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与重塑
——兼论职业教育与工匠精神

2017-04-13荆玉晴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精益求精大国工匠

荆玉晴

(山东泰安技师学院,山东泰安271000)

中国制造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与重塑
——兼论职业教育与工匠精神

荆玉晴

(山东泰安技师学院,山东泰安271000)

精益求精,传承求索的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的内在支撑,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与重塑;弘扬工匠精神是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必由之路和内在动力,厚植大国工匠成长的沃土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国家意志。

中国制造;工匠精神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中,工匠精神便是在生产方式的递进变革中积淀下的民族文化之一。从铜铁炉中冶炼的古代文明到今天的工业制造4.0时代,工匠精神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在不断积累、升华、传承。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工匠的摇篮,在工匠精神的传播与弘扬中任重道远、责无旁贷。

—、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及时代内涵

提到工匠精神,人们自然想到瑞士钟表、德国的汽车、日本的精工。德国制造就如同一张名片,质量享誉全球,究其原因除了这些企业制定的标准严谨、苛刻外,根本在于德国人精益求精的匠心所在,在他们的产品中无不深深打上这种工匠精神的烙印。

日本制造的强大也与工匠精神密切相关。从江户时代,在日本的匠人间就已经形成了一股追求产品完美的精神,他们视产品如艺术品,对技艺精致的追求到了痴迷的程度。

作为有着几千年人类文明的中国,同样有着悠久的“匠文化”传统,历史上的鲁班、黄道婆、李冰父子等都是优秀工匠的代表,在他们的身后留下的是精益求精、传承求索的匠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工匠精神也必然与时俱进,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从历史脉络与时代发展的角度看,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和服务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具体到工匠个体,往往具有专注、坚守、耐心、淡然、创新以及不断突破自我等优良品质。具体到产品和服务上,表现为以人为本、精心打造、精工制作、质量上乘等特质。它的核心和精髓聚焦为精益求精。从价值观上讲,就是人们对事业和人生的敬畏之心。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随着时代的演进必然赋予新的内涵,无不打上时代的印记。从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看,现代工匠精神应包含以下特征。

一是精益求精的精神。西门子公司总裁说:“精益求精制造产品,是我们德国企业与生俱来的天职和义务”。相比之下,我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拥有世界一流的航天技术、高铁技术,但“中国制造”却往往成了假冒伪劣的代名词。中国这么多大学,却出不了大师。相同的原料、相同的生产线和管理模式,中国工人却生产不出发达国家同等质量的产品,问题就在于工匠精神的缺失。如今,工业4.0时代、互联网+、工业自动化取代了小作坊,但对产品、服务精益求精的内涵和精神却不变,能够在风雨中巍然不动的,或者风雨过后见彩虹的,永远是那些坚持自我、坚守工匠精神的人。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未来匠人的基地,更需要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培植未来工匠们的这种精神和素养。

二是传承求索的精神。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不难看出,工匠精神的传承是以血缘或师徒关系为根基的。师傅在传承工艺的同时,也把匠人的特质潜移默化地融进了徒弟的职业生涯中,工匠精神的基因得以薪火相传。这种传导模式具有鲜明的经验传导的特征。匠人精神的执着、坚守甚至对工艺追求尽善尽美的固执,固然可敬并需要发扬光大。但正如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一样,匠人们的这种对传统的固守也会相应带来对新事物、新工艺的排异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湮灭了对工艺的创新精神。在现代化大生产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在传承工匠精神的同时,赋予工匠精神创新求索的时代内涵。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追求完美。特别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当今中国,更需要倡导和培育工匠精神创新求索的价值追求,使创新求索成为工匠精神的时代音符和推进技术进步的内生动力。

三是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工匠精神从价值取向的深层次看,是对事业的敬畏和不懈追求,对自己从事的职业达到忘我的境界。在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中,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工匠精神,其真正的内涵就是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正是这种工匠精神锻造了一批又一批大国工匠,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和岗位上匠心独具,巧夺天工,为中国制造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立德树人,培养具有高技能的当代工匠是我们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首要的就是要营造这种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正确认识工匠精神对职业教育的价值,让忘我工作,追求卓越成为职业教育的育人导向和时代精神。

二、中国制造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与重塑

众所周知,我国数千年历史中,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有修造出故宫、长城、都江堰这些世界奇观建筑的工匠,这表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的确有工匠精神,也得以延续和传承,但为什么在今天却一度被淡化乃至失落了呢?这一现象的出现成因是复杂的。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看,工匠精神源远流长,技进乎道、“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体现的正是社会对匠人们的尊重和认同。但同时也存在对工匠精神负面影响的文化因素。如君子不器、雕虫小技等对工匠精神的鄙视。特别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官文化,严重冲击和扭曲了工匠精神。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大国工匠失去了应有的尊重。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定环境看,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追求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对结构、质量的忽视,导致孕育工匠精神的环境和制度基础脆弱。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短缺经济强烈刺激着国民的消费欲望,蜂拥而至的抢购浪潮,也冲淡了人们对产品质量不懈的追求,在社会浮躁的心态中工匠精神被遗忘。

从工匠精神形成的教育背景看,长期以来,在社会舆论和许多家长的观念中,把学生接受职业教育,走匠人之路,看成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尽管近些年职业教育在顶层设计上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全国职业教育风生水起,乘势而上,但是在文化意识上,职业教育依然并不被群众所认同和看好。透过这种扭曲的社会心态,其本质仍然是社会对工匠精神不屑一顾的必然反映。所以培养大国工匠,弘扬工匠精神,引导广大青年学习技能、拥有技能、投身技能,走技能成长成才之路,让每一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我们任重道远。

2015年,中国政府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规划,力争在未来10年实现由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型,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工匠精神自然不能缺位。

工匠精神需要重视,更需要培养,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黄埔”,更应在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上有所作为,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塑造工匠精神。

第一,把“工匠精神”贯穿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充分认识在职业院校中开展“工匠精神”学习教育的现实意义,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匠人精神,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要把对工匠精神的培养进课堂、进车间,把“工匠精神”的教育融入对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塑造的全过程。

第二,把“工匠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内容。要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切入点,构建富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对学院校园文化进行职业化改造,包括将产业、行业、企业和职业的文化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加强对“工匠精神”培育的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感恩心,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对企业的忠诚度,将产业、行业、企业和职业对从业者的素养要求融入专业教育过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匠人文化。

第三,校企合作共同培育“工匠精神”。邀请企业高管、技术能手进校园,使学生近距离感受企业工匠们身上专注、坚守、不断突破自我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感悟“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践行“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引导学生了解身边的能工巧匠,立志成为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的当代工匠,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三、弘扬工匠精神,打造中国制造新优势

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是我国工业未来一个时期重要的战略任务。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表明培育工匠精神的诉求已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已成为中国制造的内在支持。

第一、弘扬工匠精神,夯实“中国制造”的文化基础。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支柱,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基石,是国富民强的根本。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我们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进发,实现这一历史的跨越,固然取决于我们的装备水平、工艺水平和管理水平,但更需要在千百万劳动大军中培植工匠精神,树立起质量意识、精品意识。正如李克强总理所指出的,“要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让千千万万拥有较强动手和服务能力的人才进入劳动大军,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使中国服务塑造新优势,迈上新台阶”。中国航天、中国高铁走向世界,引领全球制造业,成功的背后正是大国工匠们对质量的坚守。所以,厚植工匠精神茁壮成长的良田沃土是我们走向制造业强国的文化根基。

第二,激发工匠精神,提升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制造业价值形成的动力源泉。在今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需要激发制造大军以创新为特质的工匠精神。通过工匠们不断在生产工艺上的创新和技改,推动制造业技术进步和价值积累。从工艺发展史的角度看,工艺在世代传承的过程中,同时伴随工艺的不断创新,从而使各种工艺不断丰富、完善、提升,所以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也是“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的关键。多年来,我国制造业的设计水平在很多领域是走在前面的,但一进入生产领域形成产品,就与设计要求相差甚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转换过程中我们缺乏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大国工匠。所以,要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就必须着力培育和激发产业大军的创新精神,努力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上实现突破。

第三,传承工匠精神,为中国制造强本固基。踏实专注,把产品视为作品是工匠精神的特质。一生专注做一件事,做就做好。这种执着、实在、厚道正是工匠精神的生动写照。要实现中国制造跻身世界之林,必须引导企业和职工树立起“十年磨一剑”的专注精神。有了这种久久为功的工匠精神,中国制造业才会根深叶茂,才会有真正的竞争实力。特别是各国制造业纷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要想占据竞争的制高点,提升中国制造在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就必须靠实力说话。而制造业的实力在于基础,构筑中国制造的坚实基础,很重要的在于要有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特别不可或缺的是产业大军笃实专注的职业精神。

中国制造的强国梦,呼唤和造就着大国工匠。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的内在支撑,是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的动力。我们期待大国工匠群雄崛起,期盼工匠精神的弘扬光大。

[1]程宇.社会观念变革与思想启蒙 [J].职业技术教育,2016(5).

[2]张雪梅,我们需要怎样的“工匠精神”[M].浙江日报2016-4-27.

编辑:崔月华

Made in China,is calling the returning and restoring of the Craftsman’s spirit.——The Discuss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Craftsman’s spirit

JING Yuqing
(Taian Technician College,Taian Shandong 271000)

improving,inherit the Craftsman’s spirit,is the inner support of the made in China.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is callingthereturning and restoring of the Craftsman’s spirit.Promote the Craftsman’s spirit,is the internal motivation and the only way for China to boost itsmanufacturing productivity and implement its industry promotion.It is being the social consensus and the will of the state, that create favorable condition for the craftsman.

Made in China;Craftsman’spirit.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27(2017)-03-0092-04

荆玉晴(1963-),女,山东青岛人,泰安技师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精益求精大国工匠
创新务实谋发展 精益求精铸辉煌
90后大工匠
精益求精,“质”行全球
工匠风采
吐槽大国
多想记住你的脸
工匠神形
光影视界
从器官捐献大国到移植大国还有多远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