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课堂重拾语文味

2017-04-14邱斌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7年4期
关键词:麋鹿语文课课外

邱斌

都说语文老师是杂家,语文课文涉及内容五花八门,有科技文、说明文、散文、记叙文、杂文、诗歌。课文中有些词语本身就是专业术语,作为语文老师处于两难境地:不讲会影响对课文的理解;讲也不是三言两语能讲完的。学生似乎对于老师讲的这些课外东西更感兴趣,于是语文老师为了能把课上得更生动有趣,课外还做了大量搜集工作,让学生全方位了解一些课外知识,于是语文课变味了,学生是爱听了,但是语文教学本体目标却没有完成。一篇课文学完了,学生往往连读都还读不通顺。这叫什么?在一堂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教师煞费苦心,精心设计,一会儿听音乐,一会儿看电影,一会儿做游戏,一会儿画画……教师忙得不亦热乎,学生学得津津有味。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皆大欢喜。把语文课上成了表演课,这样的课堂气氛是很活跃,可静下心想一想:这样的课,学生学到了什么,这样的课还有语文味吗?

听过一位教师的课,他教学的是《乌塔》。执教教师忽略了课文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现乌塔生活自理能力强、处事慎密的。而是详细介绍了欧洲一些国家的风土人情、气候特征、物产,等等,把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将相和》一文的阅读重点是如何从字里行间找到依据评价人物,说出自己的看法,并复述课文和学习课文布局谋篇的思路。但有教师在教学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介绍当前的时代背景——国与国之间是如何弱肉强食上,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学完了一节课后,关于语文的知识、能力素养的收获得之甚少,学课文只不过是走马观花式地“到此一游”而已。这样的课没有语文味。

语文课应该姓“语”,教师应该考虑语文的本体是什么。只有有效地落实听、说、读、写的训练,这样的课才叫语文课,才会有语文味。我听过一节苏教版第十一册语文课,课题是“麋鹿”,第一课时的教学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第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一环节提出的要求是:1.找出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在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巧妙地将生字音节抄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根据音节写出生字,再根据书写的情况,指导学生写好生字。短时高效,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又落实了学生掌握生字音、形及写的情况。然后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叫甲说、乙说、丙说……初步训练了学生的说的能力。

第三,研读文本,了解麋鹿。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写了麋鹿的哪些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有关麋鹿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的语句读读。教师随机板书有关特点的词语,这一环节重点落实了读中感悟的训练。

第四,复述课文,走进麋鹿。让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结合板书,先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有效地落实了学生说的训练。

第五,小结写法,拓展延伸。提问学生课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写了哪些内容。(让学生掌握基本说明方法是课标所要求的)引导回顾课文的内容,相机指导学生如何写好说明性质的文章。读写有效结合培养了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像这样的课,紧紧抓住语文的本体目标,实施有效教学,行云流水,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这样的课有语文味。

大师吉春亚、窦桂梅的课是很具有语文味的。她们的课听起来不觉得累,学生乐中学,学中乐,课堂上小朋友个个小手常举,小脸通红,小嘴常开,小脑常想,议论纷纷,书声琅琅,情意浓浓。同样是四十分钟的课堂,能巧妙地落实听说读写的训练。他们的语文素养、文化底蕴,确实是我们普通人所不能比的。所以静下心来想想,课堂有没有语文味关键还在于教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很有道理,给学生传授知识,不如给学生传授学习知识的方法,但“方法”如果只有一种,学生天天“吃”了就会腻。因此,要使课堂语文味变得美味十足,教师应该自身就有很浓的语文味。如果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出口成章、妙语连珠、收放自如,那么这堂课无疑是一堂好课。所以,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要求,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語文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语文素养。学习是一个人进步和提高的不竭源泉。学习的方式有读书、观看音像资料、上网,等等,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研读一些书籍和有选择地读一些相关学科方面的书籍,对于专业书要细读、多思、勤做笔记,并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学以致用;对于相关学科的书籍可以粗读,观其大略,以活跃思维和想象。同时,可以通过阅读光盘和音像资料,形象、快捷地获取知识信息,从而使自己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有较高的语文素养,课堂上能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具有文采。可以想象,一个没有文采的教师,他的语文课就像是一张失血的脸,显得苍白无力。教师有了较高的语文素养后,就要树立强烈的语文意识,精心设计教学。有人说,语文课犹如一支动听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也就是说教师要审时度势,在课前导入、课中指导、课后诱导上下一番苦功夫。

一、课前导入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导语的设计既要新颖,又要简练、生动,有文采,有感情,还要富于变化。如在第二届全国青年教师教学风采展示活动中,著名特级教师虞大明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开始就引导学生看电影的精彩片断,让学生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引领学生走近文本,初步领略壮士的英雄本色、壮士情怀。又如一教师教学《惊弓之鸟》一课,上课伊始,教师就出示一则“特别消息”,并绘声绘色讲述:“昨天一只大雁从我国境内飞过,途中被人用弓箭射下,在场人举报是射箭能手更羸射死的,动物保护协会准备向更羸讨回公道”。全班学生兴趣盎然凝神倾听。像这两位教师的导入,善于创设情境,巧设悬念,激发了学生浓郁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为文本的学习作了铺垫。当然,导入的方法很多,有时可以介绍背景,有时开门见山……虽有定法,但无定式,恰当地运用,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课中指导

课中指导,这是关键。课中导得好,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就能入情入境,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就能主动地学习,阅读、感悟、体验的能力就会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多花心思,找准切入点,收到牵一发动全身之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钱的魔力》一课中的指导就非常巧妙。在导入完课题后,引出“有钱能使鬼推磨”,然后接着问:世上有鬼吗?指什么?课文中指谁,我们就来读读课文把文中的鬼抓出来。说到抓鬼,学生饶有兴趣,就有了阅读期待,就会满怀信心地去读。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要做到这些,必须注重读书。读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所以每一节语文课都得让学生多读。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感悟到鬼的尖酸刻薄、见钱眼开、虚情假意、奉承拍马,学生跳一跳就摘到了桃子,达到了教学的目标,体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理念。

三、课后诱导

课文只是一个范例,教师不要为教教材而教,而要为了用教材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结尾要善于总结写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推荐读物,鼓励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要由课内延伸至课外;由学习某类课文向同类作品延伸;由节选课文向原著延伸;由名作家向名作家的其他作品延伸;由引用的名诗名句向原诗文延伸;由名家名篇向评论文章延伸。抑或激发学生的想象,为原文补白,培养学生的能力。如一位教师教《白鹅》课文结束后,教师这样小结道:“这么令人喜爱、如此有趣的家伙,谁能把它忘了呢?难怪作者在这篇文章的原文中曾这样写道——我的房子要卖掉的前几天,我把这只白鹅送给了远方的友人,在送出的几天之内,我感觉与一个朋友诀别了,心中十分留恋……他在留恋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后认真思考。”再如《穷人》一课课文结尾写到渔夫拉开了帐子……渔夫拉开帐子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请同学们认真想想。这样的课外续读,既是对文本的回归,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加深印象,把文字内化成鲜活的形象,留于学生心中,又是对文本的拓展和延伸,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原则、一种特色、一种美感,也是语文教学永远追求的一种高境界。只有洋溢着“语文味”的语文课,才能真正让学生喜欢,才能让学生沉醉其中。

(作者单位:福建三明市宁化县城东小学)

猜你喜欢

麋鹿语文课课外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The Return Of Wolves Has Already Made A Big Difference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