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联合后向收费:北京五十所高校的网络运营新模式

2017-04-14张丹东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7年2期

张丹东

摘 要:我国已进入移动互联时代,新形势对高校网络运营维护模式提出了新挑战,也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结合“后向收费模式”在北京五十所高校互联网络中的实践,阐述了高校网络运营常规模式及其困境,介绍了“后向收费”理念及其对校园网络的积极意义及该模式对高校网络运营的启迪。

关键词:高校网络运营;后向收费模式;高校互联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3-0029-02

一、高校网络运营常规模式及其困境

从1996年各高校开始普遍接入互联网开始,向运营商支付带宽费用已经成为了常态。高校一般会向一家或者多家运营商按照约定带宽统一支付费用,然后在校内免费或收费提供给师生使用。一方面,在一个出口带宽招标流程完成后3~5年不变,缴费后约定的带宽只是校园网络出口的一个数值,高校信息中心很难根据实际用量优化或调整,造成了网络出口管理的僵化与落后。另一方面,受限于学校资金预算,一般高校都无法免费提供充足的带宽给师生无限制使用,通常的做法是两种,一种方法是按照流量收费,通过金钱抑制师生的使用欲望;另外一种是流控,通过技术手段抑制带宽的总需求。无论哪种方案,都造成了供需矛盾,用户会抱怨贵或者慢。外地一些高校通过与运营商合作方式解决这个问题,然而北京地区的运营商对此并不积极,故此无法复制外地高校的模式。

高校网络运营中对师生上网行为进行的收费,是典型的前向收费模式,该模式是指面向使用服务的用户收费,如上网包月费、按流量计费等行为收取费用。前向收费模式,是网络资源稀缺时代的产物,要求服务提供方提供的资源具备极强的吸引力,相对封闭且不可替代,这与互联网的开放基本理念相悖。该收费模式纯粹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如同前文所述,既不能满足师生指数级增长的上网需求,也不利于校园出口的精细化管理与调控。在此形式下,北京近50所高校通过IPv6网络形成高校互联团体,借鉴后向收费理念,积极开展联合后向收费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

二、“后向收费”理念及其对校园网络的积极意义

后向收费理念,是基于为用户提供免费的流量接入,面向提供信息的后向商户收费,如广告发布费、竞价、定向流量收费、冠名赞助费、会员费等。该模式是互联网服务领域普遍采用的商业模式之一,如搜索引擎类网站、视频类网站、电子商务类网站、社交类网站等。美国率先将该理念引入移动互联领域,2014年开始,美国的电信运营商AT&T推出“Sponsored Data”计划,可以免除移动用户部分数据费用,由赞助商支付; Facebook 推出的新兴市场免流量计划, Google在全球多个国家推出了对旗下多项业务买单的Free Zone 服务,使后向收费模式在互联网接入领域迅速铺开。

在我国,各级运营商也纷纷展开与互联网应用平台的合作,积极开始了后向收费的探索。电信一些省级公司正在成立相关部门探索推动移动互联网流量后向收费。中国联通集团层面也计划试水移动应用流量后收费模式,即面向最终用户前向流量免费,后向与入驻企业进行流量费用统一结算。广发银行从2014年开始为所有中国移动流量访问其服务的用户买单,开了电信行业流量经营后向收费的先河。阿里巴巴与联通、移动两大运营商联手推出手机上网流量免费计划,满足条件的用户可以每月获得2G免费流量包。与前向收费相比,后向付费可谓是用户、内容供应商与网络服务商三方共赢的商业模式。

于高校网络运营管理部门而言,后向收费模式有以下三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可以在与电信运营商的博弈中变被动为主动,从每年几百万的纯消费型带宽支出方转变为赢利方。二是能极大增加自主调控及互联网内容服务能力,各高校不仅可据本校寒暑假的周期性规律动态调整出口带宽大小,更能角色变更为内容服务商的一员,把本校的优质教学资源、MOOCs课程、先进理念或产品通过该平台推广,从中受益。三是把盈利与教育信息化大数据无缝结合,在后向收费盈利的同时,可将师生对互联网内容服务商产品的各项访问数据收集并整理,为优化高校教育资源与信息化决策提供详实的数据基础。

三、北京五十所高校对新模式的实践

北京高校网络管理部门的教师一直在讨论获得降低带宽成本的可能性。2006年开始,初期考虑通过运营商支持自建高校互联网络,来降低高校间带宽费用。经过尝试,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推广并开展运营,只在部分高校间进行过测试。2009年,IPv6网络普及后,部分高校间(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开展了IPv6网络的BGP网络互联测试,因为没有明确的用途,同样未能推广并开展运营。(见图1)

到2015年后期,通过广泛宣传,360公司的一部分业务愿意尝试进入高校互联网络,经过各方努力,360公司的安全卫士的CDN服务进入高校互联网络,经过一段时间运营,开通了9所高校,流量高峰在一个G左右。然后,用这个案例再次开展广泛宣传,获得了校园优酷和光明校园传媒的认可,也开始把一些视频资源引入高校互联网络,在九所高校范围内开展了测试。

2016年,校园优酷经过调整开始以IPv6地址提供服务,服务范围一下扩展到50所高校,运营商和ICP联合,免费向高校提供带宽接入,用后向服务模式向师生提供视频服务(插播广告或者收费免广告),目前提供接近60T的视频资源,得到很多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认可,消息迅速在高校传播。随着视频内容的增加,用户和流量将同步增加。

四、后向收费模式对高校网络运营的启迪

自从后向收费的概念被提出后,2012年通过和一些运营商和ICP(互联网内容提供商)接触交流,初步了解到如果有足够多的用户,还是有可能开展后向收费业务的。故此,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信息化分会的领导下,各高校教师开始游说运营商,并得到两家民营运营商的支持,开始在北京高校和部分外地高校之间建设高校互联网络,建成了一个纯IPv6的骨干网络,当年就联通了超过35所高校,并在鼎盛时期达到80所高校

然而,由于初建高校互联时,目标更多偏向于高校间资源交流,且彼时国内互联网平台IPv6协议的资源缺乏,网络建成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合适的资源进入,导致一些高校虽然接通了光纤,却并没有开通高校互联网络,而外地一些运营商的分公司也开始要求进行商務合作,部分地区的运营商的分公司对没有商业合作的高校也采用断网的措施。直到2015年,后向收费商业模式在中国传播并被中国互联网企业广泛接受,高校互联组织的后向收费探索才取得实质性进展。

综上所述,北京近50所高校通过网络互联打造基于IPv6的资源平台,在覆盖近百万师生用户后,尝试突破基于前向收费的现有高校网络运营模式,规避了旧模式的弊端,借鉴互联网内容服务领域的后向收费模式,与多家互联网内容生产企业展开合作并进行有益尝试,取得了显著成效,后向收费模式可使高校在与电信运营商的博弈中变被动为主动、极大增加自主调控及互联网内容服务能力、把盈利与教育信息化大数据无缝结合,是高校网络运营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彭晓燕.互联网商务模式的分类体系评述[J].当代经济管理,2007(5):46-50.

[2]李娜,宫雪,郑明.基于用户行为的后向收费模式研究[J].信息通信技术,2011(6):29-31.

(编辑:王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