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的几点思考*

2017-04-13李雁春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舆情师生工作

李雁春

(太原理工大学 党委宣传部,山西 太原 030024)

2017年8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手机网民占比达96.3%,互联网普及率为54.3%。新媒体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全面普及,互联网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进一步深化。根据近年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的数据分析,“青少年网民尤其是未成年网民的规模持续提高”[1]。在校大学生作为网络环境的重要受众,他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特别容易受到网络的影响。“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领域多样且复杂、传播形式多元且速度快、社会关注度高。”[2]深入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是当前高校需认真对待的问题。

一、新媒体时代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作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系列重大部署。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不断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要“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加强高校校园网站联盟建设,加强高校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3]。

新媒体时代,网络成为社会舆论交锋的主要阵地。所谓网络舆情,通常是指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是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网络舆情带有广大网民的主观性,未经媒体验证和包装,直接通过多种形式发布于互联网,具有自由性、多元性、交互性、偏差性、突发性等特点。高校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广大师生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或某一突发事件带有倾向性的集中讨论。当前,微信、微博、微视频、QQ、移动手机客户端等已成为师生工作、生活、社交的主要工具,同时也是师生发表意见、建议和表达价值观的主要途径。“重视大学生网络话语权模式下的舆情引导,无论是对于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的实现还是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都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4]

高校网络舆情分为正面和负面两类。正面的网络舆情有利于传递正能量,帮助师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负面舆情会激化负面情绪,导致恐慌情绪、极端情绪迅速蔓延,直接影响教学、科研、生活秩序和安定团结的局面,甚至会严重危害师生的身心健康。新媒体时代,高校如何正确应对网络舆情,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现状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高校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思想和传播意见的主阵地”[5],同时也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然而,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却存在以下问题。

(一) 软硬件投入较少

各高校对网络舆情的应对和引导虽然较之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相对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来说,网络舆情工作的软硬件投入严重不足。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建立和完善,高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越来越依赖网络,对某些社会事件不满的网络舆情,很难得到有关部门的积极回应,且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大多数网络舆情信息仅仅依靠网络信息员人工监测,而大部分工作人员经验不足,专职监测人员少,在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投入很难满足互联网发展的需要。

(二) 管理主体职责不够明晰

各高校缺乏对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机制的顶层设计和通盘考虑,网络舆情工作分别由学校办公室、党委宣传部、网络信息管理中心、学工部等不同部门负责管理,每个部门各司其职,具体管理人员又都是兼职,应对网络舆情的协调力度不够、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也没有清晰的界定,造成了在处理网络舆情危机中的空心地带。

(三) 网络舆情引导能力有待提高

部分高校在面对网络舆情危机时,一般首先考虑的是不影响学校声誉,避免事态扩大,采取回避、隐瞒、推脱等冷处理的方法,反应迟缓被动。这种做法往往错失舆论引导良机,致使当事人的负面情绪得不到及时安抚,矛盾激化,结果事与愿违,使学校的形象在前期的舆论争议中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害,学校与公众之间的矛盾激化,公信力骤然下降。

(四) 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弱小

大部分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和管理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没有专门的舆情机构和工作部门,普遍缺乏思想素质高、经验丰富的专职人员。多数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时,临危受命成为常态,一般是校领导和几个部门领导成立临时应急工作小组。这些人员由于是仓促“应战”,应急准备不充足,疲于应付,缺失了民意互动,难以及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引导权,缺乏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而往往错失了引导舆论的最佳时机。

三、新媒体时代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对策

针对上述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文就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应对和引导提出如下对策。

(一) 推进网络文化建设,优化网络环境

高校应加大对网络舆情管理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严格遵守并且认真执行各项网络管理制度,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安全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形成一个安定有序的网络环境。大力加强广大师生意识形态工作的教育培训,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引导,形成有利于师生的思想舆论氛围。强化责任意识,充分发挥校园网、学校思政主题网站等的功能,弘扬主流文化,以正确的网络舆论引导师生。

(二) 树立科学应对网络舆情和正确的舆论引导理念

首先,要树立师生之间通畅的交流理念。高校须积极创新校园信息传播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实现与学生的有效实时互动。其次,要树立超前的信息管理理念。通过完整的网络舆情监控体系,实现对舆情趋势的预判,做到早发现早引导,保证网络舆情事态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最后,要确立危机常态化思想,建立常态化的舆情突发事件应急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调整,保证高校突发事件能及时给予正确应对。

(三) 加强和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监管机制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建议组建监控小组,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筛选,并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其次,要积极创新网络舆情的监控策略,准确把握舆情发展态势及规律,充分了解师生的心理问题,通过采取信息专栏、校园官网信息发布等多种途径澄清信息,控制谣言的随意传播。充分发挥网络的评价反馈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实现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

(四) 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联动机制

首先,要密切关注师生的思想动态,发挥意见领袖的引领作用,把思维互动作为网络舆情主体的突破点,以准确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走势。其次,要积极发挥以辅导员为主的教师群体的桥梁沟通作用。辅导员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权威性,能够实现与大学生的有效沟通。最后,要积极建立和完善官方的信息发布引导机制,通过对师生及学校官网主体的准确定位,最终形成以学生为主导、以教师反馈为辅助、以学校官网协调为主的网络舆情联动机制。

(五) 建立队伍保障机制

高校要建立由较高政治素质、较强专业能力、较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组成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队伍。一方面,通过学校各种网络平台、宣传阵地,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解析事情真相,进行专业研判;另一方面,及时将重大网络舆情事件的调查情况、采取的措施、处理意见和处置结果等向上级领导部门反馈并对外公布,防止不实信息持续传播。

(六) 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高校要定期开展专业化的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培训,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监测、预测、预警体系。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专题研究。建立和完善多方协作的应急联动处置机制,包括成立应急指挥中心,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协同配合,有效应对重大网络舆情事件。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媒体,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途径。高校利用自身的技术和人才优势,积极探索有利于高校稳定、和谐发展的网络舆情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更好地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健康向上、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境。

[1] 姚伟宁.青少年网民群体特征与上网行为的动态变迁:历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研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7(2):91-97.

[2] 陶建杰,李彤.校园媒体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优势与实施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7(1):82.

[3]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2015(2):6-8.

[4] 李洪雄.加大引导力度 促进高校网络舆情健康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6(22):58.

[5] 杨仲迎.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特点及管理对策[J].新闻战线,2017(9):124-126.

猜你喜欢

舆情师生工作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不工作,爽飞了?
舆情
舆情
舆情
麻辣师生
选工作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