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2017-04-13任东景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思政课马克思主义思政

任东景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努力做好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对于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为其关乎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这一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所以,我们要依据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紧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指示精神,开展综合研究。

一、科学化设置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在其设置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85方案”“98方案”和“05方案”。“05方案”实施以来,思政课教学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需要不断地创新。需要整合部分课程之间的交叉与重复,需要凝练部分课程的涉及面,需要增设新的课程。

一是整合部分课程之间的交叉与重复。高校思政课应当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视域下,统筹各门课程使其成为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现行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部分重点内容重复。可将“概论”课中毛泽东思想部分融合进“纲要”课,“概论”课则充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贡献和作用,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四个自信”,坚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二是凝练部分课程的涉及面。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以及“概论”等课程,涉及知识面太过宽泛,无论是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还是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难度都比较大。可将“原理”课侧重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设置内容;“概论”课侧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设置内容;“基础”课则紧密围绕“中国梦”,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需要来设置内容。

三是增设“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新课程。伟大的时代需要与时俱进科学理论的指导,新形势的发展需要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指引大学生的航向,为大学生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力量。因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2]。“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的最新理论成果,其主要回答了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程中“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作为一门新课程增设进思政课课程体系,有利于在新时期深化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利于在新时期深化大学生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贯通融合的理解,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实践检验标准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编好编准编活高校思政课教材

现行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在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武装广大青年大学生的头脑,提升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理论素养,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满足学生和教师的迫切需要,需要进一步把思政课教材编好编准编活。

其一,教材编写的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实现从“两个体系”(即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体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到“一个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体系)的理念转变,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体系编写教材,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融于教学体系之中;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取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和伟大理论创新,立足于“四个自信”,更好展现今天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全国数以千万青年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切实满足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切实提高他们的获得感。

其二,教材的编写内容需要更加接“地气”。首先要处理好教材内容与中央文件之间的辩证关系。要以中央文件的精神来指导教材内容的编写,而非简单地照抄照搬中央文件内容或领导人的讲话,避免使教材成为中央文件或领导人讲话的“汇编”。其次是处理好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辩证关系。今天的资本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有了很多新变化,对其不应停留在简单批判的层次上,应突出“原理”中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等相关内容的份量,适当调整政治经济学部分内容设置,增加反映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内容。再次是处理好专业知识与通识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尤其是“基础”课中的法律基础部分内容过于宏观与抽象,缺少具体的法律知识,不利于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吸收具有法学背景知识的一线教师参与教材编写,听取他们的教学建议,使教材内容更加科学。最后是处理好教材与配套教材之间的辩证关系,尤其是要吸收地方高校富有教学经验的一线思政课教师参与编写配套教材,适时推出并及时更新配套教材。在配套教材的开发和使用方面,应赋予各高校更大的自主权,使其根据自身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开发和使用富有地方特色的配套教材。

其三,教材的编写形式需要更加喜闻乐见。教材编写需要进一步研究教材使用对象的具体特点,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以及审美取向,使教材不仅内容可信,而且形式可感可亲可读;要重视新的科学技术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的运用。在教材的体例等方面可以借鉴《马克思画传》《恩格斯画传》以及中宣部每年推出的“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读物的范式,增加图片、案例、资料“袋”、拓展阅读、网络链接等鲜活材料,把教材编得既“可信”,也“可感”“可亲”“可读”。

三、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获得感

思政课教师是上好思政课的关键所在。要进一步增强思政课教师的“四个自信”意识和教学科研能力,既需要为思政课教师培育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也需要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获得感。

一要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力度。对思政课老教师而言,长时间不进行系统培训,会出现知识内容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手段过时、教学理念陈旧等状况,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对新教师而言,如缺少系统的入职培训,则会出现抓不住教材重点、知识不系统、不能熟练使用教学设备、教学手段单一等状况,也会使教学效果打折扣。要提高思政课教师获得感,需要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思政课教师培训和实践基地,建立科学合理的轮训制度,分类进行课程培训,使一线教师每人都有“充电”提高的机会。

二要组建专门的思政课教学研究机构和资源支撑平台。为提高思政课教师获得感,还需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建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研究室,每年要定期组织全省高校的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观摩和理论研讨,通过切磋交流,实现经验交流,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在互帮互学中提高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中央有关部门等要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建设国家层面的教学案例库,要精选案例,实时更新,形式可为文字、音频、视频;同时整合各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慕课课程,以便资源共享,为思政课教师提供第一手的权威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三要解除思政课教师的后顾之忧。高校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相比,付出劳动更多,承受的压力更大,面临的困难更多,享受的福利待遇偏低,导致教师教学积极性下降,教学水平提升乏力。一方面需要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使其在教学工作量考核、职称评定、评优奖先等方面享受高校教师的平等“国民待遇”;另一方面要安排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经费用于思政类专项课题、思政教育活动、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等,通过设立思政课教师岗位奖励绩效来激励思政课教师更好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四、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需要在思想上、教学中、课余时间等方面突出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而不是迎合学生的需求,努力做到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有机统一、教学“内容为王”与“形式为王”的有机统一、“引领”学生学习与“督促”学生学习的有机统一。

首先,在思想上与学生相融相通。通过问卷调查和集体备课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的信任感,解决学生所关注的理论问题和思想困惑,做好传道授业解惑工作。

其次,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的学生群体,运用小品表演、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校园调查等教学方法,不回避理论热点与难点,既正视我国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增强教学过程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再次,在课余时间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增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弱化与学生间的身份差异,为师生之间的沟通搭建便利的桥梁,形成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

五、 确保高校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以形成协同效应

当前在高校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方面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比如,个别思政课教师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同度不高的问题,个别专业课教师存在“拉偏套”“唱反调”的问题,思政课与其他课程之间存在“两张皮”的问题等。要确保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是贯彻落实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责任制。要求任课教师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方向的问题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杜绝在课堂上发表同中央精神相违背的言论、妄议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及重大决策部署、散布传播政治谣言的现象。

二是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高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属性,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高校课程设置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在教材编写上,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的覆盖力度,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对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全覆盖。

三是建立高校内部思政课与其他课程任课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机制。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互相听课等形式加强彼此的沟通了解,消除误解与偏见,以增进欣赏与认同。努力克服思政课与其他课程之间的“两张皮”问题,坚决杜绝在高校课堂教学中“拉偏套”“唱反调”现象的产生。

综上所述,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科学化设置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编好编准编活高校思政课教材,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获得感,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确保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程同向同行以形成协同效应,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

猜你喜欢

思政课马克思主义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