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儿童颜色词习得实验研究综述

2017-04-14瞿健菊

文教资料 2016年35期
关键词:实验设计

瞿健菊

摘 要: 本文选取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10个关于儿童颜色词习得的实验研究进行详细的综述。首先对实验研究按不同年龄、不同颜色词、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进行了介绍分析。然后结合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对实验方法中的颜色数量、被试分组和实验设计提出了建议,对颜色词习得顺序和影响因素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颜色词习得 颜色命名 实验设计 习得顺序

1.引言

四个月的婴儿就能分辨蓝、绿、黄和红四种颜色,其颜色感知能力已经接近于成人(Bornstein,1976)。然而,儿童颜色词的习得还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Preyer(1905)在《幼儿的感觉和意志》一书中指出,2岁的儿童对于颜色命名还是犹豫不定的,3岁以后,他们才能正确说出一些颜色的名称。Bornstein(1985)认为颜色词相比其他词汇更难习得,这是因为在颜色词的习得过程中原有的普遍性规则要为新的规则所重写,尽管颜色词的数量比其他类型的词汇少得多。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学者对中国儿童颜色词的习得做了不少实验研究,其中多是儿童颜色命名发展方面的研究。本文选取了其中较有代表性的10个相关实验研究进行介绍和分析。

2实验研究介绍

2.1不同年龄

儿童颜色正确命名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张增慧、林仲贤(1982)认为5岁阶段是儿童颜色命名能力发展的一个明显“转折”点,在这一阶段会表现出一种“飞跃”现象。林仲贤、张增慧等(2001)对不同民族的儿童颜色命名发展研究,实验显示其中汉族儿童颜色命名发展过程中,5岁是转折点。而张积家等(2005)认为3—4岁是儿童颜色命名迅速发展的时期。只有对灰命名,4—5岁之间发展最快。张积家等认为3—4岁儿童词汇年增长率比5—6岁高,而词的增加包括颜色词的增加。吴慧迪等(2012)的实验结果表明:3—3.5岁是儿童颜色命名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此结果和张积家等的研究基本一致。

不同实验相同年龄的儿童颜色正确命名率也存在差异。比如同是选取11种颜色色片的实验,张积家等(2005)的实验中,3岁儿童的平均正确命名率为63%,而彭小红等(2011)的实验中,3岁儿童的平均正确命名率为25.3%。彭小红等认为,这种差异可能是与教育的差异以及儿童的心理有关。

2.2不同颜色词

儿童对颜色命名的发展,对不同颜色来说是不同的,有些颜色命名能力发展早些,容易些;有的晚些,困难点。张增慧、林仲贤(1982)和张积家等(2005)均认为实验显示的顺序和Berlin和Kay(1969)的基本颜色词发展顺序基本一致。吴慧迪等(2012)认为其实验结果与林仲贤、张积家等人的研究基本一致,紫色和橙色的正确命名率相对较低,但在他们的研究中排序先后也多有变动。彭小红等(2011)认为儿童对11种颜色命名能力的发展顺序虽基本一致,但具体顺序却不完全相同,认为儿童颜色命名能力的发展也要受到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及教育条件的制约与影响。然而,谢花萍等(2009)的个案研究结果表示儿童早期颜色词的习得顺序不一定遵循先是黑、白、红,然后是黄色和绿色,再后是蓝色,最后是紫色和橙色的顺序,中间色橙色、粉红色、灰色等颜色词的习得也不一定迟于单色颜色词的习得,且儿童早期颜色词的习得无固定的顺序。谢花萍等认为,这与社会生活环境、儿童喜好及性别差异、语言输入频度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2.3不同民族

林仲贤、张增慧等(2001)和和秀梅等(2009)的实验研究均表示无论是哪一个民族的儿童颜色命名正确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但是颜色命名能力在不同民族间也存在着一定差异。林仲贤、张增慧等(2001)认为汉族与蒙族儿童的颜色命名正确率在各个年龄组均高于同龄的其他民族儿童。维族儿童又明显低于壮族、哈尼族和白族儿童。壮族、哈尼族和白族儿童基本上处于同等水平。他们认为这种差异是由于教育条件与生活环境及经验的差别造成的。和秀梅等(2009)表示纳西族的平均颜色命名正确率略低于白族和哈尼族。

不同民族的儿童,即使在同一年龄阶段也存在着明显差异。蒙族儿童在3岁阶段对黄、绿两色的正确命名率大大高于其他民族儿童。林仲贤、张增慧等(2001)认为这可能是与他们生活的地理條件有关,他们能经常接触到黄、绿颜色物体,从而建立了牢固的条件联系。纳西族儿童对蓝的命名能力相对好一些。和秀梅等(2009)认为,这与纳西族的语言和文化有关。纳西族人作为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教育及语言等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儿童对颜色的命名。

2.4不同地区

张增慧、林仲贤(1990)和林仲贤、张增慧等(1995)分别对北京郊区农村汉族儿童和北京香港两个地区城市儿童进行了实验研究。他们发现无论城市儿童或农村儿童,还是北京地区儿童或香港地区儿童,颜色命名的正确率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但是相同年龄段的颜色平均命名正确率,城市儿童明显高于农村儿童。他们认为这不是能力因素,而是由于教育条件与生活经验的差别而形成的。北京地区儿童与香港地区儿童的平均命名正确率没有什么差别,但这两个地区儿童对不同颜色的正确命名的易难程度有些很相近,有些则有明显的差异。他们认为,儿童颜色正确命名发展的变化规律可能是全人类共同的,但发展水平要受到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及教育条件的制约与影响。

3.实验研究分析

3.1颜色数量

实验材料基本上都是选用标准色片,但颜色片数量不一。张积家等(2005)和彭小红等(2011)均采用的是11种颜色,是根据Berlin和Kay的基本颜色词理论所提出的11种基本颜色词。然而,根据基本颜色词理论,并不是所有的语言都有11种基本颜色词,不同的语言由于进化程度的不同,颜色词的数量是不一的。所以,如果要研究中国儿童颜色词的习得,选取的应该是现代汉语的基本颜色词。

事实上,Berlin和Kay的经典之作问世之后,随着研究的广泛和深入,出现了一些离散现象与反证案例。Kay和Mc Daniel(1978)对之前的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新的修正模式,新模式中最主要的颜色范畴仅包括黑、白、红、黄、绿、蓝这六种。而国内学者所界定的现代汉语的基本颜色词虽然数量不一,但一致认为“粉红”不属于汉语基本颜色词。研究儿童的基本颜色词的习得是有意义的。Doug herty(1978)调查了波里尼西亚儿童的颜色词习得过程。她发现基本颜色词的习得更多涉及先天因素,而衍生颜色词的习得则受到学校教育和后天的影响。

3.2被试分组

大多数实验的研究对象是3—6岁儿童,并以1岁为一年龄段进行分组。而近年来的实验显示,儿童对颜色的命名能力随时代一起有了进步,颜色词的初始习得时间比以往研究结果中所述时间要早,同一年龄段现代儿童掌握的颜色知识要比过去的儿童多。Pitchford和Kathy(2000)对40名2—5岁的儿童的实验,数据表示在3岁半之后的短短3个月学会了使用9种基本颜色词。所以如何根据年龄进行分组,对实验的结果影响也非常大。

此外,性别差异现象在儿童颜色词习得的实验研究中没有受到重视。Johnson(1977)表示儿童的颜色词习得存在性别差异,2岁到4岁半的女孩比同龄的男孩使用“粉色”的次数更多。杨永林(2007)虽然提出了儿童色彩语码性别差异研究的重要性,但还没有相应的实验研究。目前非个案的实验研究只是确保各年龄组内男女儿童人数相近,并没有针对不同性别分组进行研究。性别差异仅在谢花萍等(2009)的个案研究中有所表现。研究发现受试女孩习得的颜色词当中以温暖、艳丽的颜色词居多,而受试男孩习得的颜色词中却有受试女孩所没习得的颜色词,即灰色。谢花萍等认为性别对儿童语言的影响最大的是习得的速度以及与性别角色关系密切的语言现象。

3.3实验设计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个案的实验研究基本上都采取命名法和游戏法,将每张色片呈现给儿童10秒,要求儿童说出色片的颜色名称,答对给1分,答错或者回答不知道记0分。而儿童颜色词的习得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孔令达等(2004)指出,有不少儿童不论你指着什么颜色问都答以某一种颜色——多半答“红”,儿童以一种颜色词来代替所有的颜色。如果问的刚好是红色的物体,好像他答对了,其实这是假相。Braisby和Dockrell(1999)表示儿童在他们可以正确并可靠地回答“这是什么颜色”问题之前,大多数儿童会提供一些颜色词,而不是说他们不知道,即被试儿童存在乱猜的可能。目前国内的实验研究除吴慧迪等(2012)提供的是6种颜色12个色片,其他实验均是每种颜色只有1个色片,并且所有的实验中每个色片仅呈现给每位被试儿童1次。

国外的相关研究在实验设计上相比而言要更为细致。如Pitchford和Mullen(2000)对儿童11种基本颜色词的习得研究,要求每个儿童进行110次尝试,完成所有任务大约需要10分钟。同时,Pitchford和Mullen认为儿童在回答问题时可能存在偏好,即在不知道正确的答案的情况选择某一种特定的颜色,因此他们在实验还设置了一个因变量用来辨别儿童的真实习得情况,从而能获得更为准确的实验结果。

3.4颜色词习得顺序

非个案的实验研究大多是把颜色正确命名率高低作为颜色词习得顺序的先后。大多数实验的结果是按红、白、黑最先,然后黄、绿、蓝,最后是紫和橙这样的顺序。但具体的顺序却不完全相同。其中较特别的是林仲贤、张增慧等(1995)对香港地区儿童的研究,其红色的正确命名率要排在绿色和蓝色之后。虽然存在一些差异,研究人员基本认可Berlin和Kay的基本颜色词理论。然而,谢花萍等(2009)的个案研究结果却表示儿童早期颜色词的发展不一定遵循Berlin和Kay的进化论顺序,其发展顺序表现出更多的偶然性特征。这与一些国外学者的观点吻合。Pitchford和Mullen(2000)表示儿童是在3岁半之后的仅仅3个月学会使用黑、白、红、绿、黄、蓝、紫、粉红和橙这9种基本颜色词。由于这个时间段非常短,他们认为这9种颜色词的任何顺序都是可能的。所以,颜色词习得顺序问题目前尚无定论。而谢花萍等的个案研究結果为什么和其他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差异很大?个案研究的实验方法和习得标准是否恰当?今后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3.5影响因素

张积家等(2005)认为颜色命名包括了物理、知觉和文化、学习的成分。颜色命名能力是在先天生物学基础上在后天学习影响下认知发展的结果。儿童生来就具有感知颜色的能力,但命名和分类颜色离不开语言学习,和思维发展密切相关。林仲贤、张增慧等(1990,1995,2001)发现儿童颜色正确命名发展水平要受到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及教育条件等多种因素制约与影响。这些颜色词习得的影响因素多是在实验结论中有所提及,但深入研究还比较少,并且缺乏宏观上的理论建构。一些国内学者虽在理论上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但缺少相应的实验研究。目前,国内儿童颜色词习得的研究者多是心理学家,这一领域缺少跨学科和多角度的研究,所以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参考文献:

[1]Berlin B,Kay P.Basic Color Terms:Their Universality and Evolution[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9:17-23.

[2]Bornstein M.H,Kessen W,Weiskopf S.Color Vision and Hue Categorization in Young Human Infant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976(2):115-129.

猜你喜欢

实验设计
吹蜡烛
不同的温度
有趣的放大镜
有用的电池
拉一拉
哪个凉得快?
漂浮的绣花针
无字天书
变“斜”的直线
纸花一朵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