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模式探索

2017-04-13李晓玲刘学民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价值观师生

李晓玲,刘学民

(河北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河北石家庄050017)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模式探索

李晓玲,刘学民

(河北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河北石家庄050017)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活化校园媒体建设、完善实践育人制度等方面积极探索,以项目为抓手,以问题为导向,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模式。具体来说,需要建立校园文化发展机制,实施“文化载体精品塑造”项目;建立思想阵地协同机制,实施“校园媒体融合发展”项目;建立学生行为引导机制,实施“实践育人优化提升”项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校园媒体;实践育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是更好实现高等学校育人目标,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在实际工作中,要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性,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活化校园媒体建设、完善实践育人制度等方面积极探索,以项目为抓手,以问题为导向,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机制体系。

一、建立校园文化发展机制,实施“文化载体精品塑造”项目

校园文化是师生学习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建设发展生命力与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和“文脉”所在,对师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引导校园风尚,规范师生行为,凝聚前进动力,保障学校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文化滋养心灵,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领风尚,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1]因此,要积极构建校园文化发展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实施“文化载体精品塑造”项目。

(一)加强校园人文环境整体规划

在建设校园自然环境的同时,要注重人文环境建设。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学校进行顶层设计,需要学校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建设育人为重、和谐统一的校园人文环境。人文环境的重要载体是人文景观,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大厅、走廊、电梯等公共空间,建设“校园文化长廊”,展示学校的文化特色,宣传学校的大学精神;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广场、楼面、门廊等公共空间,设置塑像、浮雕、绘画、书法等艺术作品,注重文艺性、教育性相统一,结合学校著名前辈专家学者的感人事迹,制作校史主题雕塑,在传播美学理念的同时,积极传播学校历史文化,把大学精神融入人文景观建设,传播学校文化理念,陶冶师生人文情操。同时,还要统一设计校园指示标牌,形成规范、美化的标牌体系,充分展现学校良好形象。

(二)加强校史文化教育

学校的办学历史是学校传统、学校特色和学校精神的文化来源,是学校长期以来披荆斩棘、砥砺发展的文化脉络,是一种重要文化资源,具有重要育人功能,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验式教育的良好教材。因此,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校史文化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史的育人功能,立足学校,贴近实际,化大为小,以小见大,以校史校情折射时代风貌,以校园文化引领主流导向。[2]因此,要加强对校史的挖掘整理工作,深入挖掘学校发展史中的历史文化资源,坚持学校史、爱国情、中国梦相统一,讲好学校历史故事。可以通过排演话剧等方式,展现学校前辈专家学者以及学校发展史中的感人事迹;开展“口述校史”采集整理活动,生动形象地反映学校的发展历程,大力宣传学校精神的历史传承者和当代践行者;开展“校史文化月”活动,营造“知校、爱校、兴校、荣校”的浓厚氛围。

(三)打造校园文化精品活动

高校要统筹校内校外资源,深耕细作、通力合作,打造一批文化活动品牌。其中,可以发挥校友的榜样示范作用,举办优秀校友报告会,以校友的成长经历激励师生;发挥师生身边先进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举办身边典型人物报告会,以贴近师生实际、可信可亲可敬的榜样,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发挥名家名师的吸引力、感召力,大力邀请省级、国家级名师名家到校,与师生交流、座谈,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发挥优秀学长的同龄人、自己人作用,积极开展学习经验交流、学生科技创新合作、主题沙龙等活动,积极开展大学生“朋辈教育”;开展大学生读书节、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等一批校园文化精品活动,发挥大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大学生参与度。

二、建立思想阵地协同机制,实施“校园媒体融合发展”项目

大学校园媒体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在加强校报校刊等传统媒体的同时,需要因应新媒体、自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趋势,加强官方微信、校园网建设,坚持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协调共进,发挥各自优势,建立思想阵地协同机制,实施“校园媒体融合发展”项目,“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联动作用下,构建立体化的传播平台”。[3]

具体来说,为真正实现校园媒体融合发展,需要深化校园媒体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探索建立“中央厨房”全媒体采编中心,[4]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宣传。需要有效整合全校宣传工作资源,优化采编发流程,加快推进校园媒体深度融合,大力加强校报校刊、学校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广播台等媒体建设,实现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联动传播、融合发展,构建全方位、宽领域的传播平台,提升校园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吸引力。

单就各类校园媒体来说,具有各自不同的优势。在“移动互联”时代,微信具有即时性强、传播性强的特点,具有特殊的育人优势,建设学校官方微信也成为大势所趋。建设好官方微信,既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最关键的是还要增强官方微信的吸引力,真正关注师生的兴趣热点,加强微信的服务性功能、互动性功能建设,例如,开通成绩查询、课表查询、寻人寻物等功能,在提高微信内容的权威性、及时性的同时,注重人性化、实用性。此外,还应该丰富师生互动渠道,通过线上线下互动、留言评论、校园文艺作品征集评奖等方式,提高师生的参与性。

学校官方网站是学校在网络时代的重要窗口,不仅是师生员工也是社会公众了解学校工作进展、学校办学实力等内容的首要途径。高校除了通过校园网权威发布学校重要信息之外,还要不断提高服务功能,加强网络服务供给能力,为师生提供教学、科研、招生、就业、校园生活等方面的网络服务,在服务中实现官方网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校报校刊是大学校园的主要媒体,在网络时代,校报校刊必须勇于求新求变,与网络媒体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突出校报校刊的自身特色。校报校刊应当注重深度报道、专题报道,可以开辟“奖学金获得者专访”“名师专访”等栏目,关注在学生中有影响力的校园知名人物,还可以开辟“新生看大学”“书海撷英”等栏目,增强校报的可读性、文化性,把校报建设成为弘扬传统文化、培育人文精神、传播正能量、唱响主旋律的校园阵地。

三、建立学生行为引导机制,实施“实践育人优化提升”项目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高校应当具有社会情怀,承担社会责任,主动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通过社会服务来塑造学生品格,引导学生行为,通过积极实施“实践育人优化提升”项目,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锤炼学生的基层情怀、基层感情。

(一)创新教育教学机制改革

高校具有知识富集、人才汇集的特点,而且很多学校或专业都具有明显的服务属性,例如医药类院校、农林类院校、师范类院校、政法类院校等。因此,高校需要提高对现实的关切度,改革教育教学机制,探索构建“优质资源沉下去”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高校资源沉到基层、深入基层、服务基层。

一是深化改革,完善基层实习制度。高校应当探索建立扶贫式实习、服务性实习机制。在教师带领下,组织学生到县级及县级以下医疗单位、农林单位、教育单位等基层单位开展分批性、常态性实习,同时对需要帮扶的乡镇卫生院、中小学等进行定点帮扶。

二是加强覆盖,把社会实践纳入必修课。学校应当在实践工作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更多学生参与基层实践,逐步把社会实践纳入必修课,进行学分评定。在具体工作中,可以采取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学生自主开展的分散实践,需要学生事前报送实践方案,学校审核同意后方可实施,在实践后还需要报送实践报告,避免实践流于形式。

(二)创新社会服务模式改革

长期以来,各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暑假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存在蜻蜓点水、不够深入的情况。为进一步提高活动效果,高校应当进一步创新工作模式。

一是提高水平,打造研究生服务团队。本专科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他们具有参与性强、积极性高等特点,但在知识储备、专业水平上存在不足,这也是服务活动流于形式的原因之一。因此,要改革实践主体的学历结构,提高研究生的参与度,真正增强实践的服务性。例如,有的院校打造了“博士团”等研究生服务品牌,主要开展基层人员针对性培训、技术支农惠农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5]

二是完善机构,建立服务型学院(中心)。目前,国内一些医药类院校建立了“乡村医师学院”,[5]以乡村医师学院为新平台,建立了基层卫生人才毕业后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在岗进修教育体系,为发展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打下了良好基础,还有很多医学院校长期开展乡村医生培训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一些农林类院校也建立了“科教兴农中心”,负责组织实施科技服务工作,为深化支农惠农起到了良好作用。这些探索表明,建立专门的服务性组织机构,对于统筹资源,形成合力,提高社会实践的有效性,是十分积极的做法,体现了高等院校的社会使命,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也是师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当然,加强实践育人,建立学生行为引导机制,还要抓好文明修身、品德涵养工作,注重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诚信考试”“文明乘梯”“文明用餐”等道德践行活动,营造良好校风、教风、学风。

总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积极建立行之有效的实践机制体系,包括校园文化发展机制、思想阵地协同机制、学生行为引导机制等,实施“文化载体精品塑造”项目、“校园媒体融合发展”项目、“实践育人优化提升”项目等,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方面精准施策,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传播者。在新时期,高校要积极回应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育人工作的引领作用,立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环境和学校特色,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感染力、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里落地生根。

[1]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N].人民日报,2017-01-03.

[2]李晓玲,刘学民.以三大教育平台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89-90.

[3]伍安春,王让新.信息化境遇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契机、困境及进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5):37-39.

[4]姚丽亚.基于“中央厨房”模式的新闻生产理念创新[J].新闻界,2015,(14):63-67.

[5]耿建扩,王敬照,李晓玲.擎灯人——河北医科大学30余年支农惠农纪实[N].光明日报,2015-12-19.

(责任编辑苏肖)

On the Pattern Exploration of Nurture and Practice of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in Universities

LI Xiao-ling,LIU Xue-min
(Department of Propaganda,Hebei Medic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17,China)

Nurturing and practicing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in universities needs to create campus culture atmosphere,activate campus media construction and optimize practice education system.And a projectoperated and problem-oriented work pattern needs to be established.Concretely,the nurture and practice of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in universities requires the establishment of campus culture development mechanism to implement the project of cultural carrier masterpiece creation,the establishment of ideological field coordination mechanism to implement the project of campus media development,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tudent behavior guide mechanism to implement the project of practice education optimizational improvement.

core socialist value;campus culture;campus media;practice

G641

A

1673-1972(2017)04-0146-03

2017-03-05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医学教育视阈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HB15MK019)

李晓玲(1966-),女,河北深县人,高级政工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价值观师生
我的价值观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麻辣师生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