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洋战略的构建及启示*——以钓鱼岛问题为中心
2017-04-13李海军
李海军
日本海洋战略的构建及启示*——以钓鱼岛问题为中心
李海军
(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100089)
日本海洋战略构建有其历史和现实基础,并在海洋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及外交等领域全力推进,提升了日本维护海洋主权的战略能力。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作为基点海岛,对日本海洋战略目标的实现有重要意义。因此,钓鱼岛争端是不可避免和无法回避的海权争议,中国海权战略的制定和推进要以此为启迪和借鉴,统筹规划,对日本海洋战略进行平衡和反制。
日本;海洋战略;钓鱼岛;启示
面对中国周边日益喧嚣的海权纠纷,很多人认为,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必须坚决捍卫国家主权,而且南海情势也是非常急迫的。海权研究学者张文木先生认为,南海问题的关键不在南海,而在东海,准确地说就是台湾以及相邻的钓鱼岛问题。海权问题首在策划和谋势,可以推断一旦台湾问题取得解决,统一大局已定,那么台湾岛和海南岛就形成犄角拱卫态势,两岛之间的广阔海域为中国东岸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形成了坚强屏障,这就为南海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宝贵的战略空间。所以,解决台湾问题必先解决钓鱼岛问题,而解决钓鱼岛问题则关联美日,错综复杂,解决起来殊为不易。有必要深入研究日本海洋战略内涵及演变,提出我国相应的海权主张及战略布局,捍卫国家核心利益。
1 日本海洋战略构建的背景及发展脉络
日本海洋战略的构建有其理论背景和现实基础。日本学者高坂正尧,是一位对日本现实政治产生过很大影响的学者,他于20世纪60年代出了《海洋国家日本的构想》,这开启了日本海洋国家战略理论的先河。冷战结束后,日本对国家海洋战略的研究逐步受到关注并成为热点,海洋国家论成为一种理论思潮,并随着政治家的推波助澜成为日本的国家政治气候,这反映了日本在后冷战背景下对国家战略的定位思考。在日本政治家看来,日本是个列岛,周边被海洋环绕,如何与世界各国开展合作与沟通,有两种选择:一是岛国思维或二是海洋国家思维。所谓岛国思维就是固守岛内资源和环境谋求发展,无疑是封闭和内向的,而海洋国家思维则面向广袤无极的海洋向外追求突破,具有进取和外向的特征。此外,日本战略家反思日本近代史,得出结论当联盟海洋国家则繁荣进取,当联合大陆国家则蒙受颓势挫败。因此,在海洋国家战略思维的主导下,日本向外拓展,并与海洋国家结盟合纵连横,扩张海洋实力边界,谋求更广泛和重要的海洋权益。
随着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20世纪90年代开始,海洋问题日益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世界各沿海国家纷纷组织研究、制定和实施国家海洋战略,并建立和强化本国的海洋综合管理机构和海洋战略研究机构。在日本,学术界多年来不断开展有关海洋国家战略的广泛研究,政府也持续投入海洋科技开发经费,并多次出台了国家海洋开发的中长期规划。2007年4月,日本通过《海洋基本法》确立了海洋立国战略,确定综合海洋政策本部的部长由首相亲自担任,充分显示了日本从国家战略出发推进海洋政策一体化的决心。该法详细规定了日本海洋战略的基本原则,对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企业和国民的职责进行了界定,制定关于海洋的基本计划并确定其他有关海洋政策的原则,同时通过设立综合海洋政策本部,综合地、有计划地推进海洋相关政策,谋求日本海洋立国的国家战略。主要内容包括: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和利用综合平衡,促进海洋资源开发;保障海洋运输通道;保障海洋安全;推动海洋调查;开展海洋科技的研究和开发;制定《海洋基本计划》以及设置综合海洋政策本部;加强海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综合管理海岸带;加强保护离岛及专属经济水域;在海洋权益保护方面开展国际合作;提高国民对海洋的理解等。根据《海洋基本法》的精神,2008年3月,日本正式公布《2008-2012年海洋基本计划》,指导和规划日本海洋事业战略性未来五年的发展。日本综合海洋政策本部对计划的进展跟踪推进,及时加以修正,并计划每五年推出一部更新的计划,基本上是对《海洋基本法》的逐条落实和细化。2013年04月,日本政府通过《2013-2018年海洋基本计划》,明确日本将加强海洋资源调查,应用尖端技术开发资源,从而促进资源开发形成产业并发展。未来3年里,针对日本周边海域里蕴藏的甲烷水合物(俗称可燃冰)及稀土,详细调查,把甲烷水合物放在未来战略能源资源的重要位置予以重视,并争取在2018年将甲烷水合物开采技术进行商业推广。该计划强调,日本将加强监视周边海域,建立重大事态的应对体制,对海上保安厅和自卫队积极装备舰船与飞机,加强岛屿的有关情报搜集与警戒监视能力,实现情报共享和密切合作。此外,日本还煞有其事、暗有深意地表明将依据国内法应对“无缘无故”在日本领海停驻的外国船舶。这充分表明日本极其重视海洋资源开发,并日益加强对海洋安全的保障。
总之,从2007年到2013年,日本政府逐年推进,构建了全面的海洋战略体系,无论是军事安全及外交领域,还是海洋经济发展都大力推动,提升了日本维护海洋主权、管理以及开发海洋资源的体制与能力。
2 日本海洋战略的特点及钓鱼岛对日本海洋战略的意义
日本海洋战略涵盖了军事、外交、经济、环保等各个方面,突出表现为四个特点:
第一,日本海洋战略的重心是突出日本海洋国家属性。从日本海洋战略的发展来看,为了挣脱二战战败国对其国家身份的限制与束缚,以建立海洋国家作为国家的大战略思维,目标是华丽转身为普通国家,并追求政治大国地位的国家战略定位。日本认为虽然可能对主权的威胁从海洋而来,但国家发展的前途和空间离不开海洋。
第二,日本海洋战略的重点在保障海上战略要道。在经济层面,日本全力确保海上生命线,重视海洋交通运输的战略要道。近年来,通过配合和支持美国在全球的军事行动,日本事实上已经突破和平宪法的限制,采取了海外派兵的军事行为。同时,日本强化对海域、海峡及附近岛屿的监控及军事控制,表面上则宣称维护航行与自由、和平共同利用海洋,并以此为凭干涉南海海域等海洋争端。
第三,日本海洋战略的主轴是日美同盟。日美同盟在长时期内将依然是日本海洋战略的主轴。1997年的《日美防卫合作指针》意义显著,界定了“周边事态”,实质上就是将日美军事合作扩大到参与朝鲜半岛局势,这是日美安保适用范围扩大、是日美加强长期防卫合作的纲领性文件。2000年,《阿米蒂奇报告》再次扩张了日美同盟的防卫范围,从日本周边继续扩大至亚太范围,甚至上具有了全球意义。在日美同盟中,日本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的姿态。2007年,《阿米蒂奇报告》展望了2020年亚洲前景,继续维护美日同盟在美国亚洲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中国、印度、韩国和俄罗斯等亚洲主要国家的战略走向,研判朝鲜半岛、东南亚地区形势变化以及亚洲地区一体化的发展情况,依然是再次强调日本对美国亚洲战略的不可或缺。
第四,日本海洋战略的重要目的就是对中国海权的遏制。正如日本学者渡边利夫所言,“像中国这样缺乏资源的超级大国,其发展本身就是霸权行动”[1]。在日本的学界或政治圈里,不少人十分疑心和忧虑中国未来走向,害怕中国海洋实力的增强和地位崛起威胁日本利益,有人甚至极力夸大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海洋发展的实力,力图影响日本的对华政策,希望遏制中国的海洋发展空间。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日本海洋战略目标的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为了实现对超过日本国土面积约12倍的专属经济区等管辖海域的控制,日本先要把基点海岛(指作为领海基本的远离大陆的岛屿)的确定作为首要任务,因为基点海岛是划定管辖海域的决定性根据,而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就是这样的基点海岛。为了对抗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日本抛弃两国政府搁置争议的原则和共识,使出了国有化钓鱼岛的招数,促使中日钓鱼岛问题面临激化和冲突。在日本《海洋基本法》总体框架下,福田内阁据此提出优先研究保全基点海岛的思路;鸠山内阁则推出国有化基点离岛的政策;菅直人内阁制定了国有化“低潮线周边的无主土地”的基本计划;更进一步,野田内阁先是命名了对钓鱼岛附属岛屿中的无名岛屿,随即实施国有化,接着乘着石原慎太郎募捐购岛的炒作闹剧,完成对基点海岛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国有化。这意味着两国政府搁置钓鱼岛主权争端的共识已被公然抛弃,必然激化中日钓鱼岛争端。总之,日本对钓鱼岛争议是在其海洋总体战略指导下,利用法律的伪装、积极行动的推进,对破坏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负有重要责任。
3 日本海洋战略构建和推进对中国海权战略的启示
3.1 以一元化的领导体制促进日本海洋战略的统筹综合规划
海洋涉及领域之广是任何一个部门无法单独履责的,从海洋经济到渔业和海上运输业发展,从海底矿物资源的勘探开发到国家安全及外交领域,政治、经济及军事各个领域交错连接,事务繁杂。为了有效避免政府各部门间的低效率和冲突,只有在一元化领导体制下统筹推进国家的海洋战略,才能并充分发挥各部门长期积累的优势和部门协作的合力。这就要求中国管理海洋的体制与能力必须有效整合现有海洋管理部门的力量,适应当前新形势下的巨大挑战,形成各个部门整体推进的力量。现实来看,中国目前无统一的海洋基本法,对海洋事务处于分权管理状态,海岛资源开发也失范无序。亟待建立统一管理海洋事务的最髙领导机构,制定综合性的海洋战略,构建一元化海洋战略推进机制。
3.2 以战略叠加的方式协调推进海洋战略与国防战略
日本将海洋战略与国防战略叠加推进,处理海洋经济的大力推进,而且在国防战略意义上,努力配合美国将南海问题国际化,并提供巡逻艇等军事物资支援菲律宾、越南等对中国南海岛礁主权权利,对中国造成国际压力。具体来说,在东南亚、南亚,日本纵横捭阖进行双边及多边安全合作,而且,甚至与一些太平洋岛国设置海洋安全的议题进行讨论沟通,试图构筑亚太地区安全保障网,塑造于己有利的海洋秩序制约中国。通过日本谋求地区霸权的战略追索,可以说中国有必要联合俄罗斯、印度以及东南亚支持中国海权的国家对日本的海洋战略进行反制,不仅在海洋权益上,而且要在国防战略上,破除日本对中国海洋的包围圈,形成对中国东海、南海权益有利的战略氛围。
3.3 以既合作又斗争的方式应对中日的海权争议和冲突
日本海洋战略的实施表明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也不大可能采取实质性的妥协措施。在日本海洋战略与防卫战略叠加推进的现状下,中国在制定海洋战略时要全局统筹对日政策,维护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有步骤、有计划地高效开发利用广袤的管辖海域,进一步推动建设海洋强国。可以预计中日岛屿争端和海洋争端将是长期复杂的,中日之间海洋的矛盾不可能短期有效解决。中日海洋关系的处理需要一定程度的对日合作,也难以避免必要的斗争。在一定的海洋利益得到保障和存在双方共赢的情况下,可以合作,但是有一定的原则和底线,必须开展斗争要注意方式方法的多样丰富,做到坚守国家海洋主权原则与维护国家和地区海洋权益和平发展大局相统一。此外,中日可以在某些方面加强海洋战略协作机制,积极建立战略互信。比如打击海盗、走私和海上搜救等等领域的合作,总之,中日两国在海洋领域存在一些矛盾,但放眼长远也存在互惠的战略利益。
[1] [日]渡边利夫.新脱亜論[M].文春新書,2008:283-285.
Lessons from Japan’s National Maritime Strategy—Centered on the Issues of Diaoyu Island
LI Haijun
()
Japan's maritime strategy has its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foundation. Japan improves its ability in safeguarding the maritime sovereignty through implementing this strategy in fields such as maritime economy, national security and diplomacy. Diaoyu Island and its affiliated islands hold strategic importance to the realization of Japan’s maritime strategy. Therefore, the issues of Diaoyu Island are inevitable and unavoidable disputes over marine rights. In building a maritime strategy, China can learn from Japan to balance and counter Japan’s marine power.
Japan; maritime strategy;Diaoyu Island; example
10.13899/j.cnki.szptxb.2017.06.008
D815
A
1672-0318(2017)06-0046-04
2016-07-31
*项目来源:本文系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亚洲研究信息中心2015年资助项目成果
李海军(1975-),男,山西大同人,助理研究员,法律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和法律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