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打油诗”和日本“川柳”之比较
2017-04-13张后贵
张后贵
(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中国的“打油诗”自唐朝中叶兴盛以来,一直深受人们的欢迎,直至今天,仍时见“打油诗”的创作。在我们的邻国日本,也有与我们相类似的“打油诗”—“川柳”。“川柳”虽然没有中国“打油诗”历史悠久,但是发展迅速,不仅在日本国内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还走向了世界。本文试将中国的“打油诗”和日本的“川柳”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以期给我们今天“打油诗”的创作带来一些启发。
一、“打油诗”和“川柳”的产生及基本特点
(一)中国的“打油诗”
“打油诗”是一种“内容通俗、言辞诙谐、不讲韵律的旧体诗。相传为唐朝张打油首创”[1]。可见“打油诗”是由张打油的人名而得名的。郭延民认为:“从古到今,凡用俚语、隐含讥嘲、故作诙谐、滑稽通俗、形式灵活的诗,都可以称打油诗。”[2]张福勋先生进一步指出了“打油诗”产生的时间:“打油诗体产生于唐朝贞元、元和年间,即中唐时期。”[3]
唐时,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经济较为繁荣,而且文学艺术创作亦取得长足进步,特别是近体诗的创作更为繁盛。与此同时,由于科举考试的实施,促进了读书的平民化及文化的大众化,因此诗歌的创作已不再是达官贵人的专利,走向了大众化和世俗化,并凸显出诗歌的另一个特点—娱乐性。如历史上著名的张打油的“打油诗”《雪诗》:“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于此,可以看出“打油诗”的一般特点,即遵守旧体诗基本押韵规则,诙谐、滑稽,口语化创作,通俗易懂。
“打油诗”自问世以来,“从来没有颂圣之作,相反,聚焦于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平,有时顺便嘲讽一下朝廷和官府,和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4]。因此,“打油诗”直接关注的是社会生活、人情世故,是对官方主流诗歌的补充。它琅琅上口,诙谐幽默,讽刺针砭时弊入木三分,可视为人情世故、社会民情的晴雨表。
(二)日本的“川柳”
中国的“打油诗”是由律诗发展演变而来的,日本的“川柳”也是从日本的旧体诗“俳谐”发展演变而来的;更为巧合的是,中国的“打油诗”是因张打油的名字而得名的,日本的“川柳”也是由一位诗人的雅号而得名的。
“俳谐”一词源自中国,是“滑稽”“搞笑”“机智”“俏皮”“幽默”的意思,日本文献《三册子》里就有“俳乃戏也,谐乃和也,昔唐时戏作之诗谓俳谐”[5]的记载。可见,日本的“川柳”就是仿唐的“打油诗”。 “俳谐”发展到日本的江户时代,其在俳圣芭蕉的推动下趋向于独立,并专注于描写人情世故,成为当时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在江户前期称为“川柳”,后期则称为“狂句”。
江户时代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中世纪以来被贵族阶层垄断的诗歌创作出现了大众化的趋势,诗歌的娱乐性得以开发。与此同时,江户时代的“句会”活动逐渐兴起,后来甚至出现了“万句大会”等活动。“句会”活动中有专业的点评师,其中有位著名的点评师叫柄井八右卫门,雅号为“柄井川柳”,非常活跃,影响巨大。因此“川柳”之名就是来自当年句评师“柄井川柳”的雅号。
日本的“川柳”有着与中国“打油诗”近乎相同的特点,如它也属旧体诗,遵守“俳谐”的基本格律,诙谐、滑稽,口语创作,通俗易懂。
屈指算来,日本的“川柳”仅有260年的历史,与之相比,中国“打油诗”的历史要长得多;但是日本“川柳”的发展非常迅速,成绩斐然,且有专门的作者,这些都是中国“打油诗”所没有的。
二、“打油诗”和“川柳”的内容及基本句式
(一)句式比较
中国的“打油诗”从一开始就不拘泥于五言和七言的格律诗,如《扫雪诗》:“六出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6]2这首诗是“七—七—七—七—五”的句式,不限于单纯的五言或七言,且属于口语体,只是在押韵方面保持了格律诗的基本规则。再如宋朝张山人的“打油诗”:“老爷坐大堂,衙役站两旁,为官清似水,米汤。”[7]这首“打油诗”的句式为“五—五—五—二”。
日本的“川柳”和俳句一样是由“连歌”衍生而成,上半句都是“五—七—五”句式,下半句为“七—七”句式。在江户时代,自芭蕉登场以后,“俳谐”的起句即为“五—七—五”句式,并逐渐得以固定下来。现代的“川柳”依然保持着“五—七—五”的基本句式。 这就是说,日本的“川柳”自问世以来,虽经历了近260年的发展,语言也由文言文变成了语体文,但其旧体诗的基本句式并未发生明显变化,这与中国的“打油诗”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异。从这一点来说,中国的“打油诗”比较开放,日本的“川柳”则较为保守。
(二)内容比较
“打油诗”一开始是以写景、写实为主,幽默、诙谐是它最初的特质,如前面例举的《雪诗》和《扫雪诗》。在之后的发展中,其在诙谐幽默的同时,又逐渐形成了讽刺的特质,其中既有自嘲也有他嘲。如苏东坡嘲笑苏小妹:“未出房门三五步,额头已到画堂前。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苏小妹反唇相讥,嘲笑苏东坡脸大:“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川柳”从其诞生的江户时代起,就以写人情世故为主,而很少涉及政治,甚至有人认为“川柳”就是“人的哲学”,它将深奥的人生哲理用很诙谐幽默、浅显易懂的方式写出来,非常接地气。因此,“川柳”大多已经沉淀在日本人的日常语言里,有的成了格言、谚语。比如:“夫婦旅、昼は道連れ、夜は情け。”[8]意为:夫妻旅游,白天是旅伴,晚上是伴侣。日语里原本就有“旅は道連れ、世は情け”的谚语,前句意为“出门靠朋友”,后句意为“世上还是好人多”。作者将这一谚语稍加改动,就把夫妻出游的情状准确地刻画了出来。
(三)“打油诗”和“川柳”的发展现状
自“打油诗”兴起到现在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创作的“打油诗”也为数较多。但与其庞大的数量相比,我国的“打油诗”少有专集,目前所能见到的仅有《中国名人打油诗300首趣谈》[6]一书,创作的人越来越少。
相比之下,日本“川柳”的发展非常迅速。李芒先生在《俳句 汉俳 汉译 》一文中说:“据日本报刊统计,日本大约有十分之一的人口从事俳句创作。”[9]日本既有相关的专业性杂志,如《现代川柳》《川柳杂志》等,又设有“川柳”创作文化奖,以激励人们开展“川柳”创作活动。与此同时,在国外还建立了俳句团体,以方便身居国外的人从事俳句创作活动。
[1]于善民.现代汉语小词典[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143.
[2]郭延民.论打油诗[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996(1):60-64.
[3]张福勋.漫说打油诗—关于打油诗的产生及命名[J].古典文学知识,1996(4):50-55.
[4]关永浩.中国“打油诗”和日本“狂歌”的特征对照[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71-74.
[5]南信一.三冊子総釈[M]. 東京:風間書房,1980:4.
[6]刘信今,刘晓娟.中国名人打油诗300首趣谈[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
[7]王珂.论打油诗独特的民间大众化传播方式[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5(1):66-72.
[8]吉田精一.川柳集 狂歌集[M]//古典日本文学全集:33.东京:筑摩书房,1961:84-90.
[9]李芒.俳句 汉俳 汉译[J].文学欣赏,1999(3):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