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
2017-04-13罗妤婕
罗妤婕
(武昌首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
罗妤婕
(武昌首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也是提升高校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必要手段。本文首先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现代转型的必然性,然后分析了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现代转型;策略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It is also a necessary means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cultur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This article first expounds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then analyzes the prominent problems,and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realizing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ignificance;Modern transformation;Strategy
目前,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个过程是多维度的,牵涉到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其中观念意识对中国社会的转型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高校作为培养中国发展所需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其思想政治教育是整个社会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肩负着推动社会观念现代化的重要使命,它的现代化转型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有一定的意义。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现代转型的必然性
1.1 社会对“人性”认知出现变化
在传统经济模式下,社会忽视、否认个人的价值、价值,导致人们失去了独立性及个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发展,社会对“人性”的认知出现了较大的改变,开始逐渐重视个体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主体地位,这使得社会上的每个人之间保持一种相对平等、自由的地位,而社会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每个个体的自我意识。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现代转型,可促使其培养出来的人才更与当前社会的需求相符,在客观上促进了学生就业[1]。
1.2 大学生的认知发生了变化
随着现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发生的巨大改变,许多高校的学生变得越来越现实,他们在考虑各种问题时,过多地关注个人经济利益,这种现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发生一定改变。同时,随着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完善,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伴随而来的是人们性格的复杂化。现代社会人们的社会关系越来越多样化、全面化、复杂化,基于此,对大学生的素质、思想及能力等各方面的要求也产生了新的要求[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现代转型,可更加贴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利于提升其综合素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1.3 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随着网络的普及应用,信息逐渐变成了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网络促使我国公民的社会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其也挑战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化多样性的顺利延续等。信息传统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单一政府力量的控制,网络相对开放的舆论环境促使公民的言论自由得到极大的解放。为了与信息化时代发展需求相呼应,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实施现代化转型。
2.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思想落后
现阶段,少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教育思想依旧十分落后,他们将大学生看作知识的容器,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他们自认为有用的知识,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放在口号宣传与一般理论分析方面,不能依照大学生知识、心理的改变而灵活地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3]。
2.2 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问题
目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较简单,其完全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生不断提升自己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尤其是针对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他们多采取回避做法,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产生了质疑,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以说教为主,多指责少引导、启发,且未遵照大学生自我意识成长规律,教育流于形式,而未切入实质。
3.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策略
3.1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转型
(1)教育主体观念的转变。高校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基本因素,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根本的关系。在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不应随意划分各种要素的主次轻重,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相互依存,他们之间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故在教育过程中要彰显出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教育计划。(2)双向沟通,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真实生活状态,制定教育计划时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在具体教育过程中不能盲目地向教育对象灌输教育内容。与学生平等相处,消除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隔膜,确保双方对话的及时有效性,进而实现教育目的。(3)采用多元化教育思想。 努力为大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开放及平等的教学情境,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平等待人,从“灌输式”转变成“对话式”教学方式,将实然和应然有机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讲给学生,然后约之以法,导之以行。
3.2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型
(1)宏大叙事和平凡叙事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有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政治观教育及心理教育、道德观念教育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用宏大叙事方式教育学生养成正确的政治观,另一方面采用平凡叙事方式促进学生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随着社会发展的节奏的加快,在巨大的择业压力下大学生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增加心理素质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新内容。多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诉求,增加和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教育内容,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程的兴趣。比如:上海大学社会科学院的教师在为学生将思想政治这门课时采取 “项链模式”、“问题导向模式”等新型模式,这种菜单式的问题选择,是由多位教师联合解答学生困惑,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热情,还提高了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的兴趣[4]。
(2)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结合。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倡导以人民为主体,这需要和现实社会中具体的每个人相联系。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不单纯地是一种从属关系,无数的个体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若个体价值不能得以实现,则社会群体价值也将难以得到良好地实现。当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相背离时,二者利益追求将受到一定程度损害;当二者未完全契合时,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在一定调节机制下,保持良好的正向关系;当二者追求保持完全一致时,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也将发挥至极点。所以,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同时注重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教育,确保个人价值在不违背社会价值的基础上,发挥更大作用。
(3)引导大学生发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引导大学生发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因为一个人的生命是其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若人的生命终止了,那么人的一切价值、人的权利与发展也就失去了根基。人的发展是超越自身生命有限性的体现,人只有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才能进一步完善自己。社会中任何一个生命都有其独特存在的意义,都是不可取代的独立个体,且每个生命不可能被其它社会生命取代。人的本质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的生命只有在高尚精神目标的引导下,充满信心、希望与愉悦,才能彰显出生命的高贵性。因此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重视引导大学生发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5]。
3.3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转型
(1)彰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优点与缺点,激发他们潜在的学习潜能,并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他们变成学习与成长的主体,并激发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与创造性,促使他们变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2)认知和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认知教育是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内容;情感教育是指需求、动机、信念、理想等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二者同等重要。很长时间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模式片面地注重认知教育,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独自处理生活琐事与人际关系的能力低下。情感作为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生存、发展的润滑剂,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对促进他们对其他事物的认知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情感教育是实现现代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认知教育,又要重视其情感教育,并将二者有机结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应紧贴大学生的心灵,密切关注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努力做到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在此基础上,讲明白大道理,讲深刻小道理,进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走入大学生的视野中、心灵中,教学生之所需、急学生之所急,与学生的思想、心灵产生深深的共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社会是生活的基础条件,生活自身的意义与质量才是一个人的生活的目标。广阔的社会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源泉,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现代大学生对生活自身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程只有关注大学生的现实生存发展情况,才可能受到大学生的认可。从宏观角度看,任何一门教育只有深深地植根生活现实,才肯那个获得永恒的生命力、艺术般的感染力,只有来自生活的教育才是最深刻、最真实的。故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和大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回归本真的生活世界,适时地将社会中的时事信息传递给学生,促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入广阔的社会生活,达到知行合一。
4.结束语
当前中国社会的转型对社会各个领域提出了新要求,高校作为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场所,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应以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为核心,根据学生的真正需求进行相应的转变。这既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归宿,又是其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和世界接轨的根本要求,必将有力推动我国国民教育的长远发展。
[1]侯勇,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历史转型与现代发展——基于社会、历史、系统视野的考察[J].理论与改革,2011,3(02):106-108.
[2]高红艳.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及面临的难题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7(22):199-201.
[3]曾德生.复杂性: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趋势[J].求实,2010,1(02):36-38.
[4]陈新汉.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民主体性[J].哲学研究,2011,2(01):35-37.
[5]付艳.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
G641
A
2095-7327(2017)-12-0051-02
罗妤婕(1989.4—),女,湖北荆门人,汉族,武昌首义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