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视角下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路径
2017-04-13李孟瑞杨云峰
李孟瑞杨云峰
系统论视角下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路径
李孟瑞杨云峰
高职院校要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而培育工匠精神应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把培育工匠精神与行业特色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师德建设、培养模式改革和思政课教学有机结合,综合施策、系统推进,培育数以亿计的“大国工匠”。
高职院校 工匠精神 系统论
当前,在国家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各行业正在从规模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其中提高产品质量是这项改革的核心。产品质量的提高不仅要靠科学技术,更需要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的人员传承“工匠精神”,以“匠心”锻造产品。高职院校承担着为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毕业生主要从事生产一线工作。他们是否具有工匠精神,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但工匠精神是一个由若干要素以一定形式构成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育工匠精神时应运用系统方法有序推进。
培育工匠精神应与强化行业特色相结合
高职院校的突出特点是行业特色鲜明,其中不少高职院校本身就隶属于行业管理。这决定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往往主要围绕一个或若干个行业需求来开展。
作为行业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要有明确的“目标域”。因为不同行业的工匠精神虽有共性特征,但更有其所处行业的特质。例如,交通运输行业的工匠精神除精益求精等共性特征外,还包括不畏艰险和永做“铺路石”的精神,而医疗护理行业则更强调博爱人道的“南丁格尔精神”。
因此,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应与强化行业特色结合起来,认真提炼工匠精神在所面向行业具有的特殊内涵。把带有行业特点的职业理想等作为培育工匠精神的重点任务,将其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之中,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切实增强培育工匠精神的针对性,真正发挥工匠精神对高职院校彰显办学优势的作用。
培育工匠精神应与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相结合
在高职院校发展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升的新阶段,校园文化载体建设水平,正成为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校园文化载体包括精神载体(校训、校风等)、物质载体(建筑、雕塑等)两大类,二者相互印证、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一所学校的文化体系,并对生活于其中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和职业精神,它的培育需要依托必要的精神载体和物质载体,否则培育工匠精神很可能沦为一句空洞的口号。从这个角度看,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应将其融入校园文化体系之中,与校园文化载体建设有效对接,实现文化理念和工匠精神的契合,使培育工匠精神工作体系化和长效化。同时,高职院校培育的工匠精神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学生经过努力应是可达到的。所以,高职院校在推进工匠精神与校园文化结合时,应避免把工匠精神“精英化”[1],要使树立起来的代表工匠精神的人物事迹具有平民化的色彩,让工匠精神贴近学生,促使学生“够得着”和乐于接受,从而使工匠精神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目标。
培育工匠精神应与加强师德建设相结合
高职院校在培育工匠精神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示范、引导作用,把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师德建设过程中,帮助教师在教学中以实际行动展示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从教风范,为学生作出表率。让学生在情感、心理和精神等方面,切实受到教师身上体现出的工匠精神感召力,实现工匠精神从对学生的外部要求向其内在需要转变。
此外,高职院校在以师德建设带动工匠精神培育时,还要注重把师德建设落实、落小,从教师教学基本规范抓起,使教师的师德修养体现在教学活动每个细节上,激发学生从内心深处树立起“细节决定成败”的职业观,增强他们传承工匠精神的主观能动性。
培育工匠精神应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结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在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工学结合为方式的模式下,学生的身份、学习的地点和内容等都更接近于劳动生产实际[2],这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了丰厚的现实土壤。
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造的良好条件,积极推进以现代学徒制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师傅带徒弟式”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与师傅相处之中,切身实践工匠精神,真正使工匠精神内化为学生的理想信念。
培育工匠精神应与思政课教学相结合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对工作追求完美的职业理念,广义上属于职业精神范畴,与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关,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题中应有之义。
但由于受“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影响,不少高职学生对将来从事“蓝领”工作的命运并不甘心,缺乏传承工匠精神的动力,这是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难点。因此,高职院校应把培育工匠精神与思政课教学结合起来,把关于职业道德等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职业平等的职业观教育方面,努力打破学生头脑中“蓝领就是做体力活”的旧观念,打开学生的心结,为培育工匠精神创造思想条件。
总之,工匠精神是兼具传统色彩和现代意蕴的精神系统,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应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将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为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培养数以亿计的“大国工匠”。
[1]查国硕:《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职教论语》2016年第7期,第72-75页。
[2]贺佐成:《德国技术技能人才是怎样炼成的——亲临德国职业教育的体会》,《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第36期,第60-65页。
作者单位: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西安
陕西省2015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知识与能力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过程中的机理研究”(15DY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