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大学生积极健康政治心理的路径选择
——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视角

2017-04-13丹,崔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政治信仰思政课话语

王 丹,崔 浩

(1.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 思政部,山西 汾阳 032200; 2.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对政治心理的解释:“是人们对政治过程、政治生活的一种不系统的、不定型的、感性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一定的政治动机、政治态度、政治情绪、政治信念等。”[1]从哲学层面讲,政治心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是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政治实践中对于政治现象的内心反映。“青年是时代的晴雨表。”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大学生的政治心理状况和政治价值取向不仅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培养人才质量的优劣,而且还关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进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因此,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心理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刻探讨,并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视角出发,建构大学生积极健康的政治心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为了解大学生的政治心理现状,笔者对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大三年级的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学、护理学等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收回有效问卷657份,有效率为93.8%。调查结果表明:一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政治立场正确、政治认知多元开放、政治情感积极健康、政治评价客观理性;但另一方面,由于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西方多元文化思潮和网络新媒体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依然存在着政治认知模糊、政治情感淡漠、政治动机不纯、政治信仰缺失等心理倾向。因此,我们在对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政治心理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也应对部分大学生政治心理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客观全面的分析。

(一) 政治认知:浅层化的认知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相比较,哪个更具有优越性”一项中,61.6%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更有优越性”,而27.8% 的学生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相对于社会主义制度更有优越性”,10.6%的学生对此问题“尚不清楚”;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上,56.9%的学生认为“通过老师课堂讲授已经比较清楚”,30.2%的学生“依然不理解”,12.9%的学生“完全不知”。由此可见,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区别、社会主义本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模糊认知。再加之,大学生主要在校园内生活,较少与社会直接接触,缺乏直观的政治参与经验和政治实践活动,导致其政治认知水平尚停留在感性化、浅层化阶段。在日常生活中,尽管大学生对一些政治现象已形成自我理解和自我认知,但他们对一些政治概念、政治原理、政治体系的整体认识模棱两可。大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有所欠缺,政治理论素养有待加强,对一些政治问题的深层次理解能力依然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 政治情感:淡漠化的情感危机

大学生的政治情感,是建立在一定的政治认知基础上,对政治生活领域里各种现象的内心体验。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积极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高度认可,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前景信心百倍。但在问及“如果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向您征求意见,您是否感兴趣,是否愿意参与?”这一问题时,67%的同学选择了“十分感兴趣,很愿意参与”,29.8%的学生表示“不感兴趣,不愿意参与”。调查还发现,部分大学生对国内外时事政治关心度不够,如对于我国每年召开的“两会”,有 32.9%的大学生表示“很少关注”或“几乎不关注”,49.4%的大学生表示“一般关注”,只有17.7% 的大学生表示“特别关注”或“非常关注”。由此可见,大学生群体中一部分学生对政治活动和政治参与持疏远、逃避和淡漠态度,不关心社会时政热点,不参与或消极被动参加社会政治实践活动。

(三) 政治动机:功利化的现实困扰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社会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受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和政治动机呈现功利化和实用性特征。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入党动机主要是因为“共产主义信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仅占32.6%,认为入党是为了“有利于个人未来发展”占53.8%,“希望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谋求仕途”的占13.6%。在回答大学生“你们日常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动机与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认为“仅仅为了期末考试能够顺利通过”的同学占27.6%,认为“对以后考研和就业有很大帮助”的同学占35.6%,而仅有36.8%的同学认为“有助于提升政治修养,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政治观”。可见,部分大学生的政治动机不纯,功利主义色彩浓厚。虽然我国在思想文化领域不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目前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洗礼往往滞后于现实社会经济利益的调整步伐,特别是受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思潮的强烈冲击,不少大学生在政治动机上趋向现实化、功利化,由追求理想转变为追求实惠。

(四) 政治信仰:边缘化的信仰迷失

《辞海》对信仰做出了这样的解释: “信仰是对某种宗教、主义或观念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此为自己的行动准则。”[2]但在全球范围内,日益膨胀的消费主义、逐渐盛行的享乐主义、鼓吹“普世价值”的民主社会主义,加之凸显非理性主义的后现代文化,它们攻击社会道德准则,并逐步侵蚀和消解了人们的传统价值观。调查表明,在问及关于“你的价值信仰是什么?”一项中,选择“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认识世界”的学生占28.2%,选择“相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的学生占16.7%,但选择“相信上帝、鬼神”的学生占10.9%,认为“物质金钱最重要”的学生占16.8%,认为“权力、地位最重要”的学生占15.6%,11.8%的学生选择“相信星座”。可见,大学生的价值信仰多元化,部分学生的政治信仰已经逐渐迷失在多元社会文化思潮中,他们重视物质利益的追求,对金钱、权力有无限的向往,淡化了理想信念和社会奉献精神,马克思主义信仰逐渐世俗化和边缘化。

二、 建构大学生积极健康政治心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契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石,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门课程,它集知识性、情感性、思想性、价值性等多重属性于一体。而大学生积极健康的政治心理必然蕴含着理性的政治认知、浓厚的政治情感、笃定的政治认同、坚定的政治信仰等多维心理表征,它为思政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内生动力和思想保障。

(一) 建构大学生积极健康的政治心理是思政课的题中应有之义

高校思政课首先是一门知识性的学科体系,但它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课程,它还具有价值导向功能,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具有巨大的指引作用。毛泽东曾说,没有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思政课作为一种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课程,它不仅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构筑和引领他们的精神世界,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激发大学生的政治热情,提升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指引大学生在内心深处形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并且在实践活动中自觉地践行。思政课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首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知识的形态传授给学生,这种知识传授的逻辑力量越强,论证越严谨,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就掌握得越扎实,大学生的政治情感就越浓厚,政治认同度就越高,就越能形成坚定的政治信仰。这个生成机制是一个“知、情、意、信”互相联动的完整过程,它对个体内心思想和价值取向的冲击影响要比一般的知识性课程更为深刻。换言之,一门富有成效的思政课,它内含知识教育、情感教育、价值教育、信仰教育等多重功能,它必定能促使大学生对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形成理性的政治认知、浓厚的政治情感、笃定的政治认同和坚定的政治信仰。

(二)建构大学生积极健康的政治心理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力抓手

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是指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促进大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实际效果。它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知识的接纳、情感的认同、信念的坚定、行动的引导。使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和获得感,就必须找准实现此目标的重要抓手和关节点。思政课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而大学生积极健康的政治心理作为影响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内在因素,为思政课的有效进行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它直接影响着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大学生积极健康的政治心理蕴涵着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以“认知—情感—认同—信仰”四位一体的心理机制,促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结构转变为认知体系,继而转化为情感需求,进一步上升为政治认同,最后逐步深化为内心的政治信仰。这样较好地解决了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表面化,实际理解不透、领悟不深的问题,以此来实现思政课教学效果“步步高”的价值诉求。因此,增强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必须扎根于构建大学生积极健康的政治心理,培养大学生理性的政治认知、强烈的政治情感、深刻的政治认同、坚定的政治信仰,这是有效开展思政课的灵魂。

三、 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视角建构大学生积极健康政治心理的具体路径

思政课是建构大学生积极健康政治心理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场所。因此,基于思政课的视角,笔者从夯实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模式、转换思政课的教学话语、筑牢思政课的教学桥梁四个维度出发,提出了建构大学生积极健康政治心理的具体路径。

(一)夯实思政课教学内容,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理性

目前,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水平尚停留在表面化、浅层化阶段,对一些社会政治现象未能做出理性分析和判断。导致此类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和优化。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高校思政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石的一项教学实践活动。夯实思政课教学内容,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生命力为抓手和切入点,使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争取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水平,帮助大学生以辨证思维理性地看待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中出现的问题,而不是盲目随从。正如邓小平所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4]“精”就是掌握思政课的核心和精髓;“管用”就是要增强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其知与行的能力。培根说:“要恢复健全和健康的状况,只剩下一条途径——这就是,重新开始知性的全部工作,对心灵本身从一开始就不任其自流,而要步步加以引导。”因此,构建大学生积极健康的政治心理,首先必须夯实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的思政课教学内容,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理性。

(二)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激发大学生的政治热情

美国著名政治心理学家拉斯韦尔(Harold Lass Well)认为:“在不同的文化和性格类型中,情感的纽带是道德秩序最强有力的润滑剂,人的性格中所拥有的忠诚在政治规则的运作过程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5]从某种程度上讲,大学生良好的政治情感在构建大学生积极健康的政治心理过程中蕴涵着巨大能量。然而,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大多以理论灌输为主,侧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认知教育,缺乏立体式、交互式与情境式的师生探讨和互动环节,难以激发大学生的政治学习热情。因此,当前必须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把单纯的理论学习与知识进社会、进生活相结合,增强寓教于乐性,真正将所学政治知识内化到自己的情感需求中,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兴趣和政治热情。目前,由国内外教育界正在探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它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为轴心,辩证地“扬弃”了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它“将传统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教—学—考’转变为‘学—导—行’的教学模式,即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参与实践”[6],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力,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力,“实现了由重‘教’到重‘学’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7]。“混合式教学模式”所搭建的“在线课堂”“传统课堂”“实践课堂”三位一体模式始终都以学生的主动体验、互动参与为核心,从感性教育入手,潜移默化地融入情感教育,让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受到政治情感的感染和熏陶,帮助学生在社会政治实践活动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情感上的政治共鸣,进而激发大学生的政治热情。

(三)转换思政课教学话语,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渠道,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一个核心的命题。”[8]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9]高校思政课属于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按照思政课教学过程的具体环节,其话语体系可分为教材话语、教案话语、教学话语。教材话语和教案话语是教学话语的逻辑起点和思维框架,教学话语是教材话语和教案话语的旨归。教学话语是一种口头语言,但又区别于日常口语,它必须以教材话语和教案话语为参照标本,以科学严谨为前提。但传统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说教式、生涩难懂的教学话语难以引发大学生的政治共鸣和政治认同,只有转换与创新思政课的教学话语体系,赋予教学语言以政治鲜活性与政治感召力,实现传统话语向现代话语转换,理论话语向生活话语转换,刚性话语向柔性话语转换,才能使青年大学生主动悦纳思政课内含的思想政治观点,并进一步转化为他们自觉的政治认同。例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认可,可以转换成生活化的教学话语,将“中国比喻为一列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发的‘火车’,全面深化改革是‘发动机’,全面依法治国是‘稳压器’,全面从严治党是‘火车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的地”[10]。再如:“美丽中国”——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话语表达,“健康中国”—— 社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话语表述,“平安中国”——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话语再现。思政课教师以这样生动活泼、亲切平实、喜闻乐见的教学话语进行课堂讲授,青年大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和认可思政课的思想内容和政治观点。

(四)筑牢思政课教学桥梁,坚定大学生的政治信仰

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曰: “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11]教师是将书本内容转化为学生知与行的纽带和桥梁,是立德树人的桥梁,更是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桥梁。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道”就是指信念、信仰。“明道、信道”就是要信马列、讲马列。亦言之,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首先必须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无形载体,它贯穿于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全过程。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和专业素养,以人格魅力感染和激励大学生,为大学生树立正确政治信仰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将政治信仰教育贯穿到课堂教学中,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努力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大学生中入耳、入脑、入心。毛泽东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12]因此,在思政课教学环节中,唯有筑牢“教师”这座桥,才能帮助学生顺利过河,才能坚定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最终实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

[1]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507.

[2] 舒新城,陈望道,夏征农,等.辞海[M].上海: 辞书出版社,1989:280.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5] Harold Lass Well. Psychopathology and Politics[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31:192-193.

[6] 杨志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6):69.

[7] 王雯姝.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建设国内顶尖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J].思想教育研究,2016(12):47.

[8] 王天琪.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12):62.

[9] 习近平.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7-04-06].http:∥www.wenming.cn/djw/jjq/tt/201605/t20160519_3370540_2.shtml.

[10] 秦宣.“四个全面”:形成发展、科学内涵和战略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6):6.

[11] 周敦颐.周子通书:上[M].上海: 商务印书馆[EB/OL].[2017-04-06].http:www.360 doc,com/content/15/0322/07/616041_457072856.shtml.

[1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猜你喜欢

政治信仰思政课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论政治信仰在党的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新时代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坚定政治信仰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杭州市“90后”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与分析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美育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的研究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