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农业有声有色 儋州沃野“生金吐银”
2017-04-14
细长叶片在朝阳照耀下,泛着金光,这是儋州市南辰农场种植的菌草。菌草粉碎装袋,可“以草代木”培植灵芝、食用菌、药用菌,同时也为畜牧业提供优质饲料,还能在腐烂发酵后产生沼气。
除了南辰农场,南丰镇、雅星镇等地也广泛种植这种“点草成金”的菌草。2016年,儋州市菌草业产值突破3000万元,儋州循环农业正发挥出越来越大的生态和经济效应。
循环农业亮点频现
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猪圈,掩映于绿油油的瓜菜基地间。附近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用猪粪加工有机肥。位于儋州市雅星镇的海南振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推进的循环农业呈现颇多亮点。
该公司董事长胡来源介绍,以肉猪养殖为主业的振风科技,年出栏肉猪1.6万多头、年出栏猪苗约5000头。对于猪粪,该公司建起一座年生产5万吨的有机肥厂。其运行过程为:利用粪污发酵制成沼气,补充猪场生产生活用电;在猪场周边种植瓜菜,利用沼液进行叶面施肥;将沼渣二次发酵,制成袋装有机肥料出售。这些循环项目,总投资近4000万元。
循环农业不仅保护生态,其产品的附加值也大为提升。胡来源自豪地说:“我们生产的猪肉,在上海卖到60元/斤;用有机肥种植的蔬菜,售价比普通蔬菜贵一倍以上。”
除了用猪粪加工成有机肥,儋州有机肥还用蚯蚓粪作原料。
高大的橡胶林下,一畦畦田垄顺着树林的行列延伸。这是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农科基地的橡胶林下蚯蚓养殖项目,由一群年轻创业者组建的“星农夫”经济实体负责运营。
“星农夫”经济实体负责人苏剑程说,该项目依托海南大学科技优势,正积极拓展更多的蚯蚓养殖场,用蚯蚓有机肥改造盐碱地。“超强台风‘威马逊导致海水倒灌的文昌市罗豆农场土地,采用儋州蚯蚓粪加工的有机肥改良土壤,重新实现稳产高产。”
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标准化,更多经济实体开始探路。儋州牧春绿色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才伟说,2016年,该公司在儋州已种植菌草500余亩,通过了GAP认证(良好农业规范)。下一步,该公司继续扩大菌草系列产品产能及市场,结合橡胶林资源,力争建成全省林下经济示范推广基地,不断延伸产业链。
推行三大循环模式
儋州循环农业在各界逐步形成共识。该市国土、环保、农委、畜牧等部门加强协调、加大投入。市委办汇总数据显示:2016年,全市整合循环农业项目资金2577万元,带动企业投资1.3亿元,用于生猪粪污治理设施改造。
2016年,儋州罗牛山黄金沟猪场投资700多万元进行减排设施改造,建设废水深度处理设施和有机肥厂,并通过了环评验收;温氏公司投入1600多万元,在十八种猪场、和庆养猪场、木排种猪场等3家养猪场,建设废水深度处理设施;天湖、安成等230家猪场加快设施设备改造,建设雨污分流设施,实行干清粪工艺,购买了固液分离机。2017年,该市计划再投入生态循环发展资金2000万元,进一步带动相关企业改造循环设施。
生态农业,循环生金。儋州市畜牧兽医局相关负责人张学刚介绍,2017年儋州推行三大循环模式:一是在那大、东成、王五等镇建设3家5万吨以上大型有机肥厂,面向全市规模猪场实行畜禽排泄物“统一收集、统一利用”,实现“猪粪收集—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种植业利用”的大循环模式。二是在种植业基地建设沼液池和灌溉管网,利用生猪养殖场和农业园区的地势落差,通过沼罐车将养殖园区的沼液连接(运输)到种植基地沼液池,再由管网灌溉到基地农作物,建立种养结合中循环模式。三是利用养殖场周边丘陵地貌特征,建立“沼气池—沼液池—管道—施肥”的排泄物循環利用系统,形成“猪—沼—作物”“猪—沼—鱼塘”自我消纳小循环利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