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毛泽东的平民文化观

2017-04-13王征国

关键词:平民知识分子

○王征国

(中共湖南省委讲师团, 湖南 长沙 410011)

论毛泽东的平民文化观

○王征国

(中共湖南省委讲师团, 湖南 长沙 410011)

毛泽东的平民文化观,是毛泽东思想中最为精华的部分。所谓平民系指绝大多数,包括工农商学兵在内的占据了总人口95%的那个部分。所谓毛泽东的平民文化观,是指以平民至上为核心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文化理念,包括平民文化传统、平民文化意识、平民文化教育、平民文化法则等四大要素。毛泽东的平民文化观,不仅为中国也为全世界找回了那个道德高峰,将成为着眼于平民去解决问题的良方,成为当今世界主流文化价值观。

平民文化传统; 平民文化意识; 平民文化教育; 平民文化法则

从唤起工农千百万,到在全国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政权,中国的平民百姓真的扬眉吐气了。当全世界都在高谈阔论精英政治的时候,平民政治仍在那里呐喊。毛泽东的平民文化观,荡击一切污泥浊水,令人刮目相看。在毛泽东思想研究中,最缺乏的是对毛泽东平民文化观的研究,而这恰恰是毛泽东思想中最为精华的部分。在毛泽东看来,所谓平民系指绝大多数,包括工农商学兵在内的占据了总人口95%的那个部分。所谓毛泽东的平民文化观,是指以平民至上为核心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文化理念,包括平民文化传统、平民文化意识、平民文化教育、平民文化法则等四大要素。毛泽东的平民文化观,不仅为中国也为全世界找回了那个道德高峰,必将成为着眼于平民去解决问题的良方,成为当今世界主流文化价值观。

一、毛泽东的平民文化传统

青年毛泽东,熟读四书五经,深受儒家学说影响。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却接受了俄国十月革命送来的马克思主义,有学者以为他与儒家学说彻底决裂了。这显然错了,因为他成为中共领袖后仍然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份珍贵的遗产”,他一生中谈论最多的就是孔夫子。晚年毛泽东,发动了评法批儒运动,又有学者以为他尊崇法家。这过于草率,因为他直到生命垂危之际仍然清晰地表达了对儒家学说“礼义廉耻”的尊重。其实,毛泽东在中共领袖中,最注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他曾推崇墨家学说、农家学说和兵家学说,竟鲜为人知而被学者们忽视了,因为在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中,一直被所列学说中的平民文化传统所贯穿。

(一)墨家传统

春秋时期,是百家争鸣时期,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四大家,墨家是最为进步的流派,它的消极一面最小。可惜,西汉新儒家董仲舒提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墨家思想也被废黜了,使墨家逐渐消亡在历史的长河里。毛泽东却对墨家情有独钟,夸赞“墨子是个劳动者,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这句话的分量该有多么重!

墨子是个普通劳动者。他主张“非命”,强调“人力”,认为人与动物之区别在于人要“赖其力”,而动物只能靠天吃饭,人要靠自己的劳动创造生活和维持生活。墨子提出了“强力从事”的思想,即“强必贵,不强必贱”;“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强必暖,不强必寒”(《非乐》)。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灾害和社会黑暗的藐视及其在困难面前不畏缩的奋斗精神。这无疑为毛泽东所高度赞扬。1939年4月24日,毛泽东在“抗大”生产运动初步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径直评论说:历史上的禹王,他是做官的,但他也耕田。墨子是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孔子不耕地,墨子自己动手做桌子椅子。由此,毛泽东进一步发挥说:马克思主义千条万条,中心的一条就是不劳动不得食。时任中共总书记张闻天在此前的演讲中也评价说:中国古代劳苦大众的代表者——墨子,他生平以苦为乐,所谓“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应该继承而不断学习的。

墨子是个和平主义者。他主张“非攻”,反对以武力胁迫对方,殃及老百姓。从而提出“兼爱”,主张无差别的人道主义,以解放平民。“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墨子云:“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现其身。”意思是,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好像看待自己的国家,看别人的家族就像看自己的家族,看别人的身体就像看自己的身体一样。这种和平主义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扬。他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评价白求恩说:“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就把“兼爱”精神提升到国际主义的高度,即“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1]559。他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又肯定张思德“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并指出:“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2]1004-1005这就把“兼爱”精神提升到为人民服务的高度,把互爱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

墨子是个自然科学家。在中国历史上,自然科学家很少有崇高的地位。墨子懂得了太多的自然道理,有那么多发明创造,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奇迹。在毛泽东眼里,墨子就是知识分子劳动化的典型和名符其实的自然科学家。中国“墨子号”量子通信卫星升空,标志着承认墨子对自然科学的巨大贡献。因为墨子最早通过小孔成像实验发现了光是直线传播的,第一次对光直线传播进行了科学解释——这在光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原理,为量子通信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墨子还提出了某种意义上的粒子论。光量子学实验卫星以中国科学家先贤墨子来命名,体现了墨子是“中国科学家的始祖”。

墨子是个辩证法大师。1939年2月1日夜,毛泽东在给陈伯达的一封信中,肯定墨子是“古代唯物主义大家”。对于墨子的“半,端”哲学范畴,毛泽东评价“这似是说有限与无限问题”。墨子认为,“端”的特征是“无序”,无限小的。怎么得到“端”呢?如果将一长物无限地分割下去,得到的就是“端”,而每一次分割即为“半”。对于墨子提出的“实:志气之见也”,毛泽东解释,“志似指事物之质”,“气似指量及属性”。在毛泽东看来,质是“实”的标本的也是最稳定的规定,属性则可以是多变的,二者虽不可分,但仍然有区别,它们的关系就是事物的本质与现象、质与量的关系。对于墨子的“异、同”哲学范畴,“是之同,然之同,有非之异,有不然之异”。在毛泽东看来,世界上的事物有同有异,“同”是事物共同的普遍的特性,所以要“然之”,承认它;而“异”是事物之间的差别,有不一样的地方,因而要区别它,“不然之”;这已经接近于我们对“矛盾”问题的认识了。对于墨子的“大故”与“小故”哲学范畴,毛泽东发挥说,因果性“似乎可以说同时即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毛泽东同意陈伯达的举例论述: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其一般的原因(历史背景),而武昌新军的首先发难则由部分原因所致。但他更进一步指出,即使没有十月十日的武昌起义这一偶然性,“辛亥革命的必然性(大故)必定因另一偶然性(小故)而爆发”。这就强调了“大故”(必然性)的决定作用。[3]156,158根据以上论断,称墨子为“中国的赫拉克利特”或“辩证法大师”名正言顺。

(二)农家传统

中国古代的农家学派难登大雅之堂。毛泽东的最大贡献,就是让它重放异彩,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制胜法宝。他重视农民革命运动,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他重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他重视农村缺医少药问题,提出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这缘于毛泽东的农民出身、农村情怀和农家传统。

尊崇神农氏。中国古代农家学派,虽在倡导男耕女织、重农兼商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并不招人待见,难入“儒法道墨”四大家族之列,只落座在九流之中。《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农家列为九流之一,并称“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所重民食”正是农家的特点,故尊崇神农氏。中国古史中早有神农氏始播百谷、发明耒耜等农具的传说,河北磁山和河南新郑裴里岗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掘出的农业工具和谷物遗存即可证明。《山海经·海内经》曰:“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氏是神农氏炎帝的后代,他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他对农业的贡献几乎全与水有关。最有名的故事是共工怒触不周山。毛泽东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引用了“不周山”这个典故,并在按语中高度评价了共工。他说:“诸说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是胜利的英雄。你看,‘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他死了没有?没有说。看来是没有死。共工是确实胜利了。”

民以食为天。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杰出管理学家管仲的警世名言。重视粮食生产便成了中国农学经典之纲。《泛胜之书》是西汉晚期的一部重要农学著作,一般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农书,书中提到的溲种法、耕田法、种麦法、种瓜法、种瓠法、穗选法、调节稻田水温法、桑苗截乾法等,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科学的精神。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农学名著,是农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该书对公元6世纪以前北方旱地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和阐发全面、精到,对后世农书的写作有极大影响,被中外农史研究者所推崇。元代王祯的《王祯农书》是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上第一部兼论南北,从全国范围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农书。明末徐光启撰写的《农政全书》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中国农学四大经典,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农业发展规律和粮食生产技术。对此,毛泽东感慨地说,中国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他亲自倡导制定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既体现农学经典中重视粮食生产的传统,又体现中国工业化现实需要更多的粮食和棉花。这就是以粮棉为纲的由来,因为吃和穿的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唯此为大。同时,毛泽东把农学经典与农业现实紧密结合,凝练为农业八字宪法。1964年,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写了《论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一文,毛泽东看到此文非常高兴,专门请竺可桢到中南海面谈,对他说:“你的文章写得好啊!我们有个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只管地。你的文章管了天,弥补了八字宪法的不足。”竺可桢回答:“天有不测风云,不大好管呢!”毛泽东幽默地说:“我们两个人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来了!”[4]102

(三)兵家传统

在毛泽东平民文化传统中,兵家圣典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由中国革命战争、民族战争漫长历程决定的。在《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共计159篇文章中,涉及军事56篇占35%,若将军事科学理论算在内会占至50%。在那“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年代,战场上的胜负决定着党的生死存亡,毛泽东从《孙子兵法》中汲取了大智慧。

熟读兵家圣典。长征路上,毛泽东是躺在担架上阅读《孙子兵法》的。1962年1月12日,毛泽东在会见日本社会党访华代表团时,回忆道:“遵义会议时,凯丰说我打仗的方法不高明,是照着两本书打的,一本是《三国演义》,另一本是《孙子兵法》。其实,打仗的事怎能照书本去打?那时,这两本书,我只看过一本——《三国演义》。另一本《孙子兵法》,当时我并没有看过。我问他《孙子兵法》共有几篇?第一篇的题目叫什么?他答不上来。其实他也没有看过。从那以后,倒是逼使我翻了翻《孙子兵法》。”据统计,中国古代兵书约存500部,其中50部最为著名,而《孙子兵法》对毛泽东的影响最大。

巧用兵家圣典。孙子讲“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这是指凡完美名将,不仅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而且还要想方设法地找到任何可能导致敌人失败的机会;只有能够修明政治,遵循致胜的规律,才能成为胜败的主宰者。因此,毛泽东提出:“我们不但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更加特殊的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5]1004-1005孙子讲“形势”,“形”含有形象、形体之意,是指战争中客观、经常、易见的诸多因素,如军事实力、力量配备等;“势”指战争中人为制造的一种态势,这种态势很有意思,你是看不见的,只能感觉到它。毛泽东提出的“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就是营造一种制胜的“大势”。毛泽东还巧用孙子的“以众击寡”,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例如,他解放东北的战略布局是:集中兵力于锦州、营口和沈阳一线,然后占领全东北。此后,他一再调兵遣将,向东北增加兵力;让开大路,占领两厢;指示东北局,务必使一切干部明白,如果做不好群众工作,就在东北站不住脚。终于为三年内解放全东北奠定了坚实基础。毛泽东娴熟地运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即“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兵不厌诈”,以造成敌人的错觉;“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以使敌疲劳沮丧,减杀其优势;“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即对敌举行意想不到的攻击等。这都是毛泽东运用《孙子兵法》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创造性地提出的战略战术和作战方针。

二、毛泽东的平民文化意识

毛泽东说过,我这个人最怕听到穷苦老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流泪,我也忍不住要掉泪。在井冈山时期,他和红军战士一起吃红米饭和南瓜汤。在长征路上,他患有足疾,但经常把配给自己的担架和军马让给伤病员。转战陕北时,他用一块毛巾洗脸洗脚,警卫员要他用两块,他说其实脸和脚一样重要,而在行军作战时,脚比脸更为重要。在他的意识深处,高贵的脸和肮脏的脚是平等的。他一生俭朴,不求美食、华衣、豪屋。他不用香皂,不用护肤品,甚至不用牙膏,只用廉价牙粉;一碗红烧肉,是他最大的饮食享受;一件睡衣,补了又补,以至失去原色;他会为普通的警卫团战士张思德的牺牲作悼词;他真心实意地去关心他的马夫老侯,到了西柏坡后,老侯病故了,还专程到老侯的墓地去进行了悼念。20世纪六十年代自然灾害时期,许多老百姓吃不饱,当他得知这些情况后,主动降低自己的生活标准。有人会认为他一个人能省多少钱?这不是几个钱的问题,是一种始终与民众打成一片的立场问题,是一种坚守平民文化意识的世界观问题。

(一)政治领袖平民化

毛泽东的一生,始终追求政治领袖平民化。他喜欢与工人农民为伍,愿意站在普通士兵一边,总是为小人物说话,“与民同甘共苦,反对官僚主义”是他赢得爱戴的奥秘,“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是他独一无二的风格。

平民英雄。中国崇拜的英雄,既不是法国的浪漫式人物,也不是德国的铁血式人物,而是自古英雄出自平民。毛泽东历来认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反对把自己看成诸葛亮。1934年1月27日,他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5]1381943年3月17日,他在《农村调查》的序言中,公开宣示了自己的平民英雄观。他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2]7901957年11月18日,毛泽东在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的发言中明确指出:任何一个人都要人支持。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这是中国的成语。中国还有一句成语:“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单独的一个诸葛亮总是不完全的,总是有缺陷的。毛泽东最反对把自己看成诸葛亮,而把群众当成阿斗。他的一生都坚持把“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作为处世箴言,直到逝世前在病榻上,几乎一字不差地重复了他33年前说过的这句话,另外加了“包括我”三个字。

平民皇帝。中国皇帝的出身,既不是英国的贵族背景,也不是美国的精英路线,而是人人皆可为尧舜。毛泽东历来认为,“老粗出人物”,这同他反感知识分子型帝王互为补充。1957年4月10日和6月13日,毛泽东两次与《人民日报》负责人谈话,在批评“书生办报”时说,汉元帝以“书生方式”治国,每况愈下,而用“王道之术”的刘邦、刘彻之类才算是政治家,并引用汉元帝父亲汉宣帝的话说:汉朝要亡到你这帮书生手里啊!1964年3月24日,他在一次谈话中说,历史上当皇帝,有许多是知识分子,是没有出息的,隋炀帝就是一个会做文章、诗词的人,陈后主、李后主都是能诗能赋的人,宋徽宗既能写诗、又能绘画;反倒一些大老粗能办成大事情,像刘邦、成吉思汗、朱元璋这些老粗,可不要看不起啊!比如,刘邦以一平民百姓,在秦末起义群雄中脱颖而出,夺得天下,开创几百年的王朝基业,这在中国夏、商、周以来的历史上,算是第一个人。在毛泽东看来,刘邦的成功,与他出身下层很有关系。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他说:“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这个评论,与毛泽东一贯主张的卑贱者胜过高贵者的观点一脉相承。

平民至上。中国为官的信仰,既不是俄罗斯的宗教崇拜,也不是日本的崇拜天皇,而是民可浮舟也可覆舟。毛泽东历来认为,老百姓是共产党的活菩萨,反对脱离民众的官僚主义。他对自己和领导干部要求非常严格,但把工农兵捧上了天,说“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他时刻警惕执政后共产党内的蜕变,警告说:“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他不停顿地发动三反、五反、反右、四清和文化大革命运动,以挽救和清肃党内的腐败分子,从没有哪场运动针对过普通老百姓。井冈山时期,他创建了新型的军民、官兵、军政关系,全体干群、官兵、军民是人人平等、互帮互信,干部与群众只是责任和分工不同,必须与老百姓同呼吸共命运。军队中把党支部建在连上,成立了士兵委员会,民主管理军队事务。延安时期,他发出了“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号召,改变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人民为帝王服务、向帝王效忠的道德伦理,并且专门对一大帮知识分子说:他过去也觉得世界上干净的人只有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总是比较脏的;革命了,他同工人农民和革命军的战士在一起了,就逐渐熟悉了工农大众,工农大众也逐渐熟悉了他。这时,他觉得拿未曾改造好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比较,就觉得知识分子不干净了,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这就叫做感情起了变化。他还说,我们看人的时候,看他是一个假马克思主义者还是一个真马克思主义者,只要看他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的关系如何就完全清楚了,只有这一个辨别的标准,没有第二个标准。文化大革命时期,他把陈永贵、吴桂贤等工农优秀分子提拔到国务院领导岗位,让没有多少文化的工农干部担任了上至国家下至基层的领导,给了每一个“卑贱者”管理国家大事的希望和可能;他让工农兵上大学、管大学,要求工人参加管理、干部参加劳动并与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大搞技术革新,改进企业管理。那是个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时代,工农兵当家作主的时代,平民至上的时代。

(二)知识分子工农化

毛泽东的一生,始终追求知识分子工农化。他要求知识分子同工农民众相结合,无非是让知识分子去民众之中体会下层老百姓的疾苦,完全站到工农民众一边,而不是要降低知识分子的文化水平,相反却强调工农民众要以实现知识化为目标。

以工农为衣食父母。中国知识分子自恃清高,往往不把工农民众当回事,这恰恰忽视了工农乃衣食父母这个最简单的道理。你吃的粮食是农民生产的,你穿的衣服是工人织的布,工农民众本身既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更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最终决定性力量,不然知识分子的精神创造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毛泽东深刻地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6]1031他坚信,“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6]1096。而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

走同工农结合道路。中共诸多领导人当中,反复强调知识分子和工农相结合,毛泽东堪称第一人,这是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独特贡献。1939年“五四”运动20周年前夕,毛泽东发表了《五四运动》这篇纪念文章,他指出:“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分。”“然而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1]559后来他在《青年运动的方向》《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论联合政府》等一系列著作中系统地、全面地阐述了这方面的问题。毛泽东当初强调知识分子和工农相结合,源于对“五四”运动缺点的检讨和超越,当时知识分子偏重于空洞的理论说教,缺乏深入实际的热情,而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根本做不到的。从“五四”经验中,毛泽东悟出了知识分子和工农结合的道理:从抗战实践中,毛泽东更悟出了笔杆子跟枪杆子结合的重要性。他幽默地说:“现在很多青年知识分子没有自由,没有走路之权。例如从西安到延安的这一条路上,遍设关防,进步的知识青年要通过是困难的。因为他们既没有青龙偃月刀、嘶风赤兔马,又没有过五关斩六将的本领,那只有被赶到集中营‘训练团’里去。这件事情似乎有些难办。但是,如果知识分子跟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结合起来,就是说,笔杆子跟枪杆子结合起来,那末,事情就好办了。拿破仑说,一支笔可以当得过三千支毛瑟枪。但是,要是没有铁做的毛瑟枪,这个笔杆子也是无用的。你们有了笔杆子,再加一条毛瑟枪,根据拿破仑的说法,那末,你们就有三千零一支毛瑟枪了。”[3]257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要求全党重视民主党派和知识分子工作,从政治、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他们,大力提高他们的工资,并在生活待遇上给予远远高于工农群众的照顾。然而,当时民主党派和知识分子中,近80%的人出身剥削阶级家庭,其中部分知识分子对他们父辈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相当反感,习惯于旧中国那种“上等人”的生活和地位,对工农群众当家作主很不适应,甚至利用1957年帮助党整风之机,提出与工农联盟政权“轮流坐桩”。对此,毛泽东发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两篇重要讲话,再次旗帜鲜明地提出:“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结合的问题。”他强调:“知识分子既然要为工农群众服务,那就首先必须懂得工人农民,熟悉他们的生活、工作和思想。我们提倡知识分子到群众中去,到工厂去,到农村去。如果一辈子都不同工人农民见面,这就很不好。”[7]272他认为:“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最近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出现了一些偏向。在一些人的眼中,好像什么政治,什么祖国的前途、人类的理想,都没有关心的必要。好像马克思主义行时了一阵,现在就不那么行时了。针对着这种情况,现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7]226可惜近些年来对于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闭口不谈了,那些所谓知识精英也被惯得不像样子了,手里拿着纳税人的俸禄、嘴上却在课堂上大放厥词,全然不顾工农大众的感受,这种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洗刷身上娇骄二气。知识分子最大的弱点是身子骨娇嫩,难经狂风暴雨吹打,心气甚高,容易滋生骄傲情绪。然而,娇骄二气,在工农兵粗犷的体魄、朴实的性格面前,无疑会被洗刷干净,这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知识分子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在没有同实践结合的时候,他们的知识是不完全的,或者是很不完全的。知识分子接受前人的经验,主要是靠读书。书当然不可不读,但是光读书,还不能解决问题。一定要研究当前的情况,研究实际的经验和材料,要和工人农民交朋友。”这就说明,知识分子要想获得完全的知识,只能从解决实际问题中来,从对工厂农村调查研究中来。毛泽东接着说:“现在也有一些人到工厂农村去,结果是有的有收获,有的就没有收获。这中间有一个立场问题或者态度问题,也就是世界观的问题。”这就说明,世界观的问题,是个带根本性的问题,知识分子要想洗刷身上娇骄二气,只能改造自己的世界观。毛泽东接着又说:“如果我们的知识分子读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又在同工农群众的接近中,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有所了解,那末,我们大家就有了共同的语言,不仅有爱国主义方面的共同语言、社会主义制度方面的共同语言,而且还可以有共产主义世界观方面的共同语言。”[7]272-273可惜改造世界观已经被当今知识界驱逐出去了,被看成戴在自己头上的“金箍咒”,捆绑手脚的“铁链”,束缚身体的“牛棚”,使得有些知识分子天马行空、目无国法,公然与执政党和工农联盟政府对抗,我们再也不要仁慈过度了。

(三)党政干部劳动化

毛泽东的一生,始终追求党政干部劳动化。他把劳动乃人类第一需要作为党政干部的必修课,从南泥湾军队垦荒大生产,到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再到黑龙江柳河“五七”干校,创造了尊重劳动和尊重劳动者的中国式崭新道路和社会风尚。

以普通劳动者自居。中共高层领导人,有着以普通劳动者自居的光荣传统,如“朱德的扁担”“彭德怀的菜园”等故事,“刘少奇与时传祥”“胡耀邦与农民哥哥”等佳话,彰显出中共高层领导人大都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毛泽东认为,治国必先治吏,我们的干部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就可以改变官僚主义习气。1958年5月20日,毛泽东在《干部要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一文中指出:“如果大多数干部能够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那末这少数干部就会被孤立,就可以改变官僚主义的习气。”“我们有些干部是老子天下第一,看不起人,靠资格吃饭,做了官,特别是做了大官,就不愿意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这是一种很恶劣的现象。”“要在干部当中扫掉这种官气。谁有真理就服从谁,不管是挑大粪的也好,挖煤炭的也好,扫街的也好,贫苦的农民也好,只要真理在他们手里,就要服从他们。”[7]378直到1975年,有一天82岁高龄的毛泽东指着桌上放的《资治通鉴》,对护士孟锦云说,这部书我读了17遍,这面镜子“统治者如果真是认真照一下的话,恐怕不会一点益处没有。如书里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清朝的雍正皇帝看了很欣赏,并据此得出结论,治国就是治吏。如果臣下个个寡廉鲜耻,贪得无厌,而国家还无法治他们,那非天下大乱不可”[8]78。在毛泽东时代,干部始终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老百姓也把干部当成自己的贴心人,中国政府成了全世界廉政指数最高的政府。

参加集体生产劳动。1957年4月27日,毛泽东在《关于整风和干部参加劳动》一文中指出:“提倡县、区、乡三级党政主要干部,凡能劳动的,每年抽一部分时间下田参加生产,从事一小部分体力劳动。县以上各级党政军主要干部(不是一般干部),凡能劳动的,也要这样做,每年以一部分时间,分别下田、下工厂、下矿山、下工地或者到其他场所,和工人农民一道从事可能胜任的一小部分体力劳动(哪怕是很少一点)。这样一来,党和群众就打成一片了,主观主义,官僚主义,老爷作风,就可以大为减少,面目一新。”[7]2941958年5月25日,中共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当日下午,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及与会的全体中央委员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参加了十三陵水库工地的劳动。那时候干部参加劳动,不是做做样子,而是撸起胳膊挽起袖子,实实在在地干。在毛泽东时代,一方面干部甘当普通劳动者、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成了社会风尚,另一方面老百姓可以骂官僚主义,致使贪腐风气很难抬头。

创办干部劳动大学。1961年7月30日,毛泽东在《给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一封信》中指出:“你们的事业,我是完全赞成的。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不要国家一分钱,小学、中学、大学都有,分散在全省各个山头,少数在平地。这样的学校确是很好的。在校的青年居多,也有一部分中年干部。我希望不但在江西有这样的学校,各省也应有这样的学校。各省应派有能力有见识的负责同志到江西来考察,吸取经验,回去试办。初时学生宜少,逐渐增多,至江西这样有五万人之多。”[9]282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给林彪写了一封信。他写道:“只要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军队应该是一个大学校,即使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很可能也成为一个这样的大学校,除打仗以外,还可做各种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八年中,各个抗日根据地,我们不是这样做了吗?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在这封信中,毛泽东还把军队式的“大学校”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联系起来,认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也要这样做。1968年9月30日,毛泽东在黑龙江省呈报的《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材料上批示:“此件可在《人民日报》发表。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1968年10月5日,人民日报刊发柳河经验的编者按中予以引述。随后,全国各地的“五七”干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创办起来了。不管否定者如何声讨,也不管少数亲历者如何吐槽,凝体力劳动与思想改造于一体的这种干校,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让人不能不感叹,为了保证党和国家政权不改变颜色,毛泽东想尽办法、倾心竭力。在毛泽东时代,不少干部扛起了锄头,拿起了放羊鞭,赶走了那个原来的“官老爷”,也赶走了自己身上的“富贵病”,这总比前几年那些搞清谈、搞请客送礼的党校要好。

三、毛泽东的平民文化教育

纵观毛泽东的一生,始终都在致力于平民文化教育。他自己曾经说过,当年报考师范学校,认为此生最适合做教员。直到晚年,他在会见美国老朋友埃德加·斯诺时仍然说:“什么‘四个伟大’,‘Great Teacher,Great Leader,Great Supreme Commander,Great Helmsman’(伟大导师,伟大领袖,伟大统帅,伟大舵手),讨嫌!总有一天要统统去掉,只剩下‘Teacher’,就是教员。因为我历来是当教员的,现在还是当教员。其他的一概辞去。”[10]1586

(一)平民文化教育运动

平民文化教育运动,是“五四”时期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为探寻改造中国道路而开展的运动。很多青年知识分子发表平民文化教育的文章,成立研究和从事平民教育的社团,在各地开办业余学校,为工人农民补习文化。1917年11月,毛泽东等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办的工人夜校,是当时萌芽中的全国平民文化教育事业的先驱。他在给工人讲“工”字时说,上面一横是天,下一横是地,中间一竖代表咱工人阶级顶天立地。

1919年2月,李大钊在北京《晨报》发表的《劳动与教育问题》,大力呼吁多设劳工补助教育机关,使一般劳作的人也有均等机会去读书,去看报,去补习技能和修养精神。同年3月,邓中夏等发起组织“平民教育讲演团”,通过“以学就人”的露天讲演和刊发出版物等形式,在城市、乡村和工厂开展平民文化教育活动,以“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自觉心”。这一活动持续了4年之久,是“五四”运动前后平民文化教育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劳动补习学校,是中国共产党运用平民文化教育武器,开展的马克思主义革命教育和文化补习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邓中夏负责筹办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刘少奇等负责筹办的沪西小沙渡劳动补习学校,都对工人群众开展了文化补习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工人组织工作,这些学校同毛泽东等办的工人夜校一起,开创了以“无产阶级的平民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平民文化教育运动。

1919年7月21日,毛泽东在《民众大联合》一文中,把“平民”解释为被剥削的“大多数人”,他认为:“从前的教育,是贵族资本家的专利,一般平民,绝没有机会去受得。”然而,“一国的民众,总比一国的贵族资本家及其他强权者要多”,这“大多数人”联合起来,就能汇成浩浩荡荡的世界大潮。[11]3381920年,留学美国耶鲁大学的晏阳初回国,他立志不做官,不发财,把终身献给劳苦大众。1922年,他发起全国识字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当时在长沙招聘的100多个义务教员中,就有青年毛泽东。1926年至1936年,他在河北定县进行了长达11年的乡村平民教育实验。

农民运动讲习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开展农民教育的新型学校。当时共产党人彭湃担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秘书,在他的倡议下以国民党名义开办。从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在广州共举办了六期农讲所。毛泽东分别担任了第五期农讲所的教员和第六期农讲所的所长。讲习所共设25门课程,萧楚女、彭湃、周恩来、恽代英、李立三、阮啸仙等先后担任教员。1927年北伐军势如破竹,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3月7日,毛泽东在武昌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正式上课,学生来自全国17个省,共800余人。恽代英、瞿秋白、彭湃、方志敏、李汉俊、李达等分别讲授主要课程。毛泽东亲自担任《农民问题》和《农村教育》等主要课程的教学,并做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专题报告。在那个年代,农讲所为平民文化教育运动做出了最杰出的贡献,培养出了许多有文化和懂得武装斗争的农民领袖。

(二)平民文化教育模式

毛泽东从办工人夜校和农民识字班起步,到居民扫盲教育和半工半读学校,再到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和推荐工农兵上大学,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平民文化教育模式。在战火纷飞中,他非常重视普通士兵的文化教育,振聋发聩地说道:“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在党的“七大”报告中,他严肃地说:把“农民”这两个字忘记了,就是读一百万册马克思主义的书,也没有用。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扫除文盲作为文化教育的头等大事,从工厂车间到农村地头、从普通居民到单位工友,硬是把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度,引上了人人能够读书写信的社会;他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全日制和半工半读办学方针,不可移易的“教育与劳动结合原则”等,短短17年就使中国平民的文化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大革命中,他强调大学还是要办的,特别是理工大学,走上海机床厂在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文科要以社会为工厂,从工农兵优秀分子中选拔大学生;他不同意“四人帮”把知识分子排在地、富、反、坏、右、叛徒、特务、“走资派”之后,而称为“臭老九”,并且诚恳地说“老九不能走!”所以,邓小平指出:“我们要把毛泽东同志在教育方面的主导思想、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主导思想讲清楚。”[12]49

(三)概括平民文化教育方针

毛泽东把平民文化教育方针,简洁地概括为“教育与劳动结合的原则是不可移易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教育与劳动相结合。这个重要思想,从古代的亚里士多德、孔子,到近代的洛克、斯宾塞都提过,特别是马克思也提出过:“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这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13]5571958年8月,毛泽东在审阅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文教小组组长陆定一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文时加写了两段文字,其中明确提出“教育与劳动结合的原则是不可移易的”,并且强调:“我们所主张的全面发展,是要使学生得到比较完全的和比较广博的知识,发展健全的身体,发展共产主义的道德。”[7]399陆定一的这篇文章后来发表在1958年9月1日出版的《红旗》杂志第7期上。

德智体全面发展。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从理论上论证了体育的基础地位和德智体并重的观点。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文中,更加明确地提出了“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7]226。这就揭示出:从自然属性看,人在生理解剖上的特征,即体育;从社会属性看,人与人交往中必须遵循伦理道德规则,即德育;从劳动属性看,劳动者是掌握科学技术和使用生产工具的人,体现于智育。由于教育的阶级性,社会制度不同,社会关系不同,德育的性质也就不同,决定我们的教育方针离不开“社会主义觉悟”和“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由于社会教育的人民性,不论何种制度下的教育方针都离不开“有文化”和“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几方面的发展中德育是首位,但三者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同步进行的。在正常的情况下,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会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在反常的情况下,如果某一方面的发展受到损害,则同时也损害着其他方面的发展。

四、毛泽东的平民文化法则

胜者主宰世界,是西方著名的丛林法则。东方最大的智慧是,以战止战,不战以屈人之兵。毛泽东把这种智慧发挥到极致,论述了兵民之本、群众路线、人最宝贵等唯物史观的三大规律。我们把它称之为平民文化法则。

(一)兵民是胜利之本

什么是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一切帝国主义和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必将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人民不会忘记,当抗日战争处于最艰难时刻,毛泽东把兵民是胜利之本作为不可移易的法则。他在抗日战争研究会发表的题为《论持久战》的著名演讲中,在“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个小标题下,论述了全面抗战、全民抗战的重要观点。他说:“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个把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够打的。”他主张进行广泛的热烈的政治动员,解决兵源、财源等困难问题,达到“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的目标。他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1]511-512他得出结论:“日本在中国抗战的长期消耗下,它的经济行将崩溃;在无数战争的消磨中,它的士气行将颓靡。中国方面,则抗战的潜伏力一天一天地奔腾高涨,大批的革命民众不断地倾注到前线去,为自由而战争。”[1]514

(二)党的群众路线

什么是党的群众路线?毛泽东认为,这就是党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这两个“一切”说明:中国共产党除了为群众谋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工作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生活同群众共甘苦;而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这里的“来”和“去”说明: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对这种工作方法,毛泽东从哲学高度做了概括:“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6]899由此结论:“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如果怀疑这两条原理,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14]423

(三)只有人最可宝贵

什么是只有人最可宝贵?毛泽东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人是最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这是因为,人是天地万物之灵,它不像动物那样本能地去生活,而是能够打制和使用工具,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人类文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它是生产力中最主要、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只要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就能够在社会生产中创造出人间奇迹;决定战争胜负的也是人,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人而不是物。毛泽东的一生,十分注意和重视人的问题,其核心思想就是“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人的因素第一”等。1941年,由红军卫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第一期的61名同学即将毕业,想请毛主席给这期毕业生题词,期长林春芳向校长王斌报告了同学们的愿望,王校长很快接通了毛主席的电话,毛主席立即答应了这个请求。不久,题词就送过来了,只见一张白纸上用毛笔书写着“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这十三个遒劲的大字,它被印在了这期同学的毕业证书上,“人道主义”不仅成为所有医务人员的座右铭,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不懈的追求。1949年8月,美国政府白皮书和艾奇逊的信件用马尔萨斯人口论的观点阐释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的发展问题,认为“中国人口太多了,饭少了,所以发生革命。中国已有四、五亿的人口,是一种‘不堪负担的压力’,谁也无法解决的吃饭问题决定了中国要继续发生战争,继续乱下去”。毛泽东回应说,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再增加多少倍人口也完全有办法,这办法就是生产。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盛、生活优裕、文化昌盛的新中国,不要很久就可以到来,一切悲观论调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他批判了马尔萨斯所谓食物增加赶不上人口增加的理论,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了一个十分著名的法则:“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15]15121956年11月15日,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中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但根本的是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9]1621960年9月,全军高级干部会议在北京召开,提出了“人的因素第一”,认为“人的思想觉悟,人的勇敢,这个精神原子弹,只有我们办得到,敌人是办不到的”。毛泽东于1964年2月给予高度评价说:这是个创造,是个发现。我们既要有物质原子弹更要有精神原子弹。世界上任何事情,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人的因素不解决,任何事情都做不好。1964年7月9日,毛泽东同在朝鲜平壤参加第二次亚洲经济讨论会后访华的亚洲、非洲、大洋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代表谈话时指出:“有人说,武器是第一,人是第二。我们反过来说,人是第一,武器是第二。武器同机器差不多,都是人手的延长而已。是人拿在武器手里,还是武器拿在人手里?当然是后者,因为武器没有手,哪个武器有手?我打了二十五年仗,包括朝鲜战争三年。我原来是不会打仗的,不知道怎样打,是通过二十五年的战争过程学会打的。我从没有看见过武器有手,只看见人有手,而人用手掌握武器。”[9]386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刘继兴.风雅毛泽东[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郭金荣.走近毛泽东最后的岁月[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9]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毛主席与美国友好人士斯诺谈话纪要(经毛泽东审阅),1970年12月18日[M]//毛泽东传(1949—1976)(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11]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2版.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4.

[1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AStudyofCivilianCulturalViewbyMaoZedong

WANG Zhengguo

(Hunan Provincial Propaganda Group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hangsha 410011, China)

Civilian cultural view is the essence of Mao Zedong’s ideology. “Civilian” refers to most of the people including workers, peasants, businessmen, students and soldiers who cover 95% of the population. Civilian cultural view indicates a “civilian supremacy” cultural ideology for understanding and changing the world. It’s composed of civilian culture tradition, civilian culture consciousness, civilian culture education and civilian culture law. Civilian cultural view guides China and the whole world to retrieve the moral peak and will be an effective resolution of the social problems and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cultural view in the world.

civilian culture tradition; civilian culture consciousness; civilian culture education; civilian culture law

2017-04-18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2&ZD009)

王征国(1951—),男,湖南武冈人,中共湖南省委讲师团教授,湖南省创新与方法研究所所长。

D2-0

A

1672—1012(2017)03—0051—11

猜你喜欢

平民知识分子
乌克兰战火未息,平民在帮助平民
如何理解陶渊明的平民品格
非富即贵? 平民也很爽 10款5000元以内AV放大器简析
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
平民领袖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