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探析
2017-04-13李辰阳
□李辰阳
(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山西 太谷 030801)
襄汾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探析
□李辰阳
(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山西 太谷 030801)
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一项朝阳产业正如火如荼的发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襄汾传统工业产业慢慢被淘汰或正在转型,此时文化旅游产业为其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巨大机遇。由于种种原因,襄汾县文化旅游资源一直得不到深度发掘,文化产业一直处于低谷中。本文旨在介绍襄汾县众多的文化资源和分析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文化旅游资源;文化产业;襄汾县
1 襄汾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1.1 丁村“一村两国宝”
丁村位于襄汾县新城镇南5km处,最著名的当数丁村遗址和丁村民宅。那里保留着明清民宅院落33座,房舍498间,存较完整、规模较大,最早的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最晚的建于民国年间。民宅以四合院为主体格局,方位都是坐北朝南,民宅的建筑上多有人物、飞禽走兽、历史故事等题材的雕刻,刻工精致细腻,栩栩如生,是明清雕刻艺术的精品。此外每间民宅的造型独具特色且风格迥异,整体布局匀称美观,把明清建筑风格与特色展现的淋漓尽致,是我国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此外,丁村遗址作为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之一,那里出土的各种旧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对研究古人类学和考古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2 陶寺遗址
陶寺遗址位于襄汾县陶寺村南,面积300万m2,它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文化,年代约公元前2500~公元前1900年。其出土墓葬1 000余座,挖掘的陪葬品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玉或石器的礼器和装饰品,有石制的斧、铲和刀,骨制的铲以及一整副猪骨架,陶寺遗址对复原中国古代阶级、国家产生的历史及探索夏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历史价值,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制约襄汾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因素
2.1 旅游资源精品度不高,未进行深入挖掘与创新
精品度不高,未进行深入挖掘与创新,这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在襄汾县,一谈到发展文化旅游业,想到的就是修建文化博物馆或恢复一些古代建筑,这些都是传统的文化旅游载体,已经不再适应现在游客多元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文化与旅游两个主体是分开对立的,当地开发者未能将两者深刻融合,对一些有重大历史意义且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挖掘深度不够,没有创新文化资源传播方式和运用文化创意来宣传当地文化资源。优秀的旅游资源必须采用文化创意和多元化的传播方式,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游客多层次的需求,并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2.2 开发利用程度不够,旅游资源知名度低
襄汾县不少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很深的文化历史渊源和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但与其他“文化大县”相比,襄汾对文化资源挖掘的深度不够,在融合文化遗产发展文化旅游促进经济转型上仍有很大的差距。据调查得知,襄汾文化旅游的游客大多是来自附近的城市居民,临汾市及其蒲县地区回襄汾探亲访友的游客和临汾市各大学校的中小学生,游客资源比较固定且人流量少,归根结底还是襄汾文化旅游产业未做好前期宣传,没有采用创意性方法来发展旅游,最终未能提高旅游资源的知名度。
2.3 开发资金投入不足,旅游基础设施薄弱
襄汾县在旅游开发中重景点建设、轻服务设施配套,政府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到了博物馆和公园的建设,对游客所需的住宿、交通、餐饮并未做多大的改善,导致旅游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不足。襄汾县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时,融资渠道单一,仅靠政府投入资金远远不够,民间资本并未介入,导致很多文化景点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仍很落后,大大制约了文化旅游的发展速度。
2.4 文化旅游产业规模偏小,未形成规模效益
襄汾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缺乏整体宏观布局和长远规划,即目前襄汾县文化旅游基本是各乡镇单打独斗,独立开发,呈现出的是一种模仿性的零碎状态,文化旅游产业规模偏小,未形成集群状态。
2.5 专业人才匮乏,旅游服务缺乏竞争力
区域性文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人才结构性缺乏。目前襄汾县文化旅游产业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结构不合理。既需要一批懂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专业人才,又需要一批精通旅游市场与营销策划的管理人才,更需要一批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文化旅游方式与旅游产品的创意性人才。所以,缺乏对文化、旅游与市场深度融合的复合型人才,缺乏专业性讲解的导游,严重限制了襄汾县文化旅游的发展。
3 襄汾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3.1 深挖旅游资源内涵,创新资源利用方式
一要充分发掘襄汾县的文化旅游资源潜力,开发商业旅游。襄汾县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因此,第一,开发商采取积极行动进行文化资源的普查。找到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传统技艺。第二,对资源进行优化组合,进一步挖掘深度挖掘这些资源的背后内涵与历史底蕴,加强文化竞争力并进一步保护和传承。第三,采取多元化方式将这些资源生动地展现出来,发展成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真正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发挥的淋漓尽致。
二要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单打独斗与孤军奋战往往效果不佳,只有村村之间、乡镇之间甚至县域之间进行文化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打造出一系列精品旅游线路,才能吸引广大游客,才能产生集聚效益与共同发展。此外,对区域文化资源整合完成后,积极与各大旅行社、酒店等共同建设帝尧之都——陶寺遗址观光游、丁村民居风土游、贾庄张礼观威风锣鼓与汾城古镇赏古游,让人们切身其中领悟襄汾县的文化底蕴,同时各景点之间的旅游者一方面享受襄汾县的特色产品和具有独特风味的小吃;另一方面,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民间艺术的精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
三要创新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播手段。传统的旅游资源传播手段与载体已经过时,已经不适应人们多元化的层次需求,满足不了游客的偏好。现在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当地开发者应当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将文化资源与科技有机融合,创造性地建立各种主题公园,创造性地运用3D及4D、5D新型高科技、利用VR技术和幻影成像等情景再现,让游客真实体验帝尧时期风土人情,原始人的居住情景与丁村当地的民俗习惯,着力打造在全县乃至全省具有知名品牌的独特文化精神的现代文化体验基地。设计应开发一整套具有文化意义的旅游纪念品。再如,完全可以选择具有代表的古村落开展文化创意旅游,首先,开发商要有大局意识,站在全局的角度选取一系列保存比较完整的古村落;其次,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对每个古村落的建筑风格进行修复与创新。保留当地的风土民情与民俗习惯,让游客犹如回到过去,切身体验与挖掘当地的文物价值和文化内涵;此外,开发商凭借古民居的资源禀赋状况开展各种传统制作技艺传承,游客可以学习传统工艺的制作流程。
3.2 拓宽融资渠道,推动民间资本介入
前面提及了襄汾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仅仅依靠政府的投资和每年产生的效益,资金短缺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速度,而这就迫切需要民间资本的介入,拓宽融资渠道。襄汾县煤炭企业拥有雄厚的资本,近几年煤炭企业经济不景气,正在寻找转型机会,文化旅游产业正好为其提供了机遇。襄汾县政府应审时度势,抓住这个机遇鼓励煤炭企业开展文化旅游产业,扩大参与领域,为他们提供各种优惠政策。民间资本的介入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能够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民营资本参与旅游设施建设有助于提高旅游档次,例如饭店、旅行社、购物商店、娱乐设施和各种先进设备的引用,完全拉升了当地的旅游档次;此外雄厚的民间资本可以修建旅游专线、娱乐场所、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大大降低了政府的经济负担。旅游业硬件设施对当地能否成功开展旅游文化产业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游客只有食宿行方便才有愉快的心情愿意多待几天旅游。因此,民营资本投入对缓解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3 培养和引进专业旅游管理人才
襄汾县专业旅游管理人才严重匮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专业人士来主导。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旅游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问题,旅游业专业人才缺口也在不断扩大。当地开发者要培养或引进熟悉旅游产业和管理运作的综合型专业人才,既要熟悉旅游产业的运作规律又懂得如何进行营销策划,能够抓准市场需求变化的趋势,整合、创新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以全面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为目标,一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在职教育培训和外出交流学习;另一方面,应合理引进一批具有管理、营销、旅游策划等方面的人才。打造具有科学性、高效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鼓励校企长久合作,企业要把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向校方进行反馈,从而培育出更符合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校企之间应当进行双向反馈,保证旅游人才真正适应市场的需求。
3.4 提高知名度,实现品牌化发展
襄汾县文化旅游业的游客主要是县内居民及周边人群,尽管拥有这么优秀的文化资源,但因宣传力度不够无法让众人知晓。襄汾县要进一步加强对客源地游客的宣传,增强宣传的冲击力和吸引力。同时要打破地域限制,主动寻求和加强区域间文化旅游的合作,探索建立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宣传促销模式,整合区域资源,形成资源互享、客户互推的旅游发展新格局。此外要加强旅游产品的品牌力,文化旅游发展必须要加强品牌意识,对于已经开发的旅游资源,要在提升资源内涵和文化价值,加强旅游服务方面下功夫,对于正在开发或还未开发的文化资源,必须要进行精心规划,设计出一批让人耳目一新、独有特色的旅游品牌,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旅游产业是文化的载体。襄汾县拥有如此丰富且文化价值极高的旅游资源,只要整合特色文化资源,创新文化资源传播方式,真正建立自己的品牌,将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襄汾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真正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1]毛巧晖.民间传说的记忆与民间信仰——以山西运城舜帝传说为例[J].民俗研究民间文学.2012(02).
[2]樊小兰.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开发研究[J].2016(11).
[3]王凤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4]唐黎.闽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为例[J].2016(9).
1004-7026(2017)17-0023-02
F592.7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7.010
李辰阳(1995.9-),男,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村区域发展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