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研究
2017-04-13周琳娜芮小苗2
周琳娜,高 冰,芮小苗2
(1.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2.沈阳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研究
周琳娜1,高 冰1,芮小苗2
(1.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2.沈阳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05方案”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开设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精神认同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自开课以来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历史课结合后的效果有待提高。本文将针对上述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是在新的高等教育政治理论课改革中设置的一门新课程。这门课程以历史知识为载体,从历史教育出发兼有对大学生的政治教育。“纲要”课通过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它以中华民族从衰落走向复兴的历史步伐,主要分析了一百多年来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所经历的重大事件。[1]使大学生领悟到中国人民是在长期斗争实践和比较中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有利于凝聚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如何提高“纲要”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将“纲要”课的内容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发挥其最大的实际效果,是本文重点探讨的内容。
1 “纲要”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从“纲要”课进入高校本科生课堂以来,在教学功能上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虽取得了某些成绩,在师生、学校和社会中得到了热烈反响。但是,在经过对“纲要”课课堂教学的实地观察中,发现“纲要”课的讲授与此课程的教学目标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具体归纳为以下两个主要方面:
1.1 大学生思想意识上对“纲要”课重视程度欠缺
首先,在对课堂的观察中和课后对大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大学生对“纲要”课的课程目标和课程性质认识不到位。对“纲要”课的内容还停留在中学的教材中,认为和中学学习到的历史教材区别不大,以为对“纲要”课需要把握的学习内容只是教材上陈述的历史时间和代表人物,没有认识到通过学习“纲要”课的历史史实和历史经验对个人成长的帮助,这对“纲要”课的学习效果产生直接不利的影响。
其次,对“纲要”课的学习兴趣不高。由于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系统地学习过中国近现代历史,他们对有关历史事实、重大事件和代表人物已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进入大学继续学习这段历史使大学生的热情度降低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2]在课堂表现上,由于受期末成绩评定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并不是从自身主观兴趣出发来参与课堂教学,而是因为分数的原因,想从回答教师的问题上来增加自己的分数,提高期末成绩,这就使“纲要”课的课堂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最后,不能通过“纲要”课的学习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科学的分析方法。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医疗、国防、教育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飞速发展。同时,在改革的探索中,也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为此,一些大学生就否定改革开放的成就,只看到改革中的问题,甚至质疑共产党的领导。这表明大学生没有通过“纲要”课的学习认清历史的规律;没意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走向独立与富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从而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中国。大学生只有真正领悟到历史发展的这些规律,才会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前景充满信心,在认识和分析一些重大政治问题时做出正确的判断。
1.2 教师主观上存在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一方面,一些教师缺少“为人师表”的责任感。一些教师在“纲要”课讲授过程中,对待某些问题或历史事件的看法上,态度不明朗,甚至有些教师对社会主义的实现缺乏信心和质疑的态度,不能用自己的行动和价值观念来引导大学生,没有起到示范的作用,这不利于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如果大学生的价值观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那么,他们的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的提高就很难实现。
另一方面,部分教师教学手段单一。在“纲要”课的讲授中,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毋庸置疑的,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对历史史实的把握非常准确,但是如何让“纲要”课的讲授使大学生能够感兴趣,参与进课堂中,产生学习的欲望,就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手段。如教师可以根据历史专题来让同学们自行选择感兴趣的题材,用分组汇报的方式进行教学来代替教师为主的“简单说教”,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可以使大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同时,通过自己在查找研究的过程中会加深对历史事件的印象,有利于课程内容的掌握。
2 增强“纲要”课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渠道有很多,一般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实际思想情况而展开教学。“纲要”课要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发展不断创新,激发大学生对“纲要”课的学习兴趣,这也是“纲要”课教学能否取得实效性的关键所在。
2.1 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现如今,传统的教师授课模式往往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而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分析,高校课堂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学生表达他们的想法,展示他们的素质。这就需要教师以讲授为基本形式,辅助多种教学方法,让大学生有发言、展示的机会,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充分结合,促进教学相长。如可以让大学生自主选择和中国近现代历史相关的纪律片、历史小说和历史影视剧,目的是弥补教材中平淡的历史叙述,增添学习趣味性,通过大学生自行选择的历史作品,让他们讲一讲印象深刻的或者对自身触动较深的题材。同时,其他大学生在听一听的过程中也会补充到教材中没有的知识,教师在一旁应认真听大学生在讲述过程中有没有出现对史实理解偏差的情况,在最后进行总结纠正。
此外,课堂讨论也是一种有效的互动模式,但是时常会出现学生讨论不积极主动,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地组织,讲求方法。如在以各种题材分小组的讨论中,应在每组选举一个较为积极的带领者,以此带动小组的活力。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对讨论的话题学生应该是有所了解的,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通过网络等手段查找资料,但是应要求形成自己的观点。
2.2 利用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加强实践教学的教育功能
教师在讲授基本的教材知识后,为了使大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历史的教育意义,可以根据“纲要”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更直观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提高大学生课堂的参与度。
目前,“纲要”课可以利用的资源主要是图片和影视资料,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都会有相关的图片和影像资料,为教学提供了活力。课堂教学选取的视频资料应是具有严肃题材和教育意义的影片,如《圆明园》纪录片,对不同历史事件和阶段介绍的时间最多不超多5分钟,不会浪费课堂教学时间,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在观看视频之前,教师应该提出与视频内容相符的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观看,并在播放的同时对史实作出简单概括,让大学生边观看边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同样,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参观历史遗迹、历史博物馆等,如沈阳地区的大学生可以参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增加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3 建立“以学生为核心”的成绩评定方式
现如今早已不是“一张试卷定胜负”的评价方法了,为了公平准确地评定大学生的期末成绩,在评定时应进行多方面的考察,如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能力素养、思想政治素质等进行衡量。如在小组通过p p t进行历史专题展示时,教师可以让大学生之间互相打分,了解大学生心中认为重点的内容;在整个的学期授课中,设置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实践成绩和期末成绩等四个部分,重点考察学习过程。平时成绩主要是大学生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表现和出勤率;期中成绩的考核可以以卷纸的形式(包括基础知识和阐述已学的最深刻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大学生可以参考资料,但是一定要形成自己的见解;实践考核较灵活,由于大学生的专业不同、经费等因素,教师可以视情况评定;最终的期末成绩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小论文的形式进行打分。这些评定从不同角度反映大学生思想状况和学习情况,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 提高“纲要”课实效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通过对“纲要”课近一百年的历史学习,让大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史实,不仅可以让大学生了解当前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还可以领悟到改革发展和实践的重大意义。在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激发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观念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
3.1 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通过学习“纲要”课,让大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这正是中国历史文化基础上形成的爱国主义观念鼓舞着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大学生可以在了解历史发展脉络中激发出对国家的热爱和民族精神的认同,了解无数革命先辈是怎样团结奋斗为中国民族取得独立而顽强拼搏的,让他们在解读历史事件中领悟民族精神形成的轨迹,潜移默化地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肩负起发扬民族精神的责任。
3.2 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无数的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抵御外来者的侵略,无畏牺牲,为国捐躯,把一切都奉献给了人民解放事业。大学生要学习这些历史人物可歌可泣的壮举,这种为了国家救亡图存、为祖国独立而献身的斗争所体现的人格魅力,这种面对国家贫穷衰败而探索中国近代化道路的决心所体现的民族情怀。这些都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素材,大学生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激发他们对国家未来建设的思考,从而对自身未来发展进行规划,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3 坚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纲要”课的增设,让一些不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大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国情和史实,从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到反帝反封建坚持不懈的民族解放,历史雄辩地证明了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3]大学生在具体学习“纲要”课后会自然而然地理解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帮助他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并坚信社会主义道路。
总之,“纲要”课作为一门以史育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教师在认清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的情况下,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改革评定方法,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纲要”课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纲要”课真正成为大学生感兴趣的课程。
[1]戴立文.认清历史使命,培育民族精神——基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现实思考[J].皖西学院学报,2007,(3):124-126.
[2]刘振清,姜秀英.以史育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分析.[J].世纪桥,2011,(11):53-54.
[3]唐凯.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民主思想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15.
[4]林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作用[J].丝路视野,2016,(10):60-61.
责任编辑:邓荣华
G 642
A
1672-2094(2017)04-0089-03
2017-06-12
周琳娜(1980-),女,辽宁锦州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后。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 冰(1990-),女,辽宁葫芦岛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芮小苗(1961-),男,江西上饶人,沈阳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