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高职院校馆藏文献质量建设的思考
2017-04-13宋翠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
□宋翠(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
“互联网+”高职院校馆藏文献质量建设的思考
□宋翠(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
面对“互联网+”战略机遇,结合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图书馆馆藏文献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文章从高职院校馆藏文献现状、影响高职院校馆藏文献资源质量因素分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高职院校馆藏文献质量的对策等几个方面提出高职院校图书馆在馆藏文献质量建设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达到对接市场需求、强化服务创新的目的,从而提高图书馆馆藏文献质量。
“互联网+”战略;馆藏文献;质量建设
0 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互联网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在“互联网+”战略机遇面前,肩负着为教学、科研服务重任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如何拥有更多更全的馆藏文献资源,为信息用户提供更多选择机会,尽可能满足不同读者需要,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课题。
1 高职院校馆藏文献资源现状
1.1 文献资源更新率低
高职院校大多成立时间短,本身就存在专业文献资源类型少、馆藏数量短缺情况。再加上缺乏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根本无暇对现有出版时间较早、内容相对陈旧的文献资源及时“剔除”,又无足够的经费保障购买最新的、最具时效性的文献资源,导致馆藏文献数量、质量难以保障和支撑院校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1.2 馆藏资源利用率低
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中国高校图书馆的藏书平均利用率25%,仅为英国的2%、美国的1%,图书馆藏书未能得到有效地开发与利用。由于不能掌握各种光盘数据库和网络数据库的特点和检索方法,高职院校电子资源利用率更低。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充分挖掘现有文献资源潜力,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让有限的文献资源得到合理的、最大限度的利用。
1.3 文献检索培训工作滞后
电子文献资源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低。高职院校多数还处于从中专教育向专科教育转型过渡时期,专业建设相对滞后,基本上还都以教学为主,科研处于萌芽起步阶段,对文检课不重视,大多高职院校甚至没有设立文检课,没有建立专门的文件检索教研室,没有开设上机实习环节,有些多媒体教室没有联网,很多实际操作也不好讲解。
1.4 馆藏文献资源对市场需求响应速度慢
市场是一支永恒的指挥棒,人力资源需求出现在哪里,院校相应的学科设计就调整对应到哪里。尤其是当下,全社会面对雾霾、水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各大院校响应市场呼唤,及时推出学科专业调整。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也推出了环境监测治理、园林工程等专业学科,但是馆藏文献却没有及时更新到位。
2 影响高职院校馆藏文献资源质量因素分析
2.1 购书经费短缺
经费是实现图书馆馆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馆藏数量与经费投入量成正比,只有足够的经费保障,才可以确保馆藏的数量和质量。据调查,2014年全国666所高校图书馆年度总经费为馆均580.80万元,其中年度经费不足百万元的占18.80%,极差为4 866.90万元(2013年的极差约为5 407.60万元),这种不均衡状况虽略有改善,但高校图书馆年度总经费差距巨大、投入极不均衡的状况依然没有大的改变。高职院校由于经费有限,投入更低,馆藏文献资源的数量、质量更无从谈起。
2.2 剔旧工作“缺位”
根据文献半衰期理论,文献的价值一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降低,而不同的学科文献半衰期也有所区别,图书馆应掌握各学科文献的半衰期,定期剔除价值低或者已经丧失价值的文献。但目前大多数新建的高职院校由于评估的需要,图书馆藏书没有认真落实定期剔除旧书制度,更没有形成馆藏质量的监控机制,高职院校本就数量不多的馆藏文献质量令人堪忧。据不完全统计,职业院校馆藏图书中,约有1/5至1/4是过时、陈旧的无用资源,长期无人问津。
2.3 人员配备和专业素质无法满足发展需要
在高职院校中,图书馆专业人员比较少,特别是既懂专业知识又懂外语和计算机知识的人才更少,难以对读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导读和服务工作。尤其是随着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发展和电子资源的广泛利用,图书馆不仅仅是向读者提供传统的借阅式服务,同时也要向读者提供优质的电子信息咨询服务。高职院校图书馆人才的匮乏,使在开展电子资源建设和服务上缺乏必要的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持。
2.4 读者信息素质不高
高职院校大多对电子资源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对各种电子资源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进行有效宣传,造成部分学生想利用电子资源却不知道如何使用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学生读者对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缺乏正确的认识,把机房视同为“网吧”,上网主要就是聊天、听音乐、看电影甚至玩游戏,很少查阅资料,更不用说利用图书馆丰富的电子资源来促进自主学习了。
2.5 电子文献资源合作共享层次较低
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呈现出数字化、多媒体、类型多样、数量庞大、跨越时间空间等特点,信息资源也从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管理向网络环境下的开放型资源共享方面发展。但高职院校由于存在与重点高校在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差距,大部分在合作共享中处于较低层次,处于索取阶段,很少能为重点高校提供有价值的资源,与高层次学校开展实质性的合作共享不多,没有达到预想效果。
3 建议及对策
一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专业馆员素质:高职院校可以结合本校图书馆工作的性质和用工条件,根据工作实际需要,设置不同岗位不同的人才引进标准;
二是建立馆藏经费保障和科学购书机制:多措并举,解决高职院校馆藏资源采购经费问题,为确保高职院校馆藏文献资源的数量质量,首先,有必要加强高职院校图书馆立法,规定高职院校图书馆经费来源。其次,高职院校要在经费对图书采购上有所倾斜。其三,在尊重文献出版规律,讲求成本效益的前提下,高校之间开展联合采购,节约资金,实现资源共享;科学购书,保证馆藏文献质量,一是及时掌握读者需求。近年来,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运用校园网官网和图书馆主页等多种方式,搭建沟通渠道,及时收集需求信息,并与专业图书网站合作,开行网上公共购物车,由院校老师把所需图书目录拉入院校公共购物车,由外包服务商定期结算。其次,突出数字文献资源具备特色。高职院校在确定数字资源内容时,要优先考虑本学院的优先发展方向、专业特色、服务对象的特点。第三,坚持外购与自建相结合。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主要是通过购买较成熟的水环境治理相关的高质量数字化资源,优化经费配置,摒弃“大而全”“小而全”,坚持“优而专”的发展策略。同时,做好知识管理系统建设,优化自身数字资源储备,把学校的名牌专业、名师精品课程等优质知识沉淀下来,纳入数字资源管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紧跟市场步伐,做好战略方向预判和馆藏资源储备,高职院校应当深刻解读“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含义,响应建立中国特色的“学徒制+职业教育”的“双轨制”人才培养体系的社会关切热点,做好与学科专业设计相匹配的馆藏资源设计及知识储备;
三是建立网络导航库,引导用户发现文献信息:针对读者检索文献能力低的问题,作为高职院校图书馆,首先要强化培训。开设文献检索课或通过举办讲座等方式,介绍各类电子资源的主要内容及使用方法,提高读者实际操作能力。其次要根据院校教学需求,建立专业期刊信息指引库,在校园网上开展信息导航服务。其三要满足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在做好传统图书资源服务的同时,努力开展各种各样的网络化信息服务,如电子邮件订单征集、网上公共购物车、网络化信息检索、电子图书馆,手机移动图书馆。
四是掌握前沿技术,为“移动图书馆”做好准备:数字图书馆可以大大节省终端资源、免除维护之苦、屏蔽信息资源格式多样性带来的不便,消除信息孤岛,能极大地提高数字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随着4G移动终端应用的普及,手机网民已经成为“互联网+图书馆”庞大的消费主体,移动图书馆梦想已不再遥远。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对此做好充分准备。
五是建立法律保障体系,为公共资源共建共享保驾护航: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一个需要多行业参与和协作的系统工作,为确保各方权益,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各方行为准则,为“互联网+图书馆”保驾护航。作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应根据本校的实际需求,选择加入不同的图书馆联盟,为校际、馆际用户在馆藏资源获取与使用提供一致的体验,并确保内外用户公平使用校园内馆藏资源,最终实现武汉宣言倡导的“使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均可获得任何图书馆的任何信息资源”目标。
编辑:符蕾
G253
A
1673-8853(2017)03-0080-02
2017-1-20