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当户对”的现代内涵
——以新时期高校女生的择偶标准为例
2017-04-13李芳英
李芳英
(中华女子学院,北京 100101)
·女性与社会发展研究·
“门当户对”的现代内涵
——以新时期高校女生的择偶标准为例
李芳英
(中华女子学院,北京 100101)
门当户对是我国传统社会的择偶原则,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年轻人的择偶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以新时期高校女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她们的择偶标准,发现门当户对的择偶观在当今高校女生群体中仍然存在,但是已经发生了内涵上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从重家庭到重个人,从重外在到重内在,从重物质到重精神等方面。这种新内涵体现了人的个性化的增强和对婚姻的务实理性的态度。
门当户对;现代内涵;新时期;高校女生;择偶标准
一、研究缘起
择偶是指青年男女选择自己结婚对象的过程,是缔结婚姻、成立家庭的必要前提,它是影响婚姻幸福、家庭稳定乃至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择偶标准是人们在择偶方面的价值定向,是价值观集中而具体的体现,它也是一个包括多种因素的综合指标,具有综合性、多重性的特点[1]。简而言之,择偶标准就是一个人选择结婚对象的条件和要求。关于择偶标准的研究,是家庭社会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有不同的择偶标准,择偶标准反映了一定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最能反映社会的经济文化变迁。门当户对是我国传统社会的婚姻匹配原则,这一观念曾经被看作是封建传统的糟粕,它剥夺了很多相爱之人的幸福。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新观念新思想层出不穷,在婚姻家庭领域表现为离婚率上升、结婚年龄推迟、剩男剩女出现、闪婚闪离现象增加等。新的社会环境带来新的观念和态度。那么,人们的择偶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门当户对的观念是否依然是现代人选择伴侣的衡量标准?为了更好地分析当今年轻人对于门当户对观念的认识,本研究选取高校女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相关调查。高校女生“作为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呈现出青年女性的敏感多变性,社会上各种复杂信息,如金钱、权力、地位等因素也会潜移默化地改变她们对恋爱和婚姻的态度。”[2]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是我国第三期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中高校女生群体的访谈数据。高校女生指国家统一招收、全日制在读的高校女性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在调查中,共访谈个案40人,包括男女大学生、男女硕士生和男女博士生;组织焦点小组访谈2次。本文将以这些数据为基础,分析新时期高校女生的择偶标准,探讨门当户对观念在当今社会的新内涵。
二、门当户对的历史内涵
在《礼记》中,婚姻被界定为“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的行为。因而,在我国传统社会中,婚姻从来都不是两个人的事情,婚姻谋求的乃是家庭家族的利益。门当户对一直是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市井平民普遍遵循的择偶标准。
门当户对,指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很适合结亲。双方看重的都是对方的家庭背景和经济社会地位。这一方面是人们迫于对封建道德占国家主导地位的社会大环境的适应,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维护家族权威和阶级名望所作出的合适抉择[3]。费孝通在《生育制度》中写道:“高度契洽不易凭空得来。只有在相近的教育和人生经验中获得,门当户对的标准也就是保证相配的人文化程度相近,使他们容易调适。”[4]这种婚姻匹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婚姻的稳定性,但其弊端也是明显的,它不考虑当事人的个人利益和情感需求,而是以双方的家庭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为标准,个人的情感要服从于家庭整体利益。
封建社会阶级等级森严,如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和庶族互不通婚。每一个阶级,特别是剥削阶级为了保持自身血统的纯洁性和社会地位的长期性,往往通过联姻的形式,来巩固家族的统治和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如《红楼梦》里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就互相联姻,保持其家族的势力。除去统治阶级以外,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群体,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他们也只能在本阶级内部寻找配偶。因而,在传统社会的择偶实践中,处于较高社会阶层地位的家庭通常会鼓励子女在本阶层内部通婚,强调“门当户对”的择偶观念,以“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甚至包办婚姻的婚姻制度安排对后代的择偶行为予以控制,有意无意地设置婚姻壁垒来阻止下层社会成员的“高攀”行为。由此,婚姻关系的建立也就成为维持现有社会结构、增进阶层内部团结的工具(Goode,1959)。门当户对的择偶观,其实质是阶层内婚姻的体现。
三、门当户对观念在现代社会是否存在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择偶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那么,作为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高校女生,其择偶标准如何?门当户对的观念对当今的高校女生而言,是否还是一种择偶标准?如果是,其内涵有何变化?根据“高层次女性后备人才”课题组成员对我国不同城市的高校女生的访谈,下文着重对门当户对这一观念进行分析和挖掘。
本次访谈中,很多女生均表示了对门当户对的看重。
一位自认为家庭条件一般甚至较差的女生这样说:“对方家庭背景不要太好,那种可能不太适合我。因为我们家里条件不是很好,门当户对,差不多就可以了。”(031lfy01)
某些男大学生也有这样的观点:“因为我自己本身就是农村出来的,所以说我不会注重家庭。但是有一点,家里背景特别好的那种,我基本上不会考虑。就是家里特别有钱的人,我不会考虑。因为那种情况下,我觉得即使走到一起了,也不会特别如意。”(020lfy04)
“门当户对,差不多就可以”“家里特别有钱的人我不会考虑”,学生的这些话都反映出,在择偶过程中,门当户对的观念依然存在,人们更重视双方之间的对等,因为不平等的经济条件会让条件低的一方产生巨大的压力。
但也有要求对方的家庭条件要高于自己的。如,某女生说她母亲对她择偶的要求是:“对你好,比咱们家条件好就行。”该女生自己也表示,“家庭条件一定不要比我家差。如果两个家庭都很差的话,将来负担会更重。我现在就觉得自己压力挺大,家里边现在就指望着我,将来我还要养家糊口。”(161lj09)
这是某高校里的一个贫困女大学生,她家里条件不好,下面还有一个弟弟,父母均务农,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她经常在假期做兼职。在择偶问题上,母亲希望她将来找的对象家庭条件一定要比自己家里好。作为家里的大学生,父母对她寄予厚望,改善全家人经济状况和命运的重担就落在她的身上。所以,她不在乎对方的学历、是否是独生子女、城里还是农村,只要对方家境比她家好就行。从这里可以看出,贫困女生被家庭赋予的希望太大,压力也相应更大。
另外,在访谈中,有个彝族女生明确表达了自己在择偶时对民族有要求。该女生说:“还想找一个彝族,但并不一定必须是大学生。”(161lj08)
在择偶标准中,种族、民族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一般而言,随着我国各民族的流动和融合,人们在择偶时已经放宽了对民族的要求,但也不可否认,有些人对这方面有自己的要求,反映出民族选择上的门当户对。
四、门当户对观念的现代内涵
(一)从重视家庭到重视个人
从相关学者对我国择偶标准变迁的研究中可以知道,家庭在择偶中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在传统的门当户对的观念中,首先侧重的也是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家庭出身”“阶级”成了择偶的首要标准。后来,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经济的要求成为更为重要的考量因素。在当代社会,高校女生对择偶的要求怎样呢?
在对高校女生的访谈中,大部分女生表示不会太看重对方的家庭情况,但是当谈及择偶时,她们自身以及父母还是会在意对方的经济条件。
“如果我确信他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现在没有钱不是问题,但是如果是一贫如洗的那种,肯定不行。”(031lfy01)
“其实我爸妈要求很低,只要这个男孩子挺上进的,然后就是两人感情好就可以了。可能到最后谈婚论嫁的时候,家人也会考虑到房子之类的。我爸妈讲:随便他,一毛钱不给也没有关系,只要你们俩关系好。但是他们还是希望对方能有一点物质基础,因为生活也不是空中楼阁。”(051lj01)
“希望我的男朋友能够在事业上有成就,对我好,其他也没啥,对长相这些都没要求。经济上有点要求,我妈经常跟我说,婚姻是女人一辈子的第二次选择,一定要选好了。当然我并不是多么的物质,我就觉得最起码要平稳,让我能够不愁吃不愁穿,如果我整天还饥寒交迫,为了所谓的爱情和你在一起,我感觉可能有一天我会精神崩溃。”(121lj05)
“结婚的话我觉得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比如说,最好是有房,如果没有房的话,也不要太穷。”(071whl02)
从以上可以看出,高校女生在择偶时虽然不会过于在乎对方的家庭条件,但很显然对经济因素的考虑越来越多,比较注重婚姻的现实性,这种现象曾被看作是女大学生择偶标准功利化的一个体现[5]。从现实情况看,随着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大,高校女生在婚姻选择上表现出务实和理性的态度,考虑问题更加功利化和物质化,希望通过婚姻迅速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女性可以借助于婚姻实现个人的向上流动,因此有人把女人的婚姻看作是其第二次生命。
在访谈中,“个人能力”“潜力股”是经常被提到的词。女生们表示,她们首先看中的是对方的能力。
某女大学生在谈到自己的择偶标准时说:“女生找男朋友要找一个潜力股,就算年轻的时候没什么钱,但以后的发展潜力会很大。”(031lfy01)
一位女硕士说,“有的女生可能会很现实,会看重对方有没有房子和车,我不在乎这些,关键是他自己怎么样。”(011lfy01)
在这里,女生对于能力和潜力股的要求,反映了其对择偶对象内在个人素质的看重,同时也暗含着对物质经济条件的追求。对潜力股的追求实质上也是对对方未来发展的期待,意味着可以忍受今天的贫困,条件是只要这个人是潜力股,相信他未来会有好的经济条件。同样是对经济条件的追求,但显然已经从对家庭经济条件的看重,转变为对个人能力的看重。
(二)从重视外在到重视内在
1.年龄和外貌不大重要。年龄是影响择偶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调查中,当问及对对方的年龄有没有什么要求时,多数女生是希望对方和自己同龄或者比自己大,只有少部分女生愿意接受比自己小的。
“年龄要比我大,比我要成熟一点,因为我看到很多我们同年级的女生,找的男生比自己小,结果那个女生特别累,像带小孩、带弟弟似的。最理想的是对方比我大3~5岁,最大不超过8岁。”(031lfy01)
“我要找比我大的,10岁之内能接受。也能接受姐弟恋,如果他心理年龄很成熟,我觉得有可能会考虑,但是目前我觉得还是不好。”(161lj09)
“我觉得其实差不多吧,比我小一点点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他心理上比较成熟,沟通起来不会有问题,不会有代沟。”(071whl02)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高校女生的择偶标准中,年龄已经不是一个重要因素了。
我们再来看看外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男才女貌被认为是男女两性在择偶时的理想取向。女性看重男性的才,而男性喜爱女性的貌。社会交换理论也认为,男才女貌实质上是一种异质交换关系。在访谈中发现,时至今日,女性对男性的外貌仍是不太看重。有女生认为,自己选择配偶时,对长相没有很大的要求,只要看着顺眼就行了。但也有的强调,会看重对方的身高。“长相不是很重要,但是要高大。一定要比我高。”(161lj09)
2.学历的重要程度下降。学历代表了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是个人文化资本的象征,也是择偶标准当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门当户对也意味着学历的匹配。在访谈中,某女生认为:“学历我不太在乎,只要这个人有能力就行,我一直觉得学历不代表什么。”(161lj09)
学历,曾经是择偶当中的一个重要标准。因为,学历高意味着受教育程度高,意味着一个人的能力强。随着社会的发展,能力的作用凸显,高学历低能力的人在社会上并不吃香。
当然,一般情况下,相近的学历水平,意味着相似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使双方更容易交流和沟通。在访谈中,笔者发现,在高校女生中,女生的年龄和对对方的学历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随着女生年龄的增大,对对方学历的要求有可能降低。
在对女硕士生和女博士生的访谈中发现很多女生不愿意读博士的现象。
“好多女生愿意读硕士,却不愿意读博士,是因为读博士时间太长,出来的话,岁数就太大了。而且,学历读得太高以后,找男朋友也不好找。我身边的一个女博士说,她找男朋友没有什么要求,只要对方不嫌弃她学历太高就好。”(051lj02)
对于女生而言,读博士,一方面年龄增大,不利于择偶,另一方面学历太高,怕对方嫌弃。因而,女博士的心理压力较大。
一个女硕士生说,有一个女博士一直未曾恋爱过,所以上《非诚勿扰》了。她们的压力,一方面来自于自己,因为想法很传统,女生的幸福最终在家庭里面,即使她有博士学位,也还是要结婚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跟其匹配的男生以及单身的男生越来越少。而且同样年龄的单身男生跟女生相比,其劣势不像女生那样,因为男生既可以接受比自己小很多的女生,也可以接受条件不如自己的女生,但是女生很难接受条件比自己差的男生(011lfy01)。
从以上可以看出,年龄因素使得年纪较大的高学历女性遭到婚姻挤压,不得不降低自己的择偶要求。
3.人品越来越重要。人品,指人的品德,指一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和他人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倾向。人品好的人,才能对婚姻和家庭负责任。在访谈中,女生们认为,女性选择结婚对象,很重要的一点是对方人品要好。
如一位女生所说:“我觉得对方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这个是第一重要的,然后就是脾气比较好一点,而且要孝敬父母。”(121lj06)
“我觉着他一定是一个很有担当的人,我们彝族有很多习俗,要求对方要会处事,但是这个处事又不是说只会圆滑,他应该知道每步该怎么做,因为我们那里有很多规矩,他要懂那些。”(161lj08)
“人品我是非常看中的。”(161lj09)
对人品的看重,反映了高校女生择偶时对人的内在品质的看重,是一种现实和理性的态度。
(三)从重视物质到重视精神
门当户对的传统内涵中首要的就是对物质条件的追求,在高校女生中,她们所认同的门当户对,已经从重物质转变为重精神。
在访谈中,当被问及如何理解门当户对时,部分女生用“性格好”“合得来”这样的词语进行表述,认为双方的情投意合是幸福婚姻的重要保障。
“性格方面要合得来,起码两个人在一起感觉挺舒服的。”(031lfy01)
“其实在生活中真正遇见的时候,很多外在的东西是没有必要的,你不会很看重的,最主要的还是性格,两个人合得来。身边谈恋爱的,有很多因为性格不合而分手。两个人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并不长,刚开始的时候挺好的,但是时间久了,觉得合不来。”(031lfy01)
不仅女生择偶时会在乎对方的性格,部分男生也是持这种观点,如武汉的一名男生认为,“在谈恋爱时,首先要找一个合得来的。”(070whl01)
“合得来”这种说法反映了一种精神的愉悦和默契。相对于物质,这是更高层次的追求。说明高校女生在择偶时对精神方面的看重。
一个女硕士这样说:“我自己不是很看重外在的东西,我觉得那种嫁得好不是真的嫁得好。如果两个人的家世背景差太多的话,不是很好,因为物质环境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想法,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一样,所以我不认为那是真的嫁得好。夫妻之间要有共同语言,生活融洽,两个人都要有一个饱满的状态,可以相互促进。我觉得嫁得好应该是对方让你变成一个更好的人,而不是说让你开上车、住上大楼,当然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也要有保障。”(011lfy01)
“我不是很看重房子、车子,所以这些对我来说根本就不是矛盾,我认为有那些东西当然更好,如果没有的话,两个人可以一起打拼,有钱的话我们一顿吃五百,没有钱一顿吃50块钱也过得下去。”(011lfy01)
从上面的种种说法可以看出,高校女生在择偶时非常看重精神层面的东西。在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的当今社会,对精神的追求更让人向往。
1998年北京大学等五所院校的500例“性问题民意测验”显示,有52.6%的男大学生和76.2%的女大学生首选“学识才干”为择偶标准[6],而本研究数据显示,有72.3%的男大学生和62.6%的女大学生将“对方性格”作为择偶标准的首选因素。
从以上各个具体的择偶标准可以看出,经济条件、个人能力、人品等在婚恋选择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据《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红皮书》(广州市妇联发布)显示,因为“可少奋斗很多年”,59.2%的女大学生愿意嫁给“富二代”,愿意选择“潜力股”为结婚对象的占57.6%,有意嫁给“铁饭碗”的占38.4%[7]。著名学者徐安琪在1996年其主持实施的“中国城乡婚姻家庭状况调查”中发现,注重家庭经济社会因素的城市青年比重日益上升[8]。
五、结论与讨论
新时期的高校女生并不是生活在单纯的象牙塔中不谙世事,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变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都影响着她们的择偶观念和行为方式。具体而言,当今高校女生的择偶标准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一方面,她们崇尚自由,张扬个性,追求自己的幸福,一方面也希望借着婚姻实现个人的向上流动,择偶梯度仍有解释力。
另一方面,高校女生也追求门当户对,并赋予门当户对新的内涵。即从注重家庭到重视个人,从注重外在到注重内在,从注重物质到注重精神。内在的、精神上的门当户对,对于婚姻的稳定也起着重要作用。女研究生尤其是女博士生,由于其年龄和学历问题,遭到婚姻挤压,其择偶标准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降低,更追求精神上的契合。曾被认为是封建糟粕的门当户对的择偶观,在新时代里被赋予新的意义,淡化了其封建、阶级观念,表现为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门当户对,到个人能力、人品乃至精神上的门当户对,如共同的理想、兴趣和价值观。
从本次调查中可以看出,高校女生更为看重对方的能力、品格等内在因素,在乎对方所具有的特质,同时也看重对方的经济基础或者经济潜力,这说明当今高校女生在择偶方面更为理性。对经济基础的看重,反映了当代高校女生不得不屈服于现实,追求情感之外的曾被她们视为“世俗”的东西。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大部分女生表示注重对方的经济条件的同时,又不大愿意攀高枝,都希望对方和自己是门当户对的。这反映出高校女生在择偶标准上处于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的交融之中。
[1] 宋晓侠.当代苏州城市青年择偶标准与择偶方式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13.
[2] 赵树勤,陈洁.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分析[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4,(6):72-73. [3] 杨兴亮,社会转型期门当户对择偶观的选择偏好——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剩女现象浅析[J].社会工作,2011,(4):91. [4]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37. [5] 刘建凤.关于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价值取向的几点思考[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07,(4):38. [6] 胡珍.当代大学生的恋爱与择偶 [J]. 当代青年研究,2002,(4):28.
[7] 梁茜.近六成女大学生愿嫁“富二代”[EB/OL].http://gcontent.nddaily.com/8/5f/85f007f8c50dd25f/Blog/56a/d72fab.html,2010-04-12. [8] 崔玉凤.“80后”青年婚恋观的变迁及走向[J].青年探索,2010,(6):68.
(责任编辑 鲁玉玲)
The New Meaning of Well-Matched Marriage:Preference of Today’s College Girls in Looking for Their Spouse
LI Fang-ying
(Chinese Women’s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Having well-matched marriage is the basic principle for spouse-choosing in traditional 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what has happened to young people’s spouse preference? This article takes college girls as its object to analyze their spouse preference. It concludes that the idea of having well-matched marriage still exists, but it has changed in connotation with its stress shifted from family to individual, from appearance to internal quality, and from material to the spiritual. It shows a trend of increasing individuality and practical attitude.
well-matched marriage; modernity connotation; new period; college girls; spouse preference
2017-03-11
2010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与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0JZD0045-1)子项目“女性高层次后备人才成长规律与发展对策研究”
李芳英(1973— ),女,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学系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家庭社会学研究。
C913.68
A
1008-6838(2017)03-00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