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倒朴”未改韩政治格局

2017-04-14丁刚

环球人物 2017年6期
关键词:朴正熙示威朴槿惠

丁刚

3

月10日,韩国宪法法院判决朴槿惠总统弹劾案成立,韩国史上第一位女总统的政治生命就此终结。下届总统选举将在60天内(5月9日之前)举行。

自1987年韩国恢复民选总统以来,历任总统没有一个是“洁身而退”,这与韩国政党政治中普遍存在的亲信掌控有关。这些亲信的背后往往又浮動着大财团的阴影。朴槿惠也未能走出在其父当政时形成的财阀政治怪圈。

透过弹劾案,显露的是今日韩国尖锐对立的政治现实。去年11月,笔者在韩国之行中亲眼看到了百万人烛光示威,也看到了誓死捍卫朴槿惠一派顽强勇猛的劲头。“倒朴”示威者以中青年居多,“挺朴”者年龄偏大的多一些。他们可以在寒风中相对而吼,也会在示威结束后一起到路边吃个烧烤。

示威游行是韩国社会永不缺少的老套剧情。与其说它是韩国政治的一部分,不如说它更多地体现了这个社会的思想状态。这一次持续多月的大示威总体上算是比较平和的,是一种进步。但整个社会因此而形成的尖锐对立,恐怕在短期内不会消弭。

谈到朴槿惠,人们总会想到她的父亲朴正熙。探讨韩国崛起之谜,无法回避朴正熙主导下实现的“汉江奇迹”;了解韩国的民主化进程,又总会触及他独裁与严酷的阴暗一面。

这种认识的分裂一直延伸在韩国政治与社会的变动之中,直至今日,它仍是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群体认识国家政治的基本思维逻辑。朴槿惠的成功与失败,折射了同样的政治图谱——光化门广场上的示威,有两派共同追求的法治目标,但背景却是烛光闪烁的“民主”与太极旗下“爱国”的大对立。

韩国社会的对立与这个国家在东亚地缘政治中的地位相关,朝鲜半岛统一始终是一个无法绕过的主题。近代史上,韩国一直在列强较量的夹缝中求生存,追求民族自尊的努力因刚烈性格的驱动,往往会走向极端;而努力寻求的“左右逢源”,又总会在大国力量的激烈博弈中转为失衡。

冷战之后,韩国从属于美国亚洲战略的基本态势至今未变,其社会思潮更是深受美国影响。韩国民众不是没有反美情绪,毕竟一个驻有外国军队的国家是不能称为“正常国家”的。恰如美国《外交政策聚焦》杂志的分析,韩国最普遍、最强烈的反美主义根源在于国家认同感。但同样是这种认同感,在碰到一个强硬而顽固不变的朝鲜时,又往往无法脱离依赖美国保护安全、实现统一的轨道。这使得韩国政治变动中的左右翼之争,成为摆脱右翼能走多远、多久才会回来的一种判断。

政治分析师们倾向于将以往韩国的总统划分为两个派别,一派主张对朝鲜实行柔性的“阳光政策”,另一派则主张追随美国的“政权更替”手法实现统一。但无论哪一派,在现有安全格局下,都无法打破朝鲜坚硬的厚墙,也无法摆脱美国对这一地区的战略考虑与安排。朴槿惠上台之初,曾期望通过对朝鲜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促使离散家属相逢定期化,以及帮助朝鲜发展电力、交通、通信基础设施等,推进半岛统一,但最终还是回到了加强与美军盟友关系的老路上。

朴槿惠的退场可能使希望在大国力量之间重新找到平衡的反对派上台,但接踵而来的问题却未变:这样的平衡又能持续多久?

猜你喜欢

朴正熙示威朴槿惠
韩议员挺朴正熙贬菲律宾
朴槿惠坐牢半年无人探视
韩国总统是个酒疯子
第1108次示威
“高声”示威
亲历叙反对派首都大示威
泰国示威活动突然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