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认同视角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

2017-04-13张代宇

关键词:大众化价值观核心

张代宇

(绍兴文理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文化认同视角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

张代宇

(绍兴文理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思想基础的重要途径,其实质也是让广大民众认同、接受并自觉以之为行为准则的过程,即“大众化”的过程。主流价值观“大众化”和当前社会价值观“多元化”面临冲突,通过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建立文化自信,为解决问题提供新突破口。

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于该体系的基本内容,经过高度总结提炼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凝聚了众多学者的智慧,是在充分借鉴了世情国情、融合了西学国学优势基础上的综合创新。相对于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话题还比较新。区别在于,前者涵盖的范围更大,后者是前者具体的体现;相对于前者的理论指导意义,后者更强调行为实践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核心内容,其大众化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巩固思想基础,为我国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指明方向和提供理论支持;引领社会思潮,保障社会主义事业方向;规范市场行为,为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物质条件;促进精神文明,为社会发展创造和谐氛围,增强文化自信。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途径和方式有多种,比如有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显性”式的灌输教育,有通过文化校园建设“隐性”式的潜移默化引导。但真正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人民群众普遍“真懂真信”“入脑入心”的价值观,仍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本文基于文化认同的角度展开讨论。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两个关键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最终要达到怎样的效果才算成功,归纳起来应该有三方面,即“知”有广度,“信”有诚度,“行”有深度[1]。大众化是一个逐渐构建知行合一、重在实践的过程,因此有两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

(一)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应对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复杂形势

社会民众价值观正变得多元化、复杂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带来难度,这是国际国内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必然影响[2]。如伴随着对外开放,西方的文化大量侵入,良莠不齐,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价值观也随之向中国渗透;在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短期内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如今又进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攻坚阶段。在这种快速的发展变革中,各种思想交流冲突,价值也出现多元多变的特征,尤其是贫富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的出现,随着网络对部分政府官员知行不一、一些富人奢华消费及不良新闻的曝光,随着灰色理论的盛行,人们在价值观上更加混乱迷茫,这说明急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本清源,用正能量引导社会思潮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辨识度,吸收借鉴大众传播的理论经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套相对比较完善的并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的价值理论体系,从价值体系到价值观的提炼,凝聚了很多专家学者及共产党人的智慧,既立足于中国国情,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又视野开阔,大胆借鉴了西方价值观的有益成分,还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本质特征[3]31。虽然从内容上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已经比较丰富,但大众化的效果,不仅仅取决于内容本身是否具有吸引力,还取决于内容以何种形式传播,怎样传播,要将内容和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任何国家的存在和发展,都有相应的核心价值观或主流价值观支撑,如欧美国家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尽管也具有个人主义价值观成分的局限性,但其简洁凝练的表达方式在传播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内容上,还需要借鉴现代广告传媒的用词理念,进一步凝练,在传播途径上,要科学运用新媒体,融入大众的话语体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文化认同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最终是要解决政治认同的问题,而政治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认同,价值认同的基础又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所属文化的归属感及内心的承诺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属性的社会心理过程,它是保障国家和民族凝心聚力谋发展的基础。文化认同的前提是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4]。所以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为“上”,以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为“底”,打造一个稳固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同系统,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进程和效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比如有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丰富的革命文化精神,可贵的改革创新精神和自强不息精神等,我们不仅有八千多万党员在弘扬社会主义新文化方面起引领示范作用,我们还有广泛的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精神鼓舞下勇立潮头,正续写创新创业文化的新篇章。

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必然有其历史继承性,因此对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是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根基。文化自信的提出,是对历史发展规律和民族命运清醒认识后的思考,是执政智慧的充分体现。毛泽东同志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西方社会基于基督教传统和启蒙精神,逐步形成了“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其“文化基因”,也不难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行为准则[3]32。中华民族具有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这些文化基因已经深深地植入了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若脱离了中国的文化土壤谈价值观,无异于建立空中楼阁。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有效传播途径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冯颜利认为,“三个倡导”可以再提炼出“人义法自信”五要素的核心价值观。所谓“人”,就是以人为本;所谓“义”即公平正义;所谓“法”即爱国守法;所谓“自”即民主自由;所谓“信”即勤劳诚信[3]3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需要借鉴大众传播的理念和手段,尽量避免面面俱到,均衡强调,而应该强调最核心最基础的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维度是金字塔结构,最底层最基础最广泛的应该是社会民众个人的核心价值观,个人维度是价值实践主体,国家维度是价值实现目标,只有完善了个人核心价值观,才能通过正能量引导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形成,最终支撑起国家维度的核心价值观[5]。因此要将传播受众扩大到广大社会民众,用“中国梦”和“文化基因”双向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一)要牢牢把握住“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引导力量

习近平同志创造性提出中国梦、世界梦,成为国内外媒体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中国梦”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结合中国发展实际的产物,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核心和方向的高度概括;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相比,“中国梦”具有现实性和直观性,更能引起大众的共鸣。它既是意识形态需要,也是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为共产主义理想的最终实现提供了精神动力。

从“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比较来看,两者的契合度十分高[6],可以理解为,前者是对后者的高度升华,后者是对前者的具体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维度也正是“中国梦”的国家目标,即希望打造一个国强民富、有序民主、政治文明、社会和谐的国家;从社会层面来讲,立足社会现实改造与完善社会,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环境,也是“中国梦”目标之一;从个人维度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民群众,正是“中国梦”的实践主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实施对象。“中国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重要贡献在于,它让梦想承载并传播价值,让核心价值观变得具体、具象、可知、可感,给抽象的理念搭建了有利于大众认同、辨识并传播的载体。“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7]。“中国梦”既强调整体,也强调个体,这是“中国梦”能够直抵人们内心深处、产生巨大感召力的关键所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力量源泉。

(二)要深深植根于充分浸润“文化基因”的中国土壤

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内涵十分丰富,但纵观历史不难发现,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价值观影响最为深远,所以我们要在厘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和价值理念基础上,吸收借鉴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假大空”取代了“真善美”,集体主义价值观走向极端;改革开放以后,国内社会大发展大变革,还有西方所谓普世价值观的渗透,在价值观的定位与选择上出现了很多困惑和混乱。当前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充分把握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核,又考虑了世情、国情,更可贵的是还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比如借鉴吸收了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以和为贵”“天人合一”“仁爱诚信”等,其中的思想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这些思想在个人维度和社会维度上,可以归纳为“真、善、美”[8]“诚、义、信”。列宁说,“最马克思主义=最通俗和朴实”,毛泽东也认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应该做到通俗性和科学性统一。所以我们在大众化的传播过程中,要用通俗的、真诚的语言宣传,这样更容易为群众所感知、理解、接受。

“中国梦”是“魂”,提振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精气神;优秀传统文化是“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获得广泛心理认同的源头。所以我们要把握灵魂,立足根本,两者结合,双向互动,以唤醒式教育推进大众的主动认同,并展开相应的研究、实践与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价值准则,使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熏陶和感染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9],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铺垫精神基础。

[1]张飞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思考与对策[J].学术论坛,2009(4):12-14.

[2]李媛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重在“落地”贵在“生根”[J].理论学刊,2013(6):18-21.

[3]冯颜利,廖小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的三个维度与大众化[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1):31-37.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6-07-01)[2016-12-07]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01/c_1119150660.htm.

[5]王召收,孙冉.“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3(4):9-12.

[6]张悦.中国梦赋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新的着力点[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

[7]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3-03-17)[2016-12-07],http://cpc.people.com.cn/n/2013/0317/c64094-20816352.html.

[8]聂继红,李凌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路径探讨[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3(4):32-35.

[9]邓福蓉.“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重点及方法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2):83-85.

(责任编辑 林东明)

Populariz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dentity

Zhang Daiyu

(School of Textile Engineering and Apparel Design, Shaoxing University,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the foundation of promot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great renaissance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essence of carrying out th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to make the general public accept and follow it consciously, namely the process of “popularization”. However,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diversification of current social values will challenge the populariz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paper holds that a new breakthrough will emerge if the cultural identity with China’s socialist new culture and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s enhanced and th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established.

cultural identity; socialist core value; popularization

10.16169/j.issn.1008-293x.s.2017.03.008

D616

A

1008-293X(2017)03-0049-04

2016-12-22 作者简介:张代宇(1982- ),男,土家族,湖北建始人,绍兴文理学院纺织服装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大众化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