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全日制体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2017-04-14孙国友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学位论文专业学位问题意识

摘 要:通过访谈、观察和文本分析等,对非全日制体育硕士论文撰写过程的叙事研究发现,影响在职人员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主要有师生关系尤其是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及学校的专业学位培养氛围等。

关键词:学位论文;导师;问题意识;专业学位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7)02-0113-06

Abstract: Finishing the dissertation is an important precondition of the degree granting,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indicator to measure the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learning. For a professional degree in the job, it is difficult to finish a high quality dissertation. Through narrative research on the dissertation process of a working Master of Science in Physical Education, we fin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especi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utors and students, and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roblem consciousness, and professional degree culture atmosphere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working personnel professional degree dissertation quality.

Key words: dissertation; tutor; problem consciousness; professional degree

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推进,“阳光体育”活动在校园的普遍开展,以及社会体育需求的快速增长和体育产业全面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为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5年决定在我国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作为培养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实践性体育人才重要平台。当时,对全国首批21所非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院校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因此,从培养方案的制定、任课教师的选择,到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用,各培养院校无一不予以高度重视。

完成学位论文是学位授予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尽管培养院校在培养方案中都提倡专题研究报告、典型案例分析、运动训练方案、大型体育活动实施方案等学位论文形式,但是当这些要求落实在实际操作中时,这些形式极少被采用。学生和导师学术倾向较强,对学术性论文过分依赖,对实践性论文比较陌生和不自信。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理论积淀,大部分学位论文的理论意义缺失,对实际工作很难产生专业指导价值。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应该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位论文质量,一直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学者们在研究专业学位论文质量影响因素时,一般运用问卷调查等定量研究方法,从学习动机、学习时间、指导教师素养等维度予以阐释[1]。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影响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的因素,为培养院校提高培养质量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但此类研究往往忽略了作为非全日制体育硕士教育的主体即导师和学生的个体情感体验,更无法体现非全日制体育硕士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情境性、冲突性、过程性、复杂性”,而教育叙事研究恰恰能克服此类缺陷。

1 研究对象的选取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本研究采取目的抽样选取研究对象。鉴于作者对研究样本总体的综合认识,认为W同学在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是一个“丰富信息的提供者”。W同学在学位论文开题、预答辩、盲审以及答辩过程中,一波三折,可以用“跌跌爬爬”四个字来形容。第一次论文开题时,他的选题几乎被现场专家全盘否定,第二次开题才勉强通过。预答辩时,专家对其论文质疑声一片,论文并不被专家看好。盲审,先后经历两轮4位专家评审才侥幸通过。在正式答辩时,答辩专家4票赞成、1票反对,勉强通過。

经过和W同学协商,在研究得到其认同、理解与合作后,作者决定将其学位论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作者对W同学的了解和调研,W同学学习非常刻苦,从未无故旷课,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认真记录,课后按时完成作业。这样平时表现非常优秀的同学,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W同学论文过程如此艰辛,且效果还差强人意呢?对此问题进行探讨,不仅有利于提升导师指导水平和学生论文质量,更有利于非全日制体育硕士整体培养质量的提升。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叙事研究方法,通过对W及其导师以及参加开题、预答辩和答辩的部分专家进行深度访谈,查阅W同学开题报告、开题记录表、预答辩记录表、答辩记录表、导师对学位论文评语和W的学位论文等文本来收集相关资料,结合相关理论对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

同时,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笔者对W同学的开题、预答辩和答辩过程都进入现场参与观察。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参与观察导致研究者把他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强加于他试图理解的那个社会世界的可能性最小,它常常是在“没有先入之见”的情况下进行这种探讨的。因此,它为获得研究对象的真实图像提供了最好的方法。重要的是,参与观察时,由于身临其境,观察者可以获得较多关于研究对象的有效信息。

2 叙事过程

2.1 艰难的开题

2014年10月初,W同学在开题后说,“我的题目是《S学校课堂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的研究》,专家说这个选题不行,如果答辩时在他组里,一定不让我通过。我导师和这些专家有矛盾吗?我是很认真准备的,有的同学仅仅花了一周时间就能将开题报告准备好,并且顺利通过了。我都准备了一学期,导师也很认真地帮我指导和修改了。”W同学只看到了部分同学在开题前一周才动笔撰写开题报告的表象,并不了解这些学生在平时已经做了很多基础性工作,包括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文献的阅读、预调研等。在开题没有得到专家认可后,W同学首先想到的是因为导师和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其次,还想到别人即使没怎么认真也都能顺利通过,而认真学习的自己却遭到老师的“刁难”。

为了進一步了解具体情况,笔者对参加W同学开题的几位专家进行了访谈。专家们认为W同学开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用“放羊式”这样的初级的比喻式的概念,表述极为不准确;既然是关于体育教学存在问题的研究,就得提出高质量的体育教学标准,否则没有判断分析的依据;研究的内容较空,不具体,不聚焦,都是泛泛而谈。文献综述内容与所要研究的内容不相吻合。研究可能要用到的观察法,也没有明确的观察指标和标准,主观性太强。对于专家提出的中肯意见,W同学觉得有点不能接受,“我就是想分析自己工作单位体育教学现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没有想那么多。”其实,开题时的W同学还没有明白自己的研究问题到底是什么,更不清楚如何去开展研究。

笔者又向W同学的导师T教授了解情况。

笔者:T教授,W同学选题是他的想法,还是你的建议?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当初选题过程?

T教授:我指导学生选题一般坚持三个原则,一是他自己感兴趣,二是他有相关的知识背景,第三是相关资料好找。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看不到问题的本质,不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二,不知道研究什么问题。这是学生最迷茫的地方。具体到W同学选题,首先我问他在工作中发现哪些问题,是否调查过这些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性。他说调查了,具有普遍性。既然问题产生了,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放羊式”具体表现是什么,老师们如何“放羊式”上课的。可以到人家学校去观察,再分析问题症结在哪里,原因是什么,再根据这些原因提出解决办法。可惜的是他实在无法准确地表述出来。

笔者:主要问题出在哪呢?

T教授:他自己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修改,只好我帮他组织语言。由于他的文笔实在需要提高,我只能根据现有内容来揣摩他的意图,重新组织语言。毕竟我不是搞体育术科教学的,我是搞体育史研究的。原以为我只需在论文结构上和逻辑思路上予以指导就可以了,事实上是他无法达到我的要求。

此后,笔者又向W同学了解情况。

笔者:W同学,此次开题后你有什么想法?

W同学:一方面感觉自己学习尽管很认真,但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些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我看到的当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就是“放羊式”,但我不知道如何去分析。导师平时也布置我看了一些书,但总感觉对不上路子。开题时有专家建议我搞一个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标准,我感觉我没那个能力。我能把我们学校的体育教学现状描述好就不错了。

此后,W同学和导师一道分析第一次开题时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实际认真修改和完善开题报告,第二次终于通过开题。

从艰难的开题过程不难发现,W同学能看到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的表象,但仅仅局限于表象认识,无法从表象中提炼出要研究的问题。这是他开题艰难的最主要原因。尽管W同学学习很认真,但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没有为他的开题提供多少帮助。

2.2 无奈的预答辩

在导师对论文做出评价并同意后,学生方可参加预答辩。T教授给W同学论文的评语是这样的:

该文紧扣S学校体育课教学中存在的“放羊式”教学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等,依据学校体育学、教学论等理论分析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论和控制论理论提出了优化对策。该文最大的亮点在于解决体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论文结论明确,结构设计合理,研究方法运用适当。如果该文在优化对策部分再具体一些,更详细一些,则将更好。

从这段评语中不难看出,T教授对W同学还是以鼓励为主,即使论文还存在诸多不太满意的地方,也是很委婉地、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之所以这样做,导师主要考虑到学生的情面,以及自己所指导学生的毕业率。这不是个别现象,这是大部分导师无奈的选择。

在预答辩时,笔者注意到W同学将论文题目改为《S学校体育课“放羊式”教学现状成因及优化对策研究》。预答辩专家给出意见主要有:一是参考文献选择局限性太大。文中25个参考文献都是关于“放羊式”教学方面的。既然写教学的,居然一本教学论方面的论著都没有学习和参考;二是分析缺乏理论依据,分析深度有待提高。预答辩时专家的意见,其实在开题时专家也有类似的建议,W同学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并没有予以重视。

笔者:T教授,我发现你给W同学论文评价还是很高的,你认为预答辩专家的意见是否有道理?打算如何进一步指导W同学修改呢?

T教授:没办法啊,我不能不让他参加预答辩和论文送审吧?

笔者:你认为他们在职的学生在着手论文工作之前需要做哪些准备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呢?

T教授:他的理论和文字功底的确有所欠缺。我布置他写一些教学反思、观察日记等东西,他写不出来。

笔者:W同学,对预答辩时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你认为是否有道理?你认为主要问题出在哪?

W同学: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都认真跟导师汇报了,我和导师对此基本都采纳了。我主要是调整分析框架,增加一些案例分析。我的问题还是自己的理论基础太差,无法将我的这些想法落实到纸上。

导师和W同学都将主要问题归结于理论基础不够。其实,W同学也阅读了一些理论专著,也积累一些理论知识,但是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无法找到合适的连接点,不能运用学到的理论解决现实问题。尽管导师也布置了W同学撰写教学反思和观察日记,但并没有采取必要的跟进措施,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沟通。

2.3 曲折的盲审

2015年4月中旬,W同学论文评审结果出来了。评审专家A,N师范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学,他给出的论文成绩是77分,评审意见主要有:

论文框架结构较为合理,研究思路较清晰,研究方法运用较得当,研究内容与体育教学实际相一致。从文中透射出该论文作者具有一定的体育教学理论方面的基本功,有较为丰富的体育教学经验,初步具备了独立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存在问题:文中所谓实例,让人费解:这么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教案写得比较规范、认真,这似乎不合情理。一个认真备课的教师,一定是认真上课的教师。

评审专家A对论文以肯定为主,只是对文中案例提出了异议。

评审专家B,NT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他给出的成绩是65分,评审意见主要有:

该文选题具有一定的价值。研究目的比较明确,研究思路比较清晰,能够把握住研究的主要问题。但在研究内容上还需进行结构性调整。在研究方法上还需完善,分析还应进一步深入。存在主要问题:第一,作为一篇硕士论文,以一个学校为例并且仅举证个案中的零散的做法,难以将这一个案例归纳为一定普遍性的认识。建议运用问卷调查法,选择相类似的高职院校进行相關调研。第二,作为调研性的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逻辑线索应是:以某问题为切入点,基于一定理论基础,分析现状是什么样,为什么会这样,主要问题在哪里,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问题出现;现象的分析要基于事实和数据,在运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运用变量交叉分析,这样的分析才有深度。

评审专家B对论文中的个案的代表性提出质疑,对论文分析的逻辑思路和分析的理论深度提出相应的建议。这样的问题是论文最为致命的缺陷。

按照NT学院研究生培养的有关规定,评审专家打分在60~70分之间的,需要学生对论文进行修改重新盲审。第二轮的评审专家C,N师范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他给出的评审意见是:

文章能揭示目前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从一定层面上反映了教学中的缺失。存在问题是:关于“放羊式”教学的核心概念界定不准;对于出现所谓“放羊式”不合理教学现状没有统计数据作为支撑;对于造成“放羊式”教学的原因过于主观和片面;没有从教学实质出发分析问题;提出的对策可行性不大。

评审专家C给出的成绩只有60分,按照NT学院的有关规定,意味着W同学没有资格参加上半年的答辩。W同学需要对论文继续修改,下半年再参加盲审。对于这样的评审结果,W同学认为,评审专家或许是没有完全理解他的意图,有些专家提出的要求对于他来说太高了,他实在做不到。在每次交流中他都会流露出无奈和放弃的念头。

笔者:每次评审、预答辩过后,你跟W同学做了哪些沟通呢?

T教授:他经常跟我交流说,我实在做不下去了。每次我都鼓励他,就按照当前的思路逐步往前推就可以了。但他每次写出来的东西实在不像论文,还是缺少知识储备。

笔者:那该怎么办呢?

T教授:我时刻提醒他,写这篇文章的理论基础应该是教学论。没有理论支撑,导致研究架构不合理。这理论支撑,就相当于一根线,将若干颗珠子串联起来才成为项链,如果没有这根线,那些散落的珠子一点都不值钱。

笔者:在W论文撰写过程中,你是如何指导的呢?

T教授:一般是确定好选题后,先让他列一级标题,再列二级标题。这些二级标题有哪些,不是你主观说了算的,而是依据一定的理论来架构的。比如,你研究体育教学,什么是体育教学?体育教学内涵是什么?搞清楚这个,自然而然就有了科学合理的标题或者说提纲了。

在跟T教授沟通后,笔者又联系了W同学,进一步了解他关于论文评审意见的看法。

W:真的想放弃了。我实在没有能力完成论文了,没想到写一篇学位论文这么难。专家要我补充案例,我也不太方便将学校真实案例放进去。至于论文修改,我真的已经黔驴技穷了,不知道怎么修改了。这次评审再不过,我真的决定放弃学位了。

2015年9月,第三次评审结果出来了。评审专家D,NT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他给出的成绩是72分。他的评审意见主要是:

该选题对提高学校的体育课教学质量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操作价值。该论文对学校体育课教学的“放羊式”教学现象做了一定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关分析,也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但论文分析得不够深入,且缺乏说服力,研究工作量不够。文中没有看到实地考察所得到的资料,也没说明考察材料与“放羊式”教学的关系。在成因分析中比较空泛,缺乏必要的数据支撑,改进措施针对性不强。建议增加调查数据,说清楚一些材料和数据与“放羊式”教学现象的关系;应深入分析,找出造成“放羊式”教学的根本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几位评审专家基本上都指出论文分析的理论深度不够和论据不充分等问题。但W同学始终没有彻底改变这一现状。除了导师和学生自身的问题外,我们不得不反思课程开设和教学的有效性,不得不反思非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整个培养环节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要求。

2.4 侥幸的答辩

根据NT学院有关规定,W同学总算可以参加答辩了。

笔者:W同学终于可以参加答辩了。从评审专家的意见来看,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积淀,可能他这种概括提炼的能力还需要提高。

T教授:这问题,不仅仅是W同学,几乎所有在职的学生都存在这个问题。他们在职的学生优点是能搜集到很多有价值的素材和数据,但是从这些素材和数据中能提炼出什么来,就很难说了。

笔者:预答辩时有专家建议他写一个个案分析就可以了。

T教授:专家的意见还是很有道理的,但他写不出来的。平时,我也会布置他看一些理论方面的书籍,如教育学基本原理。他说:“老师我看了,但是我不知道哪些对我有用啊,也不知道怎么用。”

笔者:T教授,带完这些学生后,感受如何?

T教授:有点想哭。

2015年10月底,W同学如期参加学位论文答辩。答辩会上专家对W同学的论文持否定的成分比较多,如文章对核心概念的界定不明确,分析的理论深度不够,建议没有针对性等。但在最后的评语中并没有将这些问题反映出来,只是建议文章开始要说明S学校的“放羊式”教学现象是什么;建议加强讨论深度等。

尽管W同学的论文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专家投票结果为4∶1,总算通过了最后的论文答辩,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学位。

3 分析与讨论

根据归因理论,一般来说,人的行为发生的可归之因有三类:个人的内部因素、环境因素和他人作用的因素。从W同学撰写论文过程来看,导致曲折艰辛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缺乏问题意识、学校培养专业人才的氛围缺乏、学生个人和導师的关系等。

首先,是非全日制体育硕士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W同学论文过程历经坎坷,表面上看是文字功底欠缺,理论积淀不够,其实更多是问题意识欠缺的缘故。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W同学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看到了其所在工作单位体育教学中的一些现象,并且进行认真的思考,仅此而已。他并没有透过现象进一步去思考现象背后的问题,没有进一步分析出现此类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原因是什么,更无法提炼出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W同学之所以出现此类问题,最主要原因还是在非全日制体育硕士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训练,导师在指导过程中的引导和培养也没有被放到应有的地位。

培养非全日制体育硕士必要的问题意识,也就是为他们提供学习、求知以及解决问题的内在驱动力,促使其将一些外在的要求、压力内化为个人内在的、自觉的行为。也就是说,非全日制体育硕士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发挥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其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品质[2]。那么如何培养非全日制体育硕士的意识呢?要让学生“敢问、愿问、能问、善问”。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第一,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气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发扬民主,让学生有问题敢问。第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恰当地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使他们在获得新知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有问题且愿问。第三,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环境,引导探究,让学生有问题能问。第四,引导学生思考、联想,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有问题善问。

其次,培养院校缺乏专业学位培养的氛围。这里的氛围包括导师学术背景、对专业学位培养的重视程度,学生对专业学位本质特征的理解,以及学校对专业学位培养的课程设置、工作体验机会的提供和管理制度环境等。T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史,历史学学科背景,目前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和自然辩证法教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决定培养过程重点要对实践问题予以观照。而对实践问题的观照,必然要求导师有相应的实践性知识和相关工作体验经历。导师缺乏指导专业学位学生的实践经验,是当前专业学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3]。T教授也坦承自己没有相应的专业实践体验,在指导时还是有点力不从心。可能由于自身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也或许其他方面的原因,T教授在谈到指导在职体育硕士的感受时用“想哭”来表达他的体会。

此外,课程设置学术化倾向严重,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W同学学习非常认真,从不缺席,作业也都认真完成,在班级里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可就是这样学习优秀的同学,在分析和解决自己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时却束手无策,无计可施。非全日制体育硕士最大优势就是有较为丰富的工作体验。如何将工作体验的优势转化为学习和研究优势,就需要导师和课程教师的引导和帮助。W同学的尴尬境遇让人不得不反思培养院校课程设置的针对性,更怀疑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最起码说,这些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升华工作体验,分析和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并没有起到必要的帮助,或者说并没有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本质属性是“基于职业,强调实践,注重技能,突出应用”[4],这是体育硕士课程设置的逻辑起点和依据。课程方案的制定要遵循“职业能力本位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权变性原则”[5],在此基础上选择课程内容,决定课程实施的途径,合理有效地设置课程的结构和比重[6]。

第三,非全日制体育硕士和导师之间的关系问题。作为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人为目标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其主客体都是人,尤其这里的学生都是成年人,且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的人,要达到培养目的,必须在导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交流、对话、理解的主体间关系。T教授在指导W同学过程中,费尽心思,绞尽脑汁,甚至自己亲自动手帮W同学修改论文,可以说是兢兢业业、尽心尽责。但在与W同学和T教授的交流中不难发现,无论是在选题、开题还是论文修改过程中,T教授始终认为W同学无法达到他的要求,理论基础有待提高。W同学也感到无比委屈,不知所措。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这对师生各自只站在自己的立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导致彼此之间的沟通并不是十分畅通,甚至出现一些障碍,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还停留在“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中。正如胡塞尔所指出的,“为了消解自我认识中的私人性和主观性,达到对世界的共同认识,也就是由‘私人世界进展到‘共同世界,不同认识主体之间要相互交流,彼此沟通,并设身处地,转换视角,承认他人的主体地位及主体性”[7]。也就是说,以主体间性为基础建构导师和体育硕士,尤其是这些已经参加工作的体育硕士之间的新型师生关系,要求导师充分尊重这些个体的独立性、主体性和平等性。作为高校教师,导师是“高深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和建构者,非全日制体育硕士也是对“高深知识”充满向往,也是带着实践中的困惑和迷茫来寻求答案的。从知的角度来看,“闻道有先后”,也就是说导师与研究生的区别在于获取知识的先后不同而已,二者并不存在尊卑关系;“术业有专攻”,导师即使在某一领域取得些成就,在学生面前也不应以权威自居,学生身上也有值得导师学习借鉴的地方;从情的角度来看,作为独立主体的研究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在生成和外化的表现形式,如果缺乏主体间的平等对话与沟通,必然使师生关系沦为人与物的关系[8],无法达成预期的目标。

4 结语

本研究是个案研究,非全日制体育硕士W同学学位论文撰写过程虽然有其特殊性和偶然性,但其撰写论文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和遇到的困难几乎是每一个在职人员攻读专业学位过程中都可能遭遇到的。W同学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从迷茫、无助到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期间经历了很多曲折和艰辛。影响W同学学位论文质量的因素可能还有很多,从对W同学论文过程调查结果分析来看,主要有师生关系、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及缺乏专业学位培养的氛围等因素。

参考文献:

[1]李高峰,杨祖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中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2):20-25.

[2]韩恒.“形同质异”的问题意识——兼论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论文的选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6):40-42.

[3]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编写组.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4)[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31.

[4]孙国友.追本溯源: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属性探骊[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2):75-79.

[5]杨丽丽,史国生,孙国友.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性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07-111.

[6]马光,张云龙,陆燕.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3):108-111.

[7]沙可国.社会哲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112.

[8]吴岳军.主体间性:建构现代德育师生关系的价值取向[J].教育学术月刊,2010(1):32-34.

猜你喜欢

学位论文专业学位问题意识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困境和思考
基于话语分析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写作的对比研究
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浅谈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