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视域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17-04-13于晓霞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微时代时代政治

于晓霞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珠海 519090)

“微时代”视域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于晓霞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珠海 519090)

新形势下,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和推进,以“微博”、“微信”等“微”为标志的新兴网络传播媒介,以短小精炼、传播速度快等优势特点,成为深受青年大学生喜爱的主要“交流”载体。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微时代”的来临。如何抓住“微时代”的机遇,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大学生群体的新变化,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和特点,不断转变观念,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既是应对网络媒体环境的挑战与机遇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难点问题。

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挑战;创新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微时代”已经来临。以“微博”、“微信”等“微”为标志的新兴网络传播媒介,具有传播速度快、操作方便快捷等优势特点,吸引了在校大学生的广泛使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微时代”的到来,由此也开启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时代。

1.“微时代”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资源的日益广泛应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一方面,它改变了传统的受“时空”限制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而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传播信息内容的繁杂性、传播方式的隐蔽性和传播途径的泛滥性,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判断、行为自律等方面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使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严重冲击。因此,“微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充分利用机遇,迎接挑战。

1.1 “微时代”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机遇

1.1.1 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重要依据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应用的普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方便快捷的特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互动性大大增强。“微时代”背景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正确认识这一新趋势,主动抓住机遇,要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及时转变教育理念,调整教育模式,积极搭建以“微博”、“微信”等为主的“微媒介”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不断开拓和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1.1.2 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效手段

在“微时代”背景下,微博、微信等相关媒介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传统的“以课堂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教育信息的传播方式和手段也更加灵活多样。以“教师为主导”的“说教和灌输”变成有更多学生参与的“互动和交流”,枯燥乏味的“理论教条”变成图文生动、形式灵活的“感受和体验”,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受到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向着更加宽广、多元和现代化的方向迈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大大增强。

1.1.3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

“微时代”的显著特点就是网络信息资源不仅内容丰富,而且传播和更新的速度很快。青年大学生通过网络,能够及时了解世界最新的发展动态,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学到先进的科技知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微时代”的网络优势,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获取丰富的教育资源,发掘更多的“网络载体”,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大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虚拟空间接受科学有效的引导和教育,不断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1.1.4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有效平台

首先,网络快速的信息传播和丰富的共享资源,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制约,使教育活动更加及时和便捷,极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其次,网络沟通的交互性和隐匿性实现了教育主客体间的平等交流,增强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加上网络舆论群体的同质性和群体效应,使得教育过程更易接受;再次,受教育者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易形成共享、平等、高效等新的价值理念,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具有积极影响,极大增强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1.1.5 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重要方式

网络媒体的超时空性,可以使学校、家庭、社会等都参与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通过德育网站、博客、QQ群、微博、微信等多样化的现代信息形式,形成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会教育为依托,以自我教育为重心的四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育人的教育合力。通过教育系统内各构成要素及其与环境系统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使学校、家庭、社会和自我教育一体化,建立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网。

1.2 “微时代”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挑战

1.2.1 教育理念的“一元主导”和教育过程的“教师主体”地位受到冲击

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多元性和泛滥性,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网络信息传播上的垄断地位,对大学生进行“西化”影响,妄图搞和平演变。这种网络社会的“文化霸权主义”使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的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的理念和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和挑战,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选择,产生了一定的错误引导,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理论“灌输”为主,信息的来源渠道相对狭窄,但随着“微时代”的到来,青年大学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BBS等网络平台获得大量的信息和资源,渠道更加宽泛,形式更加灵活多样。而且网络媒体为大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表达观点提供了交互性的平台,使传统德育过程的“单向性”逐步被“互动交流”的德育方式代替。

1.2.2 教育内容的“可控性”和教育方法的“单一性”面临挑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时空”的局限性,主要采取课堂讲授、开展讲座、个别辅导、树立典型等教育方式,对青年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的宣讲,以此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整个教育过程具有很强的可控性。但随着“微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泛滥性和隐蔽性,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培养正确舆论导向的难度,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旋律受到冲击。

随着网络的普遍应用和“微时代”的全面来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都受到严重的冲击和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再是单纯的“灌输”和“说教”,而是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再“思想的权威”和“教育的主体”,而是提供“影响”和“引导”的领路人。青年大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

1.2.3 教育者现代技术能力的“欠缺性”和学校管理的“有限性”急需改善

在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通过网络能够获得大量的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信息优势地位逐渐削弱,加之一些教育者自身的知识结构单一,现代网络知识和灵活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欠缺,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遇到挫折。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面临的一项严峻的挑战。

网络社会具有复杂、多变和不可控性等特点,是一个难以实现规范制约的虚拟社会。网络社会的无序性和信息的泛滥性也给高校的大学生监督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强化网络安全意识,规范网络管理,健全和落实网络规章制度,是加强校园网络管理的重要任务,也是健全校园网络文化的主要方法。

1.2.4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品行素养”受到影响

网络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使传统的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发展为以机器为媒介的突破时空障碍的“虚拟”交流。青年大学生通过网络,在“虚拟”的环境中以“隐形的自由人”的身份在网上任意操作。导致人与人之间的隔离增大了,近距离的交流和碰撞消失了,人际交往的间接化和符号化,易使大学生趋向于封闭、孤立、自私、冷漠和非社会化,造成人际关系淡漠和交往障碍。

“微时代”信息传播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一些垃圾信息、不良信息、虚假信息和黄色暴力信息等,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形式充斥着网络,对青年大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甚至是错误的引导。加之互联网的隐蔽性和缺少有效的监督,一些大学生自制力较弱,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忘却社会责任,丧失道德观念,导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

2.“微时代”环境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微时代”的来临,改变着青年大学生认知世界、学习交流的方式,根据青年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网络的优势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2.1 “微时代”视域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微时代”的到来,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研究的热点,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但由于客观局限性,仅是将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载体”,而缺乏整体性的研究。而且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没有充分体现“网络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很多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具体的实践和长期实效的监测和跟踪。最终流于空洞的理论形式。

因此,在“微时代”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研究。要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创新网络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完善网络教育的体系和内容,建立网络教育的长效机制,引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向前发展。

2.2 “微时代”视域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可行性

“微时代”环境下,网络以其交流的开放性、信息获取的自由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媒介和途径。微博、微信等的广泛应用加之教育工作者对“微时代”相关媒介的重视,使得青年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不断高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微平台”,及时了解社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学生的思想状况,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的兴趣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和规划,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明显增强。通过微电影、微视频、微小说等“微媒体”形式,让学生在喜闻乐见中认知世界,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通过网络论坛(BBS)、QQ、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和对话,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和教育。这些都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大学生的具体实际进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还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只要我们立足客观实际,敢于实践,勇于探索,就一定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不断向前发展,真正发挥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龚小平,黄洪雷.近年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1):130-133.

[2]田和军.微博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G].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1.

[3]李德福.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难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1):130-133.

[4]徐曼.“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G].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27(2017)-06-0159-02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重点课题为“微时代”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项目编号为020141203)。

于晓霞(1982.3—),女,辽宁大连人,硕士研究生,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微时代时代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e时代
e时代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