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性
2017-04-13马健永
马健永
(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政法研究】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性
马健永
(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存在辩证统一性。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层面实现全面小康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政治层面实现全面小康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文化层面实现全面小康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层面实现全面小康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现实基础和可行路径,生态建设层面实现全面小康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环境基础。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人的全面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人的全面发展强化了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深入研究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科学把握两者之间联系的本质内涵,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晰和准确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正确把握和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各种重大关系,不断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着力点在于“全面”,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关键也在于“全面”,故两者之间必然存在内在的辩证统一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必要的客观条件;没有全面小康社会的真正建成,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人在各个方面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可以更加有力地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顺利建成,尤其是可以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提供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强劲的智力支持。深入研究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科学把握两者之间联系的本质内涵,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晰和准确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正确把握和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各种重大关系,不断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其核心价值取向是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小康”一词出自我国古代典籍《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1]“小康”既是对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的生动描绘,同时,它更蕴含着对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追求。我们党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于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问题,将这一寓意深刻的概念引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并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总舵手邓小平同志最先借用了“小康”这一概念。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的谈话中,首次把“中国式的现代化”称之为“小康之家”“小康的国家”[2]。随后,经过历次党代会和历届领导人的不懈探索创新,小康社会的内涵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正式提出和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五个方面提出了崭新的目标要求,使小康社会的内涵获得与时俱进的拓展和深化。
(一)经济层面实现全面小康可以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实现社会变革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经济上要求实现的目标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一经济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经济上实现全面小康,可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和客观经济条件。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3]“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4](p67)
此外,经济层面的全面小康还要求缩小城乡、地域、行业之间的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这有利于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经济环境,使每个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获得平等、公正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权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要促进人民共同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保发展更加公平、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5]
(二)政治层面实现全面小康能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政治层面要达到的目标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方略全面落实。只有在政治上达到全面小康,才能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基础,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体的体力、智力、心理、品德、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均衡协调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人的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共同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人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极大提高又有利于促成政治层面实现全面小康。政治层面的全面小康既能够不断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又能够促使人们将优秀的政治文明成果不断内化和积淀为自身的政治文化修养。
人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的确立和发展离不开民主政治,人的政治素养和道德品格的培育需要民主政治的积极支撑和大力扶持。民主政治能够推动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发展个体自我能力的实践活动中,从而使多样化、多姿多彩的主体特性得以充分发挥和实现。政治文明能够孕育自由、平等、宽容等人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价值观念以及和谐的人文政治环境。人类思想的自由驰骋,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升华,人类美好梦想的开花结果,人生意义的自我实现,都迫切需要在优秀政治文明成果的润泽和滋养下,才能真正转化为客观现实。
(三)文化层面实现全面小康可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文化层面要达到的目标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不仅能够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能够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良好的文化氛围犹如春雨润物一般,能够使人们在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和精神感染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修养,升华人们的思想境界,引领社会思潮发展方向,使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深远持久的精神洗礼。
社会文明程度的巨大进步有利于促进人们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影响和支撑。人的思想文化修养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文化环境因素在个体身上的消极被动反映,而是在人们的实践过程中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马克思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6]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人的思想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离不开外界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影响和制约,而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又是我们在文化层面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因此,只有在文化层面实现全面小康,才能切实做到用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文化滋养。
(四)社会层面实现全面小康能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现实基础和可行路径
全面小康在社会层面要达到的目标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社会层面的全面小康可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现实基础和可行性路径。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于全面小康社会所提供的客观社会条件和现实基础。全面小康社会所形成的普遍的物质交换、全面的社会关系、完善而成熟的权利保障体系以及高效而强大的能力发展体系,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充分实现准备了客观条件和现实基础。人们只有在丰富多彩而又和谐融洽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能够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现代人。社会层面的全面小康是由发达的科学技术武装起来并得到高效的科学管理的社会,这些社会条件能够大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缩短劳动时间,从而使人们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并在从事这些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和完善个体的智力、体力、品格和能力,从而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曾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7]这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一定的客观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社会环境对人的全面发展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反作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为人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如果没有健全的社会公共服务,没有崇德向善、充满正能量的社会环境,那么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就难以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也便无从谈起。
(五)生态建设层面实现全面小康可以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全面小康社会在生态建设层面要达到的目标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当前,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的焦点问题。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衡量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社会普遍关切的重大现实问题。生态观念和生态意识的不断觉醒和增强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独特反映,昭示着人与自然关系的逐步协调和优化。历史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一个不懂得珍惜和保护生态资源的国家不可能成为一个富强文明的现代化国家,一个生态意识淡漠、随意损害自然生态环境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完善的、全面发展的现代人。生态文明建设要以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终极目标,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对抗、缓解生态危机压力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以持续发展和提升人的本质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的全面发展理应包含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关键,更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上所出现的环境、生态、资源、气候等世界性矛盾和危机,并不仅仅是自然系统内部和谐关系的极大失衡,更是人与自然关系严重破坏的必然反映。恩格斯早就提出过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层面实现全面小康不仅有利于促成人与自然的和解,而且还可以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以人为本,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始终是我们坚持不懈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
(一)人的全面发展能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日益深化,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人力资源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要素。我国当前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人的全面发展、人力资源素质的全面提升有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1.人的全面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与智力基础,同时也使经济社会发展更加依赖人力资源的支撑
首先,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有利于劳动者不断提高自身的劳动技术水平,推动科技进步。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与科技进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能够推动科技进步,又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而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其次,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的改革创新,尤其是可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进程,巩固我国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提高劳动者的能力水平。这既有利于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培育,又能够使那些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创新型人才尽情施展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最后,人力资源优势的持续发挥有赖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充分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就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较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的创造性劳动,能够有力地推动生产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生产方式方法的创新,提高社会整体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资源在各个领域的合理配置,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效益的最大化,促进科技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更是其内在的动力源泉
“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即全面发展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自然力和社会力、潜力和现实能力等,并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8]人的全面发展能够促使广大劳动者迸发出无限的智慧和巨大的创造力,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可以促进人们各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而且还能够增强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活力,持续巩固和集聚社会发展进步的优秀文明成果,并从知识和智力层面支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积极发挥高精尖人才的巨大价值和作用,能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深厚的智力基础。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自觉遵循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较低,面临的资源环境形势比较严峻,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必须遵循绿色、节约、环保原则。人的全面发展必将推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合理利用。因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对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亦具有巨大价值和意义。
(二)人的全面发展强化了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
1.人的全面发展使人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得到进一步凸显和强化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才能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之力,描绘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波澜壮阔的宏伟画卷。关于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4](p58)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在吸收了黑格尔关于主体能动性的相关论述和费尔巴哈关于“主体是现实的人”的合理思想后,从实践角度出发,认为主体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人”。因此,人的主体性是指主体对客体的主导地位以及对客体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的特性,在根本上是指人的实践能力和改造客观对象的能动力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热情和活力,从而汇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合力和巨大正能量。人的全面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广大人民群众思想的解放和精神境界的升华,进而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主体作用获得充分发挥、主体地位得到集中强化、主体力量实现高效凝聚与整合。
2.人的全面发展直接决定国民素质状况特别是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能力和素质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一个国家能否抢占发展先机,赢得发展主动权,越来越取决于国民人口素质的高低。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根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首先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要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主体的生存和发展需求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原始动力。当主体需求能够被充分满足时,就能在更大程度上刺激主体进行创造性劳动和社会生产活动,从而创造出更丰厚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民主政治的发展、精神文明的进步、和谐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内含着人的主体个性、智慧潜能和素质的充分发展、自由发展、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是融为一体的。因而,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促使广大人民群众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质,涵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才能使其在增强辨别力、提高洞察力的同时,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中,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本上要靠人的创造性劳动,而人的创造性劳动又奠基于人的全面发展
只有每个人都获得了全面发展,人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都得到了充分提升,才能使劳动者的生产实践活动更加具有创造性和科学性,才能使其在服务人民、勇于创新、务求实效的社会建设事业中展现当代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精神气质和精神风貌。人民群众始终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和根本依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能够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创造热情,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将蕴藏于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无穷创造力充分激发出来,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上来。人的创造性劳动的充分发挥奠基于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小康社会的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梦成真,都依赖于千千万万个锐意进取、改革创新、艰苦创业、勤勉工作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人的全面发展能够在不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的同时,使其成长为德才兼备、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并在其创造性劳动中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王延海.诗经今注今译[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695.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6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3.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4.
[8]吴向东.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1):31.
Discussion on Dialectical Unity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Ma Jianyong
There is dialectical unity i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On the one hand,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s basis and precondition of human’s all-round development. It embodies as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achievement of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economy aspect provides spiritual motivation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human’s all-round development. This achievement in society aspect provides realistic foundation and feasible methods for human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human’s all-round development is the source of motivation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Because it provides human resource security for a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and strengthens human’s dominant role and subjective initiative. Deeply studying inner relation and scientifically understand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 will enable us accurately and clearly recognize objective law in socialism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correctly grasp and deal with various relations in China’s social construction, therefore facilitat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ety.
build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D61
A
2095-7416(2017)03-0056-05
(责任编辑:王友才)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课题“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论”(项目编号:14JD710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2017-04-13
马健永(1985-),男,山东泰安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