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口译理论的口译语言维策略研究
2017-04-13白云
白云
基于认知口译理论的口译语言维策略研究
白云
20世纪中后期,随着对译学的深入研究,认知科学为研究译者大脑运作和翻译过程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特别是为口译译者的信息接收、储存、处理加工和输出过程的研究起到积极作用。而在口译语言信息的处理过程中,长期工作记忆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笔者将从认知口译语言维和长时工作记忆两方面进行探讨。
认知理论 口译 语言维 记忆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述方式将听到的信息快速准确无误地由A语言转换成B语言,以达到信息传递与交流目的的语言行为。口译的即时性和即席性特点使其有别于传统的笔译工作,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双语言之间的解码和编码,更多则需涉及人的思维过程和心理过程的参与,因此对于记忆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口译过程中的记忆不仅仅是机械记忆,而是对输入信息进行主动加工、编码之后的贮存和提取。
认知口译理论发展回顾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以Seles kovitch为代表的“巴黎学派”提出口译“释义理论”,此理论认为口译译员思维、信息加工等智力行为并非一定需要依赖有声载体,在口译过程中,译员可根据自己的意向、回忆间的某种意向代码进行信息贮存。20世纪70年代,以Gerver、Morse和Mossarco等为代表的口译研究者进行了以“口译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为中心的基础研究。Gile则从认知科学理论角度出发,提出口译的认知负荷模式。他将口译视为一个动态过程:信息输入、信息分析、处理和加工,信息记忆理解和吸收,信息重组并表达,并阐述了口译过程译员如何分配精力,处理听、理解、记忆、输出等几乎同时发生的任务(Gile,1995)。
国内口译研究者21世纪才将口译过程与认知科学联系在一起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试验和研究。刘和平在《口译——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2001)中提出“翻译思维中的语言理解过程是借助记忆中贮存的信息对语言、语法、言语结构进行整合、联想和逻辑推理的过程”(刘和平,2001)。鲍刚《口译理论概论》中对认知理论中的记忆三环节(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在口译过程中的运作原理及方式进行详尽阐述,认为“识记”环节与口译中译员的听辨、理解相对应;“保持”环节与译员对原语信息的储存相对应;“回忆”或“再认”则与译语输出所应作的准备工作相对应(鲍刚,2005)。2011年张威在由其博士论文修订而成的专著《口译认知研究:同声传译与工作记忆的关系》中对同声传译与工作记忆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同声传译中工作记忆的运作模型。
口译认知记忆类别及特点
1.口译认知记忆类别
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记忆过程为识记、保持和回忆三环节,在口译过程中,与此三环节相对应的则是译员的听辨理解、对原语信息的贮存及译语输出所作的准备。
译员接收到原语信息,对信息进行辨识、加工处理然后将处理信息输出。信息加工过程中,通常有三种记忆协同工作: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贮存)、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瞬时记忆是原语信息(包括纯语言信息和副语言信息)进入大脑的第一通道,是口译的前提,但保持时间非常短;短时记忆是连接瞬时记忆和长期记忆的纽带,起承上启下作用;长时记忆则是一个经验知识库,信息激活后提取到短时记忆中参与新信息的加工处理,并启动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及时加工,并以译语的形式输出。认知心理学认为在口译过程中,三种记忆缺一不可,虽然作用不同,但是相互协调配合、优势互补,使口译工作得以顺利有效完成。
2.长时记忆特点及作用
三种记忆方式在口译过程中各自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瞬时记忆是前提,短期记忆是关键,因此口译实践者和口译理论研究者更倾向于对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作用的提高或研究,而忽略了长时记忆的重要性,因此,笔者欲从认知理论角度阐述长时记忆的工作机制、特点以及在口译过程中的作用,以引起口译实践者的重视。口译过程中,长时记忆与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首要区别在于,长时记忆先于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存在于口译过程中,换言之,长时记忆是存储各种类型知识的场所,是口译理解的前提基础(Galotti,2005:112-120),是口译能够顺利完成不可或缺的条件。
(1)长时记忆对短时记忆的促进和弥补作用
短时记忆机动灵活,可方便快捷地暂时保留各种凌乱的信息,但其容量小、存储时间短。心理学实验表明,语言交际中语音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最多可保持一分钟时间,而且在高度紧张的口译现场,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可能因为客观或主观因素无法被激活而导致信息调取失败,故长时记忆在此种情况下可起到弥补和促进作用。Ericsson和Delane y认为“……快速地把信息编码进长时工作记忆中去,将来需要完成的相关任务是该信息就可以通过提取线索得到使用。”因此在口译过程中,当无法从短时记忆有效提取信息时,长时记忆所贮存的信息(包括译者译前准备所存储的各种相关语言知识、主题知识及平时积累的百科知识)会对短时记忆起到激活作用,并有效输出译语信息。
(2)长时记忆对增加组块信息量的帮助作用
组块是一种信息组织或再编码,而信息组织则是人们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对进入短时记忆的信息加以组织,使其构成人们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认知心理学认为,一个记忆槽道可贮存一个任意形式的组块,如组块数超过槽道数,新的信息就无法被槽道所接纳和吸收,因此为加大短时记忆容量,就必须增加每个组块容量。而短时记忆组块数约为7±2(Galotti, 2005:112-120),如果人们可以加大每个组块本身的信息量,短时记忆容量也将随之扩大。而译者加大组块容量最有效方法就是在平日知识积累和译前准备中尽量熟悉更多领域知识以加大各领域知识的信息量,利用长时记忆中的语义知识将各类对于外行看似不相干的独立组块组合成大容量组块,以扩充短时记忆容量。
(3)长时记忆对口译理解过程的促进作用
原语信息经瞬时记忆进入短期记忆后,将进行加工处理。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实则为对语言内及语言外信息的理解和重组过程。理解是口译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如未成功理解,信息重组以及信息输出都将无法顺利进行。口译的理解包括“语音听辨、语法语义分析、文化分析社会心理分析、意义推断和综合”(刘和平,2005)。理解过程并不是一个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加工的过程。对新信息的理解加工,人脑将其内部储备的语言知识、百科知识以及与口译现场相关的背景知识进行综合并提取。Pochhacker和鲍刚都曾提到人脑已有的知识以及译者自身经历、社会经验、常识和专业知识、百科知识都会帮助译者对原语语言发布产生一种期待和预判,起到提示原语意义、帮助原语理解的重要作用。
基于认知理论的语言维选择
语言维的通俗定义就是语言形式,口译过程中语言的选择体现了相关社交功能的认知加工过程,涉及语言发生的整体性、过程性及在场性。因此,从理想化的认知模型角度来说,无论在交传还是同传现场,人类在交际过程中所积累的一切语言系统成分,包括词语、句式、篇章,都可能从离线状态经由长时工作记忆,被调取到当下在线的短时工作记忆中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形成译语输出。因此,口译译者的语言选择过程可以被认为是有交际动机驱使和制约的认知选择过程,是由工作记忆支撑下发生推进的。在口译过程,译者不仅要适应源语语言环境,还要适应译语听众所处的语言环境,包括译语语言的词语选择、句式表达习惯、文体表达技巧等,因此在整个口译过程,译者在接收源语声音信息后,紧接着需要进行的最关键任务则是积极迅速调动其长时记忆,包括百科知识、语言积累等贮存信息,进行语言的加工处理,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式,然后输出译文。
长时记忆的提高加强方法
根据认知理论,长时记忆为各种知识的储备,因此对于长时记忆的加强实为各种知识的储备积累过程。
1.利用充分的译前准备工作加强长期记忆
译前准备工作主要为查阅相关资料,包括术语准备、专业准备以及对原语信息发布者的充分了解。译者可查阅各种信息,了解并记忆相关术语的原语表述方式来进行术语准备。专业准备方面,译者尽可能获取关于原语主题讲话的相关信息知识,充分理解和熟悉相关知识背景以作好充分的知识储备。对原语信息发布者,译者也需在译前熟悉原语信息发布者的语音、语速、用语习惯、讲话风格,并充分了解和熟识口译现场环境等,尽量在口译现场快速进入信息接收、处理和输出过程。
2.完善口译知识结构
口译是一个话语分析认知活动,知识在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知识是话语分析集合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以某种结构单位和表征形式贮存于人脑的长期记忆中”(陈中华、刘心权,2003)。主题知识或者百科知识的欠缺会导致译员无法顺利进行口译信息的输出,因此,译者在平日学习中,需加大各类知识储备。在语言知识方面,除巩固B语言知识外,同时也要提高A语言的知识积累;主题知识方面,译者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身学习特点或工作需求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提高;百科知识,译者则要博览群书,除了解基本的人文知识及跨语言知识,还需了解更多自然科学知识及科技发展的前沿知识。相信通过全方位知识积累和储备,译者在口译现场方可做到得心应手,将口译工作准确有效完成。
[1]Ericsson,K.Anders& et Delaney,Peter.Long-term working memory as an alternative to capacity models of working memory in everyday skilled performance.
[2]Galotti,Kathleen著,吴国宏译:《认知心理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Pochhacher,Franz: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London:Routledge),2004。
[4]Shah,Priti.et Miyake,Akira.(eds.):In Models ofw orking Memory;Mechanisms of Active Maintenance and Executive Control(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5]Shah,Priti.et Miyake,Akira:Models of working memory:an introduction Shah,Priti.et Miyake,Akira,(eds.)In Models of working Memory;Mechanisms of Active Maintenance and Executive Control(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6]鲍刚:《口译理论概述》,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年,第161-216页。
[7]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8]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9]杨晓华:《即席口译的理解过程》,《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82-83页。
[10]张发勇:《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长时记忆和工作记忆在口译理解中的作用》,《外语电化教学》2010年第9期,第74页。
作者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 陕西宝鸡
西北工业大学(在读硕士)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