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支持制度视角探析农村留守儿童幸福感提升路径
2017-04-13刘海珍
刘海珍,张 鹤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从社会支持制度视角探析农村留守儿童幸福感提升路径
刘海珍,张 鹤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与父母远离,缺乏必要的家庭关爱、学习监督与行为引导,加上其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辨别是非能力及心理、行为易受到外界影响,需要社会给予足够的支持与关爱。同时,由于家庭关爱缺失,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包括社交障碍、暴力倾向、自闭倾向等,缺乏主观幸福感,需要通过完善社会支持对此进行必要的干预和解决。基于这一背景,本文主要探讨如何通过加强社会支持来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幸福感。
社会支持;留守儿童;幸福感
Abstract:the current our country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has become a special social group,and as far away from the parents,lack of family care,learning,supervision and behavior guidance,combined with its at the time of formation of the world outlook,the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the ability to tell right from wrong and easily affected by the outside world,psychology,behavior need society give enough support and love.At the same time,because of family care,indeed,there are different types,different levels of their psychological problems,including social disorder,violence,such as autistic tendencies,a lack of subjective well-being,the need to improve the social support for the necessary intervention and resolution.Based on this background,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how to strengthen the social support to improve the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happiness.
Key words:social support;left-behind children;happiness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幸福感缺失的表现
(一)缺乏家庭关爱
根据2016年数据,当前我国留守儿童的数量保守估计已经超过800万人,其中中西部地区比重最大,占比超过80%,其中务工大省的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广西是留守儿童分布最密集的地区。留守儿童的年龄一般界定为3-16岁,这个阶段是个人成长中最需要家庭关爱与父母引导的年龄,但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或与祖父母、叔伯姑姨共同生活,或与自己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家庭关系疏离,缺乏教育与成长的正常家庭环境,其成长过程中的正常情感交流缺失,导致其容易出现多种心理问题,具体包括社交障碍、暴力倾向以及自闭倾向三大方面。根据相关统计,留守儿童出现上述三大心理问题的概率较同龄正常家庭儿童高出45个百分点,特别在地理位置偏僻,对外联系少,教育水平落后的地区,留守儿童的成长基本是“放养”,缺乏必要的心理干预,因此存在心理问题的概率更高。
(二)存在心理问题
社交障碍,主要表现为离群倾向与交流障碍,一些留守儿童不愿参与集体活动,即使在人群中也是形单影只,内心封闭不愿与人交流;一些留守儿童会有多疑、敏感以及自卑倾向,有的甚至会有自残倾向。暴力倾向,主要表现为性格过于急躁,缺乏解决问题的思维与方法,盲目认为暴力可以压制以及解决一切问题。暴力倾向会对自己及他人人身生命安全产生威胁,严重的会受到法律制裁,这一点应当引起足够重视。根据复旦大学的研究数据,当前留守儿童中每100人就有有超过60人有自卑倾向,是在留守儿童群体中广泛存在的心理问题,亦是隐性的、不易被察觉而又对留守儿童的幸福感着实产生消极影响的心理问题。自卑情绪会蔓延到留守儿童生活的每一处,制约和影响其健康快乐成长,甚至影响其一生。
(三)接受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幸福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跟不上。较之以往,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义务教育深入贯彻实施,让留守儿童也能免费接受义务教育。但覆盖面广不等于落实效果好,一些偏远地区的教育基础十分薄弱,很多山区留守儿童不得不每天翻山越岭去上学,而且义务教育后大多数留守儿童走上了和其父辈一样进城务工的道路,因此从留守儿童而言,接受教育与否对自己的未来成长并无太大效果,从教育供给角度,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仅有的师资水平无法与城市比肩,完成教学任务就是最大的成绩,如此一来,留守儿童接受的教育水平和质量可想而知。厦门大学社会学系曾经做过一个实地调研,在国家规定的课时内,留守儿童的出勤率低于城市儿童24.78个百分点,差距显而易见。同时,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学习缺乏必要的监督,且学校的教育缺乏家长的配合,因此留守儿童的成绩差强人意,学习积极性差,有的甚至早早就开始旷课、逃学,这些都是幸福感缺失的一种不自觉的宣泄表达,对留守儿童未来成长十分不利。
二、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一)社会制度层面
留守儿童的产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的户籍管理制度,由于北上广深为代表的大城市教育、医疗等资源相较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显得不足,因此大城市将教育等公共资源与户籍挂钩,只有拥有城市户籍,才能接受教育,这使得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子女被迫返回户籍地接受教育。仅以广州为例,2016年能够在广州本地,符合户籍要求进入公立小学的适龄儿童仅占全部的72%,有28%的儿童受制于户籍限制,要返回家乡读书,远离父母,成为留守儿童。同时,作为公办教育的补充,民办教育虽然给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上学的权利,但由于学费贵,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且中考、高考还会面临与公立学校学生相对不公平的竞争,外来务工人员即便有经济实力,也无法让儿童长期在自己身边,由此形成“被迫留守”。同时,国家对农村教育投资不足,很多地区农村仅仅勉强能够保障留守儿童接受完义务教育,要上高中就要到县城去,很多儿童家庭条件窘困,无力承担未来的高中学费,读书没有目标,缺乏保障,因此接受义务教育也心不在焉。而且农村经济基础落后,乡村教师水平在整体上也无法和城市教师相比,得不到必要的后续培训,师资力量十分薄弱。这些都是制度层面上,社会支持制度不完善,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无法与父母一同生活,无法接受优质教育而导致幸福感缺失的原因。
(二)社会风气问题
外出的务工人员虽然提高了经济水平,但思想意识没有相应的提高,很多人还存在暴发户的心态,特别是一些务工人员,在节假日回到家乡以后,会有意无意地向留守儿童灌输诸如拜金思想、享乐主义的错误思想,误导留守儿童的价值观,使得留守儿童产生要急速摆脱穷困的现实生活的念头,开始盲目追求所谓的成功。很多留守儿童由此开始逃学、旷课,行为出现偏差,一些留守儿童甚至会上网吧看不良网站、偷钱打游戏、抽烟、喝酒、拉帮结派、寻衅滋事、打架斗殴等,根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研究数据,留守儿童犯罪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从2005年至今的11年间翻了一番,且得不到有效的遏制,有愈演愈烈之忧。其次,由于外出务工的所得要高于务农所得,加上市场经济思潮对农村的冲击,“读书无用论”有抬头之势,特别是一些务工人员发现自己在城市打工的收入不比刚毕业的大学生收入低,会急功近利地认为供留守儿童读书“得不偿失,而这种思想在当前农村并不鲜见,这种风气下,不少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发生扭曲,学习成绩出现明显的下滑,厌学现象严重,中途辍学而外出务工的儿童数量不断增加。
(三)社会组织力量弱小
农村留守儿童幸福感缺失的问题不单只我国有,世界各国普遍都有,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会支持系统缺少强大的社会组织力量。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在我国成立需要经过较长的审批程序,而且要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组织领导,其独立性与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无法满足留守儿童幸福感提升的切实需要。例如民政部2015年发布的白皮书显示,当前在我国成立一个社会团体要经过至少7个部门历时3个月到3年不等的审批时间,与欧美国家相比效率十分低下。例如我国至今尚无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地区性或全国性的,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幸福感提升的社会团体组织,因此社会支持力量主要依靠当地政府或村居民委员会。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利用社会支持的能力,由于其年龄小,在面对生活的困境与思想的困惑时,除了向父母以及身边的监护人求助外,很少能够想到或有能力向社会团体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由于信息闭塞以及其他一些现实原因,面对生活上的困难也很少向社会支持系统表达,社会团体的支持往往无法真正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痛点”,也制约了社会支持系统效用的有效发挥。
三、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制度建设
(一)完善制度建设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政府有能力,也有责任承担主要方面的任务。前文已经述及,当前制约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幸福感提升的主要是日常生活及接受教育两方面,这亦是政府未来着力的重点。首先,政府要完善相关制度建设,更新行政理念,对一些政策制度进行适度的微调,例如可以适当考虑优化户籍制度设计,给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条件在城市接受教育;其次,政府要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主动转变,树立服务好农村留守儿童的责任感,在农村社会经济建设和公共服务品的构建上适当向农村留守儿童倾斜,满足其生活和发展的需要,为其未来实现个人成长,追求幸福生活,创造个人价值提供可行的路径,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和保护,为留守儿童解决好其切身难题,摆脱生活困境。其次,政府要继续落实完善党的教育政策,要继续推进义务教育政策的落实,对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教育基础资源实在薄弱的地区,可以考虑由地方财政统一安排,建设寄宿制学校,在免去学费的基础上继续免杂费,让农村留守儿童安心接受义务教育;在义务教育结束后,政府可以大力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制定相关政策,吸引农村留守儿童在义务教育结束后报考职业教育,学习一门手艺,“以技养身”,让留守儿童学习有目标,有奔头,既在校接受了知识,又学习到手艺可以留在农村参与建设,一举多得。当前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务工大省已经出台政策,部分高职院校招生时向留守学生倾斜,降低入学成绩要求或给予加分或学费补助等政策。
(二)净化成长环境
环境对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第一,优化社会风气,村委会可以发挥其组织村民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能作用,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强化主旋律,坚决制止和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蔓延,为留守儿童形成一套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塑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学校要承担起为留守儿童塑造健康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任务,通过学校教育,让留守儿童自觉摒弃急功近利、金钱至上的错误观念,形成健康、积极和远大的人生理想。第二,学校要为留守儿童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详细记录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以及其在校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情况,在留守儿童发生意外突发情况时,能够保证及时与监护人取得联系。当前留守儿童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心理健康问题,老师要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倾向和心理变化,对他们多进行情感的交流,增加感情投入,让留守儿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爱。第三,学校和相关社会组织可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室”,对出现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及时进行心理干预,积极化解其心理压力,帮助其度过心理困惑的纠结与困苦期,为留守儿童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例如甘肃兰州的留守儿童心理之家,就为留守儿童提供课外的心理健康咨询指导服务,并有社工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的服务,必要时会进行跟踪监测与心理干预治疗,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提升幸福感。
(三)适当培育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具有专业性和独立性的特点,是社会支持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政府在社会支持系统中的有益补充,未来可以适当培育社会组织参与到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制度中来,包括各种基金会、慈善组织、爱心团体以及助学组织、乡村教育义工团体等,做好相应的管理和监督,引导和发挥各种非政府组织作为国家支持和个人支持之外起到很好补充的作用。带动社会各方面力量,营造好的社会帮扶环境,对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同时政府可以制定相应制度,为社会工作者扎根农村工作提供适当的制度红利,例如一定的物质奖励等。同时对社会工作者,政府可以定期组织培训,包括农村社情、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必要的心理学知识等,多管齐下,共同构筑专业的社会组织,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提供人才上的支撑,进一步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制度建设。
四、总结
农村留守儿童幸福感的提升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亦是未来一个时间段内要着力关注与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社会支持系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包括制度限制、社会风气以及社会组织发展薄弱等,导致留守儿童生活和教育的困境无法得到最有效的解决,亦制约其幸福感的提升,因此可以从完善制度,优化社会风气以及适当培育社会组织三个方面入手,打造更完善的社会支持制度。农村留守儿童亦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是国家和民族的脊梁与希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幸福感提升,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制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1]雷文艳.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与实践——以广西天等县关爱留守儿童项目为例[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06).
[2]王玉花.从心理弹性理论视角看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J].教育学术月刊.2016(10).
[3]李剑喜,庞俊.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必要性、可行性和社会意义——以温江项目为例[J].山西青年.2016(05).
[4]张克云,叶敬忠.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的特征分析——基于四川省青神县一个村庄的观察[J].中国青年研究.2010(02).
编辑:崔月华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Support System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Happiness Path of Ascension
LIU Haizhen,ZHANG He
(College of Education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Baoji Shanxi 721013)
C91
A
2095-7327(2017)-07-0005-04
刘海珍(1979-),女,陕西宝鸡人,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发展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张鹤(1978-),男,陕西安康人,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行政与政策。
陕西省教育厅2013年科学研究计划(人文社科专项)项目——“陕西省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13JK0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