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重点大学介入高职本硕办学的必要性与路径研究
2017-04-13张京京
张京京
新常态下重点大学介入高职本硕办学的必要性与路径研究
张京京
经济新常态要求经济发展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因此对社会劳动者的专业结构、技能层级提出了新要求。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和职业学位制度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而重点大学介入高职本硕办学可以有效解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增加重点大学的自身功能。
新常态 重点大学 职业学位 高职本硕办学
随着我国稳步进入新常态,经济在发展速度、结构以及动力上都产生了重大调整。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制造业整体从传统的简单加工到精加工,从承包国外知名品牌到自主品牌开发,从单纯的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都对我国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新的挑战。201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达到一定规模,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可见,职业教育未来培养的技术人才不仅要多元化,而且要层次化且向纵深方向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将最新科技成果即时转化成生产力,这不仅需要科研人员的创新,同时也需要高层次技术人才的转化与开发。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地位一直处于普通高等教育之下,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困境,必须运用新思维,走出新路径:由名牌重点大学介入高职本硕办学,在重点大学设立职业技术学院等部门来承担教学、实践任务,毕业经考核合格颁发“职业学位”。这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都具有重大意义:不仅有利于迅速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质量和办学层次,也有利于最新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开发;不仅有利于优化职业教育师资配置,也有利于普通高等教育资源更好地服务社会;不仅有利于提升生源质量,也有利于为高层次技术人才提供更高的学习、发展空间;最终有利于优化我国人才结构,从而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的发展。
新常态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分析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面临着发展的困境——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问题,这一问题又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从经济因素角度分析,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地位较低。宏观上,虽然以“中国制造”为标志的行业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但依靠廉价劳动力和简单加工所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一直难以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创造出的价值也极为有限,难以产生核心竞争力。在微观层面,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回报率仍然不能满足社会的期望和需求,高级管理者的收入仍然远高于技术工人的收入,工作的稳定性也更高,晋升空间更广,因此经济收入对从业者社会地位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这也导致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整体的社会收入和社会地位受到边缘化,从而间接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受到影响。
从政治因素角度分析,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政治地位较低。近年来,教育部和国务院接连出台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关注度,但对于职业教育的政治地位影响仍显不足。目前我们仍然缺少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尚未确立,职业教育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与问题,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仍然处于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之后,职业教育学生毕业后的社会认可度仍然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巨大差异,这些都从政治层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使高等职业教育不得不自动排在普通高等教育之后。
从社会因素角度分析,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仍然较低。传统社会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对于社会职业分工进行了伦理论断。《左传襄公九年》知武子:“君子劳心,小人劳力”等为我国的社会分工奠定了基调。几千年来,这些思想仍然左右着人们对教育和职业的选择,普通高等教育中的重点大学无疑成为家长和学子的首选,一般大学次之,高等职业学校则为最后的选择。这种社会思想无疑使高等职业教育位列高等教育的末端,使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再一次被边缘化。
从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的角度分析,其自身的生源、师资以及办学能力使其难以在短期内摆脱地位上的尴尬。教育机构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因此生源与师资情况是影响一所学校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对学校的社会地位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然而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多为高考失利者或中专毕业生,在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之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也远远落后于普通高等教育,这无疑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能力也受到了影响。
新常态下重点大学介入高职本硕办学的必要性分析
新常态下的经济社会发展,不仅要求我国从整体上提升科研与创新能力,同时也需要提升高科技迅速转化并服务于生产生活的能力,提升制造业的水平与技术开发能力,从而使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化。因此,重点大学介入高等职业教育本科、硕士办学具备合理性与必要性。
首先,有利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水平发展。在职业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一直是这一体系的上位环节,曾被称为“断头教育”,受教育者再难深造。鲁昕指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关键是要有升级版的劳动力结构与之相适应”,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迅速发展。重点大学以其特有的社会地位、声誉、师资以及办学能力,能够吸引大批优秀的学生选报,从而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解决职业教育多年来面临的瓶颈问题。重点大学依托其重点学科、学位授权点等特有优势,能够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更高层次的办学能力,从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水平发展。
其次,有利于重点大学更好地发挥其自身功能。重点大学的科研能力、优势学科、优秀师资以及优秀生源是其突出特色,这使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功能得以更好的发挥。当前我国重点大学多侧重于科学研究,但这些前沿性科研成果在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却受限于劳动者素质、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等多重因素,导致长期以来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受到限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包括人、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因此,科技这种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最终是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改善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来实现的。重点大学介入高等职业教育本硕办学,有利于学校最新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使重点大学的各项功能也得到更好的发挥。
最后,有利于新常态下整体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重点大学介入高等职业教育本科、硕士办学,不仅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提升,也促进了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推动了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建设,有利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无疑对我国劳动者技能的提升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为形成结构合理、层次多样的生产劳动者群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人才不仅仅需要科研精英,同样需要高级技能精英。具备了多样化人才结构的队伍,自然能将创新与生产相结合,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提升也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动力的变革,从而为下一轮经济高速增长奠定基础。
新常态下重点大学介入高职本硕办学的路径分析
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给教育带来了新的要求,教育不仅要适应新常态带来的挑战,更要能够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样才能保证办学质量。
1.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制度支持
重点大学介入高职本硕办学不仅需要国家出台明确的政策进行支持,而且需要有其他辅助制度给予保障,以确保重点大学介入高职办学的高吸引力、高层次性和高质量。以相关政策规范、引导重点大学介入高等职业教育本硕办学,有利于使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合理布局、各特色学科协调发展,从而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与此同时,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学位制度也应该单独规划,职业教育不适用于学术性学位,也不完全适合专业学位,应该确立一套与其特点相适应的职业学位制度,以保证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同时出台资格认定制度,给予职业学位应有的、与学术学位相对应的级别定位。
2.重点大学、高等职业院校及企业广泛参与
重点大学介入高职本硕办学必须充分调动重点大学的积极性,同时不能打压已有高质量高职院校的积极性,要合理引导、鼓励重点大学与高等职业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一方面促进重点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提升相关学科的应用性,另一方面也要提升现有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能力,在与重点大学的合作中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此外,应关注企业广泛参与,形成校企合作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尊重职业教育的规律。
3.学科、专业设置符合职业教育标准
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重点大学办高职本硕教育,不能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和专业设置,而是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市场产业需求和经济结构发展动态,并适当考虑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的学科体系与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充分考虑职业标准,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也要充分保证专业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和技术的更新,使受教育者能够保持较高的适应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触类旁通,实现技术开发与创新。
4.师资的整合与适应
“双师型”教师是高等职业院校对教师的基本要求,重点大学办高等职业教育不仅需要培养本校优秀教师,更要引进优秀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广泛与职业学校、企业以及国际同行合作,促进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除了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外,重点大学还应发挥自身师资的优势,鼓励优秀教师既服务于科研,又服务于科研成果转化和职业教育。同时将重点大学拥有的资源、平台以及优质的教学条件与职业教育共享,使优质资源的利用率更高,转化率更高,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优化,教育质量整体提高,社会地位快速提升,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陈厚丰、李海贵:《建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探讨》,《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第7期。
[2]马玉梅:《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第11期。
[3]吴玉剑:《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教育与职业》2013年第8期。
[4]张弛、张磊、徐莉:《困境与路径:举办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之思考》,《职教论坛》2013年第16期。
[5]马振华:《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4。
[6]袁冬:《大学介入职业教育的意义和途径研究》,学位论文,湖南农业大学,2009。
[7]陈小红:《大学办高职问题探讨》,学位论文,汕头大学,2001。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西安
陕西科技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项目编号:BJ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