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有味是清欢
——浅析宋诗区别于唐诗的特征
2017-04-13李莉
李 莉
(忻州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忻州 034000)
诗中有味是清欢
——浅析宋诗区别于唐诗的特征
李 莉
(忻州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忻州 034000)
采用举例分析的方法,对宋诗区别于唐诗的特征进行了探究总结,认为宋诗能与唐诗一起,并称中国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诗歌典范,是因为宋诗能摆脱前人苑囿,自成一体。整体而言,成熟理性的思想及典雅平淡的语言,正是宋诗区别于唐诗最显著的特征。
宋诗;成熟理性;典雅平淡
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统治者从建国之初就采取了崇文抑武的国策,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对文化建设给予了相当的重视。经济的繁荣,统治者对士人的优待,社会各阶层注重享受的风气,以及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潮的影响,使宋代文学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就诗歌领域而言,在唐诗已经达到格律完备、意象纯熟、臻于顶峰的情况下,宋代诗人殚精竭虑,努力经营,终于摆脱了前人的藩篱,构筑了另一种以平淡为美、以思理见长的美学范式,使宋诗与唐诗一起,成为中国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诗歌典范。整体而言,成熟理性的思想,典雅平淡的语言,正是宋诗区别于唐诗最显著的特征。
一、宋诗的成熟理性之美
谈及宋诗,人们总会将之与唐诗进行比较。“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缪钺《诗词散论·宋诗》)“唐诗主情,蕴蓄,表现上韵流言外;宋诗主理,发露,表现上意尽其中。”前人的评价可谓准确精当。的确,从情感强度来看,宋诗明显不如唐诗激情发越,但从思想的深度来看,则宋诗较唐诗有所超越。与唐人比,宋代文人的文化性格和生活态度更加冷静,踏实和理性。表现在诗文中,就是大量“有理趣而无理障”的哲理诗的出现。
其实宋代之前,诗歌领域也曾多次出现以诗喻理的诗风,如魏晋时期的玄言诗,唐朝王维等人表现佛理禅思的诗歌,但前者“质木无文,淡乎寡味”,后一类则在大量光彩夺目的意象诗面前显得应者寥寥,难成气候。至宋代,诗人“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创作方法的革新,使“诗尚理”成为有宋一代的审美风尚,盛宋时期的诗人苏轼、王安石可谓是“理趣”诗的集大成者。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经过九江时,与友人同游庐山,雄奇瑰丽的山水引发了诗人的豪情,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而脍炙人口、妇孺皆能成诵的《题西林壁》就是这一组诗的总结篇,也是宋代“理趣”诗最成功的代表作。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实写出游山所见。庐山横岭侧峰、参差交叠、气象万千,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自然也各不相同。这两句形象而概括地写出了千姿百态、形随步移的庐山奇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以极为平易的语言,十分自然地引出游山的体会。的确,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必然只是庐山局部的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要想领会到它那丰富深邃、难以穷究的大自然之美,就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两句如平地涌泉,奇思顿显,整首诗的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驰骋想象、回味经验的空间。这不仅仅是写出了游历山水才有的理性认识,也写出了诗人那种不局限于一隅、眼界开阔的不凡气度和胸襟。游山所见如此,世上人情也常如此。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这首诗正是要告诉世人,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兼顾。
此诗之所以备受后人推崇,就是因为诗人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突然揭示出了饱含哲理的问题,说出了一般人会心却难以说出的味道,做到了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鲜明的意象与透辟的理性交织在一起,互为因果,令人回味无穷。
王安石作为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其诗清丽含蓄,包蕴理趣。为人所熟知的《登飞来峰》可视为这一方面的代表作。诗的前两句以“千寻”二字突出飞来峰上古塔之高,暗示自己立足点之高,又以“鸡鸣见日”的典故抒发自己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诗的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紧承前两句,由写景转入议论和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蕴含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慨叹浮云蔽日、奸臣蔽贤,而诗人却以“不畏”二字表达自己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也启发人们认识一个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斤斤计较于眼前得失,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苏、王这两首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即景喻理,王诗从肯定的角度,比喻“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就不会被假象迷惑”;而苏轼就否定的角度而言,揭示“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道理,读来令人警醒。
此外,再如苏轼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王安石的“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明妃曲二首》)、南宋时期诗人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杨万里“正如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等句,无不显现出诗人严谨细密的理性思考。这些诗句,将哲理、意象、情感、议论这四个要素合而为一,从平凡的社会生活中,概括出具有普遍规律的生活哲理,发人深省的哲理与耐人寻味的诗意完美融合,形成一种迥异于唐人的成熟理性之美。
二、 宋诗的典雅平淡之美
后人读宋诗,很容易感受到严谨、平实、细密、深沉等特征,却难以发现唐诗中那种天马行空、豪气干云的昂扬气概和浪漫潇洒的气息,这与宋代士人审美趣味的高层次要求是一致的。宋代诗文不追求高华绚丽,而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有宋一代,无论是宋初宗白体的王禹偁,宗杜、韩体的梅尧臣、欧阳修,还是盛宋时期的苏轼、王安石,其诗作都追求平淡浅易的表达,即使是以“清峭生涩”为特点的江西诗派,也兼有着“平淡而山高水深”的美学追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北宋初期诗人梅尧臣。
梅尧臣身居下僚,却十分关心时政。其诗有很多反映民生疾苦的佳作,但最引人关注的是他提出的“古淡”的诗歌主张。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诗歌题材广泛和语言平淡。梅诗中有大量的咏物诗,所咏对象几乎遍及生活中各种事物,如水轮、秤、象,甚至蚤、蛆。二是情感的平淡真挚。梅诗善于抓取日常生活细节,表达平凡生活的体验,流露“凡夫俗子”的真实情感。如“寂寂重门扃,独念家中妇”(《七月十六赴庾直有怀》),以平淡无奇的语言写出对妻儿的思念,将生活琐事写得饶有兴致。然而,梅诗对“平淡”的追求,更是指一种超越雕琢艳丽之语,达于老成劲健的境界。如“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梅尧臣《东溪》)之句,意象简朴闲肆,而涵义深远,足见功力。其他,如苏轼的“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黄庭坚的“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和子瞻跋陶诗》)等句,精光内敛,平淡质朴,繁华褪尽,尽显真味。由此可见,平淡之美是宋代诗坛的整体追求,这一特征也使宋诗最终能自成一家,与唐诗分庭抗礼。
宋诗内容上充满“理趣”、语言表达上又极力追求平淡的原因,当有以下两点:一是当时的社会现实使然。宋代国势不如唐朝强盛,宋王朝一直处于强敌威胁之下,内忧外患始终未得缓解,朝廷内部派系争斗亦尤激烈,因此宋代士人普遍关注现实,社会责任感普遍较高,“开口揽实事,议论争煌煌”是宋代士大夫特有的精神风貌,他们所写的诗文也就必然沾染了浓厚的理性思辩的味道。二是崇文抑武的国策给士人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再加之统治者对文治教化的重视,印刷业和教育事业的空前发展,言论自由、学术争鸣的宽松的社会氛围,使宋代士人的整体学术水平达到前朝无法比拟的高度,学术修养的提高,促使他们更善于深刻地思考社会和人生,也更善于细致周密地议论,他们的诗作自然是“理蕴物中,物包理内”了。
唐诗与宋诗,是中国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诗歌典范。唐诗激情飞越,充满风神情韵,宋诗情性沉潜,更见筋骨理思。可贵的是,宋诗将哲理寓于形象之中,将理说得精致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中旨趣却藏于平淡无华的语言中,使人浑然不觉,细细品味之后,方恍然大悟。东坡有句云“人间有味是清欢”,宋诗的魅力,正是那“清欢”之味。
[1](宋)梅尧臣.梅尧臣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谢桃坊.苏轼诗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1987.
[3]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第六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张高评.宋诗特色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孙建华)
In the Poem, There Is a Taste of Pure Joy: Analysis of Differences of Poems in Song Dynasty from Tang Dynasty
LI Li
(Xin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Xinzhou, Shanxi 034000, China)
With the method of example analysis,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conclud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ng poetry different from Tang dynasty.it holds that both Song poetry and Tang poetry reached two peaks in Chinese poetry history.One of the reasons is because Song poetry can get rid of the previous stereotypes. Overall, the mature and rational thought and elegant plain language are the most notable features of Song poetry different from Tang dynasty.
Song poetry; mature and rational; elegant plain
2017-01-19
李莉(1974- ),女,山西原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
I207.22
A
1671-4385(2017)03-00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