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自觉理论视角下的体育教育路径研究
2017-04-13于巴锁
于巴锁
基于文化自觉理论视角下的体育教育路径研究
于巴锁
从体育教育发展来看,文化自觉是东方体育文化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在当前多元文化下,体育教育需要以一种文化自觉意识肩负起传承和创新民族体育文化的责任。文章从文化自觉内涵出发,总结了体育教育中文化自觉的缺失,从文化角度理解的学校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大众体育教育三方面,探讨了走向文化自觉的体育教育实现路径。
文化自觉 学校体育教育 民族传统体育教育 大众体育教育
前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正确对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是我们学者必须把握好的一个课题。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1]因此,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必须具备一种文化自觉意识,这是当前体育教育面临的问题。
体育教育中文化自觉的意义
“文化自觉”概念是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教授提出的。费老指出: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的自主地位。[2]费老的“文化自觉”概念体现了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中,人们接触的多元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要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并要相互学习各种文化的精髓和特色。因此,今后学者思考中国文化发展与实践,需要培育全球性思维,以自信从容的心态面对世界。我们只有以和谐的、建构性的思维审视民族文化的发展,才能做到既汲取其他文明的长处而又不失去自我。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文化形态进行的比较、沟通和理解,才有真实的意义。
教育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文化是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传递文化的工具。正是借助于教育,文化才得以延续和发展。因此,人们有时将文化与教育视为一个整体。”[3]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也需要文化的研究。“体育文化存在一定的民族、地域文化之中,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4]所以,通过体育教育独特的展现形式,传承每个民族的体育文化,这是体育教育的人文价值所在。以文化自觉的方式引导人类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承担起体育的人文价值、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作用,指导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
首先,唤起人们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和作用,“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社会发展进程中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包括哲学、科学、艺术、宗教、道德、法律、信仰和习俗等。”[5]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一个民族的创造和意识形态。传统文化是文化的基础,因此,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民族体育文化是传统养生文化的一个分支,既有医学属性也有体育属性。民族体育文化是通过姿势、呼吸、意念、形神兼备、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等锻炼达到人体精气神整体提高的效果。西方体育文化中讲究健力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讲究精气神。中华民族体育文化是一门颐养身心的学问,是尊重生命的科学。它是以传统哲学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中医理论,采用行气导引武术、太极、八卦等手段,达到调节身心、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所以,只有深刻认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才能与西方体育文化共同创新和发展。并在历史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发挥能动作用。其次,培养人们对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认同感。文化认同(cultuiali dentiy)指个体对于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内化并产生归属感,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6]文化认同对一个国家、民族的未来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由于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为了实现体育强国梦想,在体育中推行“举国体制”的管理体制,这个体制迎合西方体育文化的入侵,而没有推进东方体育文化的繁荣。在全球化时代,面对西方国家盛行的奥运会,含有西方体育文化色彩的洲际运动会以及世界杯等比赛对当代中国人视觉上的冲击,渐渐淡化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再加上媒体广告、电视网络的大肆宣传,这些影响着国民对中国传统体育的自然价值认识。因此,国家要大力宣传和扶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让人们心理上要认同民族体育文化的内涵和伦理道德,明白民族传统体育重修身养性的特征,担负起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任。
体育教育中文化自觉的缺失
西方体育出现大多在19世纪下半叶,随着西方近代体育的传入,我国民族体育文化逐渐融入以西方体育文化为代表的现代体育之中。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国以前苏联的体育教育模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体育教育十分繁荣,而我国自身的民族体育文化长期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直到上世纪90年代体育院校成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后,才有所改观。由于我国学校体育以西方体育教育为主,无论是中小学体育新课标中的体育课程内容还是大学体育系中的专业方向课都体现了西方体育文化、规则制订、优胜劣汰的体育价值观。实践证明,学校是传统民族体育文化最理想的载体,是扩大、提升民族传统体育影响力的必经途径。[7]但是,我国当下学校体育的体育文化主流是西方竞技体育理论主流文化,阻碍了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路径。因此,在全盘西化的体育教育中,人们的体育价值思维方式有所改变,如从西方体育思维方式下,制定了中国太极、武术比赛竞技规则,把传统的养生法演变成超越人体极限的动作活动。我们要对本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有“自知之明”。
民族传统体育的地域性、鲜明的民族性、浓郁的民俗性、健身健心、娱乐性等特征和所蕴含的深刻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早已深深地扎根在各民族人民心中,是任何现代体育也无法完全比拟的。从这个意义来讲,我国现代体育教育存在着对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文化自觉的缺失,在我国以民族生活方式为核心的民族体育教育中,展现出了各民族和谐生活的民族特色和审美观。然而,中国现行的体育教育以西方体育文化中的健力美为目标,我们更多以西方的体育审美观来欣赏体育表演,没有形成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确的理解和尊重,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对本民族体育审美的文化自觉缺失。
基于文化自觉视域下体育教育发展的实现路径
1.坚守学校体育教育和整理传统体育文化,是走向文化自觉体育教育的保障
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文化是教育的本性。教育与文化有着必然联系,学校有着天然的教书育人环境和学习气氛。学校体育教育是传播体育文化的主要阵地,因此,在锻炼身体基础上,还要肩负起传承与创造文化的功能。目前,我国在校大、中、小学生有3亿多人,他们是中国今后的未来。因此,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这片沃土中成长,会逐渐走向正规。在学校体育中,我们要坚持辩证地继承民族传统体育,在传统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除了继承祖先的文化遗产,更要推陈出新,古为今用。首先,通过积极宣传本民族体育项目内容、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培训师资力量和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再次,充分挖掘和整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加强其学术研究和大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大力培养传统体育人才,有了这些保证只要从文化的角度对体育进行理解,我们才能做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是走向文化自觉体育教育的关键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体育院校陆续设置了武术系,主要开设课程为武术套路、武术技击、散打、武术表演等。武术博大精深,只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冰山一角,远远不能代表整个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许多业内学者呼吁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这体现了一种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觉意识。但20年过去了,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依然没有走出西方体育文化阴影,没有与时俱进。在西方体育文化氛围中学习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如武术项目能将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推进奥运殿堂,但却使其武术传统文化底蕴荡然无存,很难表达古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初衷。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伦理道德、审美观及其独特的养生修身没有得到展现。西方体育的“精英选拨式”展现了弱肉强食的西方文化理念,不注重对健康、健身、休闲的表达。中华体育教育文化自觉即是以中国民族体育文化对自我生命尊重的规律、科学技术为视觉理念,佐以研究人体功能及发挥发展的西方奥运体育,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教育需要表现其独特的特征,真正摆脱西方体育文化模式,体现自己的民族传统体育的自知自明。第一,要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体育教育中注重传授具有民族性、地域性、民俗性、传统性的体育史教学。第二,开展区域和民族地区体育教育,民族地区地理环境与旅游相结合发展,不但推动了自身民族体育发展,而且传播了民族体育文化。第三,继续开展民族运动会,为东方体育奥运会打下基础。把民族的推向世界。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体育教育才是文化自觉的关键所在。
3.开展大众体育教育是走向文化自觉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
无论是从文化角度对体育的理解,还是加强民族体育教育都是为了对本民族体育的文化自觉意识负责,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开展大众体育教育,传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建立起属于我们自己的体育哲学思想。大众体育教育不仅包括中国人,还要走出去让全世界的人们接受它,如武术、太极拳和龙舟比赛等。
大众体育教育积累的这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世界不同的体育文化交织在一起,使全世界华人的思乡情愫和对文化的归属感越发强烈。但我们要明白,在学习其他民族体育文化同时,应该学习他们的文化内涵和形成过程,批判性地吸收和构建本民族的体育文化。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是多元文化的“整合”或“融合”。许多国家都很重视这种功能,特别是文化多元化的国家。因此,不管是西方体育文化,还是东方传统体育文化,最终目的都是在多元文化教育趋势下理解体育。
[1]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2]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188-189页。
[3]金一鸣:《教育与文化》,《上海高教研究》1996年第2期,第19期。
[4]邓星华:《体育文化全球化与中国体育文化的自觉》,《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28期。
[5]徐波:《试述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上海高教研究》1994年第1期,第25期。
[6]陈世联:《文化认同、文化和谐与社会和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3期。
[7]汤立许、蔡仲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困境及路径选择》,《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第574-578页。
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与休闲系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