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辽宁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路径分析

2017-06-06王慧

关键词:辽宁服务业企业

王慧

(沈阳师范大学 旅游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论坛

新常态下辽宁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路径分析

王慧

(沈阳师范大学 旅游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现代服务业是衡量区域综合竞争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辽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对促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辽宁现代服务业起步晚,比重较低,存在布局分散、缺乏大型领军企业、生产性服务业相对滞后、资金不足、专业人才紧缺等问题。新常态下创新发展辽宁现代服务业,应明确发展目标定位,坚持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确定核心产业,优化空间布局,实施集聚区提升、企业提升、人才提升工程,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等。

新常态;现代服务业;辽宁;创新发展

当今世界,现代服务业成为衡量区域综合竞争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1]。现代服务业具有产业关联性强、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等优势,发展现代服务业能够加快区域经济增长,促进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有效增加就业、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取得显著成效,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当务之急,对促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济新常态下,通过大力推动辽宁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尽快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产业整体水平,成为新一轮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新常态下辽宁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的意义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是指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兴起的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文化含量的服务业,既包括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也包括经过改造和提升的传统服务业[2]。世贸组织的服务业分类标准界定了现代服务业的九大分类,即:商业服务,电讯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现代服务业具有知识性、高增加值性、高素质性、高科技性、资源节约性、环保性、新兴性等特点,现代服务业的兴起本质上是科学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结果,反映了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客观规律。

现代服务业作为新时期的朝阳产业,代表了人类社会产业发展的方向。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已经超过了70%,美国、法国等达到了80%,中等收入国家也达到了60%以上[3]。我国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其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和国民经发展的重大战略[4]。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既要改造和提高传统服务业,又要发展旅游、信息、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2007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这些标志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新时期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长期以来,辽宁一直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大力发展工业是辽宁经济发展的主线。重化工业比重高、对服务业投入少、经济结构不合理,导致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块“短板”,制约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近年来,辽宁开始重视现代服务业,辽宁省委、省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就业吸纳力强和市场需求大的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辽宁现代服务业总量依然不足,与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有较大差距,与全省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及国家建设新型产业基地的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目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由于GDP增速下滑,人口流出,东北振兴正处于关键和困难时期,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省份,需要承担艰巨的历史责任。因此,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加快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促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辽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任务也十分艰巨,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有利的政策环境,采取积极有效对策,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

二、辽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

(一)辽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战略方针的指引下,辽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2009年,辽宁省委、省政府决策成立了全国唯一的省级政府服务业主管部门——辽宁省服务业委员会,并成立了由省长担任组长的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2011年,辽宁成为国家第一批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省份,沈阳、鞍山、本溪、营口被确定为试点城市,主要支持服务业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鲜活农产品流通等商贸流通重点领域和行业。2012年,辽宁省颁布实施了10项服务业重点行业提速计划和服务业9项重点工作方案。2014年,启动了加快服务业发展四年行动计划,明确举全省之力抓服务业。同时,省政府还下发了加快服务业发展1号文件,省本级服务业专项资金在3.4亿元的基础上增加到15亿元,并制定了更加有激励作用的财政转移支付奖补政策,包括支持金融服务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等。据统计,2012年辽宁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开始扭转了自2004年以来低于GDP增速的局面,实现了高于GDP增速、高于第二产业增速、高于全国服务业增速。2014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辽宁服务业逆势增长,服务业地税收入、新增实名制就业的比重都在60%左右,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突出,成为辽宁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沈阳北站金融集聚区、大连中山区金融服务区、大连西岗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营业收入超过500亿元。同时,培育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如盛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奥林匹克电子城有限公司等。信息技术、科技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实现新突破,产业功能进一步提升,成为带动辽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二)辽宁现代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起步较晚,发展基础薄弱,以及机制体制的制约,目前辽宁现代服务业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相比,差距依然很大。

表1 2013年辽宁服务业发展与其他省市比较

2013年,辽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8.7%,低于46.1%的全国平均水平,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相比,分别低38.2个百分点、23.5个百分点、9.1个百分点、7.4个百分点。同时,辽宁服务业存在布局分散、缺乏大型领军企业、生产型服务业发展缓慢、资金不足、人才紧缺等问题。

1.布局分散,区域集聚效应差

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从区域整体角度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然而,目前辽宁一些地区不顾区域实际,盲目跟风,争先恐后地发展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会展、大型商贸中心,特别是在各市都要有中央商务区的政策导向下,各地区掀起了建设大型商业项目的热潮,导致企业项目遍地开花,难以形成规模,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已建成的集聚区大都规模较小,集聚度较低,目前全省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的服务业集聚区只有18个,达到500亿元的只有5个,难以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2.缺少大型领军企业

辽宁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数量众多,缺少支撑行业发展的大型领军企业,总部企业相对较少。其中物流、金融、电子商务、科技服务、旅游、会展等重点行业中,没有在全国位居前列的大企业或企业集团。2014年,全省进入全国服务业500强企业14家,而北京61家、浙江59家、广东59家、上海46家、江苏31家、天津30家。与省内其他产业相比,也没有规模优势。最近辽宁省国家税务局、辽宁省地方税务局联合发布的2014年度辽宁省纳税百强企业名单中,前10名中没有一家现代服务企业,其中排名最靠前的是盛京银行股份公司,名列第15位。企业规模小、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差,成为辽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3.生产性服务业相对滞后

国内外经济发展实践表明,生产性服务业是在制造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蓬勃兴起的,而又成为制造业迅速发展的有力支撑。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促进生产专业化,扩大资本和知识密集型生产,从而提高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率。辽宁的产业基础和优势是制造业,但目前辽宁现代服务业发展未建立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信息技术、研发设计、技术咨询、检验检测、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有些处于起步阶段,直接导致服务成本较高、核心竞争力较差,对制造业推力不够,制约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老工业基地振兴不同步。

4.发展资金不足

资金一直是困扰辽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大多数服务企业由于规模小、信用低以及缺乏足够的抵押品等原因,很难从银行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贷款。虽然作为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国家先后给予辽宁14亿元扶助资金,省市各级政府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财政基金逐年增加,2014年省级服务业发展基金总计13亿元,除大连外,各市平均1亿元,同时各市还有不同程度配套资金[5],但对于行业发展而言仍是杯水车薪。特别是在需要大量资金的科技研发服务、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业等,融资困难一直是制约行业发展的最大难题。

5.专业人才紧缺

辽宁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一批具有现代服务业专业技能和较高经营管理水平的人才队伍。但目前从总体看,辽宁现代服务业人才数量不足,特别是高层次专业人才短缺现象比较严重。物流业、金融保险业、通讯信息技术服务业、管理咨询业、会展业等人才资源缺口难以支撑产业快速发展。同时,辽宁一些现代服务业行业管理者和企业经营者观念落后,思想保守,缺乏创新理念和开拓精神,不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规律,跟不上现代服务业发展形势,职业能力亟须提高。

综上所述,辽宁现代服务业虽然近年来发展较快,但目前仍是相对薄弱产业。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形势不协调,与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的新任务不适应,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大力发展辽宁现代服务业势在必行。

三、新常态下辽宁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的路径

(一)坚持两个协同发展

1.与新型工业化协同发展

辽宁现代服务业要与新型工业化协同发展。一方面,要把信息产业、科技服务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工业中去,大力发展为企业生产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以汽车制造、装备生产、石化、冶金、电子、机械等几大龙头产业为中心,推动生产性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培育先进制造业的服务产业集群,推动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加快辽宁工业结构优化;另一方面,通过辽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为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提供牢固基础和强劲支撑,并且不断催生新的服务业态,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加快辽宁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2.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

城镇化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服务业的规模和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镇化水平和城市规模。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各种要素的集聚,特别是人口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产生对各种生活服务的强劲市场需求,不仅推动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还将推动新兴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当前,辽宁仍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期,2013年辽宁城市化率为66.5%,但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41.8%。从业人员占产业活动单位从业人员的44.3%,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潜力巨大、空间广阔。应抓住这一黄金发展期,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服务消费增长和服务就业总量的提高,从而推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服务业结构的转换,同时以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完善城市的功能,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建设,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协同发展。

(二)确定核心产业

现代服务业包含的产业颇多,各产业不可能齐头并进,需要选择核心产业重点推进。应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确定辽宁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产业群进行全力打造。从全省整体角度,应围绕国家新型产业基地、东北亚物流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商务会展中心、文化旅游胜地等,把信息技术服务、科技服务、物流、金融、电子商务、会展和旅游业确定为辽宁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产业群。

1.信息技术服务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现代服务业只有和信息技术结合才能显示出其先进性。辽宁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不仅有市场优势,而且有技术和人才优势。目前,迫切需要加快特色产业集群信息化进程,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实现制造业的智能化。因此,信息技术服务应成为辽宁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行业。

2.科技服务

国内外发展实践表明,科技服务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是推动结构优化的关键动力因素。因此,有必要依托辽宁实力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创新发展知识密集、高附加值的高端科技服务,打造科技研发高地,构建东北地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生产性专业服务重地,为老工业基地建设提供支撑,同时促进现代服务业结构优化。

3.现代物流

辽宁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区,是东北地区通往关内的交通要道,临近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俄罗斯5国,地理位置优越。坐拥大连、丹东、锦州、葫芦岛等优良港口资源,同时拥有沈山、沈丹、沈大铁路等密集的铁路和沈大高速、京沈高速等公路,便利、高效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同时辽宁作为制造业基地,重工业发达,对产品运输、存储、配送等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物流业应成为辽宁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产业。

4.金融服务业

金融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之一。工业资本的扩张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撑,先进制造业更需要“金融造血”功能。基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对资金的大量需求,金融服务业应成为辽宁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产业。通过加快金融产业规划实施,逐步将辽宁建成东北区域金融中心。

5.电子商务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电子商务所具有的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越发明显,发展前景更加广阔。电子商务能够促进中小企业获得市场商机,已成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动力。应加快建设电子商务集聚区建设,培育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积极推动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等。

6.会展业

会展业是实现企业产品与市场对接的重要载体,是现代生产型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辽宁以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实力雄厚,产品市场竞争力强,需要通过各种展会使之尽快走向国内外市场。因此,会展业应成为辽宁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产业之一。

7.旅游业

旅游业是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和较强的产业关联效应的现代朝阳产业。作为我国的旅游大省,辽宁旅游业也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辽宁旅游业带动了商务流通、金融保险、交通运输、会议展览、农林科技服务、教育、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了现代服务业的总量规模,拉动了区域经济增长。

(三)优化空间布局,构建两核四带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须有合理的空间布局。辽宁14个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水平不尽相同,因此应根据全省经济发展总体战略,从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出发,对全省现代服务业进行统一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

1.两核心——沈阳和大连

强化中心城市的功能是增强现代服务业辐射力,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沈阳、大连作为特大型城市,是辽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金融保险机构、科技工程设计咨询机构都较为密集,具有较强的城市竞争力和较高的国际知名度。以沈阳、大连两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大力推动信息与科技、金融、物流、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可以辐射带动省内其他地区,不断增强现代服务业对全省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2.四带

(1)中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带。以沈阳为主的辽宁中部地区(沈阳、鞍山、辽阳、抚顺(西部)、本溪(西部)是全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这里大工业企业数量多,高校、科研院所云集,技术与人才优势明显,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东部新型文化旅游休闲服务业带。辽宁东部地区——丹东、本溪(东部)抚顺(东部)区位优势突出,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初具规模,具有发展新型文化旅游休闲服务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3)西北部劳动密集型综合服务业带。辽西北(阜新、朝阳、铁岭)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现代服务业比重低,但其具有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足、相对廉价的优势,同时一些地区自然资源也具有相对优势,通过广泛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的聚集,推动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向技术密集型服务业过渡,最终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4)沿海海运物流主导服务业带。辽宁属于沿海地区,沿海口岸城市具有发展海运物流的优越条件。应依托大连、锦州、葫芦岛、营口、盘锦等沿海城市的港口资源,大力发展海运物流,建设沿海海运物流主导服务业带,使之成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区,同时带动金融保险、国际贸易、信息咨询、法律咨询服务等临港产业集聚发展,增强辽宁区域产业竞争力。

(四)实施三个提升工程

1.产业集聚区提升工程

作为现代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群能够强化专业化分工,充分发挥产业关联和协同效应,成为现代服务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国外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有很多典型模式,如纽约的曼哈顿模式、伦敦的金融城模式等[6]。辽宁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加快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成为承接国内外战略投资的平台。

首先,应加强全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规划,对区域资源优势进行总体评价,在此基础上编制《辽宁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的目标、推进步骤、层次等级、行业分布、组织领导等,并逐步将集聚区规划纳入到全省总体规划中,为集聚区发展指明方向,避免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布局分散、业态雷同等问题,推动服务业集聚区资源集中、要素集合、企业集聚、信息集成,加快集聚关联企业,确保集聚区规范有序发展,尽快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争取打造营业收入超过1 000亿元的集聚区,打造20个500亿元以上的集聚区,打造50个100亿元以上的服务业集聚区。扶持有条件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争取国家级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

其次,各级政府应优化服务,改善环境,加强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成集行政服务、培训、招商于一体的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集聚区档次,吸引更多同类企业进入,鼓励服务业重大项目落户,给予政策扶持。逐步扩大集聚区规模。

最后,对现有集聚区进行内部整合。针对目前辽宁一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层次偏低、创新能力较差、企业集群内部组织化程度不高和同业无序竞争现象严重等问题,强化资源要素配置,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规模竞争力,推动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集群模式。明确内部分工,充分发挥集群内大企业的领头作用,集中力量进行关键技术的创新,以整体的合力获取个体所无法实现的协同效应。同时,增加技术创新资金的投入,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运行体系,促进产业集群向更高层次转变。

2.企业提升工程

现代服务业是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对规模经济的要求较高。目前,辽宁现代服务业企业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因此,需要通过企业提升工程,壮大企业规模,进而提高行业规模经济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为此,一是大力扶持重点行业企业做大做强。在每个行业现有领军企业中各扶持10家企业,组建跨区域、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通过兼并重组广泛吸收民营资本、外商资本,引入国内外知名的企业进行战略投资入股,强强联合,增强企业规模实力。二是积极推动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打通融资渠道,拓展多元化战略,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通过政策引导其他行业企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特别是一些产能过剩、经济效益低下的国有工业企业,推动其向物流、旅游、科技服务等行业转型,借助于其原有的资本和品牌,打造区域企业航母。四是进一步推进工业企业分离生产性服务业,针对冶金、石化、装备制造、钢铁等重点领域,进行政策引导和部门联动,积极推进仓储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总集成、总承包信息服务、供应链管理、专业配套服务等非主营业务从工业企业主体分离,通过整合重组,培养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龙头企业,形成规模优势。另外,要努力加强各企业集团之间的交流,深化合作,以期达到共赢的目标。

3.人才提升工程

人才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辽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懂技术、会经营、善操作的专业人才。针对目前辽宁现代服务业一些行业人力资源素质不高,高层次人才短缺的现状,有必要实施人才质量提升工程,努力造就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通晓国际规则、熟悉现代经营和管理的专门人才,促进人才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人才结构的调整,确保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人才提升工程包括以下方面。

(1)人才培训计划。一是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应由省服务业委负责组织实施,对省级重点集聚区、领军型企业负责人进行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律、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发展战略等。二是行业技能的培训。主要针对物流、旅游、电子商务等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具体包括网商培训、旅游经营培训等,并不断扩大培训范围,增加培训人数。

(2)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应从全省整体出发,面向全球,有计划地引进物流、金融、信息、科技服务等行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国内外高端科研团队,打造人才高地,形成人才优势,推动辽宁现代服务业与国际全面接轨和同步。对于行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在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工作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在财税制度框架下实行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企业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吸收优秀人才进站工作,开展行业急需的研究课题,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3)专业技术人员企业挂职计划。充分利用辽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集中的优势,建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合作机制。有计划地选派省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相关行业企业挂职,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进行课题研究,充分发挥智力支持的作用。对于挂职满一定年限的人员,在职称评定、申报科研课题时给予政策倾斜。

(五)完善支持政策

现代服务业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辽宁现代服务业起步晚,一些行业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因此更需要有力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

1.财政支持政策

财政政策对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财政支出与税收的引导扶持作用,加大对辽宁现代服务业中的物流、会展业、电子商务、科技研发、节能环保服务等重点行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辽宁现代服务业发展。

(1)健全财政支出政策,增加财政支持力度。首先,增加省服务业发展基金的额度,市县区配套资金也相应增加,并确保足额到位。同时,继续争取国家综合试验区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各项扶持政策的资金,扩大财政资金的规模,加大支持力度。其次,增加对辽宁现代服务业的财政补贴。政府应在大型固定资产的购入、大型项目的引进、重大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给予企业一定的补贴。当前,应进一步加大对现代物流、节能环保服务、科技研发等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贴息给予贷款补助、投资奖励。再次,由省市政府发行公债和专项债券,筹措资金,用于改善产业集聚区的通讯、电力、供水、卫生等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增强对企业和人才的吸引力。最后,实行政府采购扶持政策,优先安排向省内重点现代服务业行业企业购买商品或服务。

(2)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作为重要的调节手段,对产业发展影响巨大。适当降低税收有利于企业扩大规模,使其尽快成长。应按照税赋合理的原则,优化税收征管机制和征管程序,创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税收环境。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将目前省里对金融服务业、文化服务业等产业实施的税收优惠逐步扩展到其他行业,各地区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出台一些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国家出台的支持小微企业、促进科技创新、支持和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等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对重点行业的企业实行营业税差额征税及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对经审核确认纳税确有困难的企业,可缓征或减征部分税负,包括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等。对创新创业型企业,可采取加速固定资产折旧、设备、研发投资抵免、追加投资退税等多种税收优惠形式。对于引领行业发展的高科技项目实行地方财政税收返还。

2.融资支持政策

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目前资金缺乏成为辽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辽宁已经出台了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支持等金融支持政策,应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引导多渠道资金对现代服务业的投入,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继续拓宽融资渠道,多渠道增加现代服务业的资金投入。积极搭建投融资平台,支持民营资本、外资,以合资、合作、参股、兼并、收购、项目招标等形式投资兴办现代服务企业,通过政府驱动和市场驱动,使社会资金向现代服务业流动,带动产业要素聚集,形成以企业投入、政府资金,银行贷款、产业基金、分享投资等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重点支持高科技服务业企业融资。对于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在融资方面给予支持。积极引入创投、风投、信托基金和私募基金,为重点行业筹措资金。充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的作用,改善金融服务。鼓励引导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地方商业银行向现代服务业企业提供长期贷款、低息贷款,对发放贷款的银行实行奖励政策。

此外,要加快推进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强化对担保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引进或建立大型担保机构,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不断充实担保机构的资本实力,切实解决贷款保障问题。同时制定实施公平价格政策,认真落实现代服务业用水、用气、用电、用热等生产要素与工业同价的相关政策,减少企业成本支出。

[1]厉无畏,王慧敏.世界产业服务化与发展上海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思考[J].世界经济研究,2005(l):54-60.

[2]李明.借鉴沪港经验发展现代服务业[J].中国经济报告,2015(12):77-81.

[3]王晓红,王传荣,彭玉麟.当前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趋势及特点的研究[J].全球化,2013(9):75-87.

[4]崔日明,李丹.我国现代服务业演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对策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1(12):37-41.

[5]辽宁省服务业委.2015年辽宁省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材料[Z].2015.

[6]郭岚,农卫东,张祥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化发展模式与形成机理——基于伦敦和纽约的比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10):60-66.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in Liaoning Province under the New Economic Normal

Wang Hui(College ofTourismManagement,Shenyang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034)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measuring the level of regional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 power and modernization,so it is a strategic choice to improve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to restructure Liaoning economy to achiev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which is of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overall revitalization ofold industrial bases.Liaoningmodern service industrystarted late,lowspecific gravity,and the presence of scattered layout,the lack of large-scale leader,producer services has lagged behind,lack of funds,shortage of professionals and other issues.Under the new norm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in Liaoning,?should clear development target,insist 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and new urbanization, determine the core industry,optimize the space layout,the implementation of concentrated area promotion,business promotion,personnel promotion project,perfect the fiscal and financial support policies,improve the level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wayand speed up the revitalization ofthe old industrial base in Liaoning.

newnormal;modern service industry;Liaoning;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F719

A

1674-5450(2017)03-0029-07

【责任编辑:李 菁 责任校对:赵 践】

2017-02-08

辽宁省教育厅东北亚区域开放协同创新中心项目(NNAC201408);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L14DJL041)

王慧,女,辽宁葫芦岛人,沈阳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旅游管理与服务业经济研究。

猜你喜欢

辽宁服务业企业
中国服务业开新局
企业
企业
企业
辽宁之光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读辽宁 爱辽宁
辽宁舰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01海上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