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

2017-04-13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大学文化教育

孙 飞

(沈阳科技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00)

论大学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

孙 飞

(沈阳科技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00)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平台,其核心价值取向决定了它的发展方向。大学的核心价值取向应注重伦理道德的教育,它始终也必须是最重要的教育核心。同时,大学作为一个文化和学术交流的院府,承载着它的不可替代的社会责任。

大学教育;核心价值;道德教育;社会责任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平台,其核心价值取向决定了它的发展方向。同时,大学作为一个文化和学术交流的院府,承载着它的不可替代的社会责任。本文将就大学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展开分析和讨论,将从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大学的社会责任两个方面进行关于大学教育核心价值取向的讨论。

1.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关于教育的内涵,追述到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孔子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即以完善自我人格为目标,以群体和谐为己任。孔子在教学中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强调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品德高尚和有道德的人,他认为思想品德教育是首要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从属的,只有先接受他所要求的思想品德教育,然后学习文化知识才有用处。他认为,在整个价值体系里,仁义道德处于最高层面,道德高于生产、经济、利益、军事、艺术、宗教等等。

由此可见,道德的教育应该高于其它层面的教育,如果一个大学生丧失了做人的品德,即使有再高的文化知识,对于小到家庭大到社会而言,都将是一个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都必将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所以,正如大教育家孔子所言,德的教育应该贯穿教育的始终和首位,那么,作为高等教育的大学教育,更应该把品德的教育放在首位,作为核心的价值取向,并在更深更广的层次对学生进行教育。纵观当今国际上知名的大学,如哈佛大学,就哈佛大学所设立的通识教育课程而言,它的初衷是‘让学生和教员在日益专业化的压力之下,共同思考社会中、生活中存在的大问题’,强调交给学生‘方法而非知识’。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四个目标是:(1)要把学生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公民。(2)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哈佛不仅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和艺术,也要培养学生质疑他们的能力。(3)通识教育并不是为学生日后的职业做准备,而是为学生日后遇到的各种变化做准备。(4)培养学生的道德伦理观念,让他们知道如何生活。哈佛大学的柯伟林教授认为,某种程度上学生对于伦理道德的清醒认识比掌握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很多哈佛学生带着固有的观念入校,却在毕业时怀有不同的思想。由此可见,大学的教育培养目标,不应仅仅局限于为学生日后的职业做准备,而应拓展到更广泛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伦理道德的培养上面。综上所述,不论中国的教育理念还是国外的教育理念,不论古代还是现代,伦理道德的教育始终也必须是最重要的教育核心,大学教育更应遵从这一理念,从大学的层面对学生伦理道德进行教化和培养。

2.大学应该肩负的社会责任

中国古代圣贤教育家孔子提倡通过‘博施与民而能济众’的途径,最终能够达到‘修已以安百姓’的终极目标,体现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国救民的情怀和强烈的社会和道德责任感。这是中国古代圣贤对于教育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所做的阐释。同时,当代的国际化的哈佛大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把培养有教养的人置于首位,学生的知识掌握、认知能力、专业能力、创新品质都从属于教养,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教学活动、校园活动都服务于这一目的,由此可见,哈佛大学提出的培养有教养的人是大学对社会的责任所系。

紧跟当今社会日益多元化的脚步,大学的教育职能也悄然发生着改变,不仅要担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而且还要注重科研创新,为全社会提供教育衍生服务。教育衍生服务直接体现在大学在培养人才、科研成果、孕育思想等方面的社会贡献。大学作为人生的高等学府,要构筑起扎实的文化根基,引领社会主流文化,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理念,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责任、有技能的社会成员;另外,通过发挥大学强大的理论研究优势,在不断创新的驱动下,积极培育科研学术成果,并加快与社会生产要素和文明要素紧密结合,实现产学研的贯通,可以说,一所好的大学,是先进思想的发原地,是社会发展的智慧库,人类文明的梦工厂。此外,现代大学要成为推动创新的引擎,同时也需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由此可见,大学的社会责任应体现在培养出为社会、为国家有所贡献的人才,同时,大学还应该体现出它的一定的社会贡献,创新学术成果,兼容各种思想流派,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以此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大学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

3.1 文化是大学教育的本质属性

无论是国内大学教育还是国外大学教育,也无论是近代大学教育还是当代大学教育,文化都是大学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大学知识体系中主体性的内容。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括了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主要部分,而狭义的文化则指的是一定的社会群体所共同认可的、形态较为固定的观念和行为。作为大学知识体系的构成主体的文化,既包含了文化在广义层面的内容,也包含了文化在狭义层面的内容。大学常被人形容为知识的殿堂,这也在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学教育和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密不可分的,大学教育可以在文化之外有各种各样的延伸,但失去了文化这一主体内容,大学教育也将脱离它的本质,失去其存在的最本真的价值,这一点是全社会的共识。大学的知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文化长期的积累结果,是整个社会知识体系中层次较高的部分,大学教育对于人类知识的传授,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教学工作,从更深层次来说,更是大学承担人类知识延续任务的一种主要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坚守文化的基本属性。文化的本质属性,可以说是大学教育赖以存在的根基和赖以发展的血脉,同样也是大学教育和其他社会组织相区别的显著标志。坚守文化的本质属性,在此基础上将大学教育的枝枝蔓蔓扩散开,才是大学教育在当下和未来得以永续发展的基本方式,才是大学教育得以被社会认可、被人们重视的基本原因。

3.2 大学教育实现先进文化的创造和传播

在现代人类社会,先进文化的定义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知识、信仰、情感、价值观念以及社会普遍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龙头和动力,是人类理性思维的集中体现。对于大学教育来说,承担先进文化的创造和传播,也是大学教育的职责所在。大学掌握着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汇聚着各学科和各领域的尖端人才、专家学者,也聚集着求知欲望强烈的青年才俊,基于这样良好的文化氛围,大学在先进文化的创造和传播方面,具有着先天的良好优势,这是大学承担先进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任务的基础。大学培养的人才,通常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也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这样的人才更富有创造性,在先进文化的创造过程中,这部分人才通常是主力军和先锋队。大学在学术领域和科研领域的各项成果,可以通过良好的转化机制转化为人类改造世界的新科技、新手段,以这样的方式创造的先进文化,符合人类社会的主流认知模式,并很容易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广泛的传播。此外,大学教育作为高端教育的主要阵地,其在精神层面上不仅包含科学精神,也包含了人文精神和批判精神,在强大的精神力量的牵引和指导下,大学教育所体现出来的能量和趋势,和社会先进文化的更迭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科学精神成为先进文化创造的动力,人文精神则成科研工作者发挥价值、奉献社会的精神源泉,而批判精神,则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升华,是先进文化得以更新、发展的内核因素。三种精神凝聚在大学教育当中,形成强大的精神能量,共同帮助大学教育坚定地承担起创造先进文化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任。

3.3 大学教育追求个人的文化自觉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文化自觉包括了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集中反映了个人对于生活环境的发展过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认知状态;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文化自觉即指的是文化人格的形成。通常来说,广义的文化自觉是大学教育的前提,而狭义的文化自觉是大学教育的实施目标,即,大学教育追求个人的文化自觉。作为教育机构,大学中积淀了悠久的人类历史,理应成为人类社会文化自觉最高的场所,并在追求个人文化自觉的过程中,切实将培养个人的文化自觉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大学教育追求个人的文化自觉,从大学教育内部和大学教育外部两个方面得以体现。从大学教育内部来说,大学教育采取理性教育而非简单强迫的方式,从精神和思想层面影响受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践行文化自觉,形成文化自觉的主观意识,从逐渐使文化自觉因素在受教育者的内心中烙下印记,对受教育者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大学教育外部来说,大学教育对于个人的文化自觉的影响,主要通过人才的辐射作用实现。在现代社会中,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才占社会全部人口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些高素质的人才拥有着从大学教育中得到的高度的文化自觉性,在社会生活当中,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才将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用其自身鲜明的文化自觉性影响他人、感染他人,从大学教育外部推动个人形成良好的文化自觉。

3.4 大学教育与社会的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

大学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承担高等教育功能的社会机构,大学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也应当与社会紧密联系,与社会的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大学教育应当以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专业性的人才。为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在掌握丰富、多样化的教学资源的情况下,大学应当实现对于所掌握的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以此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强的助力。大学所拥有的各个子系统,包括内部教学、行政、学生事务管理、后勤等,彼此之间应当建立有机联系,形成统筹管理的有机整体,集中力量为大学教育服务,使大学的工作重心始终落在教育的实施上,而非其他各类繁杂事物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背景下,大学应当依托良好的学术氛围,着力推动文化创新,探索社会热点问题,用强大的理论研究能力,为社会争议性话题提供一致性的解答,在推动文化创新的同时稳定社会舆论,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大学教育应当努力和国外先进教育、先进文化接轨,搭建文化交流平台、畅通文化交流渠道,实现文化的跨国交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输出本国文化、吸收国外文化精髓,在文化的碰撞、交流、借鉴中,以深厚的大学人文精神内涵,拓展和提升国内文化的先进性,以更具有先进性的、体现时代性的文化内容,为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并逐渐丰富大学教育的文化体系、发展大学教育的文化魅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的核心价值取向应注重伦理道德的教育,它始终也必须是最重要的教育核心,大学教育更应遵从这一理念,从大学的层面对学生伦理道德进行教化和培养;同时大学教育应该体现出它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贡献,培养出具有公民道德、社会责任、文化价值、生存能力的人才,创新和应用科研成果,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邢永萍.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价值观[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3).

[2]严隽琪.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J].求是,2013(03).

[3]康乐.大学社会责任理念与履行模式[D].大连理工大学,2012.

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27(2017)-06-0025-02

孙飞(1979.9—),女,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沈阳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大学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留白”是个大学问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题解教育『三问』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