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陷阱式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

2017-04-13江苏徐州技师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王作启

电子世界 2017年22期
关键词:窗体陷阱建构主义

江苏徐州技师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王作启

关于“陷阱式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

江苏徐州技师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王作启

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该理论提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逐步认知的,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过程。而本文提出的陷阱式教学法,是这一理论的具体应用。陷阱式教学法是在计算机语言程序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意设计的不完善的或者是不正确的或者是有缺陷的程序,来逐步掌握知识的教学过程,这一教学方法既可以使用于新知识点的教学,又可以使用于对案例的教学,其目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增强学生的学生兴趣,促使学生的参与。

建构主义;陷阱式教学法;教学方法;关注点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陷阱式”教学法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具体应用与体现,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教育理念。最早由国外的教育家提出,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习理论体系,该理论是针对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而提出的,对传统教学观念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对学习和教育做出了新的解释。

该教育理念强调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学习被描述为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建构理解的过程。

这一过程被描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获得新知识经验需要以原来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另一方面,新知识经验的获得又会使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一定的改变,使它得到丰富、调整或改变,从而使学习者的知识经验进行不断地增长,这就是双向的建构过程,而这一过程要在活动中完成。

根据这种教育理念,许多教育研究人员或教育者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和模式,如尝试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法等。本文提出了陷阱式教学法,也是基于建构主义这一新的教育理念而提出的。

二、陷阱式教学法

陷阱式教学法中的“陷阱”是为了探索新知识或在讲解一个案例中,有意设置的不完善的或者是不正确的或者是有缺陷的程序。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是所说的关注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识,完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一教学过程,学生是主体,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探索,不断获取新知识,完善知识体系的过程。

三、陷阱式教学法的提出

传统的教学法确实已不适合现在的学生,试想我在Java语言程序设计时讲窗体这一节中,如果依照书的讲解方法,先讲窗体的建立方法有哪些,窗体的属性方法有窗体的显示方法、大小方法、位置方法、设置背景方法等等,并在黑板上讲清其格式是怎样的、格式中的参数的作用等。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讲着,而学生却在昏昏欲睡,或着干其它的事情。这种讲法纯粹是给学生催眠,还谈什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就不要怨学生玩游戏或着玩手机。

学生在机房上计算机课时,有部分学生很想玩游戏,就是一个很简单的纸牌游戏学生也是乐此不疲,就是上课时在老师的高压下不能玩,在下课时也要玩二把,这是为什么,游戏与编程序有什么不同呢?我们看看游戏的特点,游戏被巧妙地设置成许多关,每一关不是太容易,但也不是太难,学生在通关的过程中一是获得成就感,也就是游戏一直有成就感激励着。二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想探索其中未知的东西是什么?也是有一种兴趣在吸引着学生。学生喜欢玩游戏不喜欢上我们所教的程序设计,我们教学的教师就会思考为什么不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具有游戏的特点呢。本文所讲的陷阱式教学法,就是基于这特点所设计的。这一教学方法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两个方面,一是应用于讲解新知识点的过程中,二是应用于讲解案例过程中。

四、陷阱式教学法在讲解新知识过程中的应用

我在讲解Java窗体这一节知识时,就很好的应用了陷阱式教学法。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习创建一个具有一定属性的窗体的教学任务,完成这个任务就等于是通关一个小游戏。

在这个案例中第一个陷阱就是编写一个创建窗体的程序,这个程序非常简单,在主方法main中只有一行代码:JFrame jf=new JFrame(“我的第一个窗体”);这行代码的作用就创建一个JFrame窗体jf,但运行时却什么也看不到,这是我设计的第一关。学生是这个游戏的主体,自然问题要有学生来解决,我引导学生利用JDK1.6 API帮助文档找出问题的所在,找出窗体的显示方法setVisible方法,并在程序的main方法添加一行代码jf.setVisible(true);上机求证。

第二个陷阱就是我们虽然解决了窗体的显示问题,但这个显示的窗体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样子,没有大小,而且位置在最左上角。也就是说这第二个陷阱就是第二关,是让学生解决窗体的大小和位置的问题,难度要比第一个要大些。

使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JDK1.6 API帮助文档,查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设置窗体大小和位置的方法:setSize方法和setLocation方法。并让学生在上一个程序的基础上在main方法中添加二行代码:jf.setSize(250,200);和 jf.setLocation(300,200);并让学生自己机上求证。

第三个陷阱就是要解决的窗体背景颜色问题,这也是一个大陷阱。解决窗体的背景颜色问题,根据惯性,学生会在API中查找窗体的背景颜色的设置方法: setBackground(Color c)方法,并把jf.setBackground(Color.red);代码添加到main方法中,通过上机运行,并没有出现我们所设置的颜色,这个陷阱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关注点提高到最大。学生都想知道出了什么问题,该怎样解决,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有好奇心。这个问题是学生目前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有一个窗体的主角(窗体容器)即将登场,教师必须讲解。

在第三个陷阱程序中是直接对窗体jf设置背景颜色,而窗体上面还有一层我们称之为窗体容器的控件,就是我们所说窗体的主角,而这个窗体容器的颜色也是灰色的,我们刚才看到的颜色是窗体容器的颜色,而下层的窗体的颜色被遮盖了,我们看不到,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引导同学们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过分析我们找出两种解决方案。一是我们要获得这个窗体容器,并把这个窗体容器设置成不显示,这时下层窗体的颜色也就显示出来了;二是我们不对下层的窗体设置颜色,而是对上层的窗体容器设置颜色。这两种方法程序运行都能正确显示背景颜色。

这个案例是运用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的,我们看到新知识的讲解并不是按传统教学模式那样,把一个一个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然后是根据知识点设计一些应用案例,陷阱式教学法是在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解决通过自己的研究探索来解决一个一个的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中,使自己的知识得以丰富、调整或改变,从而使学习者的知识经验进行不断地增长,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不是被动的学习知识,而是主动的探索完成新知识的掌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问题,通过活动获取新的知识经验,并对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丰富、调整或改变。并能保持学生学习程序语言的热情,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能使学生在编程中获得成就感。

五、陷阱式教学法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陷阱式教学法在案例中的应用,就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案例在讲解时,我们应该首先对任务需求进行描述,然后引导学生对任务需求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第一个解决方案(相当于一个游戏的第一关),这个解决方案能完成基本的要求,但是有许多缺陷,功能不完整,这就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设置的陷阱,学生根据这个方案编写好程序后,程序也能正确运行。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发现不完整的地方,发现缺少的功能,然后再与学生进行分析,提出第二个解决方案(相当于一个游戏的第二关),当然这个方案要比第一个方案,难度有一定的提高,并增加一定的新功能,但也不要一次性把问题解决完,这个方案编写出程序,运行后,再引导学生发现功能不完整的地方,然后再在第二方案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找出不足,形成第三个方案,以此类推,直至案例完成(相当于这个小戏完成)。

我在讲解Java语言的switch语句的一个案例时就利用了陷阱式教学法,该案例描述为:利用switch语句编写一个程序,要求从键盘输入一个成绩判断其等级,大于或等于90为优、大于或等于80为良、大于或等于70为中、大于或等于60为及格、否则为不及格,在这个案例中共设计三个程序,这三个程序都有陷阱存在。

程序一就是设计的第一个陷阱,有意在case语句后不加break;语句,目的是对所学习的这个语句进行深入理解,不仅为进一步学习埋下伏笔,也可提高学生的关注点,许多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正确结果不怎么关注,但对错误的结果却很关注,学生认为我们是老师,程序运行结果正确是应当的,而错误的结果不应当,还要好奇地看老师能否处理好,这也是提高学生关注点的关键所在。这个程序的运行结果没有达到预期所想,如运行时,输入一个成绩85本来应该输入“良”,但却显示了:“良”、“中”、“及格”、“不及格”,显然这个结果是错误的,引导学生从这个语句的语义中找出问题所在,并引出问题的解决办法。

程序二是解决了上一个程序的问题,但也有陷阱存在,程序运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结果有些学生发现,当输入一个正确的值时,结果是正确的当输入一个大于100或者是小于0的数时,都显示“不及格”,就是说这个程序没有对输入数值的正确性判断,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由于对if语句刚学习过不久,许多学生,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也说是在switch外围加一个if语句,用于判断数据的正确性就可以了。

程序三解决了程序二中的错误,但也不完善,如果这个程序在运行时输入的不是数值数据而是字母,就会出现错误,但这个问题不是我们这次课所能解决的问题,在以后学生中会解决,为以后学习打下伏笔。

从这个案例我们看到,利用陷阱式教学法不再是象以往的教学法那样,先把需求描写清楚,再进行需求分析,再进行编程,而是把案例分成若干个问题,通过对出现的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来完成整个案例的制作过程。

六、总结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有一个过程的,而这一过程不是直线,而是一种曲线,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的关注点并不是一直保持很高,这一点我们教师一定要能够理解学生。如果不理解学生,那么教师讲解的内容,许多学生就好像完全没有听到一样,老师也很生气,训斥学生不认真听讲,而学生看着老师,却不敢辩解,学生确实是没有听到,因为老师在讲解时,其关注点没在学习上,这时教师在教学时,就必须找到一种适合自己学科的教学方法,而不断的吸引学生,也就是要不断刺激学生的关注点在学生上,利用获得的成就去激励着学生,一点一点的去探索知识、掌握知识,而这一学习过程学生要参与其中。陷阱式教学法,是我长期在教计算机语言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的,并不一定适合所有教师或所有学科,在本文中对这一教学形式,加以简单总结,以供适合的老师参考。

[1]陈越.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惟存教育,2002.

[2]毛新勇.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材.教法,1999.

猜你喜欢

窗体陷阱建构主义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试谈Access 2007数据库在林业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陷阱
陷阱2
陷阱1
巧设WPS窗体控件让表格填写更规范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标准
甜蜜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