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民俗体育的发展特征和路径
2017-04-13孙曦
孙 曦
(宜春学院体育学院 江西 宜春 336000)
浅谈新时代民俗体育的发展特征和路径
孙 曦
(宜春学院体育学院 江西 宜春 336000)
我国有悠久的民俗文化传统,民俗体育风姿绚丽,五彩缤纷,传统体育项目和小型多样的民间体育竞技体育相结合,是新时代体育教学的一个努力方向,民俗体育教学应结合本地区自然条件,气候环境,生活习惯、风俗特点,安排体育课程内容和结构。在我国民俗体育,具有深厚的生长土壤,能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运动意愿,能够传承中华民俗的文化特征,能够展现新时代中华儿女的崭新面貌,在当前终身体育、全民体育的发展阶段,民俗体育的提倡发扬适逢其时,在当今世界各种文化价值观竞相涌流、互相碰撞,相互争夺世界话语权的形势下,发展民俗体育非常必要也非常迫切。本文,将立足于民俗体育的分析和研究,对民俗体育发展中的一些重点问题,进行剖析,提出相应对策。
民俗体育;发展特征;发展路径
要改革体育,深入发展民俗体育,就要打破现有的体育现状,必须改变只重形式不讲实效的传统观念,树立适应我国当前形势发展需要,便于高速度、高效率培养民俗体育人才的体育思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和各阶段不同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强调与快乐体育、主动体育、终身体育相结合的思想,使民俗体育教学真正为时代发展服务、为社会实践服务、为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及服务。在开展民俗体育的过程中,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要掌握精神灵活运用,善于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改进,善于分层次分阶段结合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充分挖掘师生对教材的内容掌握,对民俗体育发展的方向研究,对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研究,善于对受教育对象的心理和生理特征综合考量。
要改革体育,深入发展民俗体育,就要认识到民俗体育的规律,掌握民俗体育的发展规律。科学的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不按事物发展规律办事是行不通的。在体育教学中,尤其如此。对动作技能形成规律、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规律,都应当注意遵守和应用。这一点也是民俗体育与现代舶来体育差距的地方。技术、技能问题与学生的兴趣、接受能力的问题相连接考虑,在民俗体育发展中,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总结,以便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要改革体制,深入发展民俗体育,就要采取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手段。体育教学,尤其是民俗体育教学,要在正确的教学思想指导下,花大功夫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对民俗体育的兴趣,使每个学生在民俗体育中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要把提高学生学习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成民俗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去抓。一般来说,体育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能够运用好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使更多的学生从民俗体育活动中体会到玩中学、学中玩的乐趣。在民俗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兴趣是最好的体育老师,要改进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唯有对民俗体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真正传承着民俗体育的精髓,才能在真正体验中有所创造,另外也应利用学生对民俗体育文化追求的心理和理性思维有所发展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民俗体育学习中的乐趣和重要性。
1 .破除民俗体育教学研究中的心理障碍
本文在对民俗体育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对体育的发展研究、教学特点上,体育老师更加侧重于专业知识技术的教授,而忽视了对学生体育学习心理的关心,没有将身心的发展在体育教学当中统筹考虑,全面提升,而民俗体育不同于传统体育,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特点,对学生的心灵净化和整体素养提高具有显著作用,因此,要在民俗体育教学中,让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共同提高,深入开展好民俗体育教学,首先要破除制约民俗体育教学的心理因素。
民俗体育不尽如人意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骄傲和自卑,有的学生自以为身体素质比较好,老师在讲解民俗十分技术动作时不屑一顾,而轮到他自己练习时,动作往往出现偏差,而有的学生恰恰相反,此人身体素质差,或先天遗传造成的过胖过瘦矮小的学生往往有种自卑心理,总认为自身条件差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较大,即使再努力也无法赶上,于是自暴自弃,或怨天尤人。二是过于紧张,出于对民俗体育的了解不够深入,在进行民俗体育学习过程中,尤其是要进行体育考核,学生就会出现神色紧张,满脸通红。这对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都是一种考验。三是有的学生过于喜欢表现自我、虚荣心强、嫉妒他人、意志力差,在其学习过程中不认真、不踏实,遇到困难就后退,结果往往导致最终体育动作完不成。
这就需要,在民俗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更清楚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对自身的发展潜能有个更深刻的了解,对自己和体育的结合有更全面的掌握,对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途径有更明确的定位,提高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进而消除自满和自卑的感觉,老师在民俗体育的教学中,尽量多采用竞争性,对抗性较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这种氛围来提高承受力和适应力。
2.充分发掘和展现民俗体育中的美学素养
当今社会,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环境的改善使得人民群众的美学素养不断提升,美的感官和期许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体育不仅能够在身体发育、体育水平上提高人的体能素质,还能从精神上提升中华儿女的传统道德品质,使其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应该说美是民俗体育的灵魂和核心,美融汇在民俗体育的每一个动作之中,失去了美的运动,是没有生命力的。
首先,体育老师要在民俗体育教学中体现出行为美。身教重于言教。民俗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举止不可轻浮、说话不能随便、作风不能散漫、行为不能粗俗。在传统的民俗体育面前,体育教师应处处加强自我修养与锻炼,严格要求自己从言行举止到思想感情都体现出民俗体育的风范,给学生以严肃、稳重、亲切的精神威慑力,给学生树立真实生动的行为榜样,使之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由羡慕向往到模仿实践的连锁行为反应,甚至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在民俗体育教学中,老师要从自我做起,能够将对美的追求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渗透到每个体育动作,这样就能起到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让学生在体育课程中深切感受到体育的美好和魅力,自觉开始对体育美进行追求,能够不仅在课堂上,也在生活中、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对民俗体育各种形式的活动进行参与,进而提高民俗体育教学效果。
其次,要在民俗体育教学中表现出主体美。在教学中,学生遵守纪律、听从指挥、互帮互学、积极有序的开展各类体育训练,更能从深层次表现出学生所具备的坚持不懈、遇难而上、不怕辛苦的道德品格,更能从交流合作中体现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有利于以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开展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这些都和民俗体育的实质和精髓十分契合。
再次,民俗体育教学能够表现出民俗的格调美、形式美。民俗体育的核心是民俗文化,是植根于广阔中华大地的硕果,是传承千年的手工艺等各类技巧;民俗体育的平台是体育技巧,是与世界相连接、相沟通,提升我国文化传播能力和国际形象的关键,是能够作为国粹出现的重要成就;民俗体育的载体是体育教学,是在全民素养中不断发展提升的关键一环,不仅关系国计民生,也关系下一代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比如,太极武术是以姿势、节奏、传神、结构、造型等特有要素,来展示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舞狮以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灵敏和运动协调也体现出美的特点。各项民俗体育运动都能体现出形体美和精神美的特点,并做到二者高度统一。
任何一项民俗体育活动的萌芽和成长,都是顺应其诞生地区社会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教育发展的需要,符合该地区相当数量人们的信仰、风尚习俗、观念、情趣和生活方式的特点。因此,民俗体育的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他是人民群众所喜爱的综合性体育活动,在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应重视学生的年龄特点、活动能力,重视养成学生身体的正确姿势,提高基本活动能力,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在民俗体育讲解中,要把讲解和示范结合进行,讲解体育运动的方法规则和要求,让他们注意示范动作结构和要理,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引导学生及时鉴别动物,鼓励学生自己创作,模仿正确的民俗体育形象,来达到对学生进行深入领悟的效果。应当注意结合学生掌握体育基本技能的情况,进行整理和积累,逐步提高民俗体育教学的难度和要求,使民俗体育教学多样化,鼓励学生平时留心观察生活,多看读电视节目,创造改变民俗体育的素材,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独有的体育动作,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动作变化,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提高练习的素材,更有利于促进民俗体育的创新研究和发展。
[1]张秀华.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中的科学与信仰问题[J].哲学研究,2011(05).
[2]殷飞.我国妇女体育发展的四个标志[J].体育文化导刊,2009(11).
[3]李先长,涂传飞,严伟.百年来中国民俗体育研究述评与展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06).
[4]王敬浩,周爱光.民俗体育对身体和谐的建构——谈民俗体育的发展逻辑及其现代道路[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0).
[5]徐梦秋,张爱华.规范的类型和功能[J].哲学动态,2006(06).
[6]涂传飞,余万予,钞群英.对民俗体育特征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1).
[7]周星.娱乐文化的到来与文化娱乐的危机——2004:娱乐文化的定位年[J].文艺争鸣,2004(05).
[8]万建中.论民俗规范功能的历史与现实[J].广西民俗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5).
[9]周宪.文化的分化与“去分化”——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文化分析[J].文艺研究,1997(05).
[10]刘朝猛,蒙军.文化生态学视野下桂西南地区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融合的思考[J].武术研究,2016(10).
[11]熊锦平,姜封庆.民·俗·民俗体育之辨析[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1(02).
[12]唐枢秀.贵州民俗体育旅游的品牌培植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6(20).
[13]张天光.试论民俗体育融入高校体育的价值[J].武术研究,2016(03).
[14]方小妹.黄山市民俗体育发展状况及其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5(01).
[15]储亚娟.民俗体育发展现状与趋势:以江苏省为例[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01).
G80-3
A
2095-7327(2017)-12-0101-02
孙曦(1980.11—),汉族,硕士,宜春学院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民俗体育、体育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