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艺术颠覆世界
——法国摄影艺术家JR

2017-09-04张菁菁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摄影空间艺术

张菁菁

(商丘师范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用艺术颠覆世界
——法国摄影艺术家JR

张菁菁

(商丘师范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过去,艺术通过图像来呈现表达艺术家的想法;而现在,艺术或者这些类似的图像不仅仅作为一种呈现而已,而是变成资讯传达的媒介,它背后产生的影响力才是艺术家最为看重的,那些影响力和社会效应才是最后的结果。通过法国街头摄影艺术家JR的精选作品分析,探讨他用艺术颠覆世界的说法,改变我们对艺术过程和结果的一贯看法。

JR;摄影;视觉艺术;图像

一、关于法国艺术家JR

JR是一名摄影艺术家,但是更像是一个以相机为工具的社会活动家,始终处于艺术与激进运动的边缘。JR本人始终不曾透露名字的含义,他开玩笑说:“没人知道我的名字,这更便于我四处旅行拍摄。”

JR喜欢把摄影图片贴在公共建筑上。对他来说,大街是一个大型的艺术画廊,城市便是庞大的展示场。世界很多地方的街道、贫民窟里、地铁站、桥梁等不同地方都贴上了他的巨幅摄影图片,吸引着那些对博物馆艺术画廊没什么兴趣的观众群体。他的作品混合了艺术与行为,主要关注四大主题:信奉、自由、身份以及界限。

JR从15岁开始从事艺术行业,喜欢涂鸦。城市是他的画布,并到处写下自己的名字,每一次都像一场冒险,短暂而刺激,就像给社会烙下他们的印记,表明他曾来过。他在地铁站见到廉价照相机,便想到了照片涂鸦。17岁开始将这些照片贴到墙上,开始了人生第1次展览,为照片画上彩色边框以防人们将其视为广告。他仍然觉得城市是最好的画廊,最好的影集。他不会将照片集结成册,然后拿给画廊,让他们去评判作品是否够资格展出,而是把决定权交给街上的路人。从2004年开始,JR正式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巴黎活动时期

JR具有北非和东欧血统,在法国算半个移民。由于自身身份的关系,他很关注移民问题。2005年巴黎郊外发生了骚乱,移民在其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于是JR将镜头对准了参与骚乱的年轻移民。不久后移民们在巴黎郊外的民房上吃惊地看到了自己在骚乱中愤怒和搞怪的脸孔。

JR这样解释自己的作品:“当年的巴黎骚乱中,媒体扮演了一个角色。他们每晚都报道每个区被焚毁汽车的数量,于是其他区就想焚毁更多。你觉得(照片中)那是把枪,但那不是枪,是摄影机。但摄影机可以是枪,你永远不知道媒体给你的资讯是否真实。”

(二)中东之旅

2006年,中东地区冲突不断,JR与朋友Marco决定来到中东进行街头拍摄,去尝试理解为什么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不能共存。他们在闹市区、瞭望塔、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边界墙上都曾留下自己涂鸦的痕迹(有些痕迹在虔诚的教徒看来实属大不敬)。这组照片被命名为“Face 2 Face”,被制作成巨大的尺寸,贴在各个公共空间内,提醒抛开政治与宗教元素,大家其实是一样的个体,没有什么不同。

(三)“女性是英雄”项目

从2007年开始,JR启动了“女性是英雄”项目。在此项目中,JR认为“女性的尊严往往是冲突的目标[1]”。他拍摄了塞拉里昂、利比理亚、苏丹南部和肯雅的妇女。生活在战争冲突地区,她们的面貌中却表现出高尚的人格尊严。在她们的祖国,JR展出她们的画像,并在世界多个城市举办展览。

2010年,他创作的《城市肌理》艺术项目参加上海双年展。JR挑选能代表城市记忆且拥有风趣往事经历的老年人作为对象,为他们画肖像画,然后以巨型篇幅列印出他们的照片,按照JR的灵感,张贴在上海即将拆迁的房屋废墟之中,除了表现老年妇女皱纹堆垒的形象外,也提醒了大众“城市正在慢慢丧失着它的历史遗产”。

二、JR作品分析

(一) “巴黎骚乱”和 “Face 2 Face”作品

2005年11月,由于对社会现状与自身受到不平等待遇的不满,巴黎的年轻移民们发生了暴动。因为不满媒体报道中的歪曲事实与歧视眼光,JR带着一个28mm焦距镜头的相机,凭借那些人的信任,拍了4张面部特写,他们来自波士基,他们做各种鬼脸,表情夸张,展现自我(JR要的不是程式化的笑容而是鬼脸,因为他觉得这才能表达更真实的自我)。然后他把照片大幅张贴在巴黎的中产阶级聚集区。照片下面有他们的姓名、年龄,甚至地址。一年之后,这场展览蔓延到了巴黎的墙垣上。JR拍下这些被媒体忽视和扭曲的形象,他们现在自豪地展示他们的真实表情,这一刻,我们足以见到图片和胶水的力量。

图1 “巴黎骚乱”系列作品

图2 “Face 2 Face”系列作品

JR将被媒体描写为“暴徒”的这些处于社会底层的有色人种的照片,与巴黎的中产阶级白人聚集区结合在一起,为自认为处于稳定优越地位、掌握权力的中产阶级们敲响了警钟。对社会不满的暴徒往往是那些低产阶级们,社会不重视他们的需求,但他们也需要跟别人同等的权利,也有和别人同等表达的欲望。

人与人公认的身份(identity)是社会的产物,是外界强行附加上去的。 “identity”一词在文化研究中其实包含了“身份”和“认同”两层含义。而确认人们的社会身份和文化身份的标准,理论上大体有:民族、族群、种族、阶级、性别、宗教、职业、语言等依据或者尺度。

身份的差异性和统一性:作为中产阶级,因为身份的相似性使他们产生安全感。而JR以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力开始动摇他们的观念,从而让他们开始审视自己稳定的位置,并对本身的优越感与自豪感开始产生怀疑。JR的作品,打破了不同阶层之间交流断层的局面,运用视觉的力量,使二者直接地、面对面地接触。人人生而平等,弱势群体的贫穷与落后是不可争辩的事实。但是因为他们的贫穷与落后而歧视他们,埋没他们,使他们遭受不公平的待遇,便是社会不公的地方,也是人权无法真正做到平等的根源。弱势群体也拥有他们的力量所在,虽然微小,但也不应受到忽视,反而应该被正视起来。JR拍摄的弱势群体照片,当大众看到时,起初也许是有些不安与奇怪,因为他们的脸孔与居住环境与中产阶级视线范围内的一切都格格不入, 但是接着观者会不由自主的担心自身所处的相对安全和稳定位置是否会被这个群体所冲击,从而开始关注这样的群体和现象。

被粘贴在中产阶级白人聚集区的这些有色人种的照片以群体的方式出现在他们本不该属于的区域,JR将弱势群体以大胆的表情和自信的面庞展现在富人区的同时,带来了两种群体的碰撞。群体身份的差别和所谓生活区域的划分是社会的产物,JR将这种不公的显示赤裸裸地展现出来,对两个群体而言都是震撼,也都是反思。

2006年的“Face 2 Face”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JR拍以色列人和巴基斯坦人的面部特写。他们当中有司机、律师和厨师。JR让他们对着镜头做鬼脸,这些人也同意将这些照片贴在墙上。JR贴了8个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城市,而且给隔离墙的两面都贴上。那一次,举办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非法艺术展,他们甚至在军事瞭望塔上张贴了巨幅照片,结果不但没有被武装力量介入,反而收到了当地人不少的帮助。JR在接受访谈时,回忆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细节:在拉马拉城市,他们正在墙上糊照片,选的都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闹市区。人们围了过来,问在干吗,JR说,“这是个有关艺术的工程,我们贴的是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的照片,他们是同一个职业,这两个都是计程车司机。”紧接着的往往是沉默,人们会吃惊。但JR问“那你能分辨出哪个是巴勒斯坦人哪个是以色列人吗。”而他们大部分人都分不出来。

视觉艺术有时候可以还原给我们一个真相。人与人公认的的身份(identity)是社会的产物,是外界强加上去的,比如我们的宗教信仰以及政治理念差异等等。但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抛开这些因素后,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在外表上并无明显区别,他们甚至连自己都分不出来。那到底是什么强加给他们不同的身份认同,以至于两个国家成为敌对的势力。也许是媒体的宣传,也许是政府的阴谋。正如JR所说,创作的艺术,就是用影像(image)的力量去引发人们的思考。

照片经不起风雨的洗礼,他们注定是难以长存的。但是,4年了,大部分照片依然在那里,“Face 2 Face”计划证明了一切皆有可能。当JR完成了这个项目后,很多人都知道了上面的面孔是来自哪个国家。可几年过去,并没有人仇视他们,他们依然存在在那里。这样直观的影像表达,说明了当揭开被媒体政府妖魔化的脸孔或者形象等这些很典型的标志后,不同种族之间的身份差异性越来越小,被典型化和贴了标签的形象被揭露出来后,身份的差异性消失了,有的反而是大家的同一性。当观者受到视觉冲击的同时,也会开始思索如果忽略了社会上公认的身份认同标准后,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的答案是什么。

(二)肯尼亚贫民窟系列作品

眼睛是JR的作品中最为“标志性”的元素,他尤其喜爱拍摄有关人眼睛的特写,然后放大到几乎与周围环境相似的比例。这样,我们就产生了两点疑问:一是为什么JR钟爱于拍特写,二是为什么这些特写选取的是“眼睛”而不是“鼻子”“嘴”等其他的人体器官呢。

图3 肯尼亚贫民窟系列作品

2008年,JR来到肯尼亚的基贝拉,这是非洲最大的贫民窟之一。早些时候,在当地的选举流血冲突之后,JR重返故地,拍摄了作为主要劳动力的当地妇女,将这些肖像贴在火车车厢和屋顶上。这些作品全部由耐用的防水布制成(因为纸并不能挡雨,水还是会漏进屋里,他们用的聚乙烯材料)。他解释了这样做的目的:“我越是前往基贝拉这样的地方,越是明白那里的人不理解我们。在那里,食物才是最重要的。他们不会仅仅因为热爱艺术而参与艺术。我们帮助他们做屋顶的防水,这样他们就会喜欢我们,而让艺术有了意义。” 在这里,艺术开始具有了实用性。当那些照片在屋顶铺好时,有位妇女开玩笑说:“现在上帝能看到我了。”底层的群众也希望自己被关注,而社会往往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

贫穷、落后的无产阶级一直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大众并不想看见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忽略他们,或者利用媒体等媒介将他们消失在公众的视线里。而JR的很多作品偏偏都是以这样的群体作为拍摄主体,并将他们放到公众空间里,强迫所谓的大众注意到他们的存在。

人的等级阶层是以符号价值划分的,比如肤色、衣着、装饰等。而摄影师抛开所有的外在体现,仅仅以特写的方式呈现出来,没有符号价值的干扰,隐喻地让观者体会到了“人人平等”的观点。当然这只是可能性之一,还有另外一种解读是脸部或者眼睛特写的视觉表现手法相比其他的方法,更容易抓人眼球,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眼睛是人体中唯一具有互动性的元素,当你看它的时候,它好像同时也在看你,会给你一种错觉是它想抓住你。作为观众,我们在看摄影作品时,是以一个主观的角色(subject)看客观事物(object)。只有我们的接受,没有对方给予的回馈。而当观众的眼睛与摄影作品中的眼睛对视的时候,形成了一种主观与客观身份转换的有趣局面,我们从主观的角色也变成了客观的对象,在看对方的同时对方好像同时也在审视着我们。而在这个审视的过程中,由于影像的力量,观众会进入自省的状态中而产生思考。这种力量无疑是强大的,这些放大的眼睛像无数面镜子,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自身。从之前分析过的“Face 2 Face”《巴黎暴乱》系列作品中,都能看出眼睛“震慑”的效果。由此可见,JR特别善于运用影像的力量,并且对艺术作品的意义进行了全新的定义。

(三)JR《城市肌理》系列作品

在研究JR的作品过程中,我们发现在他的一些作品中,人物与建筑往往有着紧密的联系。JR会选取在特定环境中具有代表性的群体,将这些特定群体的面部与建筑结合在一起,通过人的喜怒哀乐来表达建筑物的情绪。可是,为什么摄影师用拍摄真人这种视觉方法与建筑物联系在一起,而不是用绘画等虚拟的方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探讨一下空间与人类的关系。

图4 《城市肌理》系列作品

法国人类学家马克·奥热(Marc Augé)提出了“非空间”(Non-space)的概念。非空间具有功能性,它的存在是为了给人类活动提供便捷,任何人都有权进入,不具备隐私性,与人类的情感无关。它潜入地点的最深层面,切断根基,侵蚀象征符号,用单一性取代多样性[2]。非空间的功能性丧失时,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比如机场、高速公路、废弃的房屋等公共空间,都属于“非空间”。

与“非空间”(Non-space)相对应的观点,即是“空间”(space)。 “Space”往往与人的情感结合在一起,他与人类的记忆有关,充满了种种含义,充满了种种实物,也充满了不断进行的种种活动。它们是个性和共性的重要来源,是人们与之有着深厚情感和心理联系的人类生存的中心[3]。人在空间(建筑物)里生活,人的记忆跟生活的空间有密切关系,建筑物空间也有自己的情绪,但这种情绪的表达必须通过生活在其中的人表达。所以 JR 才将真人影像与建筑结合在一起,经组合后的影像(image)产生了震憾。

现在很多积极的社会学家们正在呼吁“turn non-space to the space”,从而将人类一直以来所依赖的高科技化环境变得更有序并且充满人情味。作为一个关心社会问题的摄影家,JR 有些作品表达出同样的观点,都在试图探索空间与人类的关系。

2010年,上海双年展展出的《城市肌理》系列,将老人的脸部特写与老旧的废弃建筑物结合在一起,再利用高楼大厦等现代建筑作为背景,在物理空间的基础上,表达出了建筑的情感空间。墙上的老人们紧闭双眼,捂住耳朵,脸上是痛苦无奈的表情。每个粘贴的画像仅为其中的一层,即一张纸和胶水的厚度。然后在墙面上将画像逐渐叠加起来。因画像不断地被重叠,面庞上的皱纹体现着城市的沧桑,以痛苦的方式体现出城市失去了某些青春的色彩[3]17-20。在城市化不断推进过程中,原来的建筑物被推倒重建,城市中出现了众多的废墟状,而对生活在其中的人而言,人的存在是与建筑物共同存在的。所以在JR的作品中,人的情感恰好与建筑物交织到一起。

这些老人们的动作与表情,其实都是属于私人空间的。而JR将私人空间中这些非常私人化、个人化的东西和元素放置在公共空间中,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这些“人像”都是日常生活中很普通的群众,但正是这些普通的人群、普通的建筑,才往往是被大众所忽略的。比如即将拆除的楼宇,很多人会经过,但是鲜少有人驻足停留。这些因贫穷落后而被拆迁的地方,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这些情感与回忆就显得特别珍贵。JR将老人的脸部特写放大到公共空间中,再加上背景建筑物的衬托,引发观众对于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关注。

JR的作品都有一个大方向,但是在观点方面他是中立的、有所保留的。他以人作为切入点,慢慢延伸到他们的阶级与居住环境等问题中,好像在强迫大众去留意那些一直被忽视的问题,从而带动大家主动地思考空间与人类的关系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JR很多作品都与空间有关联呢。经过整理和分析,我们总结出以下三种原因:

空间可以让人们产生身份认同感。我们透过读解空间所传递出的讯息来知晓“我们是谁”;空间带给人们“社区感”,使人们有一种身处大集体中的归属感;空间的存在提示着人类时间的流逝,每一个建筑都有自己的历史,有过去也有未来,即是空间感。

从JR的摄影作品里,我们仔细地研究他所拍摄的人群:妇女、黑人、僧侣、老人等等……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且与之相结合的建筑物都有着某些特定的关联。比如“Face 2 Face”中的军事瞭望塔、《女人是英雄》系列中的肯尼亚贫民窟作品等等。他关注的是性别、种族、阶级,所以他的作品呈现的主题并不是单一性的。当我们以“空间”为重点研究其作品时,也带出了隐藏在其视觉影像下的另一个主题:身份认同。

三、JR对于艺术价值的全新阐释

JR的摄影作品由于场地的关系,都是临时性的、暂时性的,无法被很好地保留或者是收藏起来。这种形式的艺术就彻底颠覆了当今艺术市场以收藏为本位的立场和功力态度。

当我们反观传统艺术市场对艺术作品的观念,即优秀的艺术作品应当被恒久保存,只有被恒久收藏和保存的艺术作品才有价值。 JR的作品有着极强的社会与政治因素,一般他都会结合当时社会中最凸显的社会议题和政治议题作为创作的背景,观众一旦看过就会在脑海里形成深刻的记忆。艺术作品有可能被损坏或者消失,而其传达的讯息透过影像定格在观众的脑海中,成为永恒,这是JR所认为的艺术作品的新价值。他的那些暂时性的艺术作品颠覆了传统艺术作品的存在意义。

过去,艺术通过图像来呈现表达艺术家的想法,而现在,艺术或者这些类似的图像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呈现而已,而是变成资讯传达的媒介,它背后产生的影响力才是艺术家最为看重的,那些影响力和社会效应才是最后的结果。跟创作手法与形式比起来,作品所传达的概念和信息变得极其重要。所以说,JR的作品的颠覆意义在于此,改变了我们对于艺术过程和结果的一贯看法。

以里约热内卢“棚户区”系列作品举例来说,由于暴力冲突,这里成为3个无辜孩子遇难的地方,由于极度的混乱,成为“被世界遗忘的角落”。他拍孩子们,拍遇害者的家属,然后放大,当然还不忘运用“眼睛特写”这个吸引人的因素,贴满整个棚户区,成功地吸引了媒体的眼光。媒体只能在外面看到这个景况,却不知里面发生了什么,一幅幅巨大的海报使得这个完全不受重视的棚户区开始被关注,被了解。这时,艺术已经成为中介,它在媒体与受害人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在JR的眼中,艺术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作品而已,而是成了一个能够渗透到全民中的事件。也许那些巨幅照片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褪色,变得残旧不堪,但是这已经不重要了,它已经以一种行为艺术的方式,将讯息传到到了观众的脑海里,完成了它的使命。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年轻摄影师或者街头艺术家,JR却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艺术馆,因为他把自己的摄影作品制作成超大型的海报覆盖在建筑上,从而吸引路人的注意,而这些人正是传统艺术展览受众的盲区。在JR的作品中,只有普通人和他们普通的故事。以他的这种“草根性”和随之而来震慑人心的作品,的确改变了我们对艺术的很多看法。JR坚持“用我的艺术,让人们去思考”,这可能就是他所说的“USE ART TO TURN THE WORLD INSIDE OUT”的意义所在吧。记录就意味着改变,而视觉的力量,相比文字来讲,更加直观具体,也更加直指人心。我们又何尝不能利用一些空白的墙来用艺术作品颠覆世界呢。不管是墙绘、海报还是摄影作品,我们都可以学习JR。

[1] 喻中玉. JR:《城市的皱纹》[EB/O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205/13/4728565_75205645.shtml,2010-11-22.

[2] 李晶晶,陈 铮. JR:真正的城市街头艺术家[N].中国摄影报,2010-12-21(3).

[3] 孙祥飞. 中国形象的跨文化传播路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4.

[责任编辑 冰 竹]

Subvert the World with Art: French Photography ArtistJR

ZHANG Jingjing

(SchoolofArtandDesign,ShangqiuNormalUniversity,Shangqiu476000,China)

Years ago, the artists represented and expressed their thoughts through the images; but now, these arts or similar images are not only as a representation, but a medium to convey information. The most valued of the artists is the impact behind the images whose effects and social effects are the final results. The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elected works ofJR, a French Street photographer, discussed his view on the subversion of “Subvert the World with Art” to change our accustomed view on the artistic process and results.

JR; photography; visual arts; images

2017-02-28

张菁菁(1988- ),女,河南商丘人,商丘师范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动画、影视、摄影等视觉文化研究。

J0

A

1671-8127(2017)04-0075-05

猜你喜欢

摄影空间艺术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