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视域下的全面深化改革研究
2017-04-13文丽红
文丽红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一、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序言中指出:“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分析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塔尔先生就摩泽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1]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使马克思看到了利益对国家和法的支配作用,从而推动他转而研究政治经济学,实现了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
人类最首要的利益是生存。马克思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本身。”[2]79人类要生存首先就得解决吃穿住这些基本的生活需要,这正是最首要的利益。需要即利益,在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之后,又会推动更高层次的需要。“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2]79需要或者利益实现的过程也就是实践的过程。“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利益既是最终目的,又是人类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4]实践既是利益发生的中介,也是实现利益的根本途径。“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是首先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2]84在实践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其中,社会关系是主要方面,构成了利益的社会基础,是利益的实质内容。在社会关系中,与利益实现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利益的分配。这种分配关系,是需求主体对需求客体的分配。其因分工的不同,产生多重利益矛盾,形成不同的利益格局。因此,在这个充满矛盾的现实社会中,应积极探索协调利益矛盾的途径,把构建和谐利益作为主要目标。实现利益的和谐也就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的中国化,具体表现为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来指导我国的改革实践。改革是指把国家发展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其实质是利益的重新调整,实现利益的再分配。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关于“改革”有两个关键的时间点:一是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我国从此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二是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主张作了详细阐述。这次改革被认为是中国改革的升级版,涌起新一轮的改革浪潮。其目的是寻找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党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张并作出如此全面的部署不仅是当今世界发展趋势所需,更是我国现实发展的客观需要。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中国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经济体制、政治制度、文化建设、社会发展及生态领域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逐步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但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新问题、新情况不断突显出来: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增多等等。这些问题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要破解这些难题,协调好利益关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
三、以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解读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5]67怎样才能使改革的红利充分释放出来是一个很关键性的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革命的进行必须有理论指导才不会脱离方向。事实也证明,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战略部署、重大原则等等都是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论述的,围绕“现实的个人”“生产力”“生产关系”三方面而展开的,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的坚持和发展。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因此,其关键举措之一就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既是改革目的和条件,也是我们在改革中始终坚持的一条利益原则。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要推进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我国改革的核心内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要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初步探索。党的十二大主张建立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要建立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三大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机制;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我国的经济体制趋向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所有制结构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从我国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过程来看,其实质就是探索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6]这一表述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首先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微观经济活动领域内,由市场发挥主要作用;宏观经济领域内,政府要切实转变自身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方式,提高其宏观调控水平。其次要努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及金融市场体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提供良好的运作环境。
2.应树立创新、开放的发展理念。经济发展与利益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利益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经济发展是利益实现的载体,利益离开经济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因此,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利益的实现要紧紧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除了上述所论述的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外,还要树立创新、开放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7]在这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理念是核心。“抓住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5]133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以理论创新带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方面的创新。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就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驱动发展是大势所趋,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把科技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利益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也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力。我们要明确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提高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如果说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发展的灵魂,那么开放则是一个国家走向进步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成就告诉我们,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闭门造车只能导致落后。只有主动顺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经验,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才能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3.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的第一项实践活动,在其过程中,人的需要、利益不断得到满足。物质生产水平越提高,人的需要满足程度越高。而现实的人本身就是物质生产中的要素之一。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其中,生产力是人改造自然的能力,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三要素。劳动者是具有劳动能力,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和最具有创造性的要素。因此,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人才是指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在某一领域提供创造性劳动的人,是人力资源中综合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无论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还是践行新的发展理念,都需要聚集人才,发挥其创造作用。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培养人才的前提,首先是要有强烈的爱才意识,做到人尽其才,使其在各自岗位上贡献力量、创新成果。其次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后要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及激励机制,为“人尽其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质是实现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认为,利益在生产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的,其本质是生产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质就是调整生产关系,打破固有的利益格局、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而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与人之间在生产活动中的关系及产品如何分配三方面。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基础,决定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产品如何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关乎谁占有的问题,谁来占有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不仅‘表示对产品中归个人消费的部分的各种索取权’,而且首先是生产资料产品的分配关系,这种分配关系直接决定再生产中的关系,即使就消费资料的分配关系来说,其中加入劳动力再生产的部分也成了新生产的条件。”[8]因此,劳动产品的分配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消费品的分配;二是生产资料的分配。生产资料的分配用于社会再生产。消费品的分配即个人消费部分的各种索取,它不仅用于劳动者家庭的使用,而且也用于劳动力的再生产。所以,产品如何分配,关系着人们最为直接的切身利益。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我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以劳动者的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的分配制度还不能达到共产主义那样高的程度,实现按需分配。因此,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同时,要结合劳动、资本、技术、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分配制度关乎人民的切身利益,在分配中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过大的贫富差距。这种分配制度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有利于实现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6]促进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并不是一个抽象的道德概念,而是一个经济问题和制度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要不失时机地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不仅要把“蛋糕”做大,还要把“蛋糕”做好。此外,要积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活得到改善,从而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可能实现以社会为唯一的利益主体。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反对见利忘义的观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利益观。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增进人民福祉、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5]76这一论述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这里的人不是抽象、孤立的个人,而是“现实的人”,是实实在在、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现实的人”既是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点,“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就是更好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因此,首先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生产出让人民满意的物质精神产品,以达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目的。其次,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9],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再者,要推进社会事业改革,解决人民群众最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生活能够得到满足;创新社会治理,最大限度地降低不和谐因素,确保人民安居乐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创新的力量源泉。只有充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努力践行“以人为本”的宗旨,全面深化改革才会取得成功。
总之,全面深化改革触及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如果各方面利益关系协调不好,改革就难以顺利推进,难以取得成功。所以,改革首先要处理好其中涉及的几大关系:正确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其次,我们要看到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只有坚定改革信心和决心,敢于啃硬骨头,精准发力,改革才会取得成效。再者,创新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治理体系是制度层面,治理能力是实践问题,是制度的执行能力,二者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举措。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为指导,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的,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核心,只有这样,才会使改革的红利充分释放。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2009:588.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86.
[5]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EB/OL].(2013-11-15)[2017-07-20].http:∥news.xinhuanet.com.
[7] 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全文[EB/OL].(2006-11-02)[2017-07-20].http:∥www.vjbys.com/news/389856.html.
[8] 谭培文.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55.
[9]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全文[EB/OL].(2015-06-04)[2017-07-20].http:∥ylxf.yn.gov.cn/Html/News/2015/6/4/951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