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历史和自由:马克思实践范畴的三重维度
2017-04-13邵晓光郑丽娜
邵晓光,郑丽娜
(辽宁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感性、历史和自由:马克思实践范畴的三重维度
邵晓光,郑丽娜
(辽宁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蕴含了“感性、历史和自由”三重维度。在感性维度中,现实的个人活动出场预设了实践哲学的转向,物质基础确定了实践的普遍性原则,感性活动总体性运动保证了感观世界的统一;在历史维度中,解释了劳动生产过程中内在物质关系以及生产所释放的人与人的关系,发现了人受物质形成的资本控制的现实,历史的展开也是生产过程的展开过程;在自由维度中,面对世界本身的感性起点的确定,以及对实践生产过程的肯定和生产积累过程中实现人对生产资料的真正占有。整体性地把握马克思实践范畴的三重维度,实践范畴的内在意蕴便能够完全地展现出来,自由的实践过程也随之展开。
感性;历史;自由;实践
马克思实践范畴的总体性体现在感性、历史和自由三重维度的互动与统一过程之中。马克思拒绝从单一性维度来理解实践范畴,这也是马克思实践范畴超越以往实践观点的关键之处。任何试图割裂这一整体性的研究,从单一性的维度来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范畴,最终便走回了知性哲学或直观哲学的传统之中。以整体性研究把握马克思实践范畴,从感性的现实出发,在感性、历史和自由的三重维度中理解实践,不仅能够发现马克思实践范畴被物的关系所遮蔽的事实,而且有利于理解本真的马克思实践范畴。
一、马克思实践范畴的感性维度:现实的个人活动
马克思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理解为人的实践。马克思完成了对直观唯物主义的批判,感性活动实现了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转向,划清了与传统思辨哲学和直观唯物主义的界限,使得马克思实践范畴成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这种新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能够把主观、客观,主体、客体现实沟通起来的思维,是从实践出发,是由实践而构成的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感性是现实的具体的人之生命基础,建基于这一基础的实践哲学完成了对西方哲学传统的变革及直观唯物哲学的改造。感性和感性活动基础地位的确立,提供了不同于知性传统的哲学视角,建立了一种崭新的理解人及人类历史的实践方式。
首先是感性的个人出场。“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2]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的总体性批判中认为,随着宗教、权威和传统三位一体结构的瓦解,西方政治传统也随之埋葬,余下首要的任务就是使哲学成为现实,即现实的实践问题,由此将研究的视域转向了感性的现实领域之中。马克思以现实的感性活动开启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批判的工作。一是对黑格尔意识哲学的批判。黑格尔没有意识到感性的能动性,意识颠倒了现实的感性世界,一切现实的活动因意识而成为意识内的镜像,意识领域内的人的活动并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你们要求人们必须从现实的生活胚芽出发,可是你们忘记了德国人民现实的生活胚芽一向都只是在他们的脑壳里萌生的。一句话,你们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2]206可见,使哲学成为现实的方式便是终止思辨的方式而转向现实的感性活动。二是对费尔巴哈直观感性的现实的批判。费尔巴哈将哲学与自然结合,认为“事物和本质是怎样的,就必须怎样来思想、来认识它们。这是哲学的最高规律、最高任务。”[3]这种静止的直观方式,将人理解为自然的存在。人的本质是直观的和现存的事物关系的反映,而不是总体的历史性结构,人的意识能动本性也消失了,人以当下的直观形式片面性地出现,而不是全部实现自我的总体性结构方式。马克思进一步发现了人的感性实践活动,能够将人以整体性的方式展现出来。鉴于此,马克思感性的个人出场实现了其哲学的实践转向,感性的个人的实践活动从现实的劳动生产出发,凝结了社会生产关系、人与人交往关系等多重关系,并确立了总体性实践的现实基础。
其次是感性活动的物质基础。马克思在纯哲学的认识论领域内是不在场的,认识论在哲学的传统上是本体论的问题。马克思彻底远离了认识论的本体论问题,从解释世界的视域转向了改变世界的视角,即从物质世界出发,物质世界命题“既包括了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感性世界’,也包括那个未知的‘自在世界’”[4]。物质世界是实践获得可靠性的源泉,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世界的真正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5]现实的个人的实践作为感性世界与自在世界的中介,消解了自在世界的不可知,变成了令我们可以理解、把握的实践方式,从实践场域所获得的知识又成为我们推论事物间自在的相互作用及其结果的重要方式,从而进一步解释感性活动所赖以存在的物质世界。感性活动过程不断地融合感性世界与自在世界,感性活动的实践过程使自然以不同的形式、价值和意义展现于世,人的感性活动是物质世界生成过程的基础性活动,实践是这一活动的展开和综合过程,在理性的确定与回收之下,整合了各个领域知识的局限和价值的特殊取向而形成综合知识和价值体系,确立了实践活动的普遍原则。
最后是感性的总体性“运动”。感性的活动过程使实践活动相互作用、互为前提,从而获得了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感性世界,并体现了人的普遍精神,这是一个总体性的运动过程。感性活动构成了实践活动的原生基础,而不是次生基础。感性活动实现了自然本身的运动,在唯物辩证法的运动过程中,原生基础与次生基础存在着历史性的派生关系,感性活动以感性世界的自在存在性为对象,这样就出现了客体对主体的约束。现实的个人以自身的感性活动创造了属人的世界,随着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活动的展开,感性实践活动的历史与精神维度逐渐展现开来,现实的个人通过感性的现实运动过程,阐释了感性本身的确定性原则和积极内容,实现了自我超越。感性的运动过程展现了物质世界的逻辑进展,确定了自然的先验存在,物质运动、感性确定性乃至历史全面展开的整体性过程保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发展的稳定性,防止了实践向直观唯物主义和主观主义滑落的倾向。这一运动过程同时也释放出了一种普遍性的追求,这种普遍性为我们感性活动的场域设立了理性根据,实践的总体性过程能够抵御不同的哲学思潮和流派的文化差异与冲突,保证了感性世界的整体统一。可见,对感性维度的理解,要站在变化的立场理解感性的总体性“运动”,感性的现实活动开端与辩证法运动结合,实现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革命以及对自我的超越。
二、马克思实践范畴的历史维度:劳动生产过程
历史维度描述了现实的个人以劳动生产开启的实践过程,这一过程完成了从生存到解放的总体性结构。“‘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与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6]。历史维度是劳动生产的展开过程,历史的全部问题是劳动生产使现存世界现实化的实践过程,而不是僵死的事实集合和想象主体的想象活动。劳动生产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要时刻警惕实体、主体、自我意识和纯粹批判的历史活动,历史维度以现实的个人活动的感性维度为前提,现实的个人活动的感性维度之核心是生产劳动,这是实现人的本质的主要方式或途径,人的本质实现依托于物质生产实践的感性活动,生产实践是历史维度的核心环节。
首先,历史维度是劳动生产过程与历史发展过程的一致性。现实的劳动以感性的活动、生产过程实现自身的发展,人类的劳动过程并非专指人生产劳动产品的过程,它还包括在不同生产方式下物的关系所释放的人与人之间关系连接过程。感性的劳动活动超越了费尔巴哈的直观哲学,费尔巴哈所设定的“人”是类本质存在物,而不是现实的历史中的人。马克思认为,劳动生产建立在历史产物的基础上,是世世代代劳动实践过程的结果,甚至连感性确定性的对象也是历史的产物,是由社会发展、工业和商业交往所提供的。“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6]146这样,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便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当人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6]147在这一物质性活动中同时也隐匿了人的交往活动,又进一步产生了人的思想意识。劳动生产过程在以上的理解中体现如下两个内容,一是完成了自身的物质生产活动,二是释放了生产本身的人与人之间交往意识行为。物质生产与人自身生产均在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物质生产过程与意识发展过程基本一致,历史发展到哪里,意识便发展到哪里,意识中的存在与现实历史存在平行发展,而意识的存在最终是由现实的生产活动的存在所决定的,因此,历史的发展过程与劳动生产过程相一致。
其次,历史维度是劳动生产过程的展开。理解马克思以劳动生产打开实践的历史过程、人类历史发展与劳动生产一致性的原则,需要从以下几个前提出发:第一,历史的基本条件是满足生活需要。“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马克思边注,人体。需要,劳动)”[6]158马克思强调的历史从人类几千年来所进行维生的现实劳动活动出发,而传统的哲学要么没有为历史提供世俗基础,要么受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均未发现感性与生产的有机关系。第二,历史的第一个活动是劳动工具所引起的新的需要。这一现实活动在德国的历史中,被理解为意识的产物,而在生产实践的历史维度下,由生产工具的需要而引发的新的发展,是历史的第一个活动。第三,历史的生命生产过程所释放的社会关系。“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生产自己的生命,还是通过生育而生产他人的生命,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6]150。这一劳动生产过程的双重关系所体现的生产方式便是生产力的总和,可见劳动生产的物质和人的关系是由历史过程中的需要与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第四,劳动生产与意识的同步发展的历史统一。“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是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6]151意识表现为对感性世界的意识和社会中的人的意识,意识的自觉带来分工的发展,分工也产生于意识自觉,由此产生了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的矛盾。鉴于此,劳动生产如果是在不自愿的分工前提下,这样的劳动活动对人来说成为一种异己的存在、对立的力量。消灭异化的条件在于如下两个实际前提:消灭私有财产制度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形成,而这两个前提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状态下才能实现,劳动生产所面临的异化状态,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够摆脱异化。“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5]159从直接的物质生产来解释现实的生产过程的历史维度,不同于寻找范畴来解释现实生产活动的历史观,而是面对现实的生产、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总和的生产力,劳动生产过程所蕴含的物质条件、意识形态、生产力、生产关系等发展过程也是历史的展开与实践过程。
最后,历史维度是历史视域下的感性生产。感性的生产是马克思实践范畴理想状态的最终指向以及理想状态的逻辑起点,也即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完全展现在于感性的自为活动,感性的活动也是感性的生产活动,是充满了内在对立冲突的现实过程。之所以称之为理想状态的最终指向,乃是指感性生产在私有制和分工作用下被遮蔽为异化生产,现实的个人的内在的丰富由于私有制而被资本所遮蔽,异化充斥于感性生产的所有过程。因此只有克服感性活动的内在矛盾,感性活动的真实状态才能够呈现出来,“有着各种不同的丰富内容,也有由于自身矛盾而带来的片面化、抽象化的趋势,因而体现为一种自我对象化、异化并在实践中扬弃异化的历史,但这个历史本身仍然是感性的。”[7]将感性维度置于历史维度中,感性活动内在的片面化便得到了扬弃。感性维度作为劳动生产过程的起点,只有在历史维度中才能够全面而自由地存在,脱离历史维度的感性维度,资本主义内部的异化便会被解释成合理的存在。只有在历史维度的整体观视域中,对异化现实的批判,从感性维度的现实出发,才真正展示了马克思实践范畴的感性维度与历史维度的辩证统一过程。将感性维度与历史维度辩证统一,这才是马克思实践范畴的自由维度实现的前提,脱离任何一方面,都会不自觉地偏离自由而走回直观哲学或理性哲学的片面化之中。
三、马克思实践范畴的自由维度:现实的个人的联合
马克思实践范畴最终指向了人类共同体的目标,也即自由人联合体。而面对感性维度的物质基础的事实性判断以及感性世界对自在世界的统摄和吸收,实践活动只有在历史维度中展开和发展,人的自由才能逐步实现。从现实的个人的感性维度,经由生产劳动过程的历史维度展开,到现实的个人联合的自由维度,交织着两条逻辑线路:一是现实的个人的感性维度实践过程,二是生产劳动与生产关系所揭示的历史维度发展的规律,两个维度的相互缠绕与互动展示了马克思实践范畴的自由维度。因此,马克思通过现实的个人的感性维度和历史维度,最终通达至一个现实的个人联合的自由维度。
首先,面对世界本身的感性自由前提。马克思实践哲学感性的现实对象,是资本主义的宗教、政治、经济的实际状况。面对社会现实,分析现实的个人不自由的内在原因,将研究从意识的领域拉回到现实领域。马克思以感性维度的现实活动彰显了现实世界的理论优先性,解构了传统哲学所建基的理性本体论原则,使哲学重新拾回了原初的面对生活世界的质朴意蕴。历史的迫切任务便是保持与感性真实的现实世界之间一致,以感性维度重新开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现实劳动实践分工,使劳动自身对人来说成为一种异己的存在、对立的力量,自由的实现便在于消灭异化劳动。按照现实的个人感性实践的过程与生产劳动和生产关系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逻辑线路,异化产生于资本和资本所带来的各种关系,社会关系的异化是由感性世界的资本所造成的。因此,在现实的基础上,自由的实现在于消灭异化,而异化的根源在于现实的感性活动,也即劳动。只有回到面向世界本身的真实的感性活动,才能够面向自由本身。感性的现实活动在必然性生活需要、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的释放以及劳动生产意识的同步的总体性过程中,逐步走向自由。自由的实现在于感性的劳动生产自觉,而劳动生产过程是物的依赖关系和人的社会关系解体与重新组合而释放的新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只有通过自觉的劳动才能够回归现实的个人而进行自由联合的过程。
其次,感性维度与自由维度展开的历史一致性。自由人联合乃是全面发展的个人的联合,在联合中私有制、分工、阶级对立等均被克服了,现实的个人进行自由联合。而现实的劳动生产的过程中,社会生产过程从生活资料的生产到工具生产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再到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释放,这一历史过程的结果是资本形成的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既不是单纯的产品(使用价值),也不是商品,即具有一定交换价值的使用价值。它的产品是为资本创造剩余价值”[5]860,因此,实践的历史维度便在于对劳动生产过程中资本产生的核心进行扬弃,我们回到现实的个人的起点,异化产生的原因在于物质与意识二元对立的间隙中,劳动分工在这一间隙中游离,意识表现为对感性世界的意识和社会中的人的意识,意识的自觉带来分工的发展,分工也产生于意识自觉,由此产生了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的矛盾。“生产的关系使得个人对自己的体力和脑力有所限制并且不能超越自己的阶级地位去自由地从事自己的工作,个人就这样屈从于社会的分工而成为片面发展的个人,分工愈是发展,个人的发展愈是片面,分工愈是深化,发展愈是畸形化。”[8]因此马克思实践范畴的自由维度的获得可以从生产劳动中的分工环节着手,“分工,分工的阶段依赖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6]215可见分工、私有制、阶级等要素解体的前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只能逐步改造现今社会,只有创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6]304因此感性维度的展开也是自由维度在历史维度中逐渐实现的过程。
最后,自由人联合的总体性超越。马克思对自由人联合体的提出,是以批判现实的感性世界而产生的,这是一个人们共享生产资料最大化的社会。“我们没有最终目标。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并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情况的预定看法吗?您在我们这里连它的影子也找不到。当我们把生产资料交到整个社会的手里时,我们就心满意足了。”[5]628在这样的联合体中,感性的现实的个人摆脱了被物质形成的资本所控制的人与人对抗关系的现实。在这里,一切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人们只拥有现实的感性活动的能力,即劳动能力,而另一方面劳动所产生的物质资料是每个人的消费资料,而非私有财产。按需分配超越了资本主义的正义原则解决了劳动和分工之间的问题,个人的自由劳动成为人的生活的全部需要。
总之,以感性维度为起点的马克思总体性实践范畴,坚持了感性维度与历史维度的交互统一,使得实践范畴的总体性意蕴才能够在现实的劳动生产过程中逐步得以展示。感性维度构成了马克思实践范畴的基础地位,历史维度显示了马克思实践范畴的总体性结构,自由维度表述了马克思实践范畴的终极指向。现实的个人的感性维度经由人类生产统筹了从个体到人类、从物质到人本质、从生产行为到意识活动的全部历史维度,这一生产过程所有环节都是实践的环节,马克思的实践范畴本身即是生产过程中的全部活动过程。将生产实践与历史阶段相联系,把这一过程看作是总体性的过程,更加科学地揭示了自由维度实现过程的规律性和本质性规定。整体地把握马克思实践范畴的感性、历史与自由的三重维度,避免对实践进行片面化和抽象化的解读,更加有利于理解人类实践活动的合理规律,并逐步实现人类实践活动自由的理想设定。
[1]郑丽娜.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意义解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4-4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00.
[3]费尔巴哈.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M]//吴晓明.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172.
[4]阎孟伟.“感性世界”实践论诠释的认识论意义[J].哲学研究,2005(4):15-2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15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33.
[7]邓晓芒.建构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体系[J].学术月刊,2004(2):27-34.
[8]邵发军.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8):211.
Sensibility,History and Liberty:Three Dimensions of Marx’s Practical Category
Shao Xiaoguang,Zheng Lina
(College ofPhilosophyand Public Management,Liaoning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036)
Marx’s practical process contains three dimensions including perceptual,history and freedom.In the perceptual dimension,relativistic personal activities appearance presets the diversion of the practical philosophy.The material foundation confirms the practical universality principle,perceptual activities in the collectivity motion guarantees the union in the sensorial world.Historical dimension explains that in the process ofthe labor production,the internal material relationship and libe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people by the production.It finds that human is affected bythe realitywhich is the formation ofsubstances with capital and controlled.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y is also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to the production.The achievement of the liberal dimension is based on confron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original sensibility in the world and affirmation of the practical productive process and human can own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authentically in the accumulation.Mastering the three dimensions in the basic fundamentals of Marxism integrally can absolutely express the totality of the practical category besides the practicing process will unfold.
sensibility;history;liberty;practice
A 811
A
1674-5450(2017)03-0062-05
【责任编辑:张立新 责任校对:赵 颖】
2016-08-29
邵晓光,男,辽宁丹东人,辽宁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