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研究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意义

2017-04-13高米米杨权利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特色

高米米,杨权利

(西北大学,陕西 西安710127)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研究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意义

高米米,杨权利

(西北大学,陕西 西安710127)

马克思哲学离不开实践,哲学的发展更离不开实践观的支撑。正确剖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才能深入、全面地认识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精华,才能更为深入地探究人、自然、社会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更好地指导于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本文在梳理前人实践观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联系我国发展实际,将马克思实践观真正运用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社会主义发展;意义

马克思实践观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意蕴深邃,自其诞生起延续百余年,其科学性、思想性、真理性、指导性等价值仍旧熠熠生辉,闪烁于哲学历史殿堂,留给后人以科学的精神指向与客观的真理标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始终渗透其中、贯彻其间的当论科学实践观,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基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所在。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背景下,科学理论不断更新发展,实践形式、实践内容也在随之不断变化。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发展前进的科学指导,我们只有充分把握时代实践发展特点,紧抓社会发展本质,洞察时代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才能更好地借助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指导价值,推动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故此,在当代社会快速发展变化下,如何深入探究并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更加充分地发挥其指导价值,对于当前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内涵及其特点

第一,人的主客体相统一。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实践即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具有明显的能动性与对象性,这里的对象性指实践以人为主体,以现实存在为对象,将人的知识、意识、理性、能力、目的等转化为客观存在,能动地创造以人为中心的对象世界。实践中,人总是能动地将人与自然界分开,强调自我存在,突出对象性存在。可以说,实践的变化过程,正是人逐渐提升自身主体意识的过程,即人的主体性作用。

人的实践过程实质是改造自然的过程,同时也改造着人自身,是不断完善知识、提高技能,更新实践事实的过程,从而使人这一主体出现了客体性的转变。因此,实践中的人有着明显的客体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生产实践需要依托于相关的社会关系,实践需要不断巩固维护其间的社会关系,转变与社会生产力不相适宜的社会关系,故此,实践中为调和这些社会关系,人必须要作为客体被改造;其二,在社会关系的变化中,社会制度、社会环境、社会结构都会随之发展变化,人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将自身活动作为改造对象。因而,人在实践发展中的能动性,既表现为对自然的改造,又反映在对自身的改造,即人作为客体的改造。

第二,人的全面发展。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自然的作用凸显,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社会研究热点。但是,仍然有人以抽象的、非实践的、片面的方式看待自然,在考察自然时脱离了人的现实存在与目的性活动。然而在当前的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或抽象、或纯粹的自然。生产实践中,人从自然获取资源与生产资料,力图打造和谐统一的人化自然,不容忽视的是,在特定的社会形态中,异化劳动始终存在,自然逐渐与劳动者对立分离。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在人与人间的关系,而人与人的之间关系也折射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人与自然寻求的和谐,应从二者的关系和谐着手,人本身有着自我意识和他物意识,因此,人总是擅于从关系中探寻认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们不仅从自然中索取物质资料,另一方面。也是人的存在使自然环境更有意义。

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实践并非是简单地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倘若人仅仅从自然界认识人的本质,获取人的价值,而无法从社会中找寻人的本质,那么人与动物又有何差异,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在于社会的人性。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并非是单纯法律上的治理、道德上的制约,而是要基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践与思辨的结合。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特点即实践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继承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实践特色一定程度上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相符,同时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特色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训并参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形成的,其实践特色鲜明。纵观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一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新中国发展道路的重要实践,其道路艰难却伟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不同领导集体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所做出的大量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创立的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深刻反思了以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新方向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历史命题将社会主义的本质揭露出来,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系统论述,同时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进行了完整的概括,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科学的回答,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时代发展现状为着眼点,结合当时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的新局势,进一步改革开放,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新世纪迈进。

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党中央领导集体着力全面建设和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加快实践创新的进程,根据时代发展特点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命题,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重视改善民生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重视党建,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

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鲜明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其是由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活动的结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由人民群众参与的历史活动创造和发展得来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在不断的社会发展与建设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实践特色。回顾中国社会发展历史,在社会主义建设前线的人民群众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创造活力,在改革开放之时,人民群众不断打破传统束缚,推行了众多先进的生产观念和方式,具体有包产到户、联产承包责任制、民营企业的兴起、易地贸易的发展等,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实践智慧。由此可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是进一步深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并积极向群众学习,重视群众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以群众为基石总结其实践的经验教训,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为改革提供指导。

(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构建出了一种理想状态的和谐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自由发展的有机统一的“自由联合体”。主体人和社会实践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社会主义需要在实践中构建,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和谐社会的和谐因素。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一些致富的新源泉可能被某种奇怪的物质改变而变成导致贫困的源泉。这一点具体体现在社会实践中即指人们热衷于追求利益而忽视道德建设和对自然的尊重,导致社会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和谐。深入探究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可知,我们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实践模式的理解和应用存在偏差,资本主义的实践发展模式并不一定全部适用于社会主义,因此,党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模式时要结合自身发展特点,正确理解实践,并用科学的实践思维指导实践。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实践为基础,通过不断调整实践活动以求得变革过程和结果的统一,不能单单将实践看成一种简单的社会实践,要加强实践过程的监督,对实践的结果进行合理的预期,将实践可能造成的负面效能降到最低。

从具体的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角度来看,利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从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入手:第一,要始终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为我国政治、经济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要走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理论和实际的联系,让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更具中国特色,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有效指导,从而加快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第二,要以全面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克服发展的片面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力求理论与实践的高效统一。我们应以树立马克思主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基础,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谋求共同发展;第三,我们要强调个体主观思想的进步对加强科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意义,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锋利的思想武器,利用唯物主义科学辩证法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具体的实践活动需要系统化理论的科学指导,有了系统的科学理论人们才能够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科学理论的思考总结,进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有助于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取得更好的实践效果。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个体需要理论的指导,但更重要的是个体应该全面考虑自身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不断参与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充实提高自己。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为科学的理论指导,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无论是理论意义还是现实意义,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发展着的理论,它反映了人类实践主体的能动性以及实践对于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根本原囚。坚持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客观的物质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始终坚持的原则,也是其自身显著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原则和特点并不会改变。我们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基本内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进行肯定,但也要看到其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和进步的,因此,我们需要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不断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让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更大的价值。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们要想获得全面发展,必须通过实践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实践活动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人们处在社会大环境中,其生产、生活均需要参与实践,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就是人们具体的实践活动。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和大自然共处,并形成相对和谐的关系,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衣食住行是最基础的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进一步的实践活动,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们实现了自我发展,自我获得了发展便对外部世界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在自我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搭建出人与自然共处的和谐模式,人们所进行的物质实践活动才能进一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指出,实践活动是人类获得解放的重要途径,实践活动是人类寻求解放以及构造与自然、社会和谐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正视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进行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发挥人类是社会主人的主人翁作用。马克思曾说,人的解放的实现一定程度上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要想实现人的解放,必须借由实践,即现实的手段。马克思强调人要想解放,就要认清实践这一根基,他的实践观的主要目的在于想用实践来证明人的终极价值目标追求是什么。人的基本生存方式和人生存发展的基础均是实践,这是马克思的思想之一,他强调人只有参与实践才称得上是真正现实存在的人,能动的实践过程构成了人类生活,因此,通过参与实践,人应该成为全面、自由发展的人,体现了马克思的人文关怀理念。

关注人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又一思想,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中将实践看作是主客体辩证统一的人的活动,将重心放在人的发展上,因此,人的生存发展问题成为马克思实践观的重点。实践一定程度上和人的生存结构相关联,实践活动联结着人的生存活动。实践哲学需要以人为中心,因此,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要重视人文关怀。人的生存方式的思维方式需要通过实践获得提升,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思考生存与自我,找出解决困难的办法,以超越现实,求得发展。此外,马克思强调实践的社会性,指出实践应该立足于现实,因此,我们在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时要认清我国发展的现实,找到马克思实践观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现实的关系,从而将现实意义灌注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之中去。

[1]熊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阈中的“中国梦”[J].理论月刊,2013,08:10-14.

[2]孙民.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兼论中国梦的思想境界[J].湖北社会科学,2013,07:22-25.

[3]邹德文.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形态及其五重构建[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06:40-45.

[4]朱艳莉.试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价值[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267-269.

编辑:崔月华

The Study of Marxist View of Practice for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GAO Mimi,YANG Quanli
(Northwestern University,Xi′an Shanxi 710127)

Marx's philosophy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practice,and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support of practice.Analysising of Marxist view of practice correctly can be more indepth exploration of human,natural,social dialectical unity between the relationship,better guides in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man and society and improves in-depth and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understanding of Marxist theory,.On the basis of combing the philosophic thought of predecessors and practice of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will apply Marx's practical view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in China.

Marxism;practice view;socialism development;significance

A81

A

2095-7327(2017)-03-0085-04

高米米(1988-),女,陕西延安人,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杨权利(1963-),男,陕西泾阳人,西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猜你喜欢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特色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