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句顶一万句》中“河南人”的性格特征
2017-04-13陈琳
陈 琳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论《一句顶一万句》中“河南人”的性格特征
陈 琳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以河南为地域背景,将河南独特的地域特征,人情风俗透过一个个“乡下人”的故事表达出来。小说不单是对以“延津”为代表的河南人的性格进行了展示,还对一个特定时代的中国人的精神特征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一句顶一万句》;河南人;性格特征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文化与作家的创作风格、行文方式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都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例如出现在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的“山药蛋派”,其代表性作家赵树理、西戎在山西农村土生土长,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因而他们的作品天然地赋有了泥土气息和山西特色。河南作家刘震云的文学创作也是这样。在2009年的“中原论道”之“论河南文化溯中国性格”论坛活动中,刘震云曾经说过:“‘故乡’会教给每一个人面对这个世界的态度,这个面对世界的态度不但会影响到一个作者对于生活、对于自己的关系,更重要的他可能会影响你的人生。”[1]底蕴深厚的河南地域对其作品的影响很大,他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有很多“河南人”,这些“河南人”虽然表现迥异,但背后又有着类似的性格特征。
刘震云笔下河南农村的人情世态,极具“河南”地域文化色彩。在作品《一句顶一万句》中人物大都是四平八稳的,不像赵树理笔下主人公那么激进抗争,也不像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里人物那么唯美灵性。在小说中,刘震云用素朴、细致的语言主要为读者们讲述了“出延津”和“回延津”两个宿命相关的故事,并以这两个中心故事为线索展开了河南农民生活的画卷。小说的前半部写过去的日子——无奈孤独的吴摩西丢失了那个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巧玲,为了找寻,走出了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下一辈人——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一样为了摆脱孤独去寻找“说得上话”的人,走向了延津。一出一回,构成了小说的脉络。作品中出现的人物都是以刘震云生活的河南省延津县为背景,人物的言行举止,嬉笑怒骂都浸透着河南人典型的性格特征。
一、在幽默狡黠中过活的“河南人”
河南的地理位置特殊,南北方的人群都在此汇集。作品中河南人的形象虽看着略有些木讷,但骨子里却有一份属于河南人自己的小智慧。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写的都是他的“村里人”,面对这群他非常熟悉的人,刘震云集中展现了他的才能。他笔下的主人公,幽默,通达,能言善辩,甚至有几分巧言令色。究其原因,是苦难让河南人变得乐观、通达。对于河南人独特的幽默,刘震云说道:“这种幽默会反映在正常的时间、历史和每一天。前几年老有人说刘震云这个人阴阳怪气,说话特别绕,不知道哪句话是真的,其实我都在真诚地说话,无非理解起来有些困难而已。”[2]这番话正道出了以他自己为代表的河南人幽默的性格特征。
“‘幽默’是一个外来词语,当时林语堂在五四运动后翻译引入中国,他认为,幽默是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进而言之是一种观点,一种对人生的看法。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只有才能与理智横溢到足以痛斥自己的理想,幽默之花才会盛开,因为所谓幽默只是才能对自我进行的鞭策而已。”[3]21-23刘震云认为最大的幽默就是他们村的幽默,是一种“过生活”的幽默。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的河南人都在真实地说话,都在用河南人特有的幽默方式来说话。“赶大车的老马,眼圈子果然比他大”,这句话是在老马给老杨说完主意之后,老杨对老马的看法。事情的原委是老杨不同意他的娃娃念新学,这听完老马的一番话,老杨茅塞顿开,却又对老马的钦佩度上升了一层。其实是在表达老马果然对事情更有想法,但这里老杨却不直接说,用调皮的“眼圈子”一词,把心中的钦佩表达了出来。
话语的言说中,“说”由于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会呈现出“绕”的特点[4]212-216。然而,“绕”是一种奇特的说话方式,这种话语被刘震云运用在了小说中,话语“绕”的时候,也是彰显主人公狡黠的性格特点的时候。小说《一句顶一万句》的上半部分,老裴偶然带自己的外甥来家吃饭,几张烙饼让夫妻发生争执。他的老婆老蔡从这几张饼说到老裴的风流史、又说到老裴的姐姐。老裴很生气就打了老蔡,第二天老蔡的哥来说理。作品中这样写道:“老裴和老蔡打架因为几张饼,但娘家哥放下饼,一竿子支出去几十年,先从老裴的爹娘说起……扯着扯着,娘家哥便把老裴扯到了他娘,也成了不讲理,如此顺理成章,让老裴有些惊慌失措。从早起扯到晌午,娘家哥才回到饼上。回到饼上,又不说饼,重新说起老裴他姐年轻时和货郎好、老裴在内蒙犯事,这两桩往事……一套理讲下来,讲得老裴也犯了疑乎。除了疑乎,还担心这理绕下去,会把自己绕疯;便装作口服口服,给娘家哥和老蔡各赔了个不是。”作品中这种“绕来绕去”的讲话方式还有很多,但却绕着绕着就绕出了一种生存的道理。在人口众多的大中原讨生活,不但要会说还要特能“绕”,这背后浸透了河南人过日子的日常智慧和狡黠。
二、在“忍”与“韧”中生存的河南人
养育了河南儿女的黄河连年泛滥,如此穷困的生存环境,磨砺了河南人的性格,也培育了河南人坚韧的精神。“自近代以来,在整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原大地“后发”的经济地位给予作家们的是由贫困、饥饿、压抑、愤懑等感觉交织成的卑微困境。他们成长与奋斗的全部目标,就是要‘走出盆地’。中原民众只有付出超常的智慧和努力,才能摆脱困境,摆脱精神上的压抑。”[5]13-19刘震云在作品中倾力刻画了一系列人物,其中每个人物都有独特的性格取向、典型的外貌特点,以及各自的谋生手段和生活方式。例如:罗长礼、姜家父子、老高、老曾、老裴、老段、老晁等等,他们在“底层”坚韧地生存:找活、贩葱、打架、交友、种菜、传教、寻人、说媒、杀猪、说理……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用“忍”和“韧”的精神过日子:“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这句话在小说中出现过两次,一次是牛爱国的母亲曹青娥在儿子心灰意冷时说给儿子听的;另一次是牛爱国的养姥爷吴摩西在孙媳妇何玉芬死了丈夫艰难度日时说给她的。纵观小说中两个主人公的命运,生活得很困窘。作品中不管是杨百顺或者牛爱国,都是孤独的。然而,河南人的忍耐不是无限的懦弱,而是刚劲的忍耐。正是这般忍耐才造就了主人公坚韧的性格,与环境与命运抗争的性格。小说中,两个年代互不相同,经历互不相同,却命运相同的主人公杨百顺和牛爱国,都是百般坚韧的性情,要走自己的路。结果却不如人意,杨百顺不停地奔走做事,名字也是换了又换,最终一事无成苦苦过活;牛爱国一开始也是一个有理想的青年,碰到现实的壁垒之后颓然很久,最后面对亲情的欺骗,毅然鼓着那股子韧劲不停地奔走。他们从希望到失望,最后绝望。在苍茫的中原大地上,两人精疲力尽,前路茫然,却还在奔走;在无可奈何中不知所措,却依然坚持着向前走,这便是河南人坚韧能忍的真实写照。
小说中写道“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6]22河南人忍着这孤独,同时因为这份孤独而变得坚韧,面对贫瘠的地理环境和困难命运求得自我的生存。
三、在包容谦让中成长的河南人
河南这一地方,被称为中原,在古代多次被帝王选作建都之地。“中原”一词当中的“中”字也是河南文化的传承之一。“中”字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有内、里引申为中间,一定范围内部适中的位置”。中国是世界的“中”,河南又是中国的“中”。即便现今的河南不再如往昔繁盛,但是“中”字却流传了下来,成为河南人追溯河南精神,展现河南人性格最恰当的词语。
河南是人口大省,其中大部分的人都是其他地方移民的后代。“然而数千年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有着极强的溶解力,轻而易举就将外来的东西消化溶解了,并将外来者塑造成与这里性格相和谐的角色。”[7]182河南人也是谦让与包容的。正如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开篇不久就写杨百顺在少年时期喜欢听罗长礼“喊丧” 。“喊丧”是河南农村丧礼的一大特色习俗,把每一个人喊到死者面前。丧事上一位位客人的到来,伴随着喊丧者口中特有的声调,无论生前有无过节,也不管彼此看不看的顺眼,在喊丧的人口中都是“客”,对死者行礼作揖步步讲究,来不得胡乱。喊丧者见到来人就须扯着嗓子高声喊道:“客到,孝子就位!”哪怕逝者生前做过成百上千的坏事,在此时也会烟消云散,被大家包容了过失,只提些做过的好事。洋洋洒洒的丧事上倘若少了河南特有腔调的喊丧,这丧事也只有凄凉悲苦而了然无味。喊丧者若喊的远近闻名,十里八村不管谁家办丧事,必请他喊,正如延津卖醋的老罗。罗长礼本来做醋,但他不好好做醋却喜欢喊丧,喊丧能耽误做醋,做醋不能耽误喊丧。小说这样写道:罗长礼仰着脖子一声长喊:“有客到啦,孝子就位啦——”白花花的孝子伏了一地,开始号哭。哭声中,罗长礼又喊:“ 请后鲁邱的客奠啦——”同时又喊:“ 张班枣的客往前请啊——”。作品中多次出现“喊丧”,串联着河南人极强的包容个性,使这一农村民俗在小说中成了彰显性格的一大亮点。
河南人的包容不是无休止的忍耐,而是一种大智慧,是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培养出来的优秀品质。小说一开始便介绍了老马是杨百顺他爹老杨的朋友。老杨爱占便宜,遇事没主意,老马明事理,老杨拿不定主意时总找老马商量。老杨把老马当朋友,自己却不被老马当好朋友。老杨给老马说的都是废话,老马给老杨出的都是主意。老杨知道老马不把自己当朋友,但老杨还是把老马当朋友。处处对老马谦让,容忍,面对老马的“欺负”并不在乎,因为老马能给他出主意,“眼圈子”比他大。再有教书先生老汪,老婆银瓶最喜嚼舌根,平日偷菜占便宜,老汪讲话不清楚,孩子们便时常与其作对,原来东家老范却对他家分外包容,自打小女儿灯盏夭折,老汪伤心之后便定下心要走。东家的一句话“走也行啊,可我替你发愁,拖家带口的,你去哪儿呀?”虽然没有留得下老汪,但是其中饱含的河南人谦逊包容的个性早已呼之欲出。
四、结语
河南这方水土培育了勤劳善良、极具忍耐力的河南人,河南的地域文化对刘震云创作也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广袤的中原上,河南历史文化中的自然灾害、政治斗争、政治运动都成为刘震云作品创作的内容。在《一句顶一万句》这部小说中,刘震云运用自己独特的创作才能写出了河南人幽默狡黠、容忍坚韧、包容谦让的性格特征,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中原底层人民坚韧不拔辛苦度日的生活画卷。
[1] 邱 琦.中国人的性格就是河南人性格——豫籍作家中原论道[EB/OL].http://www.dahe.cn/xwzx/sz/t20090706_1595671.htm,2009-07-06.
[2] 杨雅莲.河南“四大天王”作家解读中原文化“密码”[EB/OL].http://www.zgnfys.com/a/nfwx-32789.shtml,2012-09-29.
[3] 卢前丽.修辞手段在幽默语言中的体现[J].文教资料,2010(13).
[4] 马学永.在话语中存在的孤独人:论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的语言艺术[J]. 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11).
[5] 张东旭.“能人与权力”的失真叙述:论当代河南作家创作的一种局限[J].河南大学学报,2015(6).
[6]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
[7] 李 昊.河南人的生存之道[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袁培尧]
The Character of “Henan People” inASentenceIsWorthThousands
CHEN Lin
(Henan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Xinxiang453000,China)
LiuZhenyun, a contemporary writer, is a native ofHenanprovince with a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 andHenanis the region of his literary creation. Therefore, his works are inseparable from the elements of Henan people.ASentenceisWorthThousandsi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Henanprovince, the author’s hometown of soil and water, while the plot of the story and the characte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racters are perfectly matched.It not only makes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Henanpeople.
ASentenceIsWorthThousands; people ofHenan; the character
2017-07-30
陈 琳(1990- ),女,河南濮阳人,河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科教学·语文研究。
I206.7
A
1671-8127(2017)04-00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