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源有关公益事业的诗歌
2017-04-13于光荣
○ 于光荣
(邵阳学院 文学院, 湖南 邵阳 422000)
论魏源有关公益事业的诗歌
○ 于光荣
(邵阳学院 文学院, 湖南 邵阳 422000)
魏源一生都在思考着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公益事业,他的诗歌也反映了这些内容:心忧贫贱关怀弱势群体;关注水利工程建设;痛斥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危害;质疑科举制度所产生的弊病;提倡科学鼓励学习西方的先进事物。文章对这些诗歌进行了分析探索。
魏源; 诗歌; 公益; 探讨
“荆楚之南,有积感之民焉。”[1]123在古来被称为荆楚的南方,有一个充满了深沉感触的人,这个人就是魏源。他感时、感事、感民、感国、感天下,他将自己的感触感怀尽量地寄诸笔端,这就成了他的闪耀着思想火花的诗文。他的诗歌情感澎湃,其中有些诗歌倾注着对国计民生公益事业的满腔热情。当然,公益事业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本文对公益事业探讨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第三条中对公益事业所规定的范围,即:“(一)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三)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四)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2]
一、心忧贫贱
我国古代是农业社会,魏源出身于农村,他耳闻目见以农民为多。“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3]56放眼农村风物,农民的贫困境况自然在魏源的心中激起强烈的反响。
(一)披露现实。1814年,魏源21岁,随同父亲等人前赴北京。途中,魏源就其所见所闻,创作了五古《北上杂诗》七首,其第六首便是写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中野种荞麦,春风吹麦新。二月麦花秀,三月花如银。麦秋不及待,人饥已奈何!明知麦花毒,急那择其他。食鸩止渴饥,僵者如乱麻。冀此顷刻延,尝以百年嗟。投之北邙坑,聚土遂成坟。明年土依然,春风吹麦新。勿食荞麦花,复作坑中人。”[1]207-208春天来了,春风吹拂,田野中的荞麦开着银白色的花儿,长势良好。可是早已断粮的人们,哪儿能等到荞麦成熟呢?他们居然吃荞麦花,可是荞麦花是有毒的,很多人被毒死了。作者在诗中描绘了那种触目惊心的惨状,同时寄寓了自己心中巨大的悲痛。
(二)指出原因。农民生活为什么悲惨呢?魏源进行过社会调查,并且在某些诗歌里面试图找出其中的原因,例如《江南吟》组诗里的《花农独为田农泪》一诗中所写的,“春风玫瑰夏杜鹃,午夏茉莉早秋莲”,“采花人朝至,卖花船夜回”,花农一年四季早起晚归,种花、摘花、卖花。但是他们为什么放弃田地不种稻谷而种花呢?作者向花农咨询这个问题,花农以亲身经历进行了解释,“秋收不给两忙税,洋银价高漕斛大,纳过官粮余秸秷”。原来清代从雍正开始,农田收税一年分为上下两期。上期叫上忙,从二月起征收,到五月停止,先征收一半;下期叫下忙,八月开征,十一月完成。那时农民交税是折算为银子而缴纳,但是农产品价格却以铜制钱计算,其中的问题是银价上涨,而制钱贬值。1830年以前,白银1两只要1千文制钱,可是到了1838年,白银1两便要1600文制钱了。[1]227-228这样一来,制钱贬值,也就导致了农产品贬值,如此就大大增加了农民的负担。种稻谷完成不了税收任务,纵然能完成,交了税以后也只剩下稻草了。
(三)展示胸怀。由于心里时常思考着天下那些饥寒交迫的人们,风声雨滴,云行鸟语,也会引起魏源这方面的联想。在久雨无晴的一个夜晚,诗人躺在床上,晴天会听到屋檐下鸟雀的声音,可是那天晚上没有听到。于是诗人突然想到在天天下雨的日子里,鸟儿飞到哪儿去能寻觅食物来喂养小鸟呢?由此诗人又想到普天之下那些忍饥挨饿的人们。“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是《偶然吟》第九首中的诗句[1]211,毫无疑问,这是受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4]129的诗句的影响。当然,从魏源的生平境遇来看,他并没有“一家寒”过,他的生活质量,总的说来,比杜甫要高。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具有和杜甫一样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具有和杜甫一样的将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置于自己个体利益之上的崇高的思想境界。
二、关注水利
水利工程建设也可以说属于社会公共事业,因为它关系着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魏源在有些诗歌中表现了他对水利问题的殷切关注。
(一)追怀历史。1848年,魏源从广东回湖南乘船经过灵渠,写下了《湘江舟行》一诗,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两堰如叠梯,百丈千艘挂。水一有不胜,舟乃得寸迈。卅六斗既穷,始觉青天隘。九嶷俯混茫,七泽吞芥蒂。古人创辟事,动为百世赖。”[1]216灵渠是秦朝的一大著名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水利史上的著名工程。它使原本分流的湘江和漓江连接在一起,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不但方便了交通,而且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魏源高度赞扬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这一伟大创举,赞扬了它造福后世泽被万代的不朽功绩。同时,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在航行通过陡门时的亲身感受,赞叹古人的智慧。陡门也就是船闸,灵渠的陡门是世界船闸之祖。陡门,是在灵渠航道上竖立木桩,裹上席,起到拦水作用。在枯水季节,可以提升水位,当水位达到标准时,撤下陡门,船顺流而下,即可通航。这是使船在水浅流急的运河上航行的一项创造,灵渠有了陡门,几千年来才能久航不衰。
(二)审视当今。清代的水利建设如何呢?魏源在诗歌中,写出了自己对黄河和洞庭湖的观感。
《江南吟》组诗中有一首诗对黄河的防汛工程发表了感慨,“两河岁修五百万,纵不溃堤度支病”,“桃花浪至鲤鱼好,酒地花天不知老”,“不闻治河策,但奏防河功,合向羽渊师黄熊”[1]230。诗人指斥治河的官吏,大量地花费国家财政,却收效甚微。他们只贪图享受,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而不去认真思考如何治理河道,但是却谎报功劳。魏源愤怒地控诉,他们的罪恶将促使他们走向死亡的绝路。
在《洞庭吟》一诗中,魏源没有像其他诗人那样去描绘洞庭湖雄伟壮阔的景色,而是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探讨洞庭湖和长江、汉水的水利问题。“自昔楚薮夸云梦,几见洞庭登《禹贡》。今日楚薮称洞庭,遗迹何处寻云梦?水钟三湘失七泽,自古沧桑多变易。遂以九江诬洞庭,那识长江旧横辟。荆州九穴十三孔,今惟二穴余皆壅。地不让水水争地,仰盂受灌建瓴涌。沿湖圩田岁增岁,曲防壑邻占地利。何况老林秦蜀开,下游沙塞洲渚洄,更加夏汛蛟水至,万马孰御风涛雷?乌乎!八百里湖十去四,江面百里无十二,安能塞川川不溃?”[1]258作者感叹,古时候浩瀚的云梦泽是再也看不到了。而今八百里洞庭湖已经缩小了十分之四,宽阔的江面十分宽已经不到二分,如此淤塞,怎么能不发生溃堤的灾害呢?作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人为的原因,一是江汉上游对森林的无节制的砍伐使水土流失,另一是濒湖地区的盲目围垦使蓄洪区域大幅缩减。
三、痛斥鸦片
鸦片战争前后,外国的鸦片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一文中引用资料说明:“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世界以后,还折磨着他们的肉体”,“花钱买鸦片——这消耗了所有的白银而使中国人一般的贸易遭受巨大的损失”[5]24。目睹帝国主义对中国鸦片贸易的行径,魏源以沉痛的心情在诗歌中对其罪恶进行了揭发和控诉。
(一)毒害人民身心。“阿芙蓉,阿芙蓉,产海西,来海东。不知何国香风过,醉我士女如醇醲。夜不见月与星兮,昼不见白日,自成长夜逍遥国。”[1]232这是《江南吟·藩决膏殚付谁守》中的诗句。“阿芙蓉”指的是鸦片,由于鸦片输入中国,国内一些男女吸食鸦片成瘾,每日沉醉在鸦片的烟雾中,昏天黑地,分不清白天和黑夜,严重影响了其身心健康。
(二)掠夺我国财富。“销金锅里乾坤无”[1]232,人们为吸食鸦片花光了钱财,魏源直斥“鸦片”是“销金锅”。在《秋兴》组诗中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海若蛟宫奔贝族”[1]317。“海若”,是传说中的海神;“蛟宫”指龙宫;“贝族”,借指异族,即外国侵略者。诗人用比喻的形式控诉我国的珍贵财富都被外国侵略者掠夺去了。
(三)催生贪污腐化。《秋兴》组诗中指出:“大漏卮兼小漏卮,宣防市舶两倾脂。每逢筹运筹边日,正是攘琛攘赆时。”[1]317“大漏卮”指帝国主义向我国大量输入鸦片,使国家白银滚滚外流;“小漏卮”指大大小小的满清官吏却趁机搜刮财物,中饱私囊。面对此事此景,魏源怎么办呢?“蜗庐外漏兼中蠹,宵拥长沙家令篇。”[1]319国家银钱外漏,而贪官污吏又像蛀虫一样侵蚀着国家和人民的财富,我还是连夜赶读西汉时期的政治家贾谊和晁错的那些文章吧,希望借此提升自己为国为民的战斗能力。
四、质疑科举
魏源是从科举考试中一路走过来的人,15岁考中秀才,29岁考中举人,不过考中进士时已经是52岁了[1]335、340、356。科举考试这一选拔人才的制度究竟如何呢?魏源有着深重的疑虑。
(一)科举考试能否培养出为社会需要的人才。1844年,魏源赴京参加会试,写了《都中吟》组诗13首,其中有些内容是批判科举制度的。在《将相文武此中进》一诗中,作者说:“小楷书,八韵诗,青紫拾芥惊童儿。书小楷,诗八韵,将相文武此中进。”[1]238会写小楷,会作八韵诗,就能担任文官或武官,甚至成为将相。于是,作者产生了疑问,写诗写文章和书法,只能算是雕虫小技,具有这些技能的人是否能够担当得起筹划国家大计的重任?是否能够尽到规劝皇上和反映民情的职责?“昨日大河决金堤,遣使合工桃浪诗!昨日楼船防海口,推榖先推写檄手。”[1]239魏源不无讥讽地说:黄河溃堤,朝廷选拔治理河道的官员却是只会写桃浪诗的所谓人才;安排士兵船只防守海口关隘,出任的将领则是仅擅于撰写战斗檄文的文侩。
(二)选拔人才应该有多种途径。在《都中吟》组诗中的《何不大开直言之科筹国计》一诗中,作者进一步质疑:“借问开科得何士?项槁盐车悲騄耳。宋代得一张齐贤,一榜赐第方能尔。”[1]243科举考试获得了什么人才?也许那千里马正在背负盐车而被埋没。宋代不是有一个叫作张齐贤的能做宰相的人才吗?他不是参加进士考试没有通过吗?后来还是在宋太祖弟弟赵匡义的干预下,将当年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赐为进士出身,张齐贤才能成为进士。当然,后来张齐贤做了宰相。根据科举制度的弊病,魏源提出建议,要依据国家社会的具体需要而选拔相应的人才。“何不大开直言之科筹国计,再开边才之科练边事?”[1]243应当开设直言科目选拔能够筹划国家大计的人才,开设边才科选拔能够训练士兵守卫边防的人才。
五、学习先进
“物耻足以振之,国耻足以兴之。”[6]481鸦片战争中,清朝政府的失利,促使魏源更多地去关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更多地去了解西方国家,并且以开明的思想和前瞻的眼光提出要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学习。
在《寰海》组诗之一中,魏源写道:“但须重典惩群饮,那必奇淫杜旅獒。周礼刑书周诰法,大宛苜蓿大秦艘。欲师夷技收夷用,上策惟当选节旄。”[1]308魏源认为,应当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采纳西方优良的器物,不必固执保守地把西方先进的东西看作是“奇技淫巧”而予以排斥,同时以历史上从西方引进了饲养马的优良草料苜蓿为例子对思想保守的人进行劝诫。至于目前要学习西方的什么呢?在《都中吟》组诗中说,“船炮何不师夷技”,学习西方造船和造炮的技术,这就比较具体了。西方利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如果中国能够制造出好船好炮,在当时来说,至少可以大大增强国防的实力。
魏源的诗歌并不是单纯地吟咏情性,他是一个具有强烈的体验社会和实践意愿的人。“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1]4,只有接触实际才能了解事物,只能亲自实践才能知道艰难。有关社会公益事业的诗歌,便是他体验社会和表达实践意愿的文学成果。
[1]湖南省魏源诗文注释组.魏源诗文选注[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EB/OL].(2005-10-01)[2017-03-16].http://www.gov.cn/ziliao/flfg/2005-10/01/content_74087.htm.
[3]刘勰著,龙必锟译注.文心雕龙译注[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4]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陈戍国点校.周礼·仪礼·礼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9.
AStudyofWeiYuan’sPoemsConcerningtheSubjectofPublicWelfare
YU Guangrong
(School of Liberal Arts, Shaoyang University, Shaoyang 422000, China)
As an outstanding thinker in modern times, Wei Yuan devoted his himself to public welfare about people’s livelihood and these thoughts are contained in his poems. He was concerned about the poor and the vulnerable group,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hydraulic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bitterly rebuked opium which brought a disastrous harm to Chinese people. He unveiled the faults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nd promoted the study of science and the advanced knowledge from the west. The paper probes into Wei Yuan’s poems concerning these issues.
Wei Yuan; poem; public welfare; probe
B252
A
1672—1012(2017)05—0014—04
2017-04-28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12YBB227)
于光荣(1955—),男,湖南武冈人,邵阳学院文学院教授,上海方儒律师事务所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