平台。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对于留学生来说更为重要。他们来到中国,“中国特色”是对他们的吸引力之一,实践教育是让留学生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熟悉中国、喜欢中国的重要途径。高校一方面要将人类文明的知识成果教给留学生,作为在中国学习的留学生,高校还要将中华文明通过留学生群体进行更加深入和广泛地传播。所以,除了校内环境、课程设置要服务好留学生成长成才之外,高校更需要在校内外为留学生打造特色的实践平台,例如,校内的助学助教岗位、校外的企业实习、政府挂职锻炼、志愿者服务活动等等,从而保证留学生能够真正认识中国实际、认同中国教育理念、传播中国文化。
最后,高校要为留学生制定柔性的管理制度。管理离不开制度,柔性管理并不是抛弃任何刚性规定和措施,否则管理在某些时候便不起作用。制度本身具有較强的约束性,在高校留学生管理制度建设方面,需要保持制度的这一特征,特别是需要与国家的相关管理政策保持一致,因为“吸引留学生不仅是国际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也是我国落实外交政策的一部分”。因此留学生管理制度建设首先需由高校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国家关于留学生的基本方针政策,在保证国家利益、遵守国家外交原则的前提下,考虑到管理群体的特殊性,在制度建设中融入柔性的成分。制度约束的对象是留学生,制度建设要体现出人本内涵,制定出既有约束力又不失人文关怀的制度。管理制度应体现出柔性管理“以人为中心”的特点,围绕高校的育人目标,融合高校的文化氛围对留学生进行人格化的管理,使制度能够激发留学生的内在潜力,变被动管理为主动配合。
综上所述,“柔性管理模式以信任为前提,以尊重为态度,以引导为手段,以实现大学生自我管理、全面发展为目标。”具体运用到留学生教育管理来说,就是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部门要充分尊重留学生的“国别特性”,并以此为出发点注重激发留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留学生创设适合他们学习、生活的环境。从而实现管理理念的“以留学生为本”,管理方式的情感激发和服务引导导向,管理主体的学校与留学生良性互动,管理手段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基于柔性管理模式的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直接关系直接关系到来华留学生的方方面面,更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留学生管理部门形成合力管理机制,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还关系到国家的外交事务。因此,重视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探索有效地教育管理模式,提高教育者、管理者的综合能力,对于做好留学生工作,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丹.文化差异下高校留学生管理的应对措施探究[J].法治与社会,2016(12下).
]2]高志华,叶晓勤.高校学生柔性管理模式的理论阐释与实施策略[J].江苏高教,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