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三个维度
——基于视域融合教学的视角

2017-04-13王占锋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参与方视域理论课

王占锋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541004)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三个维度
——基于视域融合教学的视角

王占锋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541004)

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融合教学方法运用和推广的前提和基础。找准和培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融合教学参与方的视域融合点,把握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融合教学参与方的视域融合度,强化和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融合教学的视域融合策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融合教学方法运用和推广中取得实效的关键,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融合教学方法推广必须关注的三个维度。

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融合;教学方法;实效性

自2009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课题组主研的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五批立项启动项目《视域融合教学法——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沟通行为的实效性研究》立项研究和实践推广以来,经过近5年的教育实践尝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显著成绩。作为2014年度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 “择优推广计划”入选项目,课题组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认为以下三个方面是运用和推广本教学方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取得实效的关键。

一、找准和培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融合教学参与方的视域融合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视域融合,从纵向(融合程度)上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从横向(融合视界)上看是一个范围由小到大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融合教学方法》课题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融合教学方法真要落到实处,产生实效,必须遵循视域融合的生成规律,首先要从起点出发,找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参与方(教师、学生、文本、教材编写者)的视域融合点,然后才能以点带面激发、引导、促进和培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参与方的视域向更深、更广的界面融合。课题组在研究和实践中发现,在共识的基础上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参与方的视域关注点,寻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参与方的视域认同点,聚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参与方的视域发展点,是找准和培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融合教学参与各方视域融合点的关键环节。

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高教版)绪论部分的域融合教学教学中,最基本的视域融合教学参与方为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和文本(教材和教案)四方,其中教师是“角色丛林”中的对话者,集视域融合教学活动的教材文本的学习者、教案文本的创编者、知识的传授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的平等对话者和学生接受图式的影响者于一身,教师以自身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多角度看问题的素养对《绪论》部分有更广更深的视域空间。教师不仅需要关注绪论部分的逻辑体系和解释意义,而且需要了解绪论部分在后面七章教科书中的统领位置,还需要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这也就意味着,教师不仅要了解马克思个人的生平事迹,而且也要了解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学生作为文本意义的生成者和教学效果的体现者,由于年龄、阅历和生活境遇等原因造成知识面相对狭窄,看问题相对浮浅和偏颇,可能对人物、事件和理论观点了解不多,缺乏深入思考,其视域相对局限狭隘。文本(绪论部分的教材和教案)作为教学过程的对话者、阅读期待的唤起者和教学事件的引导者,本身具有开放的召唤结构,具有更为广阔开放的视域。其中显在的视域、潜在的视域和引申的视域构成了绪论文本的召唤视域。可以说绪论部分的文本视域是思接千载、意涌八方、视通万里,不仅涉及教科书,教科书以外的视域也可涉及。教科书编者作为“期待视野”的预判和提升者,有自身相应目的的预期视域,绪论部分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以及教学要点就是其视域强调范围。以上绪论部分的四种视域或相互包含、或彼此交集甚至异离,视域融合就必须从融合点的寻找和培养抓起。

课题组在绪论部分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通过在共识的基础上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参与方的视域关注点,寻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参与方的视域认同点,聚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参与方的视域发展点,是找准和培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融合教学参与方的视域融合点关键环节。

首先,教师别开生面抛出模糊议题“马克思”,通过视域融合教学法的“我说?你说?他说”这种自由、平等、开放的讨论形式,充分调动和拓展教学参与方(老师和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和思考路径,于是关于马克思个人(籍贯、生卒、相貌、婚恋、家庭、交友、教育等)、马克思的事业(致力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运动、领导第一国际等)、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等)、马克思的评价(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社会学家等)等教学参与方的关注点被激发和汇拢起来,为教学参与方的视域融合找到触发点,成为开启视域融合的诱因;其次,教师在解释、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下,结合绪论教学各方的视域要求,寻求具有代表性的认同点:马克思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导师、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青年学生要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视域认同点是取得视域共识的关键,为视域融合导引层面和范围,在认同基础上聚焦视域融合的发展点。绪论部分视域融合的发展点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的特征、立场、观点和方法诸方面,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这些发展点的把握,促进绪论部分教学方的视域向更高、更广的向度融合。毕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各方的视域融合不是简单的视野重复,而是参与方视域通过融通、融合在一起产生新的意义进而达到更高的视域的过程。从这种意义上来看,找到了培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融合教学参与方的视域融合点,实际上就等于找到开启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融合的大门钥匙。

二、把握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融合教学参与方的视域融合度

视域融合不是简单的视野重复。从形式上看,视域融合是参与方视域通过融通、融合达到更高更新的视域;从实质上看,视域融合是参与各方通过解释,达成理解,产生意义的过程,是理解的存在方式。视域融合既有动态性、发展性、创造性和生成性的特点,也有契合性的特点。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融合教学方法取得实效性还要把握和促进视域融合度。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融合教学方法实践表明,在视域融合教学参与方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和文本(教材和教案)四方中,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视域融合的角度要关注三个方面的关系:第一个方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学生和教科书编者的主体间性关系;第二个方面是文本(教材和教案)之间的相互契合关系;第三个方面是教学主体和文本之间的解读关系。与此相对应,就需要要把握和促进三种视域融合度:第一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主体间的视域期待度,第二种是文本(教材和教案)之间的视域契合度,第三种是教学主体和文本之间的视域适合度。

把握和促进主体间的视域期待度,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的视域期待大体上相一致。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无论任何一方、双方还是三方视域期待过高,教学主体之间或因教学目的要求不符或因能力不够难以企及,都会妨碍主体间的视域融合。

把握和促进文本(教材和教案)之间的视域契合度,就是要求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吃透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精神,准确把握具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特点,了解教材的编写原则、篇章结构以及设计理念和逻辑思路,领会和把握教材编写者在编排教材时融入的教学理念、教育实践成果,在此基础上编写教案文本,做到教案文本与教材文本视域基本契合,避免出现两张皮的现象。

把握和促进教学主体和文本之间的视域适合度,就是要求教学主体和文本之间的视域合适匹配,大体处于同一水平位置。当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中,教材编者处于隐性的位置,其视域融合要求往往通过教材文本体现出来,具有中等程度的普遍性要求;主体间视域融合常外显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视域合适匹配,这就要求充分发挥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通过编制教案和与学生互动等方式调整各方融合视域的层级,达到教学主体和文本之间视域的合适匹配。

虽然视域融合教学法的 “我帮老师当助教”主题实践活动,在营造师生和文本视域的合适匹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课题组在在研究中也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融合教学方法的实效性被弱化的原因之一,就是视域融合度没有很好把握和促进,在教学实践中容易出现主体间的视域期待度偏差、文本之间的视域契合度错位和教学主体和文本之间的视域适合度偏离的情况。

主体间的视域期待度偏差,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视域期待过高,忽视了高校扩招后生源能力下降的事实,很大一部分学生的视域期待达不到教师的期待要求,而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又习惯于长期形成的视域期待,甚至有的教师随着知识的扩充和能力的提升对视域期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造成视域期待落差越来越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普遍反映的学生不爱听讲、不爱学习甚至没法跟学生沟通互动等很大原因就缘于此。

文本(教材和教案)之间的视域契合度错位,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材文本的解读和教案的编写过程中,没有充分吃透教学大纲和教材,没有深入理解教材编者的理念和意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章节顺序没有很好理解和把握。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甚至对所教授理论课每一章节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要点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每一章节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要点等体现着编者和教材文本的视域融合层面,每一章后面的思考题和阅读文献也蕴含着视域融合信息。如果对这些部分的内容缺乏足够的重视,就会非常容易地造成教材文本和教案文本之间的视域契合度错位。

教学主体和文本之间视域适合度偏离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主体视域始终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而文本视域相对稳定甚至随时间推移而滞后,文本知识陈旧是造成教学主体和文本之间视域适合度偏离的最常见因素。由于教材文本不可能随时跟进,为此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修编教案文本,不断扩充新的知识信息,确保教学主体和文本之间视域基本适合。从这种意义上来看,把握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融合教学参与方的视域融合度,就等于找到了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融合的黏合剂。

三、强化和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融合教学的视域融合策略

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融合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有效的高等教育范式,蕴含着丰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课题组研究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融合教学方法取得实效性的又一关键,是在视域融合教学方法实践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视域融合策略来促进视域融合各方(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与文本)的视域融合。

第一,强化和运用动力调节策略。视域融合不是静止的、孤立的,而是动态的、关联的。在师生、学生之间的多维视域中,存在着不同的视域矛盾和视域差距,其辩证的运动形式是:融合方的视域不断由差距走向统一,又在统一中产生新的差距,然后再走向新的统一的螺旋上升过程。视域矛盾是推动视域融合前进的动力,在这样循环往复过程中,视域融合方的视域不断得到融合和提升;视域差距提供了视域融合的动力,引导着视域融合方的视域期待视野。“期待”意味着视域趋向或要求,“视野”意味着视域的广度和深度,代表着视域达到的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融合教学方法的重要策略,就是立足于视域融合的矛盾和差距,努力诱发各方视域期待,不断拓展和引导教师、学生的视域期待视野。这也就意味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融合教学方法的教学实践中,既可以针对视野差异,通过设置“争议点”的方法诱发视野期待,实现视域融合;又可以通过设置“链接点”的方式链接相关内容背景及相关著作,引导学生了解知识背景,拓宽知识层面,实现视域融合;还可以通过丰富文本的呈现方式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唤起视域期待,实现视域融合。在期待视野定向与转向作用下,视域始终处于一种“新”与“旧”、“异”与“同”、“稳定”与“变化”的矛盾转换之中,形成一种视域融合的平衡张力,成为实现视域融合的强大动力。

第二,强化意义生成策略。文本的召唤结构是意义生成的重要条件和客观基础。召唤结构是文本的存在方式和表现手法,在文本的内容、形式与意义上表现为一个开放性结构。文本总是集虚与实、未定性与确定性为一体,造成文本具有空白性和未定性。事实上,文本只有通过空白性和未定性才能唤起读者的想象与期待,呼吁主体去补充、想象和再创造。因此,文本的召唤结构在客观上就形成了对主体的“召唤”,诱发、激起文本的“召唤结构”就成为吸引主体与文本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文本通过空白和未定性不断地唤起主体的阅读期待,并不断地打破主体原有的视域,进而获得新的视域,实现主体与文本之间视域的融合。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融合教学方法的实践运用中,就可以灵活利用文本召唤结构形成的空白,通过填补“空白点”方法强化意义生成,促进视域融合。这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既可以通过联想、想象、质询、批判以及对比等方式填补文本的“空白点”,进而使文本的意义具体化、现实化,实现视域的提升和融合;又可以通过聚焦“争议点”的方法强化意义生成,实现视域融合;也可以通过聚焦学生理解与认识上的差异和文本自身的未定性带来的“争议点”,引发值得讨论的话题,在寻求共识的过程中引导视域融合;还可以通过澄明文本“模糊点”的方法促进视域融合,通过主题辩论等形式,在主体思维发散性、求异性推动中实现视域融合。

第三,强化交往互动策略。师生互动策略是指教师和学生两个平等主体以文本为依托的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相互启发、共同创造的过程。互动的目的是实现师生思想与情感的深层次交融,是充分利用师生互动具有的主体性、交互性、开放性、创造性等特性,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所营造的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教师走出“教者”、“述者”、“问者”和指导者的传统规定角色,转换成教学任务的组织者、教学活动的对话者、教学信息的捕捉者和教学障碍的扫除者,放下身份,敞开心扉,与学生真诚交往、沟通和互动;学生也放下单纯的“学者”、“听者”、“记者”和“服从者”的被动角色,积极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活动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力量。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融合教学方法”既是一种有形的教学方法,又是一种无形的教学方法。在运用和推广中只要始终注意把握实效性这一主旨,就可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融合教学方法的价值和意义,就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断地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邱柏生.试图摆脱困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3,(6).

[2]程 玮.教学中“视域融合”论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7).

[3]冯建军.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4]贾敬华.“视域融合”的法哲学的现实分析[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3).

[5]张 俊.“视域融合”及其现代性意义检审[J].保定师范专科学报,2005,(1).

[6][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7]黄文前.试论 “视域融合”[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0.

编辑:林军

Three dimensions of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G Zhanfeng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School of Marxism,Guilin Guangxi 541004)

Effectiveness is the prerequisite and basis for the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eaching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o identify and cultivate the fusion point of view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participants, to grasp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participants,and to strengthen and apply the fusion of Horizons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the key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eaching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which also is the three dimensions that must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fusion of horizons;teaching method;Effectiveness

C921

A

2095-7327(2017)-03-0159-05

王占锋(1971—),男,河南新野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地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参与方视域理论课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基于秘密分享的高效隐私保护四方机器学习方案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模式初探
涉及多参与方的系统及方法权利要求的撰写
基于IPD模式的项目参与方利益分配研究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