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创新
2017-04-13冒林波
冒林波
(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创新
冒林波
(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创新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党的执政理念创新需要以历史发展与实际国情的基本条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为规范,通过阶级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结合的合法性创新,组织化向制度化转型的有效性创新,资源整合变革与调整的功能性创新,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框架下的党执政理念的系统性创新。
国家治理现代化;执政理念;创新
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国时,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是我国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我国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我国政治发展的要求,我国需要进一步推动市场化改革,我国国家经济可以实现顺利转型,政府也能像雏形政府进行迈进,使得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推动国家发展,首先要推动执政党理念发展,只有执政党的理念不断更新,国家才有发展的前途。在这里国家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理论的最前线,不断深化自身的执政理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之下,中国共产党必将走出一条符合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特色体系,他将以现代国家治理要求不谋而合。
1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创新的内在关系
在中国,要想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共产党就必须创新执政理念,只有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获得更新,我国的执政基础才会越发牢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会变得更加有保障。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必须将执政理念进行更新,在更新执政理念同时也更新执政体系,通过两方面的更新共同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在更新自身理念时,应当根据中国实际需求发展进行更新,在更新中实现自我净化。在另一方面,国家的治理也必然会推动共产党发展,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进行更新。这种更新不是外部的压力,而是内在的改良,是中国共产党建于,发展中国寻求出来的道路,是一种内在的自我更新。对于我国而言,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政治建设,我国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更新会使这两项建设更加完善。
2 现代国家治理框架下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创新的规范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之下,中国共产党进行执政理念更新,非常必要,他要求在现代国家的治理框架之下进行更新,确保执政理念可以与国家的发展相适应。在进行理念创新的同时,我们必须加强执政理念的规范。创新不能是盲目的创新,而必须适应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创新,只有这样的创新才能稳步推进国家的发展,才能牢牢使中国共产党依旧成为执政党。
在进行理念创新时,中国共产党应当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同时还应当给我国的国情相适应。对于执政党而言,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合法运用公共权力进行管理。现在国家的执政党与原有的执政体系完全不同,其突破了固有的权力传承模式,是一种开创性的执政模式,它会使得社会关系发生变化。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执政封建色彩的权力继承模式之后获得的。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的过程中发生有几次巨大的转变。第一次转变是身份的转变,从革命党变成执政党。这一时刻出现在建国之后。第二次转变是从建设党向发展党进行转变。这次转变主要基于中国特色的国情进行转变。在进行第二次转变的同时,我们需要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把握出转变的政治逻辑。随着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我国国家就从双元结构向多维立体结构转变,这种转变是由于我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转变而产生的。在政治发展过程中,我国不再以权威为中心进行执政,而是转为以国家市场社会为根基进行执政,形成多维度中心的执政理念。为了进一步顺应改革开放的发展趋势,我国提出需要将国家治理成现代化国家,看准时机不断进行体制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应当跳出原有的医院治理模式,通过多维度的治理模式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创新,历史也必将证实这种创新有利于国家发展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党执政理念创新的基本原则。在进入新时期之后,现代化的国家政治要求国家治理理念进行更新,通过更新进一步稳固我党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在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提出依法治国的战略,这对我国执政方式的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党不断完善执政方式,以适应社会的新发展。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更新和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具有一致性,如果失去了党的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出现倒退,最终也必将颠覆我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在另一方面,现代化的治理理念要求中国共产党进行理念创新,为了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必须保证党的执政理念现代化,这样最终才能促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最后我党必然会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任务模式,这套模式有利于国家的制度管理,这就使得执政党的功能与国家治理的理念不谋而合,从而创立起了一套完善的责任体系,最终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目标。
3 国家治理现代化条件下党执政理念创新的有效路径
3.1 合法性创新:阶级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结合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中,合法性建设需要包含两个层面的逻辑:一是价值层面的合法性,二是实践层面的合法性。价值层的合法性通过党的阶级属性来体现,而实践层面的合法性则通过社会属性得以呈现。在价值层面,中国共产党主要是通过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与宣传工作来贯彻。在目前条件下,可以将党的阶级价值定位与社会价值的需求划归到同一轨道之中,实现党在不同时期所追求的价值与社会追求的一致性,进而推动人民对于政治制度与政治象征在具化和抽象方面的共同认可,自觉地遵从党的领导,形成心理上的政治认同感。
3.2 有效性创新:组织化向制度化的转型
首先,在信仰方面,由于我党是以政治信仰为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思潮变得多样化,以前单纯的政治信仰已经不能适应国家现代化治理活动的需要。所以从现在国家构建的角度出发,我们应当创造信仰与利益相结合的社会环境。例如,我们应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利益,社会福利体系应当进一步完善,保障社会公众的基本生活要求。以上这些改革都是我国自动化改革的重要基础,这种改革也会促进我党的执政根基更加牢固,形成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其次,在执政理念之上,我们应当进行转变,由以前的绝对权威向以党为核心,政府为主体的治理模式进行转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党虽然出现了短暂的个人意志为中心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很快被扭转,党内民主得到了实现。
4 结语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创新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在新形势之下,我党的执政理念需要进行创新,应当明确党的历史使命,在传统的阶级属性和现代社会主义相结合模式之下进行执政。在执政的过程中,责任方式从组织化向制度化进行转变,从而使得国家的合法性更加牢固,执政党的公信力也显著提升。执政党通过使用各种手段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并将自己的执政理念贯穿于国家的各个层面,确保国家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稳步推进。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15.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4]林尚立.政党政治与现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金太军,鹿斌.制度建构:走出集体行动困境的反思[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
[6]邱实,赵晖.论当代中国政治责任的实现路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6).
[7]马国钧,李洪敏.执政方式现代化的评价系统研究[J].理论探讨,2015,(04).
[8]王永贵,郭晓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理路[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03).
责任编辑:邓荣华
D 601
A
1672-2094(2017)04-0016-02
2017-05-12
冒林波(1992-),男,江苏南通人,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硕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