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与相术的相关性探析
2017-04-13叶根虎
叶 根 虎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5; 安康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 陕西 安康725000)
《三国演义》与相术的相关性探析
叶 根 虎1,2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5; 安康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 陕西 安康725000)
相术是中国古代流行的民间文化。古代知识分子有“究天人之际”的学术传统,罗贯中的“有志图王”以及明代类书《三才图会》中的相术内容,这些因素使相术存在影响《三国演义》的可能。从书中描写来看,相术与《三国演义》有近似的将帅分类;《三国演义》人物外貌与其命运的关系,与相术的相关描述十分贴近。《三国演义》与相术一样,都在宣扬等级伦理、忠孝之道,这些都说明,《三国演义》在描写人物时,有可能吸取了相术成分。
《三国演义》; 相术; 相关性
《三国演义》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如果我们以现代小说的标志鲁迅为界限,鲁迅之前的研究大多以叙事研究为重点,以毛宗岗的《读三国志法》为代表[1]254,从各个角度研究了《三国演义》的叙事技巧。而且古代小说及话本以叙事为宗,人物求其鲜活生动,重其行而不重其貌,因此忽略了从相术角度研究人物外貌。鲁迅后,开始注重人物典型性,才对人物描写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但是,也未研究《三国演义》与相术的相关性。当代有很多学者研究《三国演义》人物形象,例如郑铁生在《三国演义叙事艺术》一书中,探讨了人物形象系列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意义,从外貌、细节、性格等方面对艺术效果进行考量[2]114-140。李希凡《略论<三国演义>里关羽的形象》,朱平楚《略论<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形象》,则对人物外貌、性格、品德追求、心理以及影响有了较全面研究[3]395-429。俄国李福清《三国演义与民间传统》一书,研究了《三国志平话》的人物描写,虽然广泛搜集了材料,论述了关张刘和董卓的外貌,但研究对象不是《三国演义》,人物也不全,而且没有从相术角度切入,引用相术材料[4]97-113。徐小茹《“面相”与命运:<三国演义>中刘备外貌描写的隐含意义解读》,主要从人物出身,以及“两耳垂肩”的文献梳理,来考察面相与命运的关系[5]32-33,格局较为简单。综合来看,还没有全方位梳理《三国演义》人物外貌与相术关系的文章。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在流传故事的基础上加工创作成书的,其中必然蕴蓄了大量的中国民间思维,相术即是一种。在古代,相术本是习见的小道,其与小说中人物外貌描述的正向关联关系一目了然,不值得说。由于历史原因,相术被认为是封建迷信,比较俗滥,造成相术知识断裂,当代学者不愿说。因此,本文拟从中国传统的文化氛围出发,探讨《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与相术的关系,是对传统民间文化氛围的接续,算得上旧调重弹。但是,“最根本的东西也是最熟悉的、最亲近的东西,因而在文化中成为最遥远,最隐蔽的东西。这是一个通常的结构,最简单的东西是最不易被觉察的”[6]128,所以,这种旧调重弹,也可以使我们更好的观察我们的文化结构的深层构架。
一、 《三国演义》人物塑造整体格局与相术的相关性
相术在中国有很久远的历史。“相”在《说文》中的解释为:“相,省视也,从目从木。《易》曰:‘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诗》曰:‘相鼠有皮。’”[7]72则“相”的意思是“省视”,就是仔细观察,仔细思考,使自己更加明白。根据“相”的本义,应该与观察自然相关,例如从观察某种物象的外貌,如观察树木,得出一个判断、结论,从而推广到相宅、相畜生、相人,最终成为一种民间术数。《诗经》中有“相其阴阳,观其流泉”的公刘相地记载,是相宅;据传秦穆公时就有伯乐相马的记载,是相畜生;早在《左传》中就有相人的记载,文公元年(前626),周王派叔服来到鲁国参与会葬,公孙敖听说他会看相,就请他看看两个儿子的相。叔服说:“榖也食子,难也收子。榖也丰下,必有后于鲁国。”[8]510就是说叫榖的儿子颐颔丰满,子孙一定会在鲁国绵延不绝,可见从下巴观老年、观后代的传统那时候就确立了。《史记》中的《樗里子甘茂列传》、《日者列传》、《龟策列传》,都有方术记载。《佞幸列传》中,文帝“使善相者相(邓)通,曰‘当贫饿死’”[9]3192,可见相术之发达。《汉书·高帝纪》称刘邦高鼻隆颡,美须髯,左腿有七十二颗黑痣等异相,暗示其命乃天定。《盐铁论》中,也有民众“至妄而信日”,而且“街巷有巫,闾里有祝”[10]352,说明方术在汉代民间是很普遍的。从相术书籍的流传,也可以窥见一斑。《汉书·艺文志》记载有“相人二十四卷,相六畜八卷”[11]222,说明相术已经很成熟了。
相术作为方术之一,在民间一直绵延不辍。影响较大的相术书,有托名宋代陈抟的《麻衣相法》,民间流传很广;另外,《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存有《人伦大统赋》、《太清神鉴》、《玉管照神局》、《月波洞中记》四部相术书,证明相术也能得到上层的认可。据王圻《稗史汇编》所载,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不可能不识人鉴人,在逻辑上存在学习相术的需要。晚明著名文人张岱的《夜航船》,除了惯常的《天文部》居首以外,《物理部》有《身体》条目,有《方术部》[12]401。明王圻、王思义父子编辑的类书《三才图会》,除了《天文》、《时令》卷外,其《身体》卷就有《人相类》,描画了面部十二宫分等,痣图、流年运气部位图,以及威猛之图、厚重之图、清秀之图、古怪之图、孤寒之图、薄弱之图、恶顽之图、俗浊之图八种面相,还分别图画了眉、眼、鼻、口、手足纹图[13]1479,说明明代人查类书时,也有查相术的需求。古代知识分子大多经术图纬兼通,所谓的“究天人之际”,即晓天地阴阳,知人伦经济,闲暇之余,于棋琴书画之外,探讨相术,也是高雅消遣。因此,罗贯中应该也会受到时代风气感染,加上个人爱好,可能懂得相术。因此,从外部因素来说,相术有影响《三国演义》的条件。
《三国演义》人物外貌描写,多以自然的物象模拟为根本,如管辂相自己说:“辂额无主骨,眼无守睛,鼻无梁柱,脚无天根,背无三甲,腹无三壬,只可泰山治鬼,不能治生人也。”*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573页。以后引文,均据此版本,为避繁复,仅标回目。“额无主骨”是说额部平或者凹陷,“眼无守睛”是视物无神,缺少精神生气,“鼻无梁柱”是说鼻子平或者鼻梁不直,山根低陷,“脚无天根”是脚后跟缺乏雄峻的山势,“背无三甲,腹无三壬”是说背部、腹部不够突出,背无浑厚之势,腹无包容万千之态,综合起来,就是不能给人威武雄壮的感觉。在《三国演义》中,对人的描写,也遵循一种“天人合一”思维,无论自然物象、动物还是人相,在思维方式上有一致性。在《太清神鉴》中,有一段《成和子统论》,讨论了人的富贵贫贱的原因,认为是“必造物者与之”[14]67。讨论到富贵之人的来源,成和子曰:“其来有五:有自修行中来者,有神仙中来者,有星辰中来者,有神祗中来者,有精灵中来者。”[14]67我们发现,《三国演义》也有与这一分类接近的人物分类。
一是修行中来者:
形貌清古,举动恭谨,性善气平,言极至理,虽在朝廷,常有山林之趣,此修行中来者。[14]67
同为智士,徐庶葛巾布袍,皂绦乌履,长歌而来,口中唱“天地反覆兮,火欲殂”(三十五回);庞统“道袍竹冠,皂绦素履” (五十七回);水镜先生“松形鹤骨,器宇不凡”(三十五回);梦梅居士“鹤骨松姿,形貌苍古” (五十九回)。此数人要么就在山林中修行,要么有山林之趣,颇类庄子笔下人物,显然皆是从修行中来者。
二是神仙中来者:
形貌洒落,举动风雅,性惠气和,言涉方术,虽在朝廷,常有修炼之志,此神仙中来者。[14]67
李意“鹤发童颜,碧眼方瞳,灼灼有光,身如古柏之状” (八十一回);“见一道人,身披鹤氅,身携藜杖”(二十九回),这些人具有仙风道骨,貌似得道高人,应是从神仙中来者。而诸葛亮“纶巾羽扇,身衣鹤氅,素履皂绦。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长八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一百十六回),出场诗为“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集得道之人与富贵相于一身,有“修炼之志”,当从仙界而来。
三是从星辰中来者:
形貌显赫,举动严肃,性明气直,言涉造化,虽在朝廷,常有脱尘之意,此星辰中来者。[14]67
孔明见西北有星坠地,测算必应折一皇族,刘琦病亡;孔明根据将星坠落,推断出了周瑜的死亡;蒯良推测出孙坚阵亡;司马懿推断出孔明的死亡,还推断出“五日之后,星落处必斩公孙渊”(一百六回),这些人亡星落的,应该都是从星辰中来的。
四是从神祗中来者:
形貌奇异,举动急速,性灵气刚,言涉威猛,虽在朝廷,常有祭祀之敬,此神祗中来者。[14]67
以动物相来比拟的,如张飞“豹头环眼,燕颔虎须,使丈八蛇矛,骑深乌马”(六十三回);“清河崔琰,天性坚刚;虬髯虎目,铁石心肠”(六十八回);孙坚“生得广额阔面看,虎体熊腰”;马超“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体猿臂,彪腹狼腰;手执长枪,坐骑骏马,年方十七,英勇无敌”(十回)。据关羽、张飞给玄德托梦所言:“上帝以臣二人平生不失信义,皆敕命为神。”(八十五回)这些武将,“言涉威猛”,大多应该是从神祗中来者。
五是精灵中来者:
形貌丑怪,举动强恶,性酷气暴,言涉浮邪,虽在朝廷,常有杀伐之心,此精灵中来者。[14]67
《三国演义》中的作为配角出现的武将,大多对应于这种分类,例如华雄:“其人身长九尺,虎体狼腰,豹头猿臂。”王双“身长九尺,面黑睛黄,熊腰虎背”(九十七回),面貌丑怪,而且武将多有杀伐之事,应该是从精灵中来者。当然,《三国演义》中的人物的面貌描写并不与上述分类一一精确对应,但是,这种对朝廷将帅的分类法,应该影响了《三国演义》塑造人物的整体格局,在富贵之人中区分出不同层次,也对应着等级化的社会结构。
二、 《三国演义》人物具体描写与相术的相关性
我们分析几个特殊面貌描写,深入体会《三国演义》中面相表述与人物命运的关联性,从而反映《三国演义》与相术的相关性。
1.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一回)
2.众视其人,面如重枣,目如朗星,乃义阳人魏延也。自襄阳赶刘玄德不着,来投韩玄;玄怪其傲慢少礼,不肯重用,故屈沉于此。……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五十三回)
3.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以付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今反情已萌,可速诛之。(九十一回)
关羽与魏延的面相描写非常接近,都“面如重枣”,主勇力,但关羽的“唇若涂脂”说明衣禄丰足,偏向正面,“丹凤眼,卧蚕眉”是热情重义的征象,而“髯长二尺”则是富贵忠义之气的象征了(《神相全编》所谓“髭须黑而清秀者,贵而富”[15]134),所以关羽的“赤面”是与“赤心”等同的;魏延则是“目如朗星”,主智慧,也易流于奸猾,而且脑后有反骨,这点诸葛亮当初看到了,后来又提到过(一百回),从吴太后的话里透露出,他还告诉了刘备,太后曰“尝闻先帝有言:孔明识魏延脑后有反骨,每欲斩之;因怜其勇,故姑留用”(一百五回),孙权也对蜀国的使臣提到“此人勇有余而心不正,若一朝无孔明,彼必为祸。孔明岂未知耶”(一百二回),可见脑后有反骨,此人必反,在小说中是一种确定无疑的事情,面貌和命运是有紧密联系的。
在相术中,发展出“心相”说,指出了人的品性与命运直接相关,所谓的“若不以心而论相,是将人事逆天时。若还人心相应相,相逐心生信有之”[16]86,例如董卓的面相,卢植评为“植素知董卓为人,面善心狠,一入禁庭,必生祸患”(三回),侍御史郑泰认为“董卓乃豺狼也,引入京城,必食人矣”(三回),最终董卓闹得天下百姓流离失所,自己也落了个被长安人踩碎尸体的下场,与面相表述很接近。
曹操说司马懿久后一定是国家的大祸害,“鹰视狼顾”,《人伦大统赋》所谓“豕视心圆而无定,狼顾性狠而难名”[15]255,“鹰视狼顾,常怀嫉妒”[14]131,“鹰视”是残忍狡诈,“狼顾”是狠毒,后来司马氏篡魏,也证明了曹操眼光的准确性。虽然不能根据小说《三国演义》来推定三国时人皆通相术,却能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面相时,已经预设了人物的命运,相术已经成为小说叙述的一种推动力,在作者心目中,相术是一种值得信赖的技术,更能说明作者是一位懂得相术、信赖相术的人。
耳反需贴肉,鼻仰山根足。眼漏黑精多,唇反齿如玉。
脸近于眼口,必主公卿福。只恐寿不延,性气刚难伏。[15]79
此段诗文中的“鼻仰”和“唇反”,与张松的“鼻偃齿露”有几分相似,而且赞诗也说张松“古怪形容异,清高体貌疏”,既是“清”,应该能够对应“黑精多”,而且张松屡次顶撞曹操,也当得上“狂妄”、“性气刚”;其最终命运,也只是有“公卿福”,而无“公卿位”,被刘璋斩杀,对应“寿不延”。其他《三国演义》未写出外貌部分,也可以参照此诗进行想象补充。
至于帝王的面相,不仅要像刘备那样,“玄德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五十四回),更要有所谓的“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18]2500,就是说,要伴有自然界的异象。
1.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两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履织席为业。家住本县楼桑村。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一回)
2.丕初生时,有云气一片,其色青紫,圆如车盖,覆于其室,终日不散。有望气者,密谓操曰:“此天子气也。令嗣贵不可言!”(三十二回)
3.昔汉使刘琬入吴,见孙家诸昆仲,因语人曰:“吾遍观孙氏兄弟,虽各才气秀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仲谋形貌奇伟,骨骼非常,乃大贵之表,又享高寿,众皆不及也。”(二十九回)
4.长子策生时,吾梦月入怀;后生次子权,又梦日入怀。卜者云:梦日月入怀者,其子大贵。(三十八回)
5.建安十二年春,甘夫人生刘禅。是夜有白鹤一只,飞来县衙屋上,高鸣四十余声,往西飞去。临分娩时,异香满室。甘夫人尝夜梦仰吞北斗,因而怀孕,故乳名阿斗。(三十四回)
《吕氏春秋·观表》中先后列举了十个相马名家,后来又特别指出的两位秦国的相马名师伯乐和九方堙,并指出“非独相马然也,人亦有徵,事与国皆有徵。……绿图幡薄,从此生矣”[19]580,徵就是征象,异象是,面相也是。“绿图”就是“録图”,乃“河图之别称”[20]255,“幡薄”估计就是符应,这应该是后代的纬书的滥觞。因此,纬书记录了民间人士观察征象的感悟,与相术具有精神上的一致性。纬书中的某些思想,的确与后代相术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在纬书中可以找到一些奇特的帝王面相的描述与寓意。《春秋演孔图》说:“伏羲大目,是谓舒光,作象八卦,以应天枢。”[21]573而刘备“目能自顾其耳”,则与纬书中的伏羲有类似,说明聪明,洞彻天地玄机。“面如冠玉,唇若涂脂”是富贵相。“两耳垂肩、两手过膝”,应该是受佛教中释迦牟尼等佛祖传说的影响,“两耳垂肩”,在《麻衣相法》中就有:“垂肩耳大贵,天生富贵。”并配诗曰:“九五之尊奇尚贤,头圆额阔形容异。过眉润泽色明鲜,耳厚郭丰珠垂肩。”[17]64说明只要耳高于眉,两耳垂肩,就有帝王之相。这与玄德的命运是一致的。桑树的传说,也与纬书中孔子的传说相呼应,“孔子长十尺,海口尼首……语:女乳必于空桑之中”[21]577。此条辑自《汉逸》,当是汉代逸文,而且纬书中的文字,大多是汉代无名知识分子,甚至是民众造作的,说明刘备的相关描写,多少受了汉代民间传说的影响。汉人有天生圣人的观念,此处刘备屋后的桑树,和孔子生于空桑之中对应,说明刘备和孔子一样,都具有天生圣统,其地位身份,毋庸置疑。此段面貌描写,是对传统资源的借用。而且刘备和曹丕都有车盖,不同的是刘备的是桑树车盖,而曹丕的是青紫色的云气车盖,但均属于具象思维,用气的形状,或是气的物化形态桑树,预示了未来的命运。
孙权的骨象大贵,最终称帝,《三国演义》中记述了关于孙权的两个梦,首先是其母亲的梦,见前引文;后来又补叙了曹操在梦中梦到了两个太阳,并判断为“孙权非等闲人物。红日之应,久后必为帝王”(六十一回),加重了孙权称帝的面相与异象的呼应。与此类似的,如庄主那天晚上“梦两红日坠于庄后”(三回),醒来以后,看见庄后草堆上红光满天,慌忙去看,却是陈留王和少帝,强调了帝王和太阳的关系。生阿斗时“异香满室”,属于异象,而“梦吞北斗而孕”,则强调了阿斗和北斗的关系,所谓“天覆地载,谓之天子,上法斗极”[22]2,这里干脆说就是北斗降世。鹤鸣四十声,是说阿斗会享有四十年帝位。纬书中也有黄帝是北斗精的说法:“黄帝名轩,北斗黄神之精。目地祇之女附宝,之郊野,大电绕斗,枢星耀,感附宝,生轩。”[21]1144这两条北斗和帝王的关系材料具有很明显的继承关系。在天象系统中,白天以太阳为中心,夜晚以北斗为中心,对应于人间,则以帝王为中心,《白虎通义》说“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22]2,所以《三国演义》中的面相与异象,都在体现“天子”与“天”的关系。所以,征象系统先以中央和边缘的层级模式确定天象尊卑,又模仿天象构筑了人间的体系。征象、天象、面相与命运之间,就呈现了完全的层次上的正相关性。
最后,我们再看一下张飞的面相:“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一回),在《后汉书·班超传》中有载:“超问其状。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应该结合了燕子的迁徙,老虎的吃肉,是食在远方的一种形象说法,所谓他乡贵人,迁徙无定的武将的一种形象说法。现在需要指出的是,“燕颔虎颈,飞而食肉”的班超,与张飞的社会层次相差不大,我们据此猜测的点是,罗贯中是不是就“张飞”这一名字,从而加上了“燕颔虎颈”这一外貌?无法确证。但材料的相似性的确很强。而且,相术也渐渐吸收了历史记录中的将相外貌,例如《麻衣相法》中直接说“虎颔燕头班超封万里之侯”[17]100,《人伦大统赋》“飞而食肉,禄发晚年”[14]129,《太清神鉴》之中就有“虎形”。所以,《三国演义》外貌与人物性格及其命运,与相术的联系很紧密,反映了民族心理的历史沉淀。
三、 《三国演义》与相术有共同的宇宙模式和人伦旨归
《三国演义》的面相描写,基本上遵循等级结构,即气强的人命强,面相好的人命好,基本没有例外,这与相术以阴阳之气为万物生命本源的宇宙模式是一致的。
纬书《春秋演孔图》说:“正气为帝,间气为臣,宫商为姓,秀气为人。”[21]573人所禀的气,决定了他是当帝王还是当臣子,是富贵还是贫贱,因此,人以气为主。而这种“气”,似乎来源于北斗,或者说是太一。“姜维在帐外引四十九人守护,孔明自于帐中香花祭物,地上分布七盏大灯,外布四十九盏小灯,内安本命灯一盏”(一百三回),四十九是阳数之极,而七盏灯是模拟北斗星的,“我自于帐中祈禳北斗”,管辂已经说明,“北斗注死,南斗注生”(六十九回),北斗星决定了一个人的寿命长度,赐予人的生气,决定了一个人的格次。《老子》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学者解释为道产生一,“一为气,二为阴阳,三为阴阳交通之和也”[23]174,阴阳交合生物,因此,气在物先。《列子》对此作了发挥,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24]5-6明白说有生于无,气先于物,而且此段也见于《诗纬》,纬书的思想是汉代流行的思想,因此,气的预示作用,应该是被汉代人普遍接受的。另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也说:“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25]33生的根本通于天,而且根源于阴阳二气的协调,《三国演义》中表现出的生命根源于北斗,与这种说法似乎有承继关系。
管辂曰:“邓飏行步,筋不束骨,脉不制肉,起立倾倚,若无手足,此为鬼躁之相。何晏视候,魂不守宅,血不华色,精爽烟浮,容若槁木,此为鬼幽之相。二人早晚必有杀身之祸,何足谓也!”(一百六回)何、邓二人死于非命,果应管辂之言(一百六回)。管辂说邓飏“筋不束骨,脉不制肉,起立倾倚,若无手足”,是说他筋脉和骨肉分离,同时站立的时候手脚似乎不听使唤,即精神和四肢分离,总之,就是精神已经脱离形体而去了,所以是鬼躁之相;说何晏“何晏视候,魂不守宅,血不华色,精爽烟浮,容若槁木”,就是何晏视物的时候视若不见,睛光不定,像丢了魂一样,肤无血色,精神已经如烟一样漂浮于外,身体就像一根干木头,精神已经飘走了,所以是鬼幽之相,总之,精神离开了,就是鬼了。因此,在写到人的时候,以气势为上,“天子懦弱奸邪起,气色凋零盗贼狂”(十四回),即使是天子,如果气弱了,也会被大臣来回劫持,被迫作亡命的逃亡,最后又被曹操劫持到许都,那么,乱世的将军,相貌有很多是“威风凛凛”的,如吕布“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三回);赵云“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赵云一骑马飞入绍军,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七回);“操见其人威风凛凛,心中暗喜……被我双手掣二牛尾,倒行百余步”(十二回)。许褚既精神威武,而且天生神力,是他超出普通人之处。
人与人之间,基本是以宇宙之气来分等级的,高等级战胜低等级的,临战对敌,如果精神上输了,则结果必定会输。例如:“权观玄德仪表非凡,心中有畏惧之意。”(五十四回)因此落了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结局;在战场上更是如此,“张飞大喝一声,浑如巨雷,金旋失色,不敢交锋,拨马便走”(五十三回),最后被割头;“恂见苞声若巨雷,心中惊惧;恰待要走……张苞大喝一声,一矛刺中夏恂,倒撞马下”(八十三回)。气场强的战胜气场弱的,临战对敌,也讲究“锐气”,如布大怒曰:“汝何挫吾锐气!”遂斩李肃,悬头军门(九回),吕布因为李肃失了军队的锐气,因此杀掉。“今只当先决水战,挫动北军锐气,别寻妙计破之”(四十五回),诸葛认为要打败曹操,需要先挫败曹操军队的锐气,这是打胜仗的第一步。“江淮之卒锐气正盛,不可轻敌,只宜深沟高垒,以挫其锐,此亚夫之长策也”(一百十回),光禄勋郑袤也认为消磨掉对方的锐气,是取胜的好策略。另,荀攸急止曰“不可。吕布屡败,锐气已堕。军以将为主,将衰则军无战心。彼陈宫虽有谋而迟。今布之气未复,宫之谋未定,作速攻之,布可擒也”(十九回),像吕布这样可以同时应对刘、关、张三人,并且还能脱身的第一勇将,失了锐气,居然也只有当俘虏的分。另外,军之要在将,也在书中被屡次提到,如吴将朱桓说“胜负在将,不在兵之多寡”(八十五回),孔明也言“兵不在多,在人之调遣耳”(九十三回), 懿曰:“兵不在多,在能设奇用智耳。”而夏侯楙逃走以后,“众军因见无主,尽皆逃窜”(九十二回),这种将领作为全军核心的思想,体现了一种中心与边缘的结构,是“气论”的延伸,也与全书的层级结构是一致的。
气论几乎是相术的总纲。如《太清神鉴·论气》:“夫形者,质也;气者,用也。气所以充乎质,质所以运乎气,是以由气以保形,由形以安气。故质宏则气宽,神安则气静,得失不足以动其气,喜怒不足以惊其神,则于徳为有容,于量为有度,是谓厚重,有福之相也。”[14]84说明气才是人变化的根本,会演化出各种行为。气的厚重与否,决定了人的富贵贫贱。《月波洞中记》:“夫相者,先相出气,重者为贵,轻者为贱。”[14]3“要其大,只在于骨法神气,但先相其骨法,观其神气,则贵贱自明矣,凡骨形已见,以手揣而识之者,名为骨法;骨形未见,以眼看而识之者,名为骨气,骨法则止知见定之形,骨气则可见未来之事,是知能辨骨气者玄于法也。”[14]4“总言气色俱配,吉凶方准”[16]219。说明相面,气占绝大比重,而且预测未来,要以气为主,这与《三国演义》深层的宇宙模式是一致的。
《三国演义》的“义”主要指“善忠孝节义”。善:指人本性之善,以及善行。孔明火烧乌戈国藤甲兵,自己认为“大损阴德”。王允杀掉蔡邕,马日磾私下对众官说:“王允其无后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岂能久乎?”更是把善人说成是国家的根本,王允破坏了国家的根本,最终果然被灭门。
忠:忠主要是为臣的原则。孔明给魏延施以下马威的时候,就说“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五十三回),是臣子对主人的忠;辛宪英劝弟弟辛敞为曹氏尽职,说:“职守,人之大义也,凡人在难,犹或恤之;执鞭而弃其事,不祥莫大焉。”最后辛敞被司马懿官复旧职,所以,践行“忠”,必有好报“操怜其忠义,命葬于城北”(三十二回);违背“忠”,必遭恶报“曹操因为杨松卖主求荣,即命斩之于市曹示众(六十七回)”;诸葛亮的妻子黄氏,“惟以忠孝勉其子瞻”(一百十七回),也是一种值得代代相传的做人必备品质,具有恒久的性质。
孝:孝是子女对长辈所应该尊奉的处事原则。在《三国演义》中,“事母至孝” 有刘备、诸葛瑾、姜维、鲁肃、徐庶。在古代,一般“忠孝”相连,“孔子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21]1059孔明也说“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四十三回),这也是维护古代君臣父子的血缘宗法制社会的情感基础,亦是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已经为中国人心目中天经地义的美德。
节:“节”主要指对一种美德的坚守。夏侯令之女为曹文叔守节,文叔早死,父亲想要她再嫁,她割掉自己的耳朵表明心意;父亲要再次把她嫁出去,她又截掉了自己的鼻子。别人问她,你丈夫的曹氏家族已经被司马氏杀光了,你的坚持有什么意义?她哭着回答:“吾闻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曹氏盛时,尚欲保终;况今灭亡,何忍弃之?此禽兽之行,吾岂为乎?”后人有诗曰:“弱草微尘尽达观,夏侯有女义如山。丈夫不及裙钗节,自顾须眉亦汗颜。”(一百七回)称赞了此女并不因为夫家已经被灭门,像一棵柔弱的草,已经断绝,而自己就像一粒尘土,依附在草上,似乎无足轻重,但她在对节义坚守中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因此名垂青史。
义:《中庸》说:“义者,宜也。”宜就是应该作的事,分两个层次,情和理。徐晃说:“以臣弑主,大不义也。吾决不为。”满宠称赞他“真义士也!”(十四回)是守“忠”之义。
幽州部将韩珩不愿投降曹操,曰:“吾受袁公父子厚恩,今主败亡,智不能救,勇不能死,于义缺矣!若北面而降操,吾不为也!”众皆失色。乌桓触曰:“夫兴大事,当立大义。”(三十三回)韩珩所说的义,包括智、勇、忠三个方面,是为将之义。而乌桓触所说的“义”,接近于通行规矩,类似于现在所说的制度,以此为出发点,放走了韩珩。吕布的部将宋宪认为吕布只听妻妾的话,不听从大将的计谋,曰:“布无仁无义,我等弃之而走,何如?”认为吕布失掉了为主将的“义”,所以可以抛弃。
“义”是以情感为基础,融汇了忠、孝、节以及其他理性的因素,演化生长的一个更综合的词汇。由于天道难测,“义”是社会行为的心理边界,地位接近于“天”,因而,不义之人,一般是没有好下场的。如曹操认为苗泽为了一个女人,害了姐夫一家,“留此不义之人何用!”(五十七回)便教将苗泽、李春香与黄奎一家老小全部斩首。吕布也杀掉了见财起意的胡赤儿(九回),黄皓最终居然被司马昭凌迟处死(一百十九回),可见不义之人,天怒人怨。对于守义之人,留下的倒居多,马超就没有杀杨阜,张飞留下了严颜,曹操留用了张辽,诸葛留用了黄忠。
综合来看,《三国演义》的“义”,是“善、忠、孝”等美德的的综合,“节”是一种坚定的持守。其伦理指向非常明确。
相法中甚至有更激进的伦理倾向,所谓“可以知休咎之端,配合人伦之道”。 《太清神鉴·论德》篇说:“是以善相者,先察其德,后相其形。”[16]103“人之有德也,亦若是矣。是故人道佑之,人心归之,享长生之荣,且能孝于亲,能忠于君,能和于人,能齐于物”[16]103。《心术论》曰:“然临事制物,正心术而可取者有七,乖心术而不可取者亦有七。所可取者何?一曰忠孝,二曰平等,三曰宽容,四曰纯粹,五曰施恵,六曰有常,七曰刚直;其不可取者,一曰阴恶,二曰邪秽,三曰苛察,四曰矜夸,五曰奔竞,六曰谄谀,七曰苟且。”[16]103相术宣传的也是孝亲、忠君、和人、齐物,与寻常伦理并无区别,甚至有变本加厉的感觉,说明相术自觉被传统伦理整合。而《三国演义》的“义”,也是人伦社会的准则,以构建层次井然、和谐有序的人间社会为目标,是“天”在人伦社会的具体化,宣传的也是忠孝节义,与相术有共同旨归。
总之,《三国演义》是在中国文化的传统氛围孕育、浸泡并生长出来的一朵鲜艳的花朵,吸取了中国文化的几乎所有养料。对民间流行的相术,《三国演义》也作了继承、综合与融化,并予以形象化的表现。因此,《三国演义》真可以称得上是 “一座极为丰富的精神宝库,实际上也是大众文化的百科全书”[26]26。
[1]朱一玄,刘毓忱.三国演义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2]郑铁生.三国演义叙事艺术[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3]河南社科院编辑部.三国演义研究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1.
[4]李福清.三国演义与民间传统[M].尹锡康,田大畏,译.田大畏,校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5]徐小茹.“面相”与命运:《三国演义》中刘备外貌描写的隐含意义解读[J].安徽文学,2016(7).
[6]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艾比米修斯的过失[M].裴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7]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9]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0]王利器.盐铁论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1]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2]张岱.夜航船[M].冉云飞,校点.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
[13]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4]郑志斌.四库全书·术数类集成·命相术·风水术:壹[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
[15]王玉德.神相全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16]郑志斌.四库全书·术数类集成·相术篇[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
[17]叶鹏,董宁节.麻衣相法[M].北京:昆仑出版社,1989.
[18]班固.汉书·董仲舒传第二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9]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0]陈槃.古谶纬研讨及其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1]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
[22]陈立.白虎通疏证[M].吴则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
[23]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4]杨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5]黄帝内经[M].姚春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
[26]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王建科 责任校对:王建科 曹 骥]
2016-10-18
2017-04-12
叶根虎(1979-),男,陕西华县人,四川大学文艺学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化与文论。
I207.413
A
2096-4005(2017)03-00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