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启示

2017-04-13张丽华曹杏田

关键词:经历心理健康儿童

张丽华,曹杏田,2

(1.辽宁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2.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育系,安徽 桐城 231400)

心理学探微

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启示

张丽华1,曹杏田1,2

(1.辽宁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2.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育系,安徽 桐城 231400)

曾留守大学生是我国社会转型发展时期所产生的特殊大学生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亲子关系差、社会支持系统不完整、人际关系不和谐和主观幸福感低。留守经历对其心理的发展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影响。当前人们对曾留守大学生存在认知偏见,高校缺乏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和有效的联动机制。高校应当立足积极心理学视角,有意识发掘和提升其积极心理品质,不断健全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体系,发展好稳健的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系统。

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他们的子女不可避免地衍生为这个时代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现如今,当年的留守儿童长大成人,他们当中努力且幸运的一部分得以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由于社会的普遍关注,人们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有了深刻的探讨,但对具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鲜有涉及。2016年11月,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公布的对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的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0-16岁留守儿童共有902万[1]。按照现有高考录取率,他们中的大部分会接受高等教育,所以,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较长时间依然存在的问题,曾留守大学生这一群体会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并受到关注。现有部分研究表明,具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较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负性情绪较多、心理发展不均衡且更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2]。然而,另有一些研究表明,曾留守大学生较普通大学生具有更高的独立性、适应性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3][4]。因此,认清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能为这一群体心理健康的维护和潜能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一、曾留守大学生的界定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是我国社会转型期产生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目前对童年时期有过留守经历,现在高校就读的学生没有统一称谓。在本文中,我们选择“曾留守大学生”这个称谓[5]。从广义上讲,只要是在上大学之前有过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我们都可以将他们称之为“曾留守大学生”。但国内学者对这一群体有更为具体的界定。有学者认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是指16周岁之前,父母双方在外务工,留守时间5年及以上的在校大学生[6]。也指由于父母过早离家外出打工,失去其关爱照顾,接受隔代抚养或自己独自生活等与其他儿童有不同幼年经历的大学生[7]。

二、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留守儿童作为社会发展转型时期所产生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高亚兵用SCL-90对留守儿童的测试发现,小学阶段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更加焦虑,而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总分、症状指数、阳性因子共10个因子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8]。周宗奎等人研究发现,60%以上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绝大多数情绪上有问题,65.9%的教师认为父母打工的孩子心理上问题较大[9]。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为进一步探究这些问题对留守儿童发展的持续影响,有学者运用SCL-90对198名曾留守大学生的测试发现,他们心理问题明显,主要表现在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惧等[10]。具体表现为曾留守大学生人际关系差、敌对、有强迫倾向、师生关系不良[11]。何冬丽研究发现,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在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上显著低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低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12],这一现状源自曾留守大学生家庭支持的缺失,影响到其目标专注、心理韧性[13]。由此可见,留守经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消极影响[14],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相比他们更孤独、内向,情感更冷漠[15]。以上的研究均可以看出,曾留守大学生心理问题比较明显,也就说明这种留守经历的影响是持续存在的。

三、留守经历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

(一)留守经历对大学生发展的消极影响

1.留守经历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在对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中发现,建议在孩子0-6岁期间,父母应尽量不要长时间离开孩子[16],父母在孩子早期经验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的陪伴有利于儿童形成健康的依恋关系,对其以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不能与父母有效沟通导致亲子关系不良、情感缺失。而留守儿童父母多数文化程度不高,对科学育儿观的认识不是很全面,因此,长期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在青春期会表现出更多的叛逆行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在成人依恋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田瑞琪报告的中国大学生回避和焦虑维度得分,且女生比男生更存在依恋回避与依恋焦虑[17]。

2.留守经历使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不够完整

留守经历会对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造成破坏,与非留守儿童相比他们会表现出更多的情绪问题,由于缺少与父母的沟通和对父母的思念,久而久之会表现出性格的孤僻和情绪的落寞。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支持利用度和总社会支持显著低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18],父母在外务工年限越长,儿童社会支持系统越不完善,社会适应能力越差[19]。肖婉琴认为,对于“留守大学生”来说,独特的留守经历所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是导致曾留守大学生普遍具有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20]。

3.留守经历不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

留守儿童在生活中面对棘手的问题时往往会选择自行解决,很少去寻求父母的帮助,这有利于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但却不利于沟通和协调能力的发展。由于童年的经历,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在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时,他们往往会选择独立解决,那么在大学这样一个群居的生活环境中很容易会导致与同学的疏远。同时,如果遇到的问题没能很好的解决还会引起同伴的误解。赵建敏分析了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存在心理渴望与交往方式的被动之间的矛盾及交往范围过于狭窄及程度低等诸多不和谐因素[21]。

4.留守经历降低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一般认为主观幸福感由三部分构成,包括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现有研究普遍认为,曾留守大学生比普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低。励骅、昕彤对安徽省1 287名曾留守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曾留守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普遍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且各维度得分普遍低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7]。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主观支持与支持利用度对总体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22]。社会支持通过心理安全感对有留守经历学生总体幸福感起作用。主观支持是对行为和积极情感的控制影响因素[23]。

(二)留守经历对大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

1.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为了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这种适应能力的改变主要表现在:问题解决、情景适应和心理防御机制的建立。留守儿童面临着比普通儿童更为严峻的生活环境,在面对生活困境难于寻求到有效的社会支持时,许多时候他们需要独立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他们更易采用灵活的方式去解决这些困难,这一生活环境的现状促使留守儿童在遇到新的生活情景时表现出更好、更快的适应。

2.有利于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

意志品质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保证和身心发展的重要条件,并不是与生俱来的,特别是良好的意志品质,更需要后天教育和实践活动中有目的地加以培养,意志品质主要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和坚韧性[24]。幼年的生活所迫,使留守儿童会独立面对现实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这一磨砺的过程较好地发展了其独立性、抗挫折能力、自觉性和自制力,进入大学会表现出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童年家庭生活条件的限制以及父母关爱的缺乏,迫使他们在留守生活中要进行自我管理,面对问题时所得到社会支持的有限促使他们需要进行自我决策,面对挫折时更多需要独自面对,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他们的坚韧性,而这些可贵的意志品质很难从课堂学习中获得,留守经历这一实践很好地促进了这些意志品质的发展。

3.促进了曾留守大学生“抗逆力”的发展

“抗逆力”指的是个体的心理功能及其发展并未受到压力、逆境的损伤性影响的心理现象[25]。国内外有研究认为,童年期所经历的不良生长环境会给儿童的发展带来许多成长的烦恼和心理问题,并且这些问题会具有持续的影响,甚至对成年后的工作表现、婚姻质量和养育子女都会产生长远的影响。但同时也有研究发现,如果能够正确地看待这些经历,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并培养儿童的积极人格,这些不利的成长环境经历则不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采用回溯生命史的研究方法对曾留守大学生研究表明,对留守事件的正性解读、培养儿童的良好个性、提供有益于儿童成长的社会支持系统和良好环境氛围,这种“抗逆力”就会得到较好的保护,这些儿童不仅没有表现出适应性问题,而且在不利的环境中会表现出良好品质,表现出较高的“抗逆力”[26]。

四、当前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问题学生”的认知偏见

当今社会,很多人将留守经历理解为负性经历,当他们看到个别曾留守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他们会将这一群体理解为“问题学生”,加上网络媒体对留守儿童负性事件的关注,对曾留守大学生的认知偏见就自然产生。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曾留守大学生往往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区别对待,甚至看成是“问题学生”,把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于解决学生心理危机,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有社会认知偏见的色彩。这样做不但不能给予曾留守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关怀,反而使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抗拒,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致使过于重视心理问题而忽视了曾留守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二)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措施的缺失

目前,国内没有任何一所高校实施针对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大多数院校将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一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混淆。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将心理健康课程理解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甚至完全取代了一般高校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这种对心理健康知识认识的片面和辅导措施的不到位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让曾留守大学生只看到自己的问题,而不能很好地解决,从而背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以致影响其健康发展。

(三)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联动机制

虽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但随着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知识获取的途径越来越方便,再加之大学生有较好的自学能力,网络已成为他们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途径。目前,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还停留在传统的入学筛查,仅仅依靠心理咨询室等途径,很少用到网络平台和社会资源的介入,针对特殊群体的特殊措施更是缺乏联动机制。然而,针对曾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应当借助家庭、朋友圈、童年重要他人的合力来开展。

五、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举措

(一)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支撑完善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樊富珉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包括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心理疾病的防治,两者相辅相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熏陶和有效的教育引导,而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自然有助于防止心理疾病的产生与发展[27]。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取得了很大进步,针对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也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对曾留守大学生还缺乏针对性的辅导和课程设计。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重视学生的生活与发展,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希望、乐观、勇气、信心、智慧和正能量[28]。首先,在对曾留守大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强调人的价值,以人为本,以开放、欣赏的眼光,发现曾留守大学生的优秀品质,树立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的理念,激发他们成长的动力,探寻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追求更高的生活目标。其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面入手,倡导新的教学模式。教育工作者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要鼓励曾留守大学生多参加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我,提升个体的自信、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此外,课外实践活动也能丰富曾留守大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缓解他们学业上的压力,改善他们的自我认知。要鼓励曾留守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和别人合作的方式,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有意识发掘和提升曾留守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问题学生”的看待倾向,会造成曾留守大学生“污名化”地认识留守经历。因此,培养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一方面,要看到留守经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也需要关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加强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掘和培养[22]。首先,培养曾留守大学生建立积极的认知图式,积极客观地认识自我,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承认自身在家庭环境、成长经历、个体性格和他人存在差异,不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去比较。其次,让他们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目前所拥有的,不用抱怨、否定、消极的态度回避自己,尝试用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再次,引导曾留守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情绪品质,传授给他们情绪调节的方法,让他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视角看待自己过去的留守经历;对现在生活保持平和的心态,坦然接受一切;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保持一颗快乐愉悦的心,享受生活的乐趣。最后,完善曾留守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注重自尊、自信、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以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

(三)健全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支持体系

首先,高校应重视曾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进行实时跟踪,及时了解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应该和各学院互相配合,把曾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其次,高校应该引进有深厚心理学背景的专业咨询人员,定期地进行咨询人员的培训,保证咨询人员有足够的专业素养应对曾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咨询人员本身应该用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来访学生,挖掘来访学生的潜能,使其感受到成功、愉悦的正向体验。最后,高校咨询工作的开展应该专业细致,对曾留守大学生来访者基本信息的了解应更加具体,对心理状况的判断应充分利用专业工具和设备,对具体咨询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群体的特殊性。

(四)发展好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稳健的社会支持系统

对曾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高校做出的举措和努力之外,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配合。首先,积极争取曾留守大学生家庭内支持。要引导家庭成员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用和平的态度对待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尽量采取民主的方式与他们进行交流。同时,父母应该提升自身的修养,为曾留守大学生做正确的向导。其次,良好的社会氛围对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作用。大众传媒要积极关注留守经历,不能带有社会偏见对留守儿童各类事件进行报道和宣传。民主、法治、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对曾留守大学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最后,引导曾留守大学生善交朋友,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创造稳定、和谐、友爱的朋友圈,促进其积极情感体验的获得,完善其社会支持体系,从而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1]民政部.民政部有关负责人就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答记者问[EB/OL].(2016-11-09)[2017-01-14].http://www. mca.gov.cn/article/zwgk/mzyw/201611/20161100002391.shtml.

[2]李锐,刘万英.对高校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6(13):77-79.

[3]杜曦.生命历程理论视角下曾留守大学生的抗逆力研究[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4.

[4]罗涤,李颖.高校留守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8):83-87.

[5]李云,凌晨,汪品淳.曾留守大学生研究述评[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39-241.

[6]张培宁.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6.

[7]励骅,昕彤.安徽省曾留守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J].滁州学院学报,2016(1):89-92.

[8]高亚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发展特征[J].中国公共卫生,2008(8):917-919.

[9]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9.

[10]谭斌.曾为留守儿童的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93-96.

[11]刘海霞,王玖,林林,等.高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况调查[J].中国卫生统计,2015(4):636-638.

[12]何冬丽.留守经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7):863-865.

[13]杨琴,蔡太生,林静.留守经历对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72-274.

[14]胡江辉,李潜,赵文健,等.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08(4):439-440.

[15]温义媛,曾建国.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及心理健康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0(2):146-147.

[16]卜艳艳.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9):143-146.

[17]李晓敏,高文斌,罗静,等.农村留守经历大学生成人依恋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6):748-750.

[18]温义媛.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其社会适应的影响[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19]温义媛.留守经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质性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4):91-94.

[20]肖婉琴.“留守大学生”心理状况、成因及对策——基于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的视角[J].科教文汇,2010(31):183-184.

[21]赵建敏.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问题解析[J].成功:教育,2011(7):275-276.

[22]李兵,吴红梅,周斌.统筹城乡教育视域下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7):9-11.

[23]何冬丽.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3(8):952-954.

[24]罗萍,殷永松,曹杏田.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130.

[25]Werner E E.Risk,Resilience,and Recovery:Perspectives from the Kauai Longitudinal Study[J].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1993(4):503-515.

[26]李燕平,杜曦.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的保护性因素研究——以曾留守大学生的生命史为视角[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6(4):69-74.

[27]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4.

[28]Seligman ME,Steen TA,Park N,et al.Positive psychology progress:empirical validation ofinterventions[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5(5):410-21.

Research on the Ever Left-behind College Students’Mental Problems and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Zhang Lihua1,Cao Xingtian1,2,
(1.College ofPsychology,LiaoningNormal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116029;2.Department ofEducation,TongchengTeachers’College,TongchengAnhui 231400)

The ever left-behind college students appeared in the period of China’s social transformation is a special group ofcollege student.Their mental health is perishing.Such as:poor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lackingsocial support system,interpersonal discord and lowsubjective well-being.The existingresearches showthat college students’left-behind experience has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fluence to develop their mental health.At present,there is a cognitive bias to Left-behind experience college students,our university lack some targete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easures and effective linkage mechanism.Future studie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positive psychology,we must explore and enhance Left-behind college students’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consciously,at the same time,we should alsoimprove and perfect the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upport systemand social support system.

ever left-behind college students;mental health;education

B849

A

1674-5450(2017)03-0116-05

【责任编辑:赵 颖 责任校对:张立新】

2017-01-12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SK2015A759)

张丽华,女,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学习与人格发展研究;曹杏田,男,安徽安庆人,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与人格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经历心理健康儿童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一次奇妙的就餐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