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N”框架中“N”的语义研究

2017-04-14乔兴便

文教资料 2016年35期

乔兴便

摘 要: 某些词语进入特定的组合结构时其语义会向积极或消极的方向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一般称为组合结构的语义褒贬化。本文以组合结构语义褒贬化中的典型框架“有+N”为例,借鉴语义分类的成果,对其中的“N”进行了系统的语义分类,并考察“有”与“N”义类的选择情况,归纳了“有+N”框架的语义组合模式。

关键词: 语义褒贬化 有+N 语义分类 组合模式

引言

早在1983年吕叔湘就对组合结构引发的语义褒贬化进行了相关研究,他在《中性词与褒贬义》一文中指出,有些中性意义的词,连起“有”字来用就有褒义或贬义,首先对“有+N”框架进行了研究。此后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对“有+N”框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当时学者并没有把这种现象归为系统的褒贬化研究,这从他们对其命名——语义偏移——可见一斑。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邹韶华对名词语义偏移的研究(1986)。他的学生王碧辉从词典释义的角度对“有+N”框架中的“N”进行了分類(2009)。张家桦结合汉俄语言的不同分别探讨了两种语言中的语义偏移现象,其中提及最多的就是“有+N”框架(2005)。张志毅把语义组合的褒贬化称为中性义位的倾向化,并且归纳出了褒化和贬化的几种框架,中间也涉及了“有+N”框架(2001)。孙道功从微观的义征层面分析了“有+N”框架(2011)。

一、“有+N”框架的褒贬化分析

“有+N”框架,最常见、最能产的一种语义褒贬化框架,很多名词进入该框架都会发生褒贬化。名词进入“有+N”框架一般会发生褒化即增加积极意义(有水平=有很高水平)或贬化即增加消极意义(有情绪=有不好的情绪)两种倾向,这种倾向比较固定单一,但也有一个框架既可以看作发生褒化也可以看作发生贬化(有味儿=有好闻的气味=有难闻的气味)。研究发现该框架发生褒贬化的情况出现的频率并不是对称的,换言之发生褒化和贬化的情况并不均衡,其中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的分布大致为七比三,这是对常用5000词中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词汇使用频率比较的结论(邹韶华,2001)。“有+N”框架中“有”的意义为“《现代汉语词典》:【有】:动词;表示领有(跟“无、没”相对)”,其意义是已经固定不变的,但是其褒贬频率却不平衡,这也就说明影响“有+N”框架褒贬化的关键因素在“N”部分,因此对“N”进行详尽的语义分析才能更深入的解释“有+N”框架的褒贬化机制。

二、“有+N”框架中“N”的语义分析

(一)语义分类及语义组合

关于该框架的构成类型,邹韶华(1986)和王碧辉(2009)已经做过深入的研究,认为常见的能够进入此框架并发生褒贬化的名词有具体事物名词、抽象事物名词、外在条件心理特征和属性类名词三类。具体言之:①具体事物名词主要是表人体部位的名词,如:脑子、腰身、身材等。②抽象事物名词主要是表示抽象内涵和概念的名词,如:文化、道理、价值等。③外在条件、心理特征和属性类名词,这类名词又分为:感觉知觉类(感情、心情、心思);性格、特点类(风度、修养、气质);看法、主张类(意见、态度、看法);外表特征类(年头儿、年纪、身材);条件技能类(学问、技术、经验、条件、本事、能力);心理状态类(胸襟、追求、信念)。王碧辉虽然对进入“有+N”的名词类型进行了分类(2009),但是他的分类比较笼统,有些不合逻辑,还有一些明显重复,如抽象事物类名词在外在条件心理特征和属性类名词中又多次提及。因而我们在分析“有+N”框架中“N”的语义类型时,不得不选取更精细的语义分类方法。

赵春利在分析形名组合的语义模型时把名词分为五种(2012),他以哲学上的逻辑观点为依据把具有认识能力及实践能力的主体“人”与作为认识对象和实践对象的客观物体区别开来。他首先根据能动性智力特征把名词分为主体名词和物体名词两种;接着考虑主体和物体的发展、变化和消亡把名词分为事体名词;然后根据主体物体的存在、运动、变化的基本形式把名词分为时空名词;最后借助主体在改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自身的理解和价值趋向把名词分为逻辑名词。赵春利(2012)的语义分类方法更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逻辑性更强,因此,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借鉴他的分析方法,并参考《语义词典》(2012年版)的语义分析方法。由此,我们对能够进入“有+N”框架并发生褒贬化的190个名词进行了分类研究,并考查了“有+N”框架中“有”与“N”的语义选择情况。为了语义形式化的需要,我们对其语义选择情况进行形式化描写,主要采用字母标记形式进行描写。具体的方法是取对应义类汉语拼音的首字母,如果首字母重合,依次采用第二个字母表示。经验证认为能够进入“有+N”框架并发生褒贬化的“N”可以分为4大类26小类,形成的语义模式具体如下:

一)Y+ZT:即“有”+主体名词

1.Y+RM:即“有”+容貌类“N”

经考察发现,能与“有”组合的容貌类“N”有8个,占总数的4.21%。具体实例如:有相貌、有模样、有脸蛋

2.Y+ST:即“有”+身体属性类“N”

经考察发现,能与“有”组合的身体属性类“N”有11个,占总数的5.79%。具体实例如:有身材、有身段、有身量、有腰身

3.Y+MB:即“有”+面部表情类“N”

经考察发现,能与“有”组合的面部表情类“N”有5个,占总数的2.63%。具体实例如:有神情、有神色、有表情

4.Y+XG:即“有”+性格类“N”

经考察发现,能与“有”组合的性格类“N”有3个,占总数的1.58%。具体实例如:有性格、有脾气、有个性、有品性

5.Y+ZL:即“有”+智力类“N”

经考察发现,能与“有”组合的智力类“N”有5个,占总数的2.63%。具体实例如:有头脑、有脑子、有天资

6.Y+QG:即“有”+情态类“N”

经考察发现,能与“有”组合的情感态度类“N”有11个,占总数的5.79%。具体实例如:有心情、有情绪、有感情、有心思

7.Y+YS:即“有”+意识类“N”

经考察发现,能与“有”组合的意识类“N”有21个,占总数的11.05%。具体实例如:

8.Y+NL:即“有”+能力类“N”

经考察发现,能与“有”组合的能力类“N”有14个,占总数的7.37%。具体实例如:有能耐、有能力、有本领、有才能

9.Y+ZS:即“有”+知识类“N”

经考察发现,能与“有”组合的知识类“N”有6个,占总数的3.16%。具体实例如:

10.Y+PZ:即“有”+品质类“N”

经考察发现,能与“有”组合的品质类“N”有18个,占总数的9.47%。具体实例如:有风度、有修养、有气质

11.Y+GX:即“有”+关系类“N”

經考察发现,能与“有”组合的关系类“N”有3个,占总数的1.58%。具体实例如:有交情、有缘分、有人缘

12.Y+XL:即“有”+心理活动类“N”

经考察发现,能与“有”组合的心理活动类“N”有9个,占总数的4.74%。具体实例如:有包袱、有创意、有见识、有经验、有想象、有心眼、有指望、有追求、有滋味

二)Y+WT:即“有”+物体名词

13.Y+WD:即“有”+味道类“N”

经考察发现,能与“有”组合的味道类“N”有2个,占总数的1.05%。具体实例如:有味道、有味儿

14.Y+WX:即“有”+外形类“N”

经考察发现,能与“有”组合的外形类“N”有6个,占总数的3.16%。具体实例如:有款式、有形象、有形状、有样子、有样儿、有造型

15.Y+JZ:即“有”+价值类“N”

经考察发现,能与“有”组合的价值类“N”有17个,占总数的8.95%。具体实例如:有价值、有档次、有地位、有分量

17.Y+SX:即“有”+属性类“N”

经考察发现,能与“有”组合的属性类“N”有7个,占总数的3.68%。具体实例如:有范儿、有名次、有气性

18.Y+CX:即“有”+成效类“N”

经考察发现,能与“有”组合的成效类“N”有5个,占总数的2.63%。具体实例如:有成效、有速度、有效率、有成果、有结果

19.Y+FW:即“有”+范围类“N”

经考察发现,能与“有”组合的范围类“N”有8个,占总数的4.21%。具体实例如:有规模、有架势、有排场、有气势

20.Y+FS:即“有”+非生物构件类“N”

经考察发现,能与“有”组合的非生物构件类“N”有2个,占总数的1.05%。具体实例如:有脸面、有面子

三)Y+SK:即“有”+时空名词

21.Y+SJ:即“有”+时间类“N”

经考察发现,能与“有”组合的时间类“N”有2个,占总数的1.05%。具体实例如:有日子、有时间

四)Y+LJ:即“有”+逻辑名词

21.Y+FF:即“有”+方法类“N”

经考察发现,能与“有”组合的方法类“N”有12个,占总数的6.32%。具体实例如:有办法、有计谋、有对策

22.Y+JH:即“有”+机会类“N”

经考察发现,能与“有”组合的机会类“N”有3个,占总数的1.58%。具体实例如:有机会、有机遇、有机缘

23.Y+QJ:即“有”+情景类“N”

经考察发现,能与“有”组合的情景类“N”有2个,占总数的1.05%。具体实例如:有状况、有风浪

24.Y+QC:即“有”+趋程类“N”

经考察发现,能与“有”组合的趋程类“N”有2个,占总数的1.05%。具体实例如:有前途、有前景

25.Y+YG:即“有”+因果条件类“N”

经考察发现,能与“有”组合的因果条件类“N”有4个,占总数的2.11%。具体实例如:有逻辑、有条件、有问题、有原因

26.Y+XX:即“有”+信息类“N”

经考察发现,能与“有”组合的信息类“N”有4个,占总数的2.11%。具体实例如:有结论、有证据

根据“有”与“N”义类的语义选择情况,共归纳出26种语义组合模式,参照“N”义类出现的频率,可以形成如下的等级序列:意识类>品质类>价值类>能力类>方法类>身体属性类、情态类>心理活动类>容貌类、范围类>属性类>知识类、外形类>面部表情类、智力类、成效类>因果条件类、信息类>性格类、关系类、机会类>味道类、非生物构件类、时间类、情景类、趋程类

(二)语义褒贬分析

基于上述语义分析的结果我们接着考查了190个名词在组合结构中发生褒化和贬化的情况。

褒化是指感情向积极的一面:高、大、重要、好、多等变化,同时也包括范围扩大、数量增加、程度加深等。在190个名词中发生褒化的有179个,占总数的94.21%。贬化是指感情向消极的一面:低、小、不重要、坏、少等变化,同时也包括范围缩小、数量减少、程度变轻等。在所选的190个名词中发生贬化的名词有11个,约占总数的5.79%。

通过“N”的语义分类褒贬倾向的分析,我们发现在这26类“N”中绝大多数“N”在组合结构中发生褒化,少部分“N”在组合结构中发生贬化,只有味道类“N”在组合结构中发生褒贬化两种倾向,从分析的结果来看并没有哪一类“N”在组合结构中只发生贬化而不发生褒化。这也说明正是“N”的语义类别影响着“有+N”框架褒贬化的实现。

三、结语

本文以“有+N”框架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N”进行了详细的语义分类,并对“有”与不同义类的“N”的选择情况进行了考查,归纳了“有+N”框架的26种语义组合模式。通过褒贬倾向的考察,认为“有+N”框架褒贬化的实现依赖于“N”在组合结构中语义类的归属。但是本文的研究比较粗疏,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刁宴斌.当代汉语中的贬词褒化和中性化现象[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7(2).

[2]刁宴斌.略论“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语言暴力”[J].江南大学学报,2007(4).

[3]付兴尚.谈超常搭配的语义变化及理解[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5(1).

[4]黄红娟.汉语词汇负面义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9-48;147-159.

[5]鲁晓雁.抽象名词语义搭配情况调查(之一) [J].学术交流, Academic Exchange, 编辑部邮箱,2002(2).

[6]吕叔湘.中性词与褒贬义[J].中国语文,1983(5).

[7]阮旭和.简论语言中的结构义[J].语言文字修辞,2014(9).

[8]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9]孙道功,李葆嘉.试论组合结构中词汇语义的变化[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4).

[10]万中亚.“有+N”结构中“N”的语义偏移现象分析[J].汉语学习,2007(5).

[11]王恵.现代汉语名词词义组合分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12]王淑华.动名组合结构的语义求解和边界界定——以动词“买”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08(12).

[13]王志武.谈“味”的褒义和贬义[J].中国语文,1986(4).

[14]王宗炎.汉语词汇学的新探索—评.张志毅,张庆云,合著.词和词典[N].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0.

[15]徐利新.说“很有……”结构[J].广西: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1).

[16]张登岐.也说“有意见”和“不是地方”[J].思维与智慧, 1991(01).

[17]张家骅.“标尺两极”规律与词汇语义偏移[J].中国俄语教学,2001(4).

[18]张志毅.词汇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42-258.

[19]张治.汉语中性框架的语义偏移[J].汉语学习,2008(3).

[20]赵春利.现代汉语形名组合研究[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140-145.

[21]邹韶华.中性词语义偏移的类型与成因[J].外语学刊,2007(6).

[22]邹韶华.名词在特定环境中的语义偏移现象[J].中国语文,1986(4).

[23]邹韶华.中性词语义偏移的原因及其对语言结构的影响[A].语法研究和探索(四)[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